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谈主题:"健康科学+说"
  • 访谈时间: 2020-08-27 10:00
  • 访谈嘉宾:崔松、郑拥军、戈允申、周亭、姚乐、席居哲、郑璇
    崔松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郑拥军 华东医院疼痛科主任医师;戈允申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运动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周亭 上海市普陀区长风社区卫生中心质控科科长兼病区主任;姚乐 上海同仁医院普外科主治医师;席居哲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郑璇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
访谈实录

  主持人:欢迎大家参加2020年上海科技节主题论坛——"健康科学+说"。上海科技节是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创办于1991年,是我国首个由政府主办的科技节,是继上海电影节、上海艺术节、上海旅游节之后上海的又一重大城市品牌活动。旨在宣传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提高大家的科学素质,营造爱科学、爱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打造创新成果的发布会、科技产品的展示厅、科技工作者的节日和公众的科技嘉年华。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我们公众对于健康科普的关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特别策划了本次"健康科学+说",希望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用我们当下比较流行的公众比较容易接受的Ted演讲的形式向大家传递健康的科普知识和健康的生活理念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大家的健康科学素养和健康信息能力。


  首先有请今天第一位演讲嘉宾,他是来自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医学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2018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一等奖、十佳科普使者崔松,他带来的演讲主题"健康问题医生怎么看",有请。


  崔松:大家好,我们现在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以前我们不知道这个事是怎么回事,现在是我们要甄别。但大家发现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现在你浏览过什么新闻,你抖音刷的时长,你所有的每一个点都变成了大数据。接下来就是你看到的新闻是人家专门有意推送给你的你喜欢看的新闻,你再也不像以前视野那么广阔了,而且你的判断就会出问题,因为它总是往你舒适区里送。但是到底有没有一个客观的东西呢?医生看问题还是非常客观的,所以今天我要和大家聊的是"健康问题医生怎么看"。


  首先我们来看一段视频。(视频略)


  这段抖音短短20秒,我自己也不知道,它竟然在我自己的账号上播放量是1300多万,评论有9000多条,有17.9万个赞。但是我非常好奇这个评论里面说什么,说对啊我们是可以戒了吧,或者你有什么方法让我戒,或者说这条视频要给我老公、家人看一下。你们觉得他会怎么写?我给大家看一下,结果90%以上的人都说既然有害健康把烟厂关了,90%的人都说健康、抽烟的问题和我没关系,是因为有烟厂。推而广之,是不是我们公交车上有时候去猥亵女孩子的时候,是因为她穿得太暴露不是因为我的问题?很多时候是一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我们普通人和医生之间看问题是不一样的。我们再来看第二段视频。(视频略)


  又出来评论了,这个评论是什么呢?我说吃咸容易高血压,我们定一个小目标,我们也赚不了一个亿,我们就少吃2克盐。接下来底下的评论说可俺们村99岁老大爷天天吃咸菜,以前没有好东西吃,以前的人没有高血压,这个就符合网上有两个字,叫"杠精"。这其实是思维的差异,用一个个案来代替大数据的说法,其实这是一个统计学的问题。我们看这张图,医学统计学上我们叫正态分布图,大部分人符合当中这块,也就是你吃得咸得高血压。但是有5%的人,什么都不吃,保养得非常好,可能40多岁也过世了,还有5%的人怎么糟践自己也一点没事,但是你敢拍着胸脯说我就是那基因特别好的5%吗?大家都不敢。这就是我们看问题的差异。普通人可能看问题就看一个个案,我身边人怎么样我就推荐给你,我们现在有一个熟人的问题。我妈妈吃这个药好所以我推荐给你,我觉得这很奇怪,我们平时可以推荐给别人好看的衣服、电影,但是我们有时候还推荐给人家吃你以为好的药,这就是一个差异。


  循证医学是我们现在破除这些靠经验来做事的一个好方法。这就要说到大航海时代的Vitc,这个人叫詹姆士·林德,他做了一个实验,当时有坏血病,怎么才能把这个坏血病治好。他做了一个实验,把船员分成12个人,2个人吃柑橘类的水果,2个人喝苹果汁的水,还有8个人喝稀盐酸和当时以为可以治疗坏血病的药。结果6天以后只有吃柑橘的那2个人活了下来,以此他说我对照过了,这是有用的,这就不是凭经验做事,而是用循证的方法做一些事情。循证医学就是你有证据吗?有证据你再说话,没有证据靠经验是不行的。比如说我们心血管医生经常被人家问到,"医生,我要吃阿司匹林吗?我要吃他汀类的药物吗?我就要想,我们循证医学有没有做这个实验,有没有得到好的结果。比如说ASCVD,就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让他不得有一个一级预防、二级预防,所谓一级预防叫未病先防,所谓的二级预防就是即病防变,得了病以后不要让他出事。我们看一下循证医学的结果,结果发现二级预防,如果你得了心脏病就是冠心病,装了支架了,这个时候吃阿司匹林肯定是获益远远大于风险,推荐你吃。但是一级预防呢?我们在2018年欧洲心血管年会上发现,有两个实验公布,糖尿病的人或者高血压的人还没有得冠心病,但是这个时候给他吃阿司匹林好不好?发现是有获益的,但是这个获益被他胃肠道出血的这个风险抵消了,最后变成了没有获益,我们怎么办?这时候完全是一个天平。你如果风险越大,我还是建议你吃。比如你有糖尿病,在旁边任何满足一点就应该吃了。但如果你仅仅是高血压还不是糖尿病,那要满足2点。如果你什么都没有,没有高血压、糖尿病、慢肾脏病,这么多条要满足4条才行,为什么?满足4条以后你的风险足够大,那你吃这个药所带来的坏处和你的风险比小得多。比如说你500的获益和50的风险,那肯定划算。如果说250的风险抵上250的获益,你再吃这个药你就250了。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循证医学的问题。一级预防什么情况下要吃。


  我不久前做过一次病人,我开了甲状腺,因为有一个结节,穿刺出来倾向于乳头状癌,怎么办?我也纠结,当我变成病人的时候我就纠结,我到底是开还是不开,因为甲状腺肿瘤是一个惰性肿瘤,我就去翻指南,国内外的指南,翻完以后我和我的主刀医生谈,我说我看到指南上说10年的生存率差不多,开还是不开?然后主刀医生说我做了30年医生了,我发现10年生存率真的差不多,但是20年生存率不一样。崔医生,你觉得再活20年够吗?我说不够。不够怎么办?那就开了吧,结果开的时候我进了手术室,不能带任何东西,眼镜也拿掉,我不知道里面是谁。这时候我就看到一个护士还是一个麻醉师进来,我就说您是麻醉师吗?是的。我想和你通报一个事,我的体重再说一遍,他说为什么要告诉我?我说我看上去不胖,但其实体重还有一点,我怕你麻醉的时候一针不够两针又过了。他说做医生就这么麻烦,我说你别看我现在和你谈笑风生,其实我很紧张,不信你量我的血压,他一量,170、100。做医生非常焦虑,因为他知道这件事,当然我最后一个印象就是晃在面前的面罩,然后我就不知道了。当我被推着往病床走的时候我已经清醒了,今天是精准麻醉,到时候就醒。但是我发现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右侧甲状腺手术,疼的是左边呢?我想问问大家,你们觉得第一反应是什么?这就是差异。100个人问100个人都告诉我说切错了,但是医生知道的,我们护士发个药打个吊瓶三查七对,进手术室不停地问你左边右边,报病例什么的什么都有,他会弄错吗?绝对不会。医生更加焦虑,他会觉得我是不是切开以后发现左边转移了,所以把左边一块切了。然后我就特别特别焦虑,好可怕,我就等着主刀医生来,主刀医生声音响起在走廊的时候我就迫不及待,我说快过来,我问一下,为什么我右边切了左边疼?他说我知道你就想着我切错了,不是的,我独门秘籍,右边直接放引流管它可能折,从对侧放引流管引流得更干净,不是切错了,是他的独门秘籍。所以我觉得,医生和普通人看法是有差异的,我也希望我们医学科普能够说原理,让我们的老百姓能够从原理上知道这个事。而不是说这个病吃什么药,这个病喝什么汤,或者煲各种各样的粥,这个太多了。


  谢谢大家。


  主持人:非常感谢崔松主任,我和他在共同的位置有过共同的一个刀疤,我在动手术的那一刻也差不多是我人生当中的至暗时刻,当你的身体上什么都没有包括眼镜也不在的时候,等待麻醉那个房间只有一盏昏黄的灯光,也没有时钟,你也不知道你到了哪里,好像到了一个等待去往天堂或者地狱的路,所以我们才更加需要和医生做好朋友,更加需要了解医学能够带给我们什么样的东西让我们有所依靠。我相信很多朋友都会有人生当中比较绝望的时刻,比如说疼痛。我们会有很多的时候会感受到身体疼痛,比如说今天如果大家的坐姿不够好,你过会就可能会腰疼。如果我们今天有医生讲得不够精彩,你去看手机的朋友圈了,看着看着突然一抬头可能会觉得自己脖子疼。我们会经常被疼痛这件事情所困扰,我们会觉得远离疼痛是最好的事情,可是医生会告诉我们说有的时候疼痛也是一件好事,为什么是这样呢?


  接下来请下一位医生,华东医院疼痛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国之名医、上海市医学会疼痛学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郑拥军带来"痛的领悟",有请。


  郑拥军:谢谢大家,今天和大家聊聊痛的领悟,谈到疼痛我相信我们在座每一位甚至您的亲人和朋友多多少少都会有痛的体验,比如说出门不当心被桌脚磕一下,或者做针线活的时候手被扎一下,这种都是我们能够体会到的疼痛的感觉。谈到疼痛,既然这个感觉人人都有,它以前一直是被我们所忽略的。大家觉得我们有四大生命体征,呼吸、心跳、体温、心率,这四大体征代表我们活着,我只是活着,和植物人四大生命体征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但是疼痛,当我们有感知疼痛能力的时候,代表我们和植物人是不同的,而且他之所以成为第五大生命体征,是因为它可以决定或者反映我们的生活质量。


  谈到痛,大家会觉得这是一个个别人、少数人才会碰到的现象吗?我们看一个数据。在我们国家有3亿以上人群在遭受慢性疼痛的折磨,今年国际医学期刊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我们慢性腰背痛的人群平均在23%左右,50、60、70岁甚至更高年龄患者的发生率是多少呢?随着年龄递增的。我们华东医院是以干保著称的,95岁是他们的平均年龄线,100岁以上的老领导、老干部有十几位以上,我们看他们身上发生的慢性疼痛可能要80、90%,而且不是一次,是常年起起伏伏始终会萦绕在他的身边,折磨他的生活。


  这种疼痛既然覆盖这么多人群,我们对它的认识足够吗?很多人会因为慢性疼痛选择找医生找到我们吗?其实这是一个非常残酷的现实,对疼痛我觉得中华民族在骨子里有一种情怀,越能忍痛越是英雄,所以就造就了很多忍痛的英雄。但是你的精神可以承受疼痛,你的身体未必可以经受得住这样长期的折磨。所以疼痛分好坏吗?当然,对于一个短时间的一个月或者小于三个月之内的慢性疼痛,这种情况往往是代表我们身体有内在损伤,我们需要修复,我们需要更多地给他一些时间,让他慢慢地从疼痛当中走过来,随着疼痛消失,我们身体的修复过程会逐步完成。但是我们还碰到相当比例的患者他们的疼痛超过3、6个月,大家可以想象,我们像爸爸妈妈那样年龄的人,如果罹患了带状疱疹后的神经痛,最长的可以疼多少年?我告诉大家,目前我碰到的22年。这是一位老干部,当我去诊治他经过几次治疗之后他的疼痛明显缓解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话让我的眼泪差点掉下来,他说郑医生,我就准备带着这个痛离开世界的。这是一个多么深的痛的领悟。作为疼痛的医生,我们要识别好痛坏痛,同时要更加精准及时地去处理这些坏痛。所以慢性疼痛到底怎么回事,时间长,3个月以上,持续发作,不间断地加强,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情绪、天气都可以,而且这些疼痛会严重干扰我们的睡眠。在座的很多都是年轻群体,我们身上有一种慢性肌肉劳损,我建议各位首先坐在椅子上的时候放下二郎腿,身体离椅子后面靠得再近一点,这样可能更有利于保护我们的肌肉和筋膜,因为我们每天在低头看手机、看电脑的时候,他们太疲劳了,在肌肉里面会产生慢性黏连,而这种和我们坐姿不正慢性劳损有很密切的关系,而这个比例比我说的普通的慢性疼痛还要高。


  后面和大家聊聊既然疼痛很重要,也影响我们的生活,我们有哪些误区。第一,我们对疼痛的认识就像一个盲人摸象,为什么?疼痛很多时候是全身出现的,而且出现的时候患者绝对是以症状作为第一就诊要素。比如头疼,神经科。心不适,找心脏科。这个时候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我们经过细致检查以后发现你心脏确实有问题,你脑子里确实长了一个东西,这叫原发性疾病,经过治疗之后这个问题可以解决。但是有相当的群体,经过医生非常专业、非常细致的诊断以后,医生告诉你,"同志,你里面没有什么问题,你所有检查全部没问题"。没方向了,怎么办?医生说对不起,这不是我的专业,您可以再寻找别的原因了。很多患者碰到的都是这种盲人摸象的情况,所以我们的疼痛除了受原有的内脏支配和损害之外,还和我们的神经有很多的关系。谈到慢性疼痛的危害,只是给大家简单梳理一下,它可以影响我们的睡眠,可以影响我们的情绪,可以影响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尤其对于年轻群体而言很多时候我要振翅高飞,我要创造一片大大的疆土,这个时候如果因为疼痛而折翼,这是一件多么多么痛的领悟。


  怎么办,当然我们可以对它进行一个归类,对他进行一个充分的病因学的分析和认识,分析到原因以后我们就会有一些相应的治疗方式和检查手段,但是这个绝对不是我们今天的重点。因为到那个时候,您已经是一个中重度疼痛,要成为我们医生砧板上的鱼肉了,我于心不忍,我也不愿意,所以我们更多时候是希望教会大家如何去做保养。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脊柱侧弯的年轻美丽的主持人,但是在我们做节目之前她根本不知道,她觉得我很正常,这样一个评估,我们发现其实很多时候对于一些肌肉保养、疼痛及时干预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有六部曲,可能有更多的方式可以做一个综合的调整和综合的治疗。当然在这里面体现了几个原则。第一,有问题的时候要把中医的体系和西医的现代医学做一个融合,中西医结合。把我们传承几千年的老祖宗的精华和现代的诊断、微创治疗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标本兼治。另一方面,要把治和养做一个充分地融合,我是一个疼痛医生,我每天都做各种微创手术,做好之后我们会发现如果只做手术不做养护,很多患者疗效会很差。所以我们要把充分的养护抬高到和我们微创手术同等重要的位置,甚至要高于我们治疗的位置,这才是我们科普的核心精髓所在。


  既然聊到了慢性疼痛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慢性疼痛有那么高的发生率,可以让我们情绪不高、抑郁、焦虑,甚至让我们的功勋英雄选择了结自己的生命。所以认识疼痛、预防疼痛、治疗疼痛,当然也希望通过我们这样的活动让在座的所有朋友都成为宣传疼痛的小喇叭、爱心使者,让我们一起共筑一个健康无痛的优质生活。谢谢大家。


  主持人:非常感谢,有些痛是没有办法,比如说一些损伤,而有些痛是我们自找的,比如上个周末我的姑姑到我们家来玩,她发现我长得实在太像豆芽菜了,她说我教你几个动作来锻炼腰腹,她就教我要高抬腿跳,并且这个腿要尽量碰到自己的胸,我把动作做猛了,于是这一个星期我的整个后背和腿都痛得要命。像我这种听说用来月经的频率做运动的人非常容易发生运动损伤,到底是不是真的这样呢?接下来有请医学博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运动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戈允申带来"告别运动损伤"。


  戈允申:谢谢各位,今天在科技节的光环下给大家分享一些运动损伤的事。在座各位都是非常年轻的,应该说都喜欢参加运动的,运动大家不用担心,刚才主持人说的运动损伤有很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运动损伤,可能是劳损或者疼痛,就像刚才郑主任说的。等下我来给大家解惑。


  先介绍一下为什么现在运动那么火热,因为运动和健康密不可分。在2016年的时候很有幸参加了世界卫生组织WHO在上海举办的一个峰会,当时我受邀参加了一个PhysicalActivity,是一个身体活动的子会议。这里面讲到了城市生活当中怎么样设计整个城市的街道,给我们生活当中注入很多运动的元素。大家可以看到现在城市当中有很多的绿道,包括骑自行车的地方,从那个时候开始慢慢写到了城市规划当中。在当时感受到国家在大健康方面有一个2030年大健康计划,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大家动起来。我本人参加过很多大型体育赛事的保障,很有幸在华山运动医学这个平台上经受了很多像F1等重要体育赛事的医疗保障。大家知道运动有很多好处,运动首先可以促进我们的健康,但是运动不当有可能会带来一些伤病、疼痛,急性的慢性的都有。但是运动其实是一种治疗的方案,我们通过运动的方法、处方仍然可以治疗我们的一些慢性病,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都可以通过运动来改善。


  其实运动促进健康大家已经认同了,但是有些人可能遇到了一些伤痛、损伤,我觉得损伤并不可怕,其实现代医学有很多方案都可以治疗这些伤病。但是最怕的就是大家没有信心了,不敢回到他喜欢的运动当中了。昨天我碰到门诊有一个病人,这个女孩子很喜欢运动很喜欢跳舞,甚至放弃了她以前办公室的本职工作参加了跳舞这项运动,突然有一天膝关节痛了,去看了医生,医生告诉她你这个髌骨有问题,以后不能再运动了。然后她就非常沮丧,昨天我帮她检查了以后打消了她的疑惑,也给了她建议,她就好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充满信心,她觉得她又回到了她喜欢从事的运动当中了。创伤不可怕,更可怕的是我们没有信心去康复。


  在运动当中会不会碰到一些问题,怎么分辨你的问题是严重的还是只是简单的劳损或者疲劳。首先我们运动完以后大家觉得可能会有一些酸痛酸胀,更多时候不用担心,如果只是一些肌肉肌筋膜的酸痛,并没有明显的外伤或者扭伤这种情况,我们认为只是一些普通的疲劳。可能两三天休息以后,做一些简单的恢复以后,能够很快缓解。但是也有一些损伤,比如我们踢球的时候不小心脚踝扭伤了,一下子肿得像馒头一样。或者膝盖扭伤了,一下子肿起来了没有办法活动了,那个时候就是比较明显的急性运动损伤,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引起重视。有些急性伤可能通过一些简单处理能够恢复正常,有一些可能需要进一步就医了。还有第三种,慢性损伤。这张图大家看到了,这是当年刘翔很遗憾地伤退北京奥运会。慢性损伤,其实折磨更多的是一些专业运动员,他们每天高强度地训练,对他们肌腱、肌肉和骨骼都有高强度的要求,久而久之可能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我们顺着刘翔的话题说一说刘翔当年就是因为跟腱炎,跟骨里面长了骨刺,跟腱里面出现了钙化,因为他是一个优秀的专业运动员,高强度训练以后反复牵拉他的跟腱造成的一种损伤,其实我们普通人当中也会发生这种问题,当然普通人不用担心,因为一般不太会像他那样承受世界冠军或者世界纪录保持者的那种运动强度,通过一些保守治疗大多数能够缓解。我们有时候在日常生活当中可以判断一下我们的伤痛,做自己的医生,学会及时止损,出现真正伤病的时候我们要能断则断,或者赶紧咨询专业的医生帮助你怎么样恢复,如果是一些简单的,我们可以学一些技能。


  有一些情况运动当中要引起注意,比如说我们运动当中大家要引起注意的,比如你的手、膝盖活动到某一位置突然出现疼痛,但是一旦离开好像又恢复了正常,这个时候你可能不一定重视,因为不运动可能也不痛,但是这个时候有可能和某一些肌肉肌腱损伤有关系,比如膝关节髌骨头痛,你可能只在下楼梯或者做某些动作的时候才痛,这个时候我们也要引起重视。当然日常生活当中也会碰到很多的老化或者家里一些长辈告诉你,有些小伙子来看病,肩关节痛,但是有些常识可能是误导,跑上来就说医生我得了肩周炎,到底是不是肩周炎,其实我觉得20、30岁小伙子,年轻的运动人群,你的肩痛几乎不可能是肩周炎,但是现在有一个误区,但凡肩关节痛,很多人都说你是肩周炎,有可能是肌腱撕裂,也有可能是外伤以后造成的小的关节脱位,这种疼痛如果按照肩周炎来治就会比较尴尬。所以我们不要让一些经典的或者传统的没有循证医学的概念误导你的治疗。我们肩周炎不再是肩痛的替罪羊,在运动损伤当中很多肩关节问题和肩周炎没有关系。


  这里我们华山团队也研究了中国人自己的肩关节功能的评分系统,针对于临床上碰到的肩关节问题可以做一些评价,因为我们改良了国际上的一些评分,更适合普通中国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另外当我们运动到一定强度的时候也会出现一些症状,但是这些症状你不运动又会慢慢缓解。比如我们经常看到的跑步膝,跑步以后尤其是长跑以后膝关节外侧疼痛,可能出现一些症状,但是停下来以后症状又能够缓解,需要通过一定的临床手段和问诊来明确你的问题。运动损伤以后我最怕的是什么呢?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很多喜欢运动的人就是因为受了一点不是特别严重的伤就不敢再运动了,其实这个很遗憾,或者有一些受伤相对严重需要做手术,但是做了手术以后他就没有心情重返运动,这其实都不是我们运动医学所需要的。我们运动损伤治疗目的并不是不再运动,而是希望大家能够更好地继续运动,回到你的运动场上。我们陈教授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治疗观点,我们虽然是外科医生,但是我们更关注功能康复,就像刚才郑主任讲的,治疗疼痛不能只是关注手术的东西,功能至上、重返运动才是我们关注的重中之重。大家知道这是非常有名的球星伊布,他当时膝关节韧带损伤,在球场上的意外。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有功能的关节还是仅仅是韧带的重建,大家看一下这个视频。(视频略)


  韧带损伤了,我们要治疗要手术,但是我们得到更多的是能够运动的关节,而不是韧带接完以后关节出现僵硬没有办法恢复运动,甚至于都恢复不到正常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这种手术我们是不提倡的,绝对是失败的。我们希望的运动损伤的治疗,哪怕是手术治疗,都要帮助我们的患者回到他喜欢从事的运动,这才是我们的宗旨。我们不推荐复杂的手术,复杂的手术还不如让他更快地功能康复。我们华山的云医团队有自己研发的中国人自己的韧带,帮助受伤的运动员、普通患者更快、更安全地回到运动,这是一个篮球运动员,200多斤,做完手术以后20天已经可以来回跑动自如。这是一个喜欢运动的小伙子,也是做了我们自己的韧带,50天左右,他已经可以做一些比较复杂的高强度的运动。以往我们常规的这些手术没有半年到一年时间是绝对不可能达到这样的功能,所以我们更关注患者的功能康复。


  说了这么多手术,大家也不用担心,不是所有人都会碰到手术。我们也在日常运动当中需要学一些能帮助大家的技能,预防运动损伤,使我们的运动生涯能够更持久。希望大家的运动寿命能够更长,能够更健康。谢谢。


  主持人:非常感谢,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羡慕过某些电视剧当中的男主角,当女主角发生意外,比如说落水或者中暑晕倒的时候,男主角及时赶到英雄救美,最后把自己救成了男朋友。对生命来说有的时候意外真的是来得猝不及防,好像我们人生的是一部没有经过排练就匆忙上演的剧本,当你发现你周围有人突然倒地的时候是不是自己先把自己吓晕了,不知道怎么办,我们到底该做一些什么样的事情呢?下面有请上海市普陀区长风社区卫生中心质控科科长兼病区主任周亭带来"心手相连,救在身边"。有请。


  周亭: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我和前面几位大咖有点不同,我是来自社区的一个全科医生,不像前面几位大咖讲的都是那个点,自己的领域,不管是心血管、关节、疼痛,我作为一个20年工作在社区的医生,我们更多关注的是面。我经常会到社区下面,到学校到华东师大,为大学生普及一个技能。我坐在下面听几位大咖的演讲,我很感触,他告诉大家的知识是什么?是防治疾病,对个人受益,但我同时也很骄傲,我在想,我接下来要带给大家的技能是大众受益。


  我们先看一下这个事例,很有名,我相信很多年轻朋友在网上第一时间都能看到这个案例。2016年6月29日,对很多人来说是很平凡的一天,但是对这位天涯社区副主编金波来说是最后的日子,在北京地铁6号线,突然之间就倒地了,旁边有人救他,但是大家看到是一位外籍人士,虽然抢救,但是最后得到的结果很不幸,还是过去了。这个事例,离我所在的工作地点很近,长宁区天山第一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例,中午的时候吃饭,一个小朋友突然不明原因倒地,学校反应很迅速,也打了120,12点出的事情,2点这个小朋友已经离我们远去了。这两个很鲜明的又是很沉重的事例告诉我们?告诉我们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坐在这里听课的每一位来宾都不知道下一秒我们将会面对什么样的境遇。我们有医生,上海这么多医院这么多大专家都在整装待命,只要你能到医院,这么多优秀医生精湛的技术很有可能能挽救你的生命。但是你要想一想,你要及时到得了医院。


  这个事情也是很沉重的两个案例,也是引发我们很多思考的,法律界的精英人才邹碧华,年仅48岁就倒在了意外现场。再看宣传部的肖思健同志,也是一样,这类例子很多,包括我们的笑星、歌星、影星,都是倒在社区、家里、马路上。再看一下这个数据,ACS,这个数据比较早,但是也很有代表意义。最后一句红字,每一分钟都会有一个人死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死亡率很高。我前面谈到一个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的发展、现代化的建设,小朋友都知道出了事以后打120,一打医生就很快到我身边来了,我就能获救了。我们看看具体的现实是什么样的。我做了一个统计,这是国家,下面是120的反应时间,最短的反应时间是3分钟,在丹麦。日本、美国、俄罗斯等发达国家,现代化的医疗急救体系越来越发达,它的反应时间在6秒。看上海,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不知道在座的来宾有没有打过120的经历,我冒昧地问一句,您打过120反应时间是多少?从你打挂完电话到120到达现场。


  观众:20多分钟。


  周亭:我本人打过一个电话,我在医院工作,我们医院会急诊转到专家那边,我们也打,我平均估算了一下,虽然没有做过大数据研究,但是以往的经验告诉我,12-15分钟时间,而且是急诊转运的情况下,如果是常规转运,一个病人告诉我,从早上7点打,救护车下午4点到。你想想看,这块医生能不能帮到你们?不能吧,或者不太能及时帮到你们。美国的生命科学家唐万春教授告诉我们,我今天要教给你们这个技能叫心肺复苏,他是我们任何一个人类在向天堂敲门的最后一关,掌握心肺复苏或者CPR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很重要,但是获益更多的可能是你身边的人,不认识的人,那些人在发生意外的时候希望你能够伸一把手,这是比较重要的。


  再看一下关于CPR的训练在国内的发展情况,看一下发达国家,美国西雅图有一个数据,所有发生意外伤害的时候会有第一时间,我们叫第一目击者在现场对他实施CPR,存活率是20%,可电击的心脏存活率,在抢救现场用到AED就是救命神器心脏除颤仪的情况下存活率达到一半以上,对我们来说小朋友和在座来宾要注意的是什么?我们要掌握CPR,又要及早地能够拿到AED,那是最重要的。相比之下纽约也不是很普及,5%的存活率。大家猜猜在上海这样一个医学很发达很先进的城市,我们院外心脏停搏以后救治存活率是多少?1%都不到。看一下两个事例,04年北京马拉松,大学生喜欢跑步,锻炼身体,跑步有益健康,为了标榜自己马拉松成绩很好跑步,经常能看到跑到半圈、一圈甚至一段时间以后倒地了。这个事例图片很直观,警察在他身边,有医生吗?没有。这边的人在干什么?上海人的特点,这里热闹我要过去了,这个人怎么倒地了,怎么办,商量的比较多,真正救人的有没有?没有。30分钟以后,瞳孔放大、呼吸停止、心跳停止,不治而死。过了几年以后又有一个事例,15年无锡马拉松赛倒地,同样倒地,这是医生吗?不是,是志愿者,马拉松现场培训的志愿者采取了紧急CPR,短短几分钟,9点17分到9点21分,结果一样吗?不一样,从死神手里把我们的队员救回来了,是志愿者。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什么?看到这样的场景,你敢救吗?很多来宾会说我不敢救不是我不能救,是我怕承担责任,很多新闻媒体都报道我去救人,把人救上来了,自己死了,最后马革裹尸都没有。上海要给他颁布一个英勇就义奖、见义勇为奖的时候,联系家属联系不到,联系周围的人都没有人站出来他是跳下去救人的,我们每一位来宾甚至小朋友都被家长告知人倒地了不要动,冷静地看一下周围人的反应你再动。很多年以前我和大家一样,我作为小医生的时候,我看到人倒地其实我心也慌,我不是慌我能不能救他,我是慌我救完以后能不能甩得干净,大家都有这样的顾虑。但是我今天要说的是16年7月29日以后,对于社会急救志愿者、民众来说都是一个历史里程碑的日子,发布了一个通告,一个急救条例,明确指出两点。第一,鼓励具备急救知识的市民在第一时间对于病人、伤员进行救助。第二,在整个救助过程当中不管你是学过还是没学过,不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鼓励我们的第一目击者第一时间伸出援助之手,大爱无疆,别管能不能救,能够学会了这些技能,能够适时地帮助他,把你的后顾之忧给免除了。今天可能因为时间关系我教不到大家很正规的CPR的方法,但是我要给大家注入勇气、信心,在第一时间能够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帮助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CPR,我给大家放一个大致的过程,我们叫九连击。反应时间4-6分钟,之后会产生一个脑死亡,我们救回来的人可能就是一个植物人,给家庭、社会制造的更多的不是开心,而是惆怅,不知道怎么办,不知道负担能不能再继续下去。不能承担了,甚至有一些很逆向的思维觉得我当时是不该救他,这块时间很重要。之后是一个缺氧反应和一个CPR的指征,掌握三个字,三无产品,当这个人没有呼吸、没有心跳和没有意识的时候,我们马上可以采取这样一个救治方法。时间关系给大家放一下九连击的简单目录菜单,如果大家有兴趣学可以找到我,我是一个社区医生,在普陀区,我有相关的急救课程,具体操作方案请听下回分解。谢谢大家。


  主持人:非常感谢,我做了十年的广播医疗节目,发现即便在我们医疗圈当中也有一个非常神奇的规律,医疗界人士10个人里面大概有七八个都有一个热爱养生的妈妈,即便没有,也有一个热爱养生的丈母娘。但是在朋友圈里面养生最大的谣言还来自于这些妈妈们的朋友圈,接下来请进一位医生,他是来自于上海同仁医院普外科主治医师、上海市首届意识讲堂抖音大赛十佳科普健康达人最佳人气奖获得者姚乐给我们带来"朋友圈的养生谣言",有请。


  姚乐:各位尊敬的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我是上海市同仁医院的医生姚乐,我是一名外科医生,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下有关健康的话题。虽然今天是演讲,但是我希望现场不要那么严肃,就随便地聊聊天。


  我现在发现有这样一种现象,在我们微信的朋友圈里有许多养生保健类的谣言,现场观众大家可以打开自己的手机看一下,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的朋友有没有一个叫以下这种名字的,踏雪寻梅、平安是福、往事随风、知足常乐。这些人基本上都是你那些不敢删除的七大姑八大姨,你们之间还有这样一个群,相亲相爱一家人、我爱我家、幸福一家亲、家和万事兴,我们家也有这样一个群,在这个群里这些家长、阿姨妈妈们最喜欢做两件事。第一,催婚。催你赶紧找对象。第二,转发这类消息。震惊,医生不会告诉你的30个真相,常吃四种菜永远不生癌,转发十人功德无量。最可怕的是末位还要来一句,不转不是中国人。前两天在我们家族群里,我妈发了一条,"紧急通知,癌症的原因终于被查清楚了,赶紧告诉家人和朋友"。我就在下面留言了,妈,这条是谣言已经辟谣了,我话都还没有说完,就被她给拉黑了。我万万没有想到,我作为一个青年科普医生,挡在我科普道路上最大的绊脚石居然是我的亲妈,我太难了。刚才只是几个笑话,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些我们在朋友圈常见的养老类谣言。


  第一条,吃啥补啥。在朋友圈会看到告诉你吃骨头汤可以补钙,甚至有人告诉你用铁锅烧菜可以补铁。吃啥补啥这种说法不精确不科学,因为人体的消化吸收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我们吃下来的东西在消化道里被分解成分子状态运送到肝脏,再合成我们人体需要的东西。比如说像骨头汤补钙这个话题,骨头确实由钙形成的,但是在骨头汤里它钙的含量非常低,这种这种骨头汤浓汤上一层白的,那个主要是脂肪含量,如果40年前改革开放之前大家的营养状况不是太好的情况下吃这种骨头汤确实非常补,但是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的都是营养过剩的问题。至于说到铁,铁锅在高温过程当中产生的离子铁主要是三价铁,但是我们人体的消化道只能吸收二价铁。所以铁锅补钙也不科学。最后一个,说到我妈了,我妈说宁波人,从小和我说,吃脑子补脑子,他让我吃黄鱼脑子。且不说她这种说法不科学,就算能补,补出来的也是黄鱼脑子,何况你们也听说过这样一种说法,鱼的记忆力只有7秒钟,但是我要告诉你们,鱼的记忆力只有7秒钟也是一个谣言。


  第二条,酸碱体质。前几年在我们微信的朋友圈里非常普及,我妈初中毕业,她根本不懂化学,也要凑热闹。她有一天和我说,囡囡,酸碱体质这个理论我在朋友圈看到的,以后我们家吃馄饨不要蘸醋,为什么?因为醋是酸性的。我被她说得闷掉了,吃馄饨不蘸醋,蘸什么?碱性的东西,什么东西?要么蘸肥皂水。其实人体的体液酸碱PH值在7.35-7.45之间,是一个动态的范围值,我们人体的呼吸、血液、消化和泌尿系统会精密地调节我们的酸碱PH值。酸碱体质这种理论并不科学,而且我要告诉你们的是,就在2018年提出酸碱体质这个理论的美国人,在当地法院被判罚款赔付1亿美元,他在法庭上当庭承认,这个所谓的酸碱体质理论是他自己杜撰出来的。


  第三条,以形补形。这个大家应该都听说过,说吃木瓜丰胸、吃海参壮阳、吃核桃补脑。其实以形补形这个说法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和谬误的,但是前两天也有一个朋友和我说,他说他看到一篇文章,核桃里面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对我们大脑的发育有好处,所以他认为以形补形这个理论应该是站得住脚的。当时我就反问他了,我说大豆、葵花子、花生里面的不饱和脂肪酸也非常丰富,你补脑不补脑和它的形态没有关系,主要是它的成分,否则你怎么解释被门夹过的核桃依然还可以补脑呢?


  第四条,清宿便排肠毒。早些年我们在电视上看到这个说法比较多,其实我们医学院毕业像我上海交大医学院读了7年,从来没有接触过宿便这个概念,完全是商家杜撰的。但是很多人宁愿相信自己的消化道里有几公斤宿便这样一个谎言,都不愿意承认自己身上有几公斤赘肉这样一个事实。


  第五条,喝可乐杀精。前两年也非常火,其实这个也是从美国传来的谣言。美国人当年提出喝可乐杀精这个论点的时候,他们不是用喝的,他们是把精液倒进了可乐溶液中。其实不光是可乐,你倒进咖啡、牛奶,精子也很难存活。但是我妈就非常相信这一点,她经常和我说,"你一天到晚只知道喝可乐,你妈妈我要抱孙子的你知道吗?"那天我实在忍不住了,我就反驳她,"妈,您还没有抱上孙子的原因不是因为你儿子我喝可乐,而是因为我还没有女朋友"。结果我妈来了一句,"你也知道的"。我这辈子走过最长的路就是我妈的套路。


  说到这里很多人会问,照你这么说我们朋友圈的养生类推送全都是谣言吗?不是的,除了谣言之外还有很多养生类的废话。我们可以看一下。说刚出炉的面包不能吃,为什么?太烫了,容易烫痛嘴巴。饭后吃水果是错误的,一定要餐前吃,为什么呢?因为容易被别人吃掉。还有说鸡屁股不能吃,为什么?因为不卫生。这个我觉得应该是真的,因为印象当中鸡好像从来不擦屁股。还有说一天不能吃太多的鸡蛋,对身体不好。对母鸡的身体肯定不好,它根本就来不及下。还有说睡觉前要远离充电插座,我个人的理解是最起码离身体30公分以上,我一只手够不到,不然的话我可能会玩手机玩通宵的。


  说了这么多,我们现在微信的朋友圈俨然已经成为了养生保健类谣言的重灾区,不光是微信,这两天我发现抖音、快手上也都是这样的养生类的谣言。一方面需要我们在座的科普工作者大家一起努力,一起和这些谣言作战。如果我们的工作热情、频率能够像微商一样,我觉得我们的科普事业会有很好的发展。另外对老百姓来说提高科学素养,不信谣不传谣。


  最后留给大家八句话的养生类常识的顺口溜,第一,韭菜不壮阳。因为中医中说的阳和你们脑海里理解的那个阳是不一样。菠菜不补铁。这个大家都知道,我们点错了小数点,骗了我们100年。香蕉不通便。未成熟的香蕉当中含有的鞣酸其实更容易使大便干结。红枣不补血。红枣里面含铁,但是含铁的容量非常低。一切抛开剂量谈疗效都是在耍流氓。猪蹄不美颜,猪蹄中的胶原蛋白被分解成氨基酸以后,不会说原来是胶原蛋白身体的肝脏还会产生胶原蛋白。腰子不补肾,就是刚才说的以形补形、吃啥补啥。喝茶不减肥,茶刺激胃肠道,有的时候会帮助消化,这个时候你容易饿得更快。还有鸡汤不养生,时代不一样了。


  谢谢大家,我是上海市同仁医院的姚乐。


  主持人:感谢姚乐医生的精彩演讲,2020这个数字相信在我们每一个人心里都会是一个特别的存在,时代的一粒沙落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山,可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当它变成沙尘暴的时候我们会不会迷失掉自己呢?比如说大家在2020年头半年有没有在某一个深夜特别想发疯,有没有早上收到新闻推送的时候看到某一条新闻的某一个数字和某一个地区又暴发了新的疫情的时候,你有那种特别想哭的冲动。接下来要请进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网络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席居哲教授带来"战役弹心——心理弹性之力"。有请。


  席居哲:尊敬的各位,非常高兴和大家分享一下和心理相关联的话题。今天特别不一样,我在6月份回到我单位工作的时候,有一个老教师,我们很久没有见面了,他给我打了招呼,他说席老师,新年好。我当时愣了两秒钟,今年确实不一样,6月份打招呼说新年好,各位你见过?我们都知道中国在抗疫当中已经取得了重大关键阶段性成果,但是我们很少见到一些人洋溢出幸福的笑脸。我们走在路上,当然我们戴的是口罩,但是笑脸可以通过笑眼来来反映的,但是我们看到很多人笑不出来。这是为什么呢?大家知道这是一个非常不容易的时刻,我们取得了那么好的成果,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心怀感恩、充满希望、脚踏实地、快步向前,但是我们发现这个情况好像还是要再多说一下。刚才几位大咖老师们都是医学的,我也凑个份,我是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来的,精神卫生中心是我们的附属医院,当然我更多的是和大家一起聊聊心理方面的话题。


  我们都知道新冠疫情是什么呢?在我们最严重疫情的时候,很多地方都用战时两字来描述我们的工作,这一点都不为过。我们这个疫情囊括了我们研究应急员所有维度的所有端点,并且它确实给我们带来非常多的影响。从健康成本到社会经济成本到很多家庭当中的人际关系成本,为什么?有人告诉我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当我们武汉解封的时候,很多人都拖家带口地奔向了民政局的窗口。大家知道拖家带口到窗口干嘛?名义上说换本,过去很多人都不喜欢星期一,但是我们发现星期一非常好,为什么?很多人在周日已经大眼瞪小眼快忍受不了的时候,星期一来了,我们觉得星期一为维护我们家庭的安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现在不是了,过了星期天还有星期一,也要大眼瞪小眼,有的时候两个人还相互埋怨,我当时真是瞎了眼,另外一个人慎重地说,我也有同感。这个同感含义太丰富了。在这样一个情况下,我们还看到很多人第一,不注意戴口罩。第二,不关注疫情新闻。我们最早的时候建议大家每天关注新闻不要超过45分钟或者1个小时,现在我们又请求大家每天至少关注三五分钟的疫情,为什么?这是我们行为当中有承诺的最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我们不去看,怎么知道它还非常厉害呢?前天上海进入了两个输入性病例,这里面包括病毒变异、无症状感染,非常厉害,所以说疫情需要我们给予充分地重视。


  我们全民抗疫的时候,我们有医学工作者,最美逆行者。我们有科技工作者,他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才智,但是我们要说说心理战役的话题。疫情当中有两个疫情要高度重视。第一,医学上说的身体健康的疫情。第二,心理方面的疫情。我们有数据发现疫情在我们阶段性成果取得的时刻,很多人都应该心怀感恩非常开心的时候,我们发现并不是那么一回事。当然这里面有我们以往的案例在我们心目当中留下的影子,还有一些问题是涉及到我们每个人其实还没有绕过弯,很多人都有一种愿望,有一天我们真的我们把这样一个新冠病毒全部干掉了,全球一起燃放烟花爆竹,这样一个情况好像还比较远。前两天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赛发布了一个视频,他告诉我们我希望两年之内疫情能够在全球见到一个终点,但是它对我们全球的影响将会持续数十年时间。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的心理抗疫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至少要做3-4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我们的社会经济各个方面也同样如此。


  我们今天要讲一个最重要的话题,我们身上蕴藏着什么,其实你我都是小强,我们都是一根弹簧,只不过有的时候我们很少有人想到它罢了。什么叫心理弹性呢?摧而不垮,遇挫弥坚。就像我们在一些荒野里见到一株非常让我们感动的小花,特别温暖地长在贫瘠的土地上。像一些树木经受狂风并没有被折弯,这个东西就叫做心理弹性。我们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这个能量,不过有的人高一些有的人低一些,所以有的人是大强,有的人是小强,有的人是中强,我们不知道每一位是什么强,但是我们希望大家都要强。在心理学研究当中我们发现我们其实可以根据我们面临的境遇或者生态系统和一个人发展的结果做一个二维象限,这是最简单的说明。比如优越的环境、好的结果,我们把这个人称作充分发展。还有一种是优越环境它的发展结果却不良,我们称作能力不济的发展。还有一种是非常糟糕的环境但是非常好的结果,我们就称作是弹性发展。另外一些人在一个糟糕的境遇当中没有发展好,我们把它称作非弹性发展。我们希望每一位都能够成为弹性发展者,它是蕴藏在我们身上的一种昂扬向上的生命能量。据研究表明,即便小孩子从小经历了非常严重的逆境和压力,比如说战争的创伤,其实很多孩子也都能够在自己的发展过程当中能够有幸福的终年并得以善终。我们引发这种力量,我们大量宣传这种力量,也是为了在疫情期间让每一位都有一个非常好的应变力。在疫情发生或者重大灾变事件发生的时候,其实我们因为有心理基础的不同,我们已经出现了不同的发展模态。有的人晃一晃上去了,有的人晃一晃下来了。我们最害怕的是红色那条线说,有人说我们到现在我都不害怕疫情,我们最担心未来一年以后会出现心理的延迟受损这种情况。还有一些人慢慢上来的叫心理恢复,因此心理恢复和心理弹性之间并不是完全一个概念的。还有一些人长期受损,大家就问怎么样提升弹性呢?我们研究发现心理弹性者具有四大核心特征。第一,他能够接纳变化而不是抗拒变化,他知道因为是这样,所以不是那样。第二,情绪调节好,他能够让自己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情绪平衡度。第三,坚毅而乐观。第四,他有计划力和行动力。怎么接纳变化呢?我们会说一个最简单的故事。一个小鸟先来一颗种子,种子落入泥土长成了茂盛的向日葵,请问大家你内心当中怎么想?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您的感觉您会用哪个词?不用告诉我记住就好了。但是我们都知道这个变化并不是故事的全部,还有一个,你会发现我们还有一个变化,这个向日葵到了生命的尽头,因为它有周期,大家看到这张照片会有什么样的感觉?我们总结一下,也许我们看到第一张照片会觉得有生命力、比较温暖,因为它和我们内心当中所期待的是一样的。认知,如果我们的期待被验证了,我们会觉得非常舒适。但是如果违背了我们的预期,因为每个人内心当中都有向善向好的,有人说我看了第一个也没觉得什么温暖和阳光,那要好好找找心理老师或者精神科老师聊一聊了。看到那个为什么觉得不舒服呢?因为我们内心当中是向好向善,但是突然发生这么一个情况,虽然它是事实,但是我们内心感觉不舒服。我们最大的问题,如果不给它留一个位置,一旦突如其来猝不及防的事情发生,这个人就可能会出现适应力的问题。


  怎么办呢?我们说一个诱变,种子落入泥土又重新长出向日葵,这其实是一个生命的循环往复过程。我们只要把自己在一个片段当中的执着变成一个更完整的故事,你会发现我们就超越了很多,并且获得了在天地间能走一走的幸运般的微尘感。微尘是来自《道德经》的说法。第一,我们要喜欢这个东西。这是很重要的。第二,要为那些不好的东西稍微留一点空间,最重要的是我们心里要把它作为完整的故事,我们内心会获得一种安然的感觉。


  如何进行情绪调节呢?我们发表的一篇文章,发现高弹性者有以下特征。他重视正性情绪,会宣泄表达正性情绪,他会少抑制正性情绪。负性情绪方面呢?他会少重视负性情绪,少抑制负性情绪。我不去抑制它,也不去重视它,这是负性情绪的说法。该怎么调整呢?刚才一个老师讲到香蕉了,它可以让我们身体分泌复合胺、多巴胺这种物质,香蕉、巧克力可以通过饮食来调整。另外一个是充足睡眠,11点把你脑袋放在枕头上的举一下手,太不容易了,现在各位朋友都要权衡一下,很多人都在玩手机,我睡不着觉失眠都是手机导致的。适量运动这是很重要的,还有要装扮改变,心情不好做个头发就很好,行为举止方面要变得自信,举步要坚实,昂首阔步往前走。还有一些微运动法,列了一些,大家可以搓搓手、揉揉耳朵、提提面。上公交车没有人给你让座,你上车以后只要这样,马上就有人给你让座位了,开个玩笑。我们要多阅读,阅读可以为我们人生提供最丰富的参考,为什么?因为生活当中的故事都是在书里面可以反映出来的,当我们知道人的艰难不能超越任何书本上的事实的时候,我们再也不会觉得自己是受难的一个神。另外我们要增效能,我们家长爱孩子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剥夺了孩子的掌控感,一个不让孩子做家务的家长其实要反思一下,很重要的问题,因为孩子没有掌控感,就没有真正的幸福感,幸福感不是快乐本身。抱光明,我们要向着光明前进。


  最后一个问题,如何提升计划力和行动力呢?我们要有秩序感,把家庭生活变得有秩序,环境要整洁,这样我们才会有期待。另外要多智谋,大家要多想想自己的生态环境有哪些优势有哪些需要调配的地方,有了这个我们会感觉到做事情比较从容。还有千万不要拖延,现在很多人都有拖延症。大家上网的时候收邮件千万不要看明星绯闻故事,一看你就丢掉了,一定要给自己制定好。我今天说的是心理弹心如何增进,四个方面,增进计划力和行动力、坚毅和乐观的提升、做好情绪调节,最重要的是因为是这样所以不是那样。让我们一起向着美好奋力前行,谢谢大家。


  主持人:非常感谢,听了他的演讲我们会发现身体和心理的双心健康才能让我们健康长寿颐养天年。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么一个问题,各位觉得自己活多久才过瘾呢?我有一个广播节目叫《活到100岁》,老是有听众投诉,他说我们这些老人已经活到90多岁了,你让我们活到100岁,是让我们到100岁那一天就去死吗?提意见提得很多之后,我的节目就改名字了,叫《活过100岁》。《黄帝内经》里面提到我们要颐养天年,这里面的天年是指120岁。在营养科医生眼里我们到底可以活多少岁呢?下面请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郑璇带来"精准营养——前瞻性健康管理的第一驱动",有请。


  郑璇:大家好,曾经有人统计过,如果一个人活到65岁大概要吃7万吨饭,摄入总体大约50吨的食物,这就是他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的营养来源,中间这张图大家可以清晰地看到,我们的食物是如何深刻地影响我们的外在体形和内在健康,人如其食。在追求饮食健康的过程当中我们经历了三个阶段,这是我自己总结的。


  第一阶段,我们经济不发达,解放前,我们追求吃得饱就非常好了。随着我们国力不断增强,经济不断提升,我们可以有条件大吃大喝了,中国的文字都非常有内涵,我们这时候开始追求吃得爽,这个爽中间是一个大,旁边有四个小叉叉。在我们追求大吃大喝的过程当中犯了很多错误,我们以前闻所未闻的糖尿病、脂肪肝、痛风这些号称富贵病、帝王病都飞入了寻常百姓家,这个时候我们开始痛定思痛,如何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所以我们开始追求要吃得好。怎么才算是吃得好呢?大家都知道非常著名的中国营养学会编制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这个宝塔非常深入人心,也非常有科学性。但是这是指南,指南是指明大的方向,而且这个指南是中国居民,代表着一种健康状态的居民,不能代表所有的在我们复杂疾病代谢背景之下应该怎么吃。中医把人成九大类,除了中间的平和体质,完全对应这个指南没问题,其他八类都不太平和,在这种情况下比如我们的林妹妹和张飞能吃得都一样吗?这个时候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吃,怎么结合指南和自己的代谢特点吃得最好,这是我们今天要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最具潜力的前瞻性健康管理驱动精准营养。


  刚才主持人提到了实际上按照我们生命的程序给我们设定的是150岁,但是150岁对于在座各位来说似乎觉得还有点遥远,我们能达成这个期望值的目前为止还微乎其微,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死因排名前十位的排行榜,大家可以看到最主要的就是两大类疾病,第一,心脑血管疾病。第二,恶性肿瘤。这两大类疾病有一个共同土壤学说,以胰岛素抵抗为核心,然后推动我们的体内氧化应激,形成了长期的慢性炎症反应,如果这个炎症反应一旦不可控、不可逆,这个时候就形成了恶性肿瘤。这个炎症反应会损伤我们血管内皮,会推动我们心脑血管的意外。这个土壤应该怎么改,就需要我们的精准营养。什么样的人需要精准营养,高危人群,比如说昨天来我门诊的一位病人,他说我爷爷高血压猝死,我姥姥是高血压、脑中风,我父亲和母亲都有过脑中风,妈妈已经半生不遂,我今年35岁,我已经出现了慢性肾功能不全同时也有高血压,这个时候对这样一个个案我们应该给他提供什么样的营养,应当说我们的精准营养在目前这个阶段不是一个奢侈品,而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刚需。


  刚才提到我们对于有慢病的代谢已经出现问题的这类人要着重地进行营养方面的关注,不可否认我们是糖尿病第一大国,我们已经有超过4亿的糖尿病前期人群,超过1亿的糖尿病患者,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应该提供什么样的营养呢。大家都说要少吃主食,这就够了吗?图里面可以看到黄色这个线是吃香蕉以后的反映,绿色的线是吃Cookie以后的反映。上面一个受试者吃香蕉以后血糖急速升高,下面这个人吃香蕉血糖不高反而有一点微降。同样吃Cookie,上面一个人血糖非常平稳,下面一个人血糖飙升。说明吃同样的食物,我们的代谢是不一样的,我们必须结合我们自身代谢特点来选择食物。怎么选择呢?以色列威丝曼研究所用生物大数据结合人工智能进行一个模式推算,可以给你推荐。包括我们自己也研究了我们对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现他的铁代谢已经出现异常,这个时候你能告诉所有人说你要补血吗?每个人铁的摄入都应该有他独到的个体化的推荐,哪怕就是吃个番茄炒蛋,以后有了精准营养,我们都可以推荐他您应该尽可能多的食用,您谨慎食用。这就是我们精准营养希望达到的目标。


  那么精准营养通过什么实现,它在什么样的学科基础上来实现。首先大的组学,基因组学,我们的营养素,我们目前已经发现的七大类营养素是必须营养素,实际上我们有待发现的还有成千上万种营养素,它对我们生命有着非常重要的调节,可以修饰我们核酸的甲基化,改变甲基化状态从而减少我们心脏病的风险。包括减肥,已经有公司开发出了针对你是碳水代谢有问题还是脂肪代谢有问题,根据你进行一个选择,选择合适的个性化的精准营养减重方案。宏基因组学,肠道当中每个人都有大约3斤重,这样一个庞大的菌群,深刻影响着我们的代谢和健康,甚至影响到我们的情绪,宏基因组学,除了基因组是研究我们自身的基因,宏基因组是研究我们肠道当中,每个人都有大约3斤重,菌的重量是我们人体细胞的10倍,携带的基因是我们人体细胞的100倍,这样一个庞大的菌群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代谢和健康,甚至影响到我们的情绪。宏基因组学,如果我们深刻地掌握了它,我们就可以针对不同的代谢特点开发适合他的酸奶。这是未来精准营养可以选择适合我自己吃的酸奶。还有我们的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未来我们检测生化指标,不一定在医院了,可能就是在卫生间就可以实现第一道关,日常对所有生命体征进行一个代谢组学的分析,这个时候当我们早上一进门的时候体温已经出来了,我们坐在马桶上的时候可能基础代谢率已经出来了。我们在排尿的时候尿液当中的代谢物质已经分析出来了,这个时候就可以非常及时地在第一时间提醒你今天的糖应该少吃一点,这就是我们精准营养发展的方向。还有一大类人群,肿瘤人群,病来如山倒,山倒的那一刻是你看到的,事实上在山倒之前形成山的过程是漫长的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过程,这几十年它处于自己非常恐惧、恐慌的阶段,这个窗口期非常重要,我们对于这种肝癌三部曲的病人完全有必要对他进行精准营养的把控,把他阻挡在肝癌的门外,这就是我们精准营养想要做的事情。我们精准营养就是希望结合我们的行为学大数据、生物信息大数据和营养信息库进行一个匹配,来推算出您应该适合什么样的营养方案。这个精准营养不仅仅对刚才说的高危人群,同时对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都非常重要。比如说我们准备备孕的,我们希望下一代更健康、更聪明,我们应当怎么结合我自身代谢。比如说是一个糖妈妈,应该怎么样避免糖妈妈的代谢特征遗传到下一代。比如说我们在成长期怎么做得更好,比如说我们在老年时代快要到来的时候应当怎么预防,这就是我们精准营养贯穿整个生命周期所要做的工作。我们结合生物大数据、行为数据,我们通过什么样的手段呢?我们有普通的食品调整饮食结构,还有进一步地功能食品以及特医食品最后上升到营养药品,这些手段结合在一起,可以延长我们的寿命,使我们生命变得更加地丰盈。


  我最后用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一句话,"让食物成为你的药物,而不是让药物成为你的食物,饮食就是您首选的医疗方式"。最后我要说精准营养是结合了科学大数据和我们日常人文底蕴、饮食文化相结合的一门科学,Science和Art的结合,中间就诞生了生命的奇迹,也就是活到150。我们国家领导人说,没有全民的健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科可谓悠悠民生健康最大,健康中国营养先行。最后祝愿大家精准营养打基础,健康活到150。谢谢。


  主持人:感谢郑璇医生的演讲,在我看来医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为什么这么说?只有我们活得足够长、生命足够有质量,你才能支撑自己进行更多的探寻科学奥秘的时间。再次感谢今天几位专家带来的精彩演说,"健康科学+说"希望带来大家更多的视听享受,也让我们能够更加了解生命、了解医学,进而更加热爱生活和热爱科学,感谢收看上海科技节的系列活动"健康科学+说",今天的活动就到这里,感谢您的观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