• 访谈主题:上海电台“政风行风热线”市科委访谈(2018-09-16)
  • 访谈时间: 2018-09-16 10:05
  • 访谈嘉宾:骆大进 市科委副主任
    嘉宾: 骆大进 市科委副主任
    简介: 骆大进 副主任,主要负责科技发展研究、体制机制改革、科技立法、科技经费管理、新闻发布等工作,分管体制改革与法规处、发展研究处、条件财务处,兼任市科委新闻发言人。
访谈实录

  主持人: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周日好,欢迎大家在调频93.4、中波990、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新闻广播收听我们正在为大家直播的政风行风热线节目,我是今天的主持人李斌,今天来到我们直播间的是上海市科委副主任骆大进,骆主任你好。


  骆大进:主持人好,各位听众朋友大家上午好。


  主持人:我们知道现在上海正在照国家的部署和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也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所以我们今天在节目当中邀请到我们科委副主任骆大进也是恰逢其时,也特别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上海市科委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过程当中具体的一些工作,通过这样的一个机会听听大家的意见建议。


  骆大进:各位听众朋友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有机会来到我们“政风行风热线”节目,通过电波与大家进行沟通交流。正如刚才主持人李斌所介绍的,现在上海正在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在这一进程当中我们怎么样更好地发挥各类创新主体特别是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他们创新的内生动力,提升科研质量的绩效,我相信大家都非常关心关注。正好今年上半年党中央国务院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举措和文件,上海也在抓紧贯彻落实,今天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和大家做一些交流。


  主持人:谢谢您,我们在阿基米德平台上找到政风行风热线节目社区,和我们进行交流互动,在科创中心建设的过程当中其实包含的方面还是蛮多的,像刚才骆主任讲到的我们如何来激发科技工作人员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当然科普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知道近些年我们解决了很多科技领域改革创新的工作,我们也是针对一些难点问题做了一些相应的措施,也出台了一些政策。但是现在我们不得不说包括我们日常采访过程当中也和一些科技工作者有过交流,他们说现在“项目多、帽子多”,这样的现象还是比较突出的,在科技投入的产出效益等方面目前感觉还是有一些提升的空间。不知道在接下来的过程当中包括您刚才讲到我们国家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改革背景下,上海在推进科技体制和机制改革方面有些什么样的具体做法?


  骆大进:回到主持人前面说的,今天正好是全国科普日,科学普及也是科技创新工作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一体两翼,市科委作为政府推进科技创新方面的职能部门,我们也一直重点围绕整个创新体系的建设在重点推动。我们原来更多地关注一些科学家的工作,关注一些科研领域,现在某种意义上是全方位地在推进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包括政府现在更多的职能会放在抓战略、规划、政策和服务,这个过程当中改革一直是我们工作当中的重中之重。今年正好也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大家回顾改革开放的历程当中,科技体制机制的改革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以排头兵的姿态走在前列,而且不断向纵深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很多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包括我们上海自从2014年总书记对上海提出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以来,一直也是以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把我们创新的人才发展为首要,以创新生态软环境建设为基础,纵深地推进整个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我们在回顾这些改革的进程过程当中有两条主线,一个是这些科技领域的改革始终是围绕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无论从原来打破“大锅饭”引入一些竞争机制,还是后面推动院所的改革,到当下这一轮我们围绕科研管理做纵深改革。另外还有一条主线,重点围绕促进科技和经济的结合,特别是如何加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包括生态保护等等领域的支撑,这两条主线也是相辅相成有机组成的。总结这些年的改革发展进程,我们要坚持把科技创新的轮子和体制机制创新的轮子两个轮子一起转,简单说就是坚持双轮驱动。但是我们也要冷静客观地看到,在这些科技事业发展进程当中我们还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比如主持人刚才说的,在具体推动发展过程当中大家都很重视科技创新,也很重视人才培养,但是相应地伴随而来人才帽子多的问题,科技创新资源的分散、重复低效的问题,包括科技和金融结合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有待于在下一轮改革当中不断深化实现新的突破。


  主持人:有些什么样的想法或者规划、政策等等?


  骆大进:特别是今年以来我们在科技领域方面可以说兴起了新一轮改革的高潮,今年上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几个文件,一个是《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这个文件简称“三评”改革,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后面紧接着又进一步出台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的相关举措,这些系列文件也是重点围绕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积极性的组合拳。


  主持人:它还是有的放矢的。


  骆大进:针对帽子多、资源分散问题,我们科研管理过程当中的繁文缛节比较多,都是“真刀真枪、刀刀见血”的一些改革举措。


  主持人:通过这样一系列组合拳,我们希望激活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就像刚才我们所讲到的,这三个文件的出台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问题导向,针对我们现在科技体制机制方面所存在的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我们有针对性地出台了这样的一些政策,这些政策过程当中我们如何体现“放、管、服”?我不知道从科技体制机制方面来说“放、管、服”如何进行体现?


  骆大进:整个政府管理过程当中我们强调“放、管、服”,同样在科研管理当中也存在这个问题。我们一方面要“放”,比如说一些不必要的繁文缛节我们要大胆放,比如科研管理过程中项目申报表格比较多,所要申报的材料多,包括经费使用过程当中曾经有一段时间既是打趣也是一种无奈说,“打酱油的钱不能用来买醋”等等,这些问题经过这几年改革我们逐步在放,下一步还要进一步加大放的力度。另一方面我们要“管”,要管住底线,特别是科研诚信的问题,基本的财经纪律问题,这个要管。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要把政府职能转移到服务上,为我们的科研人员开展更高质量的科研活动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务。比如我们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资源数据中心的建设,大力加强研发公共服务,包括对科研人员成长过程当中组织更多的学术交流活动、创新交流活动,为他们提高科研质量能够提供更有力的支持。也可以用简单三句话讲。第一,今后的科研管理改革方向要以信任为前提,要相信我们的广大科研人员,相信各大科研机构。第二,以诚信为底线。第三,以质量、贡献和绩效为导向的体系。


  主持人:您刚才说以信任为前提和基础,这个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以这个前提为基础我们再简化流程,您刚才说的很多繁琐的手续甚至表格是不是就可以少填一些。还有一个是科研经费的使用,您刚才说的特别形象,让买酱油的钱也能够用来买醋。这些措施都是特别有针对性的。另外刚才骆主任特别讲到了我们对于诚信问题的管控,特别是我们知道总会出现一些论文造假等等的现象,我看到一个数字,去年国家处理科研失信事件共涉及到104篇论文497个人,撤销职称37个人,取消学位11个,还有71个人受到党纪处分,173个主要负责人实施了不同的期限限制等等。通过这样一些数字可以看到我们从国家层面对于科研诚信的问题是非常关注的,我相信我们在上海一定也是这样。


  骆大进:原来有一段时间大家对整个科研管理过程当中更多的是出于方方面面管理的需要,比如说科研管理的需要、财务管理需要,包括审计检查等各方面需要的过程中大家有一种心理,老怕科研人员犯错,所以我们把各种管理的流程、管理的要求不断地加码。举个小例子,目前还有一些学校、机构存在比如教授出差购买机票报销,不光要电子机票还要登记牌,曾经发生过因为科研人员买了机票后面取消行程了,但是因为报销需要又把机票报销掉了,一发现以后很多学校就推广大家报销既要机票又要登记牌。是曾经发生过问题,但绝大多数科研人员是不存在这个问题的,大家还是很讲诚信的。这样一来一方面加大了我们管理的成本,也是加大了我们科研人员的负担。所以在上海就有一个学校当时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今后出差报销学校大家就凭机票报销,不需要登记牌,但是你在报销之后财务审计部门要加强监督,保持一定的抽查率,抽查到如果谁在里面有作假,今后他所有的报销就和别人不一样,要多加一张登记牌,几年下来没有再发生这样的一例违规者。就把既是以信任为前提同时又把诚信为底线很好地结合起来。下一步加强科研诚信体系建设也是很重要的,我们既要提升科研质量,离开了诚信显然是不具备的。我们现在正在打造整个科研诚信管理系统,把我们的整个科研活动当中全流程包括项目的申报、立项、评审,既有项目的承担者也有评审专家,把整个诚信库建立起来,而且这个库会和国家的科研诚信库、上海市公共信用中心的数据库也打通,通过把整个诚信管理贯穿于整个科研管理的全流程过程当中,最终形成一个让守信者一路绿灯,让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氛围和环境。


  主持人:既然说到诚信,我之前也听到一个信息,我们上海要全面实行科研诚信的承诺制,这个承诺制怎么理解?


  骆大进:还是刚才那句话,以信任为前提。我们每一位科研人员在项目申报也好,或者担任评审专家过程当中你涉及到这些,首先要签署诚信承诺书,明确我们的承诺事项和违背承诺的处理要求,一旦失信了,今后你将永久取消相应的履行资格。


  主持人:谢谢骆主任的分享,我们在阿基米德平台上一位听众朋友说“诚信为主这是每个人必须的”。今天我们讲上海科技体制改革中间诚信怎么做,科研人员的诚信怎么做,这位听众朋友说的是对的,诚信不是说光是科研人员的事情,是全社会所有的个人、企业包括政府三方面的诚信都要做到位,整个国家的发展才会有一个非常良好的基础。我们马上来接听一位听众的电话,董先生你好。


  听众:你好。我是一家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不管评职称还是其他方面,肯定绕不开发论文、写报告之类的,我本身是做预研的,所以一个课题周期很长,短的2年长的可能要四五年,出成果可能没有那么快,发论文这块时间和数量这方面比较苦恼,不知道这次体制改革有没有考虑到我们这种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的性质不同,有没有这方面的考虑和改变?


  骆大进:刚才董先生问的这个问题也是我们这一轮改革当中关注的重点,董先生刚才说是从事应用技术开发的,包括很多医院里的医生也会面临这种问题,可能更多临床的,但是在评职称、职务晋升当中要考虑论文的问题。这一轮改革当中除了我们正在推进的三评改革,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关于人才评价当中一个很重要的科研评价标准,希望能够改变它的指挥棒和风向标,希望能够正确发挥科技评价指挥棒和风向标的作用。简单说有一句话,干什么评什么,你搞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的相应的评价标准是不一样的,做到分类评价。刚才董先生提到的关于论文数量,仅仅是一项评价指标,这一次中央的改革文件当中也是明确提出,对于这种社会公益性的研究,应用技术开发人才的评价,论文发表、引用排名等等只是作为参考,不作为限定条件。过去大家可能有一些体会,不管什么样的人才,要参加职称评审没有文章就不能评,这次明确论文只是参考指标,不是限定性指标。今后我们整个贯彻落实人才评价改革过程当中最重要的还是从“重质量、重实效”出发,不是简单说不要论文,比如像基础研究原创性的论文我们还是需要,更强调的是论文的质量而不在于论文的数量,从重质量、重实效出发,进而能够扭转我们原来在人才评价当中大家重论文数量、重人才帽子、重机构牌子的这样导向。让真正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能够得到褒奖激励。


  主持人:我们是更加注重实际,您刚才说我们把论文只是作为一个参考,不能说论文就不写了,只是作为一个参考。


  骆大进:应用技术类的。


  主持人:对于基础研究这些方面,您刚才特别强调原创性。


  骆大进:原创性、代表性的著作,不是简单说数量。


  主持人:我们要建立一个综合性的评价体系,这个可能对于我们从事应用研究的也好基础研究的也好,放在一个比较公平的平台上去。


  骆大进:首先强调公平,第二个强调分类评价,第三个要赋予用人单位更大的评价自主权。谁用谁评,干什么评什么,让大家来评,让专家来评。我们更多的是以他研究工作的类型、岗位要求为基础,分类建立涵盖品德、知识、能力、业绩和贡献的这些要素,科学合理但是又各有侧重的人才评价标准。比如说对主要从事基础研究的人才,我们今后可能要着重评价其提出和解决一些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创能力、成果科学价值、学术水平和影响,代表性的一些成果。对主要从事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人才,则是要着重评价其技术创新与集成的能力,取得的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技术突破、成果转化、对产业发展的实际贡献等等。还有一类比如说从事社会工艺研究、科技管理服务、实用技术的人才,可能重在评价考核其工作绩效,引导其提高服务水平和技术支持的能力。


  主持人:这些评价也是为了更好地让这些科技人才有一个用武之地,发挥的平台。说到人才我们知道在建设科创中心的过程当中我们需要各方面的人才,海外人才、本土培养的人才等等,比如说海归等等。我不知道从上海来说本土培养起来的这些科技人才,和吸引回来的海归也好海外的科技人才也好,我们是不是一视同仁?现在一些政策是什么样的?


  骆大进:人才我们说一直有两句话,一方面我们要大力引进事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培养培育本土人才,把培养人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当下科技创新领域发展过程当中确实存在一些相对比较薄弱的领域和环节,这方面我们通过创新,同时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创新的全球化进程当中,我们希望通过发挥上海“开放”这个最大的优势,有更多的国际化人才能够到上海来从事创新创业。同时这些年来不断地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特别是要鼓励支持更多的年轻科研人才能够在上海茁壮成长起来。我们这几年在整个在青年人才培养上花了不少功夫,现在也逐步建立形成起来一套针对青年人才的培养体系,实际上不仅我们科技部门,其他的行业领域市里面已经形成了整个人才工作完整的体系。就科技领域来说,这几年市科委先后针对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需求设有科技启明星计划、科技英才扬帆计划,这些计划这几年的资助范围、覆盖面、资助力度也在逐步加大。比如科技启明星计划2018年支持了100人,扬帆计划从原来的150人增加到了300人,下一步可能还会进一步加大我们的资助力度和资助范围,资助的数量和强度都会加大。这些加大过程当中就是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得到科研的第一桶金,能够加速他的成长进程。另外我们各类政府科技计划、产业支持计划,原来设立的门槛并没有说对哪一类人才有歧视性政策,这个不存在。当然我们也希望今后能够形成一个更加开放的格局,能够有越来越多的各方面的人才都能够到上海来创新创业。


  主持人:我听下来我们不存在某些领域对于海归人才特别青睐或者说有一些特别的优惠措施,对于本土培养起来的人才会区别对待,这种是不存在的。


  骆大进:政策上不存在,但是我们也不可否认在一些具体环节过程当中大家导向、意识上存在一些偏差,这也恰恰是这次改革关注的重点,就是希望能够打破这种数帽子,减少人才的帽子,同时特别是加大对青年科研人员倾斜的支持,最终能够借助这次改革的东风强化我们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而且这种培养不仅仅是通过一些科研经费、人才计划的支持,包括我们对科技青年人才的保障服务,比如青年人才关心的住房问题,相应的团队建设、实验室建设等等,能够给予更多的绿色通道,优先支持,能够为青年人才提供更好的创新生态环境。


  主持人:其实就是您刚才讲的“放、管、服”的具体体现。接下来我们接通一位听众的电话,卢先生你好。


  听众:你好,我是上海大学的一名普通的专职技术教师,日常工作当中科研其实是我们一块重头戏,结合我自己的体会,我们在科研项目经费方面感觉有一些不是很清楚的地方,想问一下我们上海有没有一些改革的举措。可以打一个比方,我们去年年底办一个国际会议,我们邀请了一位国外的专家,他已经60多岁了,但是他不是院士同等级别的头衔,我们给他交通机票,只能是经济舱,老先生给我们做报告第二天再飞回去,确实折腾得够呛,我们科研经费有这块费用,但是没有办法支出。想问一下类似于这样的科研经费管理方面有没有一些改革的举措?


  主持人:我听下来这种还是蛮看重他的头衔和身份的,骆主任。


  骆大进:刚才这位上海大学的卢老师提的这个问题也是我们在各方面调研当中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科研经费和我们每一位科研人员息息相关,大家都有切身的体会,这里面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应该说上海市始终也是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也非常关心,整个上海的科研经费的管理改革当中我们一直走在前面,也努力在探索建立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科研管理机制,这里面有两个规律问题或者两方面的基本要求要遵循。首先科研经费用在科研上要遵循我们科研活动的规律特点,科研活动当中一个主要是人才在这里面扮演核心重要的作用,科研经费当中怎么样要努力避免见物不见人的问题。第二,科研活动又有很多的不可预见性。另外一个,我们既然用的是财政的科研经费,毫无疑问我们要遵循财政经费的管理基本规范要求。这方面上海的科技部门、财政部门也是密切沟通,大家都在努力探寻既要符合财政管理的基本规范要求,同时又要符合科技创新活动规律的经费管理办法。刚才这位卢老师关心的我们在一些科研人员反映的出差、乘坐交通工具等等标准规定上,原来可能更多的是简单用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办法,上海这几年已经允许高校院所可以根据工作的实际需要由学校、研究所自主制定差旅费的管理办法,合理确定教学科研人员。比如我们现在有一些职称教授和年纪稍大一些的教授也可以坐公务舱,住宿条件可以适当改善等等,不是简单的一刀切的问题。包括有些在野外作业的,科研活动当中可能都无法取得发票,我们在确保真实性的前提下也可以按照实际发生情况予以报销,这些都没有问题。关键我们是法人单位能够加强审核,同意通过。另外我们经费的预算权也进行了调整,给予科研单位在经费使用上更大的自主权,上海科研经费管理当中全国来说项目劳务费的金额比例比较高,希望通过劳务费比例适当的提高,能够加大对科研人员的激励力度。比如我们现在一般的项目经费总额的30%可以用于人员费的支出,对基础研究、软科学研究类的劳务费支出还可以达到项目经费支出的50%。另外还有一块绩效奖励,真正干得好的还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激励。包括科研人员还关心的比如科研活动做完了,但是原来按照原来设计研究的方案申请的研究经费最后有结余,结余怎么办?以前项目验收以后结余经费都要上缴回收,现在科研活动也有一些连续性的,这个项目结束了还可以继续申报,现在上海的政策年度剩余资金可以结转到下一年度继续使用,项目验收之后结余资金可以继续留归项目承担单位使用,两年之内让项目承担单位统筹安排运营。还有一个前提,我们是以诚信为基础的,如果这个单位诚信有不良记录的,科研人员诚信有不良纪律,那对不起,要收。下一步根据国家的改革文件,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大“放、管、服”的力度,加大放的力度,包括项目经费使用过程当中今后更多地相信我们的科研人员、科研机构,另外我们也鼓励和倡导各个承担单位能够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科研财务的助理制度。财务的事情让专门的财务助理人员帮助我们的科研人员,不要让我们的科研人员、科学家整天忙于搜集发票、整理发票、办理财务报销的这些流程,真正解放我们的科研人员,让我们既能够申请到科研经费同时又能够潜心做研究,做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主持人:您说到财务助理制度,就是让我们科学家、科技人员能够潜心做研究,出一些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不仅仅是经费方面的问题,在科研项目申报的流程上,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种体会,流程上还是比较繁琐的,这个其实也是除了经费以外比较困扰我们科研人员的一个问题,也不是近一两年才有的,困扰蛮久了,上海有些什么样的举措?


  骆大进:你刚才讲的也是科研人员当中反映的另外一个方面的问题,随着这些年我们整个政府对科研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包括我们科技部门和其他一些部门都有相应的科研资助计划,这些年上海为了加强科研经费的统筹,为了避免重复浪费、资源分散,我们也集中做了一些系统的改造,这些改造考虑到今后方方面面管理的要求,所以在我们申报的流程上、表格要求上包括需要科研人员各种填报的信息,相对来说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些相对比较繁琐的问题。比如说同一个单位、科研人员申报不同类型的科技计划,包括申请不同部门的财政资助计划,每次需要重复在申报系统当中输入一些基本信息。有些信息可能是单位的信息,还不是他科研人员自身的信息,对他来说填报起来比较费力,比较繁琐。因为一旦拿了一些政府的资助计划以后,不可避免也要接受一些检查,检查的时候也可能会要求你提供各种各样的档案资料、凭证凭据,也是增加科研人员的负担。这次我们想通过改革着力打破这样的局面,市科委已经先期行动起来了,开展整个科研计划管理流程的再造和我们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我们希望能够利用更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我们制度建设+信息系统重建的方式来做。我们的目标是希望改造后的计划流程系统上“一网办理”,以我们广大科研人员为中心,能够建立统一的账户体系和工作流的管理,确保我们科研项目申报对象最多跑一次,“一网办理”。第二,“一库覆盖”。打破原来的格局数据壁垒,把人才库、专家库、项目立项申请库、诚信库等等,推动跨部门、跨系统的数据共享和应用系统,让我们的数据跑路,让科研人员少跑路。包括建立这个库以后也通过对数据的深入分析、挖掘和利用,可以更加精准地推送一些服务。第三,“一平台管理”。对科技系统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基于统一的架构,要对我们管理和服务过程和结果进行可记录、可查询、可追溯、可管理,这对我们内部的管理也是一个监督和约束,希望能够管理效能大大提升,从而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联动。第四,最终整个改造之后能够多场景应用。一网办理、一库覆盖、一平台管理、多场景应用,创新我们的服务,根据科研人员的需要今后能够个性化地定制一些科研的创新服务,提升我们的服务效能。这块我们下一步还要不断地改进。目前我们也排了一些时间表,在现有的管理信息系统平稳有序运行过程当中,加强我们线下服务过程当中,现在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抓紧制定我们各类制度体系,把制度建设起来。比如项目的管理办法、科研诚信管理办法、科技专家库管理办法,包括项目评审当中一些异议的非共识项目处理工作的归程,包括专家选取和使用工作的归程,我们都会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信息化系统建设当中,我们18年年底之前会完成面对科研人员的模块,用户端这块,比如指南的征集、项目的申报这些,还有这些年大家非常欢迎的科技创新券和科研诚信的审核,这些模块今年年底之前都会陆续推出,也欢迎大家能够及时使用,在使用过程当中发现有一些Bug和漏洞也可以提出来。另外我们明年一季度会做一个项目评审,立项审核这些模块,包括专家库重建,在19年一季度力争完成,到了19年下半年我们希望决策支持的大数据库也能够建成,这样我们整个信息科技管理的服务平台,再加上现在同步还在建设的科技创新资源数据服务中心,把我们大量的科学数据、科技文献、仪器信息等等服务信息两个中心能够形成一体化,为我们广大科研人员、科研机构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


  主持人:一个感觉,我们现在都在说“一网办理”,让用户少走路,让数据多跑路,具体到科委这块的具体工作,就是让科技人员少跑路,少填一些表,少贴一些发票,让数据能够更多地为科技人员服务,能够让他们潜心做研究。我们科委是从事科技工作的,这个网络一定会做得很好,对于科技人员来说特别友好。


  骆大进:界面要更加友好便捷,同时功能要更加完备,无论对科研人员还是创新的决策支持服务能够更加高效。


  主持人:我对您刚才所讲到的数据资源打通包括科研数据设施设备的数据能够打通放在一个数据库里,能够让大家及时查询甚至能够共享,这个是挺好的一件事,这个是我们上海现在在着重做的一件事情吗?


  骆大进:我们2006年就建设了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最初一网两库,科学数据网、文献网、仪器射设施共享网,这些已经在做了,大家反映都还不错。现在整个数据量不断加大,我们可共享的资源不断加多,所以我们现在在打造升级版的科技创新资源的数据中心。


  主持人:这个其实也是我们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性的工作,欢迎大家继续关注政风行风热线。我们在刚才40多分钟的节目时间当中骆主任和大家分享了我们上海现在正在做的科技工作机制体制改革方面的一些举措,其实和我们一线的科研人员真的是密切相关,包括我们在科研经费的申报上、报销上、科研项目的申报上等等,上海都有一些非常具体的举措,我们还有一网通办等等,非常人性化也非常贴近我们科技一线的实际情况。问题导向,我们在“放、管、服”方面科委也有一些具体举措,这些都是我们上海现在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当中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的工作。骆主任,我们给你一些时间,你分享分享,你今天上了我们节目以后有些什么样的想法?你是第一次上我们的政风行风,特别是今天节目当中和大家分享了我们科技改革方面的具体工作。


  骆大进:今天上午时间过得很快,但是关于科研管理改革的话题实际上还有很多东西可以聊,可以说,相信广大科研人员还有更多的问题。我们最近一段时间也在密集地召开一些座谈会,和方方面面的科研人员包括科研机构的管理人员征求大家的意见和建议。整个改革当中能够始终坚持我们的问题导向,破解当前制约我们科技创新、阻碍我们科研人员积极性发挥的一些问题能够作为我们改革的着力点,增强我们改革的针对性,力争改革取得实效,这是我们下一步在改革当中要始终坚持的问题导向。第二,改革的目的最终还是要落在激发创新,能够提升我们的创新绩效,这块还是要通过促进科技经济的紧密结合,通过改革驱动创新。我们一直说创新驱动发展,谁来驱动创新?创新有各种主体,有我们广大科研人员、科技企业、科技企业家,包括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方方面面,我们要系统谋划同时分类施策,针对不同主体、不同对象,根据大家不同诉求和内生的驱动力需要,我们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和政策举措,继而提升大家的创新绩效。第三,在整个改革的路径实施过程当中加强“放、管、服”的结合,把方方面面的力量大家更好地协同起来,形成改革的合力,把我们工作的衔接和协调配合上下更大的功夫。最后归结起来一句话,我们所有这些改革当中一定要落实见效,我们改革要取得实效。要把我们的改革举措进一步地量化、细化,做到可操作、可考核也可督查,确保我们的改革举措落到实处。这些是我们新一轮科研管理改革当中所要重点把握的和努力的方向,我们也特别希望能够得到广大科研人员的支持,大家有什么好的意见和建议能够及时提出来。我们借这个机会做一个小广告,我们在市科委的门户网站上专门开辟了一个专栏叫“众筹上海科技管理和改革工作的意见建议”,希望社会方方面面大家都能够访问我们上海科技门户网站,大家对科研管理改革有什么好的意见和建议及时给我们提出来,我们会努力认真地研究和处理。最后借这个机会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我们科技创新工作和科技管理部门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我们想在今后的改革和发展进程当中也希望能够得到大家一如既往的支持。科技创新不等于科技的创新,我们需要全社会各类创新主体共同努力,全方位地推进我们的改革事业发展。


  主持人:谢谢骆主任的分享,感谢大家的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