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谈主题:市科委主任骆大进做客《2023民生访谈》
  • 访谈时间: 2023-04-19 09:00
  • 访谈嘉宾:骆大进 市科委主任
    骆大进,男,汉族,1977年7月生,中共党员,在职研究生,管理学博士,研究员。历任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所长,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奉贤区委副书记等职。现任中共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副书记、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市外国专家局局长。
访谈实录

微信图片_20230419103529.jpg


  主持人:各位听众朋友,观众朋友以及网友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海波。欢迎继续收听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携手上海发布,新华社上海分社,上海大调演,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东方网,联合呈现的2023上海广播民生访谈。你可以在手机上下载阿基米德,找到2023民生访谈的节目专区,收听我们的直播,也可以随时回听我们的节目,你也可以在话匣子视频号上来收看我们的视频直播。当然了,在我们节目进行当中,也可以拨打我们的热线,62780990来参与我们的节目。在今年的2023民生访谈当中,我们邀请各委办局的一把手走进我们的直播间,在连续举办15届的上海广播民生访谈,今年是以你我的期盼,上海的行动为主题,构建重量级的政策的首发和解读平台。今天做客2023上海广播民生访谈的嘉宾是上海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骆大进,骆主任你好。


  骆大进:海波老师好,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主持人:听到骆主任来,我在想今天这个节目到底是一个硬核科技的节目,还是一个科普的节目,还是一个科幻的节目。只要跟科学沾边,它的想象力就是无穷的。但是上海是一个科技创新的城市,所以一开始就特别想让你跟我们说说看上海的科技创新目前进展的情况。


  骆大进:海波老师好,上海的科技创新工作,应该说现在有正在按照总书记的要求,我们在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上海的科技创新工作,我们现在在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一方面我们要大力推进科学技术创新,同时也要促进各类的科技创业,包括我们全社会的科学普及,提升全社会的科学素养。整体的呈现出上海整个的创新创业,我们叫打造一个更具想象空间,更具成长性的科技创新的生态。


  主持人:这个当中的话,如果我们说从科技创新这个角度来说的话,怎么样能够分步骤,能够全面地把这个工作展开呢?


  骆大进:我想这里面实际上也是讲我们的整个科技创新工作,它有一些规律性和特点,这也正如我们现在作为政府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当中,我们就是要优化科技创新的全链条的管理,包括我们促进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那么具体来讲,我们想我们可能重点就是要按照四个面向加速推动三个全的工作。四个面向就是要面向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要推动我们的全过程的创新,就是说要围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的全过程,提升我们科技创新的策源功能和体系化的能力,包括要强化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面向卡脖子领域和行业需求,推动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底层技术的突破,服务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


  那么第二个全,我们要促进全链条的加速,就是要根据科技创新的规律和要求,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把握科技创新规律和不同技术领域、不同阶段的创新特点,汇聚国际国内优势创新资源,面向创新主体,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和服务链的深度融合。


  第三是要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关键是要打造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高地,优化科技人才的引育体系,培养和集聚全球的科技领军人才,加快推动形成科学家敢干,资本敢投,企业敢闯,政府敢支持的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方式,营造激情忘我,敢闯敢拼的创新文化。


  主持人:现在全市上下都在展开大调演,那么科委这个方面同时也是在进行各方面的调演工作,今天我们节目一开始,我们的记者就跟着科委的人员到基层去走一走看一看,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好不好。


  骆大进:好的。


  主持人:那么首先就进入到我们今天的走下去都是办法。


  旁白:问题大梳理,难题大排查,走下去都是办法。


  主持人:我们的记者戴玲(音)已经在现场了,那么现在我们马上来连线戴玲。


  戴玲:海波你好,骆主任你好,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在大零号湾的成果转化区,那在这里有许许多多的科创企业正在入驻,而在这个全新的园区之中我们可以听到,它现场有许多忙碌的装修的声音,今天在我身后,市科委的创新服务处处长刘晋元也专门来到现场进行调演。包括在我们的身后也有我们的孵化园区的主要负责人,以及相关的企业,因为在企业入驻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许许多多个性化的需求,怎么更高效地完成这些需求的达成,让这些企业少走弯路,其实是我们科委一直关注的工作。刘处好,陈总好,你好,能不能介绍一下我们现在这个大概的一个状态?


  刘晋元:大零号湾是上海推进科创中心的重要内容,科技企业也是我们重点关心服务的对象,所以这么多年在陈总关心下,特别是(华谊)万创•新所这个园区2019年改造以来,取得了很多的进展,近期也不断有很多科技企业陆续入驻,我们今天刚好一起来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园区企业近期的,最新的进展情况,有一些什么问题困难,我们力所能及地来协助推进一下。


  戴玲:陈总。


  陈总:我们还是非常欢迎刘处来给我们传经送宝,来给我们解答我们的一些疑惑。大学科技园(音),2019年在大零号湾发展以来,一共有11.4万方的空间,前面刘处说了,我们在这个万创•新所是我们最新的一个园区,主要定位就是老师的成果转化,从0到1,也1到10,这样一个阶段。目前来说在这个园区我们主要定位以材料,以双碳,以智能光学这三大板块为主。我们也很期待刘处来调研,所以我们老师有很多的问题,要不由我们董老师,我们太乙(音)科技的董老师来给大家,给刘处看一下我们的企业情况,以及一些提问。


  戴玲:好的,我们一起。


  董老师:谢谢,首先感谢两位领导的光临,请大家进来。


  刘晋元:谢谢,请。太乙科技。


  戴玲:太乙科技。


  刘晋元:你们太乙科技多少年了?


  董老师:我们太乙科技,这个月是第7个月。


  刘晋元:新兴企业。


  董老师:我们有很多材料的专利。


  刘晋元:专利。


  董老师:我们主要是做记忆合金的材料。


  刘晋元:到实验室看看。


  戴玲:这是一个什么实验室?


  董老师:这是我们的研发材料,主要是做材料的疲劳试验,实验室,你看到这里基本上就是会去测试这根丝,它会在加了,其实这是很重,大概两公斤重的重物以后,它会在收缩的情况下,会有多长时间的寿命情况,还有它的负载,各方面性能。


  戴玲:我看你这儿的员工都很年轻,是吗?


  董老师:是的,我们的员工,我是算老的了,因为我们金老师本来也很年轻,所以下面的员工也非常年轻,当然我们现在基本上也都是高学历的,我们这里有4个博士,还有两个硕士,还有剩下一些是本科,现在大概有17个人。


  刘晋元:都算高精尖。


  戴玲:你有什么实惠的政策给到他们吗?


  刘晋元:科技人才是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方面,科委持续围绕人才加强供给,怎么样吸引各方人才来沪创新创业,包括为各类人才服务好,让他们更安心的在实验室做科研,在咱们公司里面围绕技术攻关,为产品改进性能,所以特别感谢。你有一些什么困难,或者希望我们还有哪些进一步围绕人才的,也可以我们进一步做好服务。


  董老师:实际上我们确实是碰到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说招人还是蛮难招的,特别是我们现在金属材料方面的,主要是希望学历高一点的,比如说硕士和博士,在市场上还是蛮难招的。还有一个就是比如说外地来的,有没有什么好的政策,让他们能够留下来。


  刘晋元:那我想我们也是围绕高层次人才,高精尖人才,我想市科委和园区一起,以及包括闵行区属地政府一起,怎么样围绕吸引集聚人才,近几年上海也推出了一系列的吸引人才的政策,包括优化打分,人才落户,都有一些人才,从科委来讲,特别是围绕我们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高级认定之后的人才政策,我们也加大了一定的力度。比方说你这边后续如果评到高新技术成果项目,评到高新技术企业之后,都可以跟园区一起,都有资格来申请落户。比如说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除了一定的项目经费予以成果转化引导之外,围绕人才也可以走这样人才绿色通道,专门核心完成人员可以快速地完成这么一个人才落户的途径。


  董老师:这是非常好的消息。


  刘晋元:希望能够帮到咱们企业发展过程中间。


  董老师:好的,谢谢你。


  陈总:我们要不到中试基地去看一下。


  刘晋元:好。


  戴玲:陈总,像我们这样一家,乙太这类的科技企业在这儿有多少家?大概。


  陈总:目前一共有近80家左右,这样交大的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已经落户到大零号湾。


  戴玲:这是什么?


  董老师:这是一个微丝的疲劳测试,这个微丝是现在20微米粗细,就是只有头发丝的1/4粗,但是它的应用非常有前景,就是说现在,它主要用在高端的智能手机的镜头防抖马达里面,我们叫SMA马达。


  戴玲:已经在实际应用,批量生产了?


  董老师:我们现在这个实际上主要的应用是进口替代,现在国外只有一家厂生产,国内我们是最先进的。


  刘晋元:那是很好的。


  董老师:所以在华为,华为前期已经给我们这个加工有投资了,然后华为是非常愿意推进的,然后包括华为、VIVO、小米,都已经开始在试用我们这个丝,作为他们前期的,我们叫底占应(音),就是把我们的产品设计到他的那个马达里面了,已经开始。所以非常有可能的话是说,如果所有项目成功的话,我们明年销售可能会非常大。然后,到明年年初,用我们丝的那个手机就会上市。


  刘晋元:推进效果很好,有什么困难吗?具体在短时间之内取得这么大的成功,或者下一步还希望从我们政府,从园区能够。


  董老师:我们当前就是抢时间,因为你们知道当前国际环境,进口替代是非常紧迫,所以我们抢时间,可能中间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说环境保护,还有安全认证各方面,确实有一些实际的问题,其实我们在园区也获得一些帮助,我们元曲的老师,专门有一个对口老师跟我们合作,给我们去跟当地政府、街道联系,因为我们自己本身确实要快。


  刘晋元:特殊性。


  董老师:然后又加上不太熟悉这个工业生产的步骤,所以会造成了一些需要帮助,能够在环保和安全方面提供更多的帮助。


  陈总:对,其实我们董老师说的这个,也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问题。从整个,特别是学校的老师的成果转化出来的企业,他多少都会面临一些,从消防,从环评,甚至是从资本运作这方面,有很大的问题。那大学科技园也是秉着服务学校老师,这样一个角度,我们也搭建自己的创业团队去帮助老师,尽可能把这些事情能够在老师不用花太多精力的情况下,帮他做一系列的解决。那么也希望通过科委,通过闵行区能一起加速把这些老师的后顾之忧给解除了,让他们安心的把自己的成果产业化转化出来。


  董老师:谢谢。


  戴玲:你是还要带两位领导再去看一下其它的环境吗?


  董老师:我们就是简单看一下。


  刘晋元:看一下,你这个进展很快,已经这么大的一个空间。


  陈总:对,这是他们一个洁净室。


  刘晋元:已经有这么大的空间。


  戴玲:好的,主持人,我现在了解到的情况就是这样,这场调研仍然再继续,我们也相信企业在个性化发展的过程中会有更多更多的突破,有我们孵化器,有我们科委,有我们各个单位一起携手来尽快地解决。


  主持人:好,谢谢戴玲,特别感谢戴玲。骆主任我们也看到了,这个大零号湾,就这么一个小小的园区,就这个园区的话,就有80多个这种类似企业,而且都是小而精的,他刚才说了很多的问题,包括他的人才的储备问题,我看他做的就是一个很小的,手机的一个防抖的,这样的一个马达的一个,就特别小众。


  骆大进:对,他是新材料的开发。


  主持人:但是他做的是进口替代,像这种的话,在大零号湾应该是非常丰富的。


  骆大进:应该说非常多这种场景,刚才我们看到,实际上在大零号湾创业的青年人才,在这里创业的一幅场景。实际上大零号湾是我们讲,也是上海当前在推进科创中心当中,我们出现的一个非常响亮的一张名片。


  主持人:它叫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


  骆大进:对,大零号湾是一个,我们讲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地理的概念,但它更重要的实际上也是我们创新创业生态的一个代名词,依托交大、华师大,这些核心区,围绕周边的一个整体的区域性的功能开发。


  主持人:这个地方原来是上海的四大金刚所在地。


  骆大进:对。


  主持人:承载着上海制造的历史,而现在又开始新的上海制造的步伐。


  骆大进:但我想这里面有历史,更是有想象空间,因为它把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的部署。这里面我们讲既有创新的功能,也有产业的功能,当然也有城市的功能在一起,所以我想大零号湾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重要也是代表着我们上海的创新创业的一种生态。


  主持人:我们今天从这个话题聊起来的话,我特别想,就是一开始看到这样的一个场景之后的话,我就特别想想看,我们上海目前的基础研究到底进行到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因为我们知道所有的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基于基础研究之上,而且这几年我们看到了海外的一些科研技术的突飞猛进之后的话,经常会提到这样的一个问题。


  骆大进:对,你这个话题也是非常重要,基础研究我们一直说,因为基础研究是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整个研发链条的源泉,是起始的源头,也是我们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和根基,我们常说地基打得牢,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


  主持人:对。


  骆大进:所以上海一直是高度重视基础研究,特别发挥我们科教人才集聚的优势,资源条件,着力打造我们基础研究的一个高地,这些年我们包括先后出台了《加快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我们特别注重从整体的布局,我们的基础能力的建设,人才队伍的集聚,包括科研基础条件的支撑,再加上国际国内的科技合作,这些方面来不断地提升我们整个基础研究的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我们也非常可喜地看到,这几年上海整个基础研究的投入在不断地加大,去年我们整个上海的全社会的R&D的经费占GDP的比重大概是4.2%,其中基础研究的投入也达到了将近10%。另外更重要的,投入实际上代表的是我们的一种发展的阶段,发展的能级,那么相应的,像这几年,我们持续地投入之后,这些产出也是令人振奋和鼓舞的。在我们国内的,全国的这些,我们讲叫科学、自然、细胞,这些CNS的顶级刊物上发表的上海科学家的高水平的论文。


  主持人:论文。


  骆大进:应该说占到了我们全国的30%左右,这几年一直维持在这个水平。当然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还冒出了一些重要的原创性的成果。比如说去年,在2022中国十大科学进展当中,我们就有多项来自上海科学家领衔,或者参与完成的成果,被评为中国十大科学进展。我这里举一个小例子,也不能说小例子,我们其中一个成果就来自于我们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的科学家完成的一项成果,它是基于晶态、液态新型开关基理,它是研究什么?是我们的一种新型的材料,就研究我们高密度与海量的存储材料。大家知道存储是我们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与数字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性的基础性的材料。


  主持人:对,芯片是越做越小,大存储量越存越高。


  骆大进:越存越高,对。那么原来的我们这些,包括一些试剂,国际上的一些机构,一些企业,他们也在相继投入重金,在这方面做一些科学的研究,也有一些成果,但是他们用了多种元素在做结晶态的这种研究,出了成果,但是这里面因为多种因素,在结晶时分布不均匀,它的存储寿命受限制,加工难度也比较高。那上海的科学家,刚才讲来自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的科学家,他们做出了一个,发现了一个颠覆性的原理,提出要用单质的碲,这种元素做开关材料。


  主持人:非金属当中金属性最强的一个元素。


  骆大进:对,开发了一种单质的碲开关器件,那这里面就是说,我们讲单质碲处于一种,它既有一种熔融的状态,液态,那它也可以晶体状态,它处于熔融状态的时候,它就像具有金属般的低电阻,电流量大。


  主持人:传热导电非常快。


  骆大进:对,关态的时候,开关开关,关态的时候,它是一种半导体(21:42),电流又变得极小,这样可以天然避免,因为而且它是单一元素,单质的材料,可以尽量避免结晶分布不均匀的问题,同时可以延长器件10倍以上的使用寿命,那我想这个技术的突破,科学发现的基础研究的成果,为我们下一步,包括产业的发展是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坚实的基础,强大的动力。


  主持人:所以不管是应用研究还是技术开发,没有一个能够离开基础科学?


  骆大进:对,当然包括这个过程,推进过程当中,我们上海也是抓住国家跟上海市的整个全面布局,我们包括对基础研究的一些基础研究条件也做了一些,包括有一些大科学的装置,现在在上海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我们有14个,覆盖了光子科学、生命科学、海洋科学、能源科学等领域,数量也占到了全国的1/3。其中我这里也想同样给大家介绍一个大科学装置,比如前几年我们建了上海光源,这两年又在加快建设硬X射线的自由电子激光,大家都到医院做体检,我们讲做CT,CT给我们拍摄的是我们人体的器官,那么上海光源它可以给分子拍照片,我们讲CT达到分辨率是亚毫米的尺度,那么到了上海光源,它的分辨率是亚纳米尺度。


  主持人:这个如果要是做一个比喻的话,你用什么样的方式能够让我们的听众了解。


  骆大进:它比我们医学上用的CT看的可以更清楚100万倍。


  主持人:100万倍?


  骆大进:对,所以这个就为我们科学家开展前沿的科学研究,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物质科学,都提供了一个强大的能量。


  主持人:那太有意思了。


  骆大进:那么我们现在正在建设的硬X射线,它比光源,它提供的X射线的分子的亮度,我们专业的名词分子亮度还高出10亿倍,而且具有更短的脉冲结构,具备纳米级的超高空间的分辨能力。打个比喻,如果说上海光源是给分子拍照片,那么硬X射线它就可以给分子拍电影。


  主持人:这个清晰度是完全不一样的。


  骆大进:完全不一样,那么这样的话我们对探究我们很多生命也好,材料也好,物质科学。


  主持人:看到了以往看不见的东西。


  骆大进:对,所以大大打开了我们整个科学研究的空间。


  主持人:所以说基础研究的话,在这方面的话,它是整个科学体系的一个源头,也是解决所有技术问题的一个总开关?


  骆大进:对,所以我们一直讲基础研究是整个学科体系和科技进步的源头,无论是应用研究还是技术开发,都离不开基础的研究。一方面我们基础研究成果可以催生更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产业当中也会有越来越多,发展到一定阶段也会提出一些基础研究的诉求。


  主持人:上海有一个“探索者计划”,实际上就是在给这些做(24:48)。


  骆大进:所以我们就在这些科技领军企业,他们的发展过程当中,可能会发现很多,除了技术创新还有进一步的深层次的基础研究的科学问题需要解决,那我们就通过政府跟企业合作,我们来共同出资,来通过揭榜挂帅等等,赛马制,一些机制引导我们科学家能够来,这也是后面要讲,我们一直在这两年在有力推动的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


  主持人:所以刚才我们看到大零号湾里头高校实际上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为什么?做基础研究的话,他们那边的实验室,包括他们那边的科研力量,教学力量实际上是非常重要。


  骆大进:对的,所以我们把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的更好结合。


  主持人:说到人才的话,你看刚才我们那个企业就是,他说你有什么问题,他第一个就说我缺人才。


  骆大进:对,所以现在实际上人才也是我们讲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核心关键力量,核心要素。


  主持人:对,那你说从我们科技人才引育方面,人才评价体系方面,上海的话实际上有什么重点的举措,工作方向,包括我们能不能推进一些,我们有一个推进科技人才综合评价改革试点,这个工作的进展是不是今天也给我说一下这个情况。


  骆大进: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我们讲也是整个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当中的一个重头戏,这也是中央交给上海的一项改革试点任务,市委市政府也是高度重视。前不久我们也在整个,对上海科技人才评价改革做了一些系统性考虑,总的来讲,我们讲科技有几句话,科技人才评价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评价结果怎么用,重点是要回答好这四个问题。


  主持人:到底是看学历还是看成果,还是看研究方向?


  骆大进:对,所以我们想这里面是重点抓住两个关键,落实两个层面。一个抓住关键就是抓住科技人才评价评的好不好和评价结果用的好不好,两个关键,这实际上也是一个指挥棒的问题。在评的好不好的方面,既要制定完善符合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自身规律的评价指标,也要建立健全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更关键的还要充分发挥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那么在用的,评价结果用的好不好方面,就是要发挥好人才评价指挥棒的作用,推动科技人才评价与我们科研项目的评审,机构的评估联动,又要把人才评价的结果切实落实到岗位聘用、职称评定、薪酬分配、奖项评审等,与科研人员发展和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工作当中,所以这是我们要做的。那么这项改革试点任务能不能有效落实,我想一个从整体的政策设计,第二个还是用人单位的落实上面,两个层面来加快推动这试点任务的落实。因为我刚才前面也讲人才工作实际上也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所以包括人才的引进、培养、集聚、使用、评价,那这里要做的是要发挥多方改革的叠加优势,推动科技人才评价改革与上海整体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综合改革,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科技体制改革3年攻坚行动,这些政策加强协同,进行系统化的设计。那么在用人单位层面,市里面这一次也是有多家单位,他们踊跃承担试点任务,包括像上海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上海生物技术研究院等单位,还有像仁济医院,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等单位,他们主动承担改革的试点任务。


  主持人:就是对人才评价的体系做一个改革?


  骆大进:对,所以我们想重点通过解决这些评价标准、标价方式上存在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对承担一些重大的科技攻关任务,从事基础研究,从事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从事社会公益研究,不同科研活动类型进行分类评价,提出不同的评价方式,评价周期和评价渠道。


  主持人:这个当中还是蛮难的,为什么?因为这个评价的话,评人实际上是最难评的,同行怎么讲,怎么立这个标准。


  骆大进:是,所以我想这里面,一方面我们要破思维,原来大家讲的要破除我们唯学历。


  主持人:总是看学历,看文凭对吧,现在我们要把这个评价体系,根据它的行业变化,根据它的创新来重新做的更加客观公正。


  骆大进:既要破思维,同时我们讲也立新标,所以整体一体化推进,实际上破立结合,也要解决,既考虑我们这些行业特征和创新活动特点,同时也考虑到科研人员,刚才讲的一些顾虑,建立一些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当然更重要,包括要国际化的这种人才导向,推动国际人才本土化和本土人才国际化相互促进,这样的话通过多维度的,多角度的,多个层面的来推动我们人才评价机制的建立健全。再有包括我们讲引进国际通用的一些人才评价指标和国际同行评价。所以,能够希望通过这样一些改革,不仅仅是一破了之,也不是光立不破,关键是要构建好一个多元化的,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和科技创新活动规律的这么一个评价体系。


  主持人:这个试点出来的效果如何?


  骆大进:这个效果,我想这里面,现在应该说目前有些工作正在逐步开展起来过程当中,当然前期我们也做了大量的工作,这里面很多一些,应该说各个单位,特别是我们一些青年科技人才的获得感也在不断地增强,包括我们在青年人才的成长当中,他们的一些科研成果产出,科技成果转化,包括像我们的技术转移,这些数据的指标,应该说也都不同程度地在体现,当然这项工作也是要久久为功,希望能够系统性地推进,期待着我们后面的成效在不断显现。


  主持人:好,我们广告之后欢迎继续关注2023民生访谈。


  欢迎继续收听收看2023上海广播民生访谈,我们是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携手上海发布,还有新华社上海分社,上海大调研,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东方网联合呈现,那么也可以在阿基米德、在话匣子上,通过音、视频来收听、收看我们的直播,也可以拨打我们的热线62780990。那么今天走进我们节目的是上海市科委的主任骆大进,骆主任我们还是继续刚才人才的话题。


  骆大进:好的。那么人才这项,确实我刚才讲的,也是我们整个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当中的关键的核心的要素,习近平总书记也是反复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那么我们要推动我们的高质量的发展,就是要努力把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努力转化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从而实现第一生产力的高质量的发展,近年来上海也是大力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着力为科创中心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首先,我们要聚焦全方位地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包括构建高层次的人才队伍,青年人才队伍,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人才队伍,科技创业人才队伍和科技服务人才队伍在内的六支,各种层级清晰,保障有力的科技创新人才梦之队。


  第二,我们也是要全周期地支持人才。因为人才他在不同的阶段,实际上也有一些不同的诉求和需求,他的发展的重心。所以这些年我们在整个科技计划体系当中,也重点部署了叫扬帆的专项,聚焦为我们优秀的年轻的科研人员,我们的“青教”、“青科”们,提供科技创新的第一桶金。另外在这基础上,实施启明星计划,还有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计划,以及浦江计划等人才计划项目,形成层次分明,各有侧重,较为完整的科技人才培养体系。这里面有个数据,令我们感到非常欣慰和振奋的。近10年在上海单位,我们当选的全国两院院士当中,有60%以上,包括国家杰青当中有80%以上,也都是在我们这些计划,当时得到过资助和重点扶持的一些优秀的科学家。


  第三,还是要聚焦全链条发展人才,就是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和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将科技人才制度体系的完善贯穿于人才干事创业的全流程,推动引、育、用、评等方面,加快推进人才体制机制的改革,不断提升科技人才体系的整体效能,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长。


  第四,要全要素保障人才,充分调动人才群体的积极性、创造力,激发人才活力,包括构建适应创新发展规律,科研管理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科技体制。上海也在国内率先试点科研经费的包干制,使科研人员在科研经费使用上更加灵活,更加自主。


  最后还是特别重要的,也是最重要,要全身心引领人才,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包括我们加大力弘扬新时代的科学家精神,鼓励和支持科学家们担当起科学报国的崇高使命。


  主持人:我们这边也有听众打来电话,我们现在也一起来听听看好吧,他有什么样的诉求。


  骆大进:好的。


  主持人:我们来听听看,打进电话的是,第一位进电话的是杨女士,杨女士你好。


  杨女士:主持人你好。


  主持人:你好,今天还有科委的骆主任也在。


  杨女士:骆主任你好,很高兴能打进电话。


  骆大进:杨女士你好。


  杨女士:骆主任你好,是这样的,我是上海交通大学的一名青年科研人员,参加工作的时间也不长,其实现在也是。


  主持人:你是交大,就是闵行校区吗?


  杨女士:对,闵行校区。


  主持人:那就是在大零号湾那个里面。


  杨女士:对,是的,就是在零号湾的旁边,我现在其实也就是处于这个研究的一个起步阶段,之前其实也有了解到,就是科委对我们青年科技人员是有各类的支持的,所以其实就是今天这个机会很高兴,很荣幸能跟骆主任,想了解一下就是我们处于这个研究的起步阶段,都可以获得哪些支持,有一些什么样的政策?谢谢骆主任。


  主持人:非常具体。


  骆大进:好的,非常感谢你的来电,当然我这里也感谢你选择上海开启自己的科研生涯,我们能够在大零号湾,在上海交大,我们从事科学研究工作,首先也祝愿你在未来的工作当中能够不断地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能够取得好的成绩。


  主持人:你是刚刚开始工作吗?


  杨女士:对,工作了两年多。


  主持人:还真是刚刚开始。


  骆大进:对,所以我想这里面,就你非常关心的,实际上也是我们工作的一个重点,我们就是要为更广大的年轻的科研人员,搭建更好的一些事业平台,所以我们这几年也在逐步构建形成了,应该说相对来说结构完整,梯度支持的一个人才培养的体系,包括我们有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的扬帆专项,启明星项目,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计划和浦江人才计划,浦江人才计划,如果你是海归回来,那么实际上我们可以优先来参与我们的浦江人才计划,那如果是我们本土成长起来的年轻的科研人员,刚才讲像扬帆的专项,我们就是目前我们是每年会支持600位,32岁以下的青年科研人员,你是作为女性,因为考虑到需要,我们在年龄也适当再放宽两岁,就是鼓励原始创新和大胆探索,我们可以不妨把它定义为支持我们的青年科技工作者科研的第一桶金,这是一个。除了这些科技人才培养的一些计划资助,培养的项目资助之外,我们想更重要还是要,我们也在加快推进科技体制机制的改革,更好地完善面向未来的青年科技人才早期发现,培养机制,我们也特别关注和想重点关注基础学科,前沿交叉学科的青年人才培养。


  主持人:就根据研究的方向不同,也会有一些支持。


  骆大进:对,所以也包括持续推进,我们讲为青年科研人员减负,1.0、2.0、3.0的行动,就是在我们具体的科研的管理当中破除掉。


  主持人:那么我就想,骆主任,我们有这么多的计划,这么多的扶持的政策,像杨老师他们这种的话,就是自己到什么地方找,或者政策能够匹配到她吗?


  骆大进:这个海波老师提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所以我们这里面有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我们不断地加大信息公开,各种科研计划项目,人才计划的申报,实际上每年第一时间都会在门户网站,我们的官方微信微博上面发布这些公告通知。


  主持人:就是上海科委的那个官微,你一定要关注。


  骆大进:对,官微,实际上像我们学校,科研院所,各个单位,他们也都会转发这些。第二个方面,我们也在更加想,就像刚才你讲,更加主动地推送我们这些,让政策找人。


  主持人:政策找人。


  骆大进:对,所以我们在一网通办的政务事务改革过程中加快推进这方面的工作力度。


  主持人:因为人才进来的时候他符合某些标准才进来,那么他如果符合这个标准的话,我们政策干脆就匹配上去反而更好。


  骆大进:是的,主动地推送我们这些信息,让大家能够更好的,及时地能够了解政策,包括能够享受政策。


  主持人:对,杨老师还有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到属地,你有什么具体的话,因为属地的街镇也好,包括区也好,因为我知道闵行区的科委,他甚至把整个科委都搬到大零号湾了。


  骆大进:对,所以刚才杨老师讲的,一方面我们在学校里面做科研,在学校里面这种政策,另一方面,实际上我们也,我不知道你是理科、工科还是哪个专业的。


  杨女士:我算是理科,农科。


  骆大进:所以我们讲农科,一个很重要,实际上更多的跟我们的产学研结合,所以刚才海波老师讲的,跟我们地方的一些合作,所以这里面也该会有一些来自不同方面的一些支持的政策,我们更好的把我们的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主持人:对,谢谢杨老师。


  杨女士:也谢谢骆主任。


  主持人:希望杨老师能够在上海的研究生活能顺利,就这样。


  杨女士:谢谢主持人,谢谢骆主任。


  主持人:再见。


  杨女士:好,再见。


  骆大进:谢谢,再见。


  主持人:说到这些人才的话,我们又说到,你看说政策找人,我们说科技的这个体制机制的改革,也是在科技领域当中的一个热门词,就这个当中的话,实际上我们全国层面,市级层面,推出了很多,各种不同的,各领域的一些改革的举措,所以也特别想问问看我们骆主任,就是近期我们会有哪些新政出台,包括会带来哪些改变?


  骆大进:政策应该说我们这些年,上海围绕整个科技创新创业,相继出台了,包括法律,包括政策,我们的科技进步条例,我们科创中心的条例,那么我们改革的一些文件,包括像科改25条,还有包括科技成果转化的三步曲。那么如果把科技创新我们比作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要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所以怎么改。最近大家也是普遍比较关心,一方面我们在已有的政策这些落地实施评估的过程当中,刚才前面讲的,要松绑,解绑,大家普遍比较关注的一些痛点堵点,所以前期也研究制定了,比较即将出台关于进一步放权松绑,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若干意见。你从这个文件名就可以看出。


  主持人:放权松绑。


  骆大进:放权松绑,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所以我们就是要进一步给广大科技创新的主体,包括高校院所、企业,以及广大科研人员放权松绑。


  主持人:怎么来放权松绑。


  骆大进:放权松绑,这里面我想几个要做的事情。一个,打个比喻,我们原来讲的是很多工作当中,我们有一些,大家可能创新主体感受比较深的,我们在具体创新过程当中有一些绳子绑得比较紧,还有一些问题可能比较严重,那么这一次的若干意见,我们这里面实际上有18条工作具体举措,就是要办捆绑为松绑,把我们的科技创新,一些独角戏变为大合唱,更加注重推动全链条的贯通,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创新加速产业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贯通起来,更加科学高效地提供创新资源的支持和配套服务,建立健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加快推动形成科学家敢干,资本敢投,企业敢闯,政府敢支持的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方式。


  主持人:具体能举个例子吗?


  骆大进:比如说我们在这里面继续要进一步扩大高校科研院所科研活动的自主权。其中里面有一条,就是要以综合授权加负面清单的方式,在我们部分高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综合授权的改革试点。


  主持人:这个很重要,什么东西不能干,只要说清其它都可以干。


  骆大进:综合授权,所以包括像编制使用,岗位设置,工资总额,职称评定,科研经费使用等方面,赋予他更大自主权。


  主持人:这就给了一个更大能动性出来。


  骆大进:是的,但事实上我们讲怎么样,谁最清楚,怎么评价,包括前面我们讨论的人才的话题,如何评价,那肯定是在大学里面系主任、学院院长更清楚。


  主持人:项目带头人的话,可能他没有大的权利。


  骆大进:对,那我们这里面,包括这些科研经费的使用当中,就是我们通过探索实施一些包干制,原来大家曾经有一段时间说打酱油的钱不能用来买醋,那么这里面实际上在科技创新过程当中会有一些不确定性,所以我们预算编制非常精细,实际上某种意义上也不符合科技创新的规律和特点。


  主持人:反而束手束脚了。


  骆大进:反而束手束脚了,所以我们这里面就是要赋予大家,让科研人员有更大的技术路线的选择权,科研经费的使用权。


  主持人:你这个当中尤其职称评定,经费使用等等,岗位设置,更是解除了一些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


  骆大进:对,另外还有比如说我们在激发企业创新主体的活力和动力方面,那么它这里面很多,我们讲科技型中小企业,它可能有很多很好的idea,甚至有一些颠覆性的技术,但它业面临往往很多是轻资产,融资难,这个政策里面,我们既是松绑,也要为他们解决实际的困难,包括要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的规模,优化我们这些技术创新资金项目的评审方式,努力扩大政策的覆盖面。另外还有科研管理,我们要继续持续优化科研管理,这里面前几年我们在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和中科院上海分院3家单位,试点实施了基础研究特区,那么现在我们又试点范围继续扩大,现在包括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更多单位一起共同来。所以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改革,放权松绑,能够让这些科学家,让我们的科技工作者,让我们的创新主体能够更加自主地围绕我们的创新目标,能够自主地安排我们的创新的活动,提高我们的创新的效率。


  主持人:上海的话还有另外一个,近期要出台的一个政策文件,是关于促进本市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的,是有这个是吧?


  骆大进:对的,我们现在也正在加快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应该说也是在我们整个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特别是我们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当中,不断地涌现出来,加快成熟的这么一种创新的模式。可能有些,大多数身边朋友们对它并不是很清楚。


  主持人:对,到底什么是新型研发机构。


  骆大进:曾经有人对它做了一个比喻,说新型研发机构是四不像,既不完全像大学,也不完全像科研院所,也不完全像企业,还不完全像事业单位,那么它实际上,我们想不在于它是一种什么形态。


  主持人:不在于像什么。


  骆大进:对,所以我说我们不求其大但求其强,不求其存,但求其佳。


  主持人:目标导向或者是结果导向。


  骆大进:对,就是希望它能够集我们的科研、教育、产业、投资于一体,真正成为我们科技创新当中的生力军,也是我们科技改革当中的先行者,让更多的新型研发机构像千里马一样在我们科创中心建设的征程当中能够竞相奔腾。


  主持人:这个当中我们说出台了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实际上应该来说是对这些机构的高质量发展提供进一步的保障?


  骆大进:对,所以实际上上海从21世纪初,我们就围绕一些重大的项目攻关,我们实际上组建了一些新型的研发机构,那么2019年科改25条出台之后,应该说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又始上了一个快车道,那么最近一段时间,随着上海科创中心的加速推进,我们新型研发机构正呈现出一个新的,非常生动的一个局面。我们这里面已经有一些新型研发机构,应该说在我们整个科技创新的活动当中正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就像我们的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上海期智研究院,树图区块链研究院等等,那这些都在我们的生命科学领域,包括我们数字经济领域都取得了一些,应该说有影响力的成果。那么在这个基础上面,在这个条件下面,所以我们这个阶段,我们要出台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若干意见,新的政策,我们特别重点想把握几个东西。一个就是要坚持使命导向,要分类推进新型研发机构的培育和建设,希望能够在服务国家战略,满足上海高质量发展的需要,集聚领军人才为核心使命,我们加快重点培育,这里面有也有一个初步的目标,希望能够重点培育20家左右,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的新型研发机构,当然更多的希望有社会力量来兴办新型研发机构,建立一种投入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化的新型研发机构。


  第二个还是希望坚持对新型研发机构若干意见里面,强调的是坚持任务导向,我们要围绕任务来改革新型研发机构的支持机制,同样包括像以承担一些任务为导向的财政经费预算支持上面,通过合同形式对任务预算予以约定,并按照负面清单,综合预算负面清单的模式进行管理,也给机构更大的自主权。


  另外若干意见我们讲,也是最后讲评价,以贡献,以绩效来评价,强调要结果导向,所以充分发挥绩效评价的激励约束机制,根据评价结果作为机构存续调整,经费支持和考核评估的一个重要依据,实现新型研发机构能够建也能够关,人员能上能下,资金能增能减,这样的话形成一个更加生动的,灵活的发展局面。


  主持人:所以说从这个来说,如果说若干意见的话,坚持这个结果导向的话,它就把那个绩效的机制又给变得更加的灵活起来了,而且也能够鼓励这些科研人员,就是能够一门心思来做自己的研发。


  骆大进:对。


  主持人:所以从这个来说的话,企业踏破门槛,地方政府求贤如渴,创新人才大放异彩,那么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新型研发机构不仅是为了破解科研和市场对接两张皮怎么样相通,提供一个探索的途径,更重要就是为了实现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做好很好的探索。


  骆大进:对,所以我们也希望通过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能够集聚一批顶尖的人才,能够培养更多的优秀的年轻人,在这里面能够做更多的,更具创新性的一些科研工作,更具高风险的科研工作,然后能够催生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主持人:好,欢迎大家继续来收听2023上海广播民生访谈,我们采访的是上海市科委主任骆大进,稍后欢迎大家继续来关注我们的直播,以及拨打我们的热线62780990来参与我们的节目,稍后欢迎继续关注2023上海广播民生访谈。


  旁白:你我的期盼,上海的行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2023上海民生访谈全新启动。17位委办局主要领导走进直播间,强信心,暖人心,助同心。4月10号起,上海新闻广播FM93.4,每天上午9点到11点现场直播。阿基米德、话匣子矩阵同步音、视频呈现,2023上海民生访谈,期待你的参与。


  主持人:各位听众朋友,观众朋友,网友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海波,欢迎继续收听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携手上海发布,新华社上海分社,上海大调研,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东方网,联合呈现的2023上海广播民生访谈。你可以在手机上下载阿基米德,通过网络来收听我们的直播,也可以随时回听我们以往的节目,也可以通过在话匣子视频号上实时收看我们的视频直播,另外可以拨打我们的直播热线,62780990,今天做客2023上海广播民生访谈的嘉宾是上海市科委主任骆大进,骆主任你好。


  骆大进:你好,海波老师。


  主持人:我们继续我们的话题,说到科技,科创,包括这些企业,我觉得有一个特别突出的一个特点,无论是我们刚才街访当中还是打进电话的,年轻,就是年轻人特别多,是这个感觉吧?


  骆大进:对的,这也是我们讲上海科技创新的希望之所在。


  主持人:对,我们这个今年的民生访谈也是加了一个青年观察员,我们希望在所有的这个委办局的工作当中,不管你是民政也好,住建委也好,包括我们科委也好,多用年轻人的视角来看一看,我们这些工作是不是符合我们年轻人所想,他们的希望是什么,我们也特别想听一听。所以接下来,首先我们就进入到青年观察员的,这样的一个板块。


  旁白:用年轻的眼睛观察社会,以青年的体验触发思考,我是韦恩(音),我是小郭,我是小潘。社区食堂,对于养老的这个问题,本地能联网,刚修好的路,我们小区是这样子的。我是青年观察员,听民生政策,看成是发展,一起走进民生访谈。


  主持人:好,有请我们的青年观察员韦恩,韦恩你好。


  韦恩:海波你好,骆主任你好,我是青年观察员韦恩,其实刚刚听你们聊,不论是对基础研究的重视,还是科技人才评价改革,都让我能切实地感受到科技赋能,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力量是越来越显著了。


  主持人:对。


  韦恩:其实在我们这一次青年观察员走上街头,我们欣喜地看到,其实有很多科创领域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们,他们对于这种科学研究所投入的热情与关注,而且很有意思的是,他们也提出了很多自己很具体的想法和要求,我们一起来听听看。


  主持人:到底有多具体,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街访。


  受访者:我是上海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前段时间是在学院老师的指导下做一个城市污水低碳处理的一个科研项目,希望上海市科委能够让我们去一线的这些科研企业去参观学习一下。


  受访者:学机械电子专业的,就是比如说我们平时可能要去实验室,然后要用一些比较大型的设备的时候,我们可能要提前一到两个星期进行一个预约,在使用这些实验仪器的情况下,我们可能有一些比较大的问题,然后如果有可能的话,还是希望能够加大一些这方面的资金支持,然后可以给我们更多的设备进行使用。


  受访者:高校的一些老师来讲的话,他们是低头做研发工作,那这个时候,如果说有一些好的项目,他们有一些专业的人能够辨别出来,那可能这个项目,或者说这个科研成果那就是不会被别人知道。我觉得作为政府,我们可以做,是不是可以培养一些,一批专业的人才,能够发掘出一些比较好的项目。例如现在时下很新潮的叫技术专业经理人。


  受访者:比如说科委它有一个专项资金,但是这些专项资金怎么样去平衡到给到国企和民营企业,科委可以把这些标准尽可能地细分化,针对于不同的一个企业的性质,中间找一个平衡点,这样的话也有利于民营企业的发展。


  韦恩:要平衡,要伯乐,对不对?


  主持人:对。


  韦恩:其实很具体。


  主持人:还要资金,向社会。


  韦恩:对,都是给我们主管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实科研。


  主持人:而且很具体。


  韦恩:对。


  骆大进:这也是我们在科技创新创业当中,大家实实在在的一些诉求和需求。


  主持人:因为经常遇到?


  骆大进:也经常遇到,当然恰恰也是我们讲,我们推动工作,我们制定政策,我们做好服务的工作的着力点。


  韦恩:其实科研创新特别需要年轻人,而且它是一个非常艰苦卓绝的工作,而科研成果它诞生之后如何落地转化,我觉得更是科学技术它能不能够服务于百姓生活的很重要的环节。


  主持人:其实刚才的这个街访我看了一下,它是在大学校园里进行的,大学里的科研成果特别多,它专利也多,因为搞科研,但是实际上它里头成百上千,甚至上万的专利,它能不能转换到生产领域,进入到流通领域,实际上有的时候这个比例的话是很难的,我觉得。因为在我的生活当中的话遇到过,经常有非常多的那种,很小的小的契机。比方说大概10年前有一个朋友送了我一罐喷雾,他说你这个干什么用呢?他说你下雨的时候不用穿雨鞋,你只要往你那个裤脚上喷一喷,然后你出去之后,这个水就不会湿了。我说挺好,我就试试看,真的还挺不错,但是实际上你看这么多年过去之后。


  韦恩:也没普及。


  主持人:也没了,就是说实际上,我有的时候经常感慨,就是你看有些产品的话,你看着还是不错的就没有了。但是有些的话,在实验室的产品,它甚至都没有机会能够进入到生产领域。


  骆大进:对,所以刚才海波老师讲了一个非常好的例子,这实际上我们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当中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一个问题,上海的科技创新资源应该说非常丰富,我们的高校、院所,每年都会有大量的科技创新的成果涌现,但怎么样能够把推动这些成果,这些上海的科教资源的优势,能够更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所以这是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要加快构建更加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的体系。因为在这个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它不像一般的商品,我讲技术转移,不是商品的交易。


  主持人:对。


  骆大进:它实际上是一种能力的转移或者让渡。


  主持人:不是那个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那么简单了?


  骆大进:对,所以就是我们,包括刚才讲一些高校的教授,他可能做了一个很好的一个科技创新方面成果,但是到了一定阶段之后,它能不能最终转化为商品,而且能够在市场上,那这里面就有技术的原因,有市场的原因,有资本的原因。


  主持人:人的原因。


  韦恩:制度的原因。


  骆大进:所以这里面我再举一个,就是我们讲的科技创新,所以我原来一直讲,我们有个叫4T的制度,科技创新。


  主持人:4T。


  骆大进:4个T,首先当然一个technology,技术。第二个人才talent,也是T开头,还有市场、贸易,trade,再加上税收tax,财政税收,通过这些政策的机制作用,最终我们产品能够成,这关键过程当中,就像前面有一位听众朋友讲的很重要的,就是我们这里要有一些高水平的,我们的项目经理人。


  韦恩:伯乐。


  骆大进:伯乐,他能够识别技术,又能识别需求,把需求跟我们技术的供给能够有效地对接,通过这些,包括把这些实验室的成果,我们通过概念验证,能够做一些孵化,最终转化为我们的生产。


  主持人:这个角色很厉害,他要懂资金,资金的渠道来源,他要懂人才,而且要人尽其用。


  骆大进:对。


  主持人:而且他还要知道市场的导向,他不能够投入大多数之后,出来后市场的应用不高。


  骆大进:对,所以这个就是我们需要,确实就讲既懂技术,又理工科的背景,他又学过商业,最好学过工商管理,学好学过法律事务,最好他创过业,这样的话,当然上海我们现在非常高兴,我们在这里面现在这样的人才也越来越多,包括我们正在打造,像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那它一个很重要的职责使命,他要扮演一个功能角色,就是把我们的产、学、研的力量进行有效地对接,能够促进我们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同时也解决我们产业界的一些困难、诉求,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想当然这里面其中有几个因素,一个刚才讲的这些项目经理人,人才的因素,刚才观察员也讲了,这里面还有制度的因素。因为在科技转化过程当中,也会遇到一些相应的,原来我们在,包括我们的高校院所的一些管理改革当中,包括职务发明成果怎么样确权,后面成果转化之后怎么样激励,都有一些相应的。


  主持人:股份,混合制。


  骆大进:对,可能会有方方面面的一些制度性的,有的是促进,但有的时候可能相互之间会有一些制约。


  韦恩:制约。


  骆大进:所以这些年上海,我们也非常欣喜地看到,尤其很多的高校院所在国家跟市里面大的政策指引下面,也在积极主动地作为,所以有人把它比喻叫,因为原来我们一般地讲成果转化有多少收益加利益,我们叫分粮,他们比喻,现在进一步向分地做一些转变,实际上更多的就让这些科学家们能够把他的技术成果更加自主地实施一些转化。


  主持人:我们这些有数据吗?


  骆大进:有一些数据,那么我们这里面就非常可喜的,上海这几年,2022年,我们全市的高校院所科研事业单位,我们讲叫有一个5技合同,技术开发、技术许可、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这5技的合同数去年达到了12700多项。


  主持人:就是你做你专长的就行。


  骆大进:对,它的合同金额也超过了125亿,我想这些仅仅技术成果的价值125亿,那更重要的,它后面放大的倍数,所以我们讲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在这里面。所以让科学家能够做技术擅长的,把前沿的这些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跟前沿的技术创新工作做好,后续的我们通过工程技术的力量一起参与,这些人才共同参与,最后到我们的企业里面产业化,形成一个非常好的创新的链条,相互衔接,真正从0到1,1到10,10到100,放大的效应。


  主持人:对。


  韦恩:所以我发现,不知道海波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我们的主管部门其实也被提出了更高的一个要求,不断我们要出台新的政策,还要保证这个政策能够完美落地,同时你也要去促进供给方和需求方的一个对接,加快它的一个成果转化,同时还要营造一个敢转化、要转化、想转化的,一个生态环境。


  主持人:这个要求的话似乎有点太高。


  韦恩:太高了。


  主持人:韦恩刚才提出来的这样一个,是一个很美好的目标。


  骆大进:这也是我们工作追求的目标。所以我们想这里面我们从整个的工作当中,我们一方面鼓励支持我们的这些科技创新主体,能够提供更高质量的科技创新的成果,当然这个过程当中,其中有一个,从供给侧上面,我们就要通过有组织的科研,更加目标导向,能够符合市场需求的这些,从一开始技术创新的这些源头上面,第二个我们要营造更好的一个成果转化的生态和环境,特别是我们要加大力度培养我们的,培育上海更多的优秀的本土的科技创新企业。所以这里面我们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刚才前面,最早节目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记者在大零号湾做调研,那么这里面就是我们,大零号湾我刚才讲是一个创新创业的生态,是一个空间载体,但它更重要就是要做好我们的科技成果转化的这么一个,发挥更多功能。所以我们现在要重点在打造一批标杆孵化器,就是希望集聚一流的孵化的人才,集聚我们更多的创新创业的资源,能够把我们这些硬科技的成果转化,在这里加速,能够打造更多的本土的科创企业。


  主持人:因为我知道,大连后湾去过很多次,交大旁边,它就是在一墙之隔外面的这个社区里面的话就有大量的交大的学生毕业之后,就在这个学校旁边,它做一些研发,很小,就两三个人,他一个小的科创企业,可能做了一年之后变成10个人左右,因为他还会依据,依靠一些高校里,自己母校的一些资源,然后在这里面就可以生根发芽,它是需要有很多的这样的一个机制的复制的。


  骆大进:很好,所以这个机制上面,我们讲很多的,就是让这些高校,往往你别小看这些初创企业。


  主持人:别小看。


  骆大进:它往往很可能就是一些,我们讲颠覆性技术的,未来可能创造我们很大的一个市场空间的这些,改变我们很多产业的这么一些企业。这里面,比如说我有一个,也有我们讲的,前几年上还有一家企业,2018年的时候,在上海当时一家企业叫星猿哲,我们有时候简称叫XYZ公司,它实际上就是做机器人的,手语协调平台软件,与3D的视觉硬件产品这么一家企业,它实际上当初就几个创始人,他们回国创业的时候,当时也找到我们市科委,后面,就刚才前面那位处长,他们的团队帮助这些创始人在零号湾选址落户,开始创业,那么经过他们短短这么几年时间,在孵化器里面,通过接受一些专业性的技术也好,创业的辅导服务,包括融资的对接,包括他们连续3年参加了我们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把他们很好的这些idea(想法),他们创新的产品做了对接,资本的力量,市场的作用发挥出来,他们先后完成,通过每次参加大赛,完成一轮融资,A轮、A+轮、B轮,三轮融资。


  主持人:这个太好了。


  骆大进:再加上我们政府的一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的资助。


  主持人:他每一次都是在创在上海这个大赛后面来获得这个融资是吧?


  骆大进:对。


  主持人:这个太好了。


  骆大进:那么这个大赛我们就想打造,实际上大赛不仅仅是为了大赛,更重要是搭建一个平台,把各类创新创业的资源、技术、资本。


  主持人:投资人、技术,对吧?


  骆大进:对,包括市场、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资金,进行一个交流的这么一个平台,这里面包括还有其它类似的活动,包括技术转移的大会,包括我们大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开放式创新平台等等,实际上创新这个东西也很神奇,它就是要把不同的要素,不同的资源,你给他搭一个平台,让他在这里能够相互碰撞。


  主持人:我在杨浦区的长阳创谷看到过一家企业,我们经常说半导体现在这样的一个情况的话就会觉得,好像半导体的话是我们的一个卡脖子情况,但是可能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的话,我就碰到一个90后,他创建一家企业,3年的时间,他做的只是半导体的一个检测设备,但是他出台了之后,这个供不应求,很多企业要要,3年的时间就把估值做到近10个亿,所以我们说危机,危机的话危中机,如果是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的话,你再做这个,可能有一些替代技术的时候,你反而是有足够的市场来支撑你的研究。


  骆大进:是的。


  韦恩:其实像刚刚两位举的例子,在我们看来可能就被比喻成散落的珍珠,而在上海,像这样的一些中小微的科创团队也好,个人也好,其实是为数不少的。那刚刚我们骆主任提到了,其实我们为他们搭建了良好的平台。那不知道有关的,相关的政策他们能享受到什么样好的支持呢?


  骆大进:上海市,我们围绕科技创业,这些年国家一方面搭建载体,创造这些空间,市区联动,包括我们的创业苗圃,你可能还没注册公司,但是你有一个创业的产品,开发的一个idea,那么你到我们的创业苗圃里面,最后你决定注册成立企业,开始正式运营了,那么我们的创业孵化器,包括很多孵化器重创空间,你可以不用租一间房子,租多少面积的空间,你可以在里面租一个工位,那这里面很多孵化器,我们越来越多的一些专业的孵化器,它这里面就有一些共性基础研发的服务的平台,包括我们在上海,在张江,我们想有一个非标企业家社区,它就专注于做生物医药领域的开发的一个平台,这里面有我们的创业者带着你的新药开发的一些Idea,到这个平台里面,他的实验室,他的场景空间,一应俱全。


  主持人:对,而且聚集的效果特别好,你看有的时候,比方说他做生物医药的园区里头的话,它会有大量的生物医药的研究往这边靠,它这边做机器人的,就会有大量的机器人往这边靠,它就形成了这种聚集的优势。


  骆大进:所以把人在一起,集聚效应。


  主持人:对,我在那个青浦的留创园看到过,也是一帮年轻人创业的,这个是英国回来那个是沙特回来的,这是在什么来做的,但是他可能就是相互之间的技术居然可以相互赋能,变成了相互之间的上下游了,这个产业特别好。


  骆大进:对,而且有些产业,一些领域,你可能完全想象不到的,相互之后叠加。


  主持人:你刚才说的那个机器人,就是那个星猿哲,我现在在那边,我记得印象特别深刻,我去看那个节卡,因为他的那个slogan就是他的那个名字,就是叫Just Always Keep Amazing,我就觉得给我的那个印象特别深刻,也是大大小小,有做咖啡的,有做其它的物流的机器人,所以我就在想,这一方面的话实际上,我觉得就是说与政策相比的话,这种聚集的优势。


  韦恩:平台很重要。


  骆大进:平台很重要,各种创新的思想、成果交汇。我再举一个小例子,当时我们在,应该说大学里面的一个教授团队,做一个科研,做材料,那他的材料,当时比如说他就为了解决这个材料的,我们讲的光洁度,他可能做的这个成果,当时感觉距离他的研究的目标还不是特别理想,但他没想到最后跟我们的一个跨国公司讲,人家苦苦追寻,一直没解决,材料的硬度。


  主持人:居然就在他这边。


  骆大进:他这里,因为很多这里面会有很多的叫,可能你有心栽花花不开,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状况出现。所以他原来为了解决这个材料的光洁度,但他解决了材料的,本来他不是追求这个,但是他解决了人家很长时间没有解决的材料的硬度,这么一个技术难点。


  韦恩:硬度。


  骆大进:所以这个确实是我们讲打造,所以为什么我们现在讲这些园区,我们的孵化器、园区、大学科技。


  主持人:包括大学科技园。


  骆大进:我们就更重要是要打造一种交流的平台。


  主持人:不要让那些闪光点埋没在里头,最后消失了。


  骆大进:对,我们当时,大家应该是上海,我们还有一个,可能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我们一个重要的创业的载体,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我们给它,大家去研究,去关注,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当时同济大学三个开放,同济大学的食堂,同济大学的停车场,同济大学的图书馆,对周围这些企业开放,所以我们把大学的围墙打开,所以我们不一定说是大学的教授翻墙出来搞创业,我们可以有更多周围的这些园区企业,这些创业者,特别是年轻的创业者,他可以去大学校园里面,打个不恰当比喻,可以去挖墙脚,去找他的老师,找他的老同学,找他的老乡、老友,我们这里面能够各种思想的碰撞,往往会有很多一些颠覆性的,创新性的一些成果出来。


  主持人:你说到这个创新性、颠覆性,其实我相信你也观察到了,就是去年开始,就是今年,火爆至极的ChatGPT,这样大语言模型的出现,像这样一种技术,我就在想人工智能的技术,它已经是到了一个日新月异的,快的像比闪电都要快的这样一个状态了,对我们来说的话可想见的未来,我们的这个人工智能的领域会有哪些布局,包括对我们的生活会带来哪些变化,这个问题我一直想问问看我们上海科委主任。


  骆大进:确实,因为大家现在都非常关注,ChatGPT非常热门,当然ChatGPT整个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当中,通过这种技术性,颠覆性的突破,往往会带来我们整个生产力的极大变化,包括对我们的社会生活,也可能会产生很多影响,比如说大家也很关注的,ChatGPT之后谁会失业。


  主持人:天天各种预测。


  骆大进:我跟你讲,确实是可能包括一些传统行业的就业结构可能会发生调整,但我们也知道,每种职业都是由多个具体的工作任务组成的,AI往往会在数字处理、计算等技术擅长方面承担部分工作任务和环节,特别是像现在深层次的人工智能,它的内容生产,我们的一些行业当中可能会具备一定的替代也好,互补的作用,那这种AI带来的变化,我说它不是简单的替代某个行业,更重要的是工作模式的变化,所以我们可以预见,人与AI融合的工作模式会更加普遍。所以AI会实现创新工具跟创新主体之间双轮驱动,成为我们人类生活重要的一个部分。


  主持人:你能够预测它是一个什么样的改变吗?


  骆大进:就Open AI,宾夕法尼亚大学他们也有过一个研究,根据发布的报告我们关注到,现在就说大约80%的美国劳动力可能至少有10%的工作任务会受到影响。


  主持人:80%的劳动力,至少有10%的工作任务受到这个GPT的影响。


  骆大进:可能会影响。


  韦恩:可能是一些重复,简单的。


  主持人:对,它就需要反复不断地在用,但是也有一些东西的话,你看我上回在问一个,就是在闵行的,因为大零号湾那边也是闵行的制造业的所在地,它那个里面我问上海电器,有一个绕线工,我说你这个工难道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吗,他说取代不了,他说为什么?因为它那个绕线的话是底下粗上面细,他说它完成不了,我说就这点完成不了,他说完成不了。


  韦恩:必须纯手工。


  骆大进:所以我就说这里面可能大家关注的就是它的主动学习,包括一些批判性思考方面的工作,AI恐怕短时间内很难替代,所以这也是我们讲整个人类要下一步,我们还要持续努力。另外,实际上像包括AI,Open AI,他们搞的ChatGPT这些大模型的发展,实际上我们的经验是还会有一些结构性变化,更重要我们更要看到是它会持续地推动促进我们的产业和我们劳动力市场的一个,就业市场的一个升级。所以这里面还会有一些更加的因素,关键是我们怎么样把握住这样的机会,能够加强我们的人才培养,人力资源的提升,更好地适应和引领这些科技发展的潮流。


  主持人:但是从整个行业,从大产业角度来说,我们应该是着眼于夯实人工智能技术的这样一个技术基础,包括它的底层?


  骆大进:对,所以你刚才讲的确实非常正确,我打个比喻,我们一个基础体系,好比一棵树,很多在应用端就像这个树的枝枝叶叶,但是一些底座像根技术,树干的技术,这个就是我们现在要发展的,所以怎么样把握好这些新的技术的方向,产业发展的方向。


  主持人:那个往往是我们看不见的,但恰恰是决定这棵树茂盛与否的。


  骆大进:是的,所以我们现在要布局,从科技创新领域要布局的话,职工职能这些技术体系,特别是要着眼于根技术,夯实人工智能发展的技术基础和底座,我们要把增强这些原创能力作为重点,把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作为主要方向。


  主持人:又回到了一开始的基础研究。


  骆大进:对,所以我们要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支持我们这些科学家们勇闯科技前沿的无人区。


  主持人:这要耐得住寂寞的。


  骆大进:要耐得住寂寞,我们既要只争朝夕,也要十年磨一剑,我们要能够通过我们这样,围绕这些,只有这样我们讲才有可能引起一些颠覆性影响的前沿研究。另外一个方面也要主攻一些关键的核心的技术,根据这些,包括像大模型,AI for Science,这些方向上面抓紧补齐基础软硬件和开源生态的一些短板。另外一个,我们还要加快场景的创新,以及人工智能的高水平的应用,通过科技的应用开发,培育人工智能的创新的产品和服务,倒逼或者促进底层技术的开发与成熟。


  主持人:这个如果要是进入到一个良性的竞争,或者是相互追赶的状态的话,那就好办了。


  骆大进:对,所以我想这也是考验我们一个体系化的能力,所以我们要做好这些体系化的一些布局和工作的推进。


  主持人:从布局上来说是不是也要做考虑了。


  骆大进:是的,所以这方面我们希望也是各类创新主体,大家一起共同努力。


  主持人:因为现在大模型只是一个目前刚刚出来,所有的人都在想它到底干嘛,这是干什么用的,但是可能会出现另外一种技术,突然冒出来取代它的可能性,因为这个技术确实变化越来越快,也并不是说它就是完全,它越是火的快,因为我们经常说跟下雨一样,下的越大,下的越猛可能消的越快。


  骆大进:对,我们也有一个技术炒作曲线。


  主持人:对的,我们再来听听看听众的电话,我们这边有一位杨先生跟我们打来电话,我们再来听听看他要想跟我们参与什么,我们来接听杨先生的电话,我们来看一下,杨先生的电话我们来接通。


  韦恩:我们先来关注一下网友的提问。福禄(音)说,科技的进步是润物细无声的,这都离不开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攻坚克难。江河苑子(音)说,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实在是太漫长的过程,这也离不开主管部门的支持。芬芬(音)说,各级职能部门的治理也离不开科技赋能。机器人小李说,科学技术好有意思,希望有更多亲民的科普活动。绿色家园说,科技的革新给我们带来的震撼是巨大的,但其实在实验室里就是十年磨一剑,人工智能时代突然就这样来了,可能让他猝不及防。但是对于我们可能城市治理来说,常态生活来说,是不是也是一种革新的改变?


  骆大进:是的,所以科技创新我们讲也就是要大问题(音),既要解决我们科学技术知识发展的问题,更重要也是要围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我们生活高品质生活的作用。


  主持人:对,电话接通了,我们来听听看杨先生的电话。杨先生你好。


  杨先生:海波你好,骆主任你好。


  主持人:对,骆主任也在。


  骆大进:你好。


  主持人:你要说啥。


  杨先生:我是一名在上海拼搏的创业者,目前我们成立了一家科技型的公司,刚成立不久,现在还处于比较起步的阶段,然后我们也希望在上海得到更好的发展,所以我希望了解一下,针对我们这些初创型的科技企业,可否,包括能享受哪一些科技创新政策的支持。谢谢。


  主持人:支持是吧?


  杨先生:对的,谢谢。


  主持人:初创企业,刚刚成立,你是做哪方面的?


  杨先生:我们是科技型的,做集成电路这一块。


  主持人:集成电路,也是比较前沿的技术。


  骆大进:也是硬科技。


  主持人:对。这些刚刚起步的企业,又是我们比较关注的企业,我们在政策支持方面的话会有哪些?


  骆大进:刚才我们这位杨先生也非常不容易,我们现在在围绕,在科技创业,上海现在整个,我们这座城市我们讲也是创业之城,特别欢迎和鼓励各类创新创业的人才来这里安营扎寨。围绕整个初创企业,就像你所关心的,现在起步发展,市里面现在无论是在场地、资金、人才、资源,这些方面都有相应的一些政策的扶持,这里面围绕科技创新创业,我们讲有一个政策令,载体令,金融服务令,这些创业服务令,有多令融合的一个生态。首先,这里面上还有一些双创载体空间,在这里面作为初创企业,正好插文一句,你现在落户在哪里?


  杨先生:我暂时落户在普陀。


  骆大进:普陀非常好,因为这里面都是我们很多很好的创业空间载体。


  杨先生:是的。


  骆大进:这些创业的,上海目前各类创业的载体已经有超过500多家,包括国家级的孵化器就有62家。


  主持人:普陀的话还有一个中以创新园。


  骆大进:我们想这些创新,接下来还要着力打造一些标杆的孵化器,就是要能够提高更高的能级的创业服务,把我们创业者所需要的这些专业的,无论是技术也好,融资也好,包括我们市场对接,这些能够提供更优的一个服务,所以这是一个创业载体上面。第二个,还有一个就是大家,创业企业都普遍比较关心的,就是我们有些什么样的政策,那么围绕科技企业,它实际上成长也是有一个生命周期的,杨先生现在也是创业起步阶段,所以从整个创业团队,小微初创企业到后面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再进一步成长有一个科技小巨人企业,包括最后上市,这里面都有一些不同阶段的针对性的政策扶持,所以我们想,你这里面可以根据需要,从科技创新券,中小的创新资金,再加上你如果一些好的成果项目,还有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政策工具,也不妨都可以用,刚才讲也是可以通过我们上海市科委官方网站,官方微信,科技政务服务中心都会有这些政策的介绍,我们有菜单式的服务指引。另外还有一个像高新技术企业的自评价系统,企业可以通过这些系统进行自我评价,看看我们是否符合,成长能力的自我评定,相应的来享受这些政策。


  主持人:杨先生听见了吗?


  杨先生:听得见,海波。


  主持人:这个可能对你来说也是,我不知道作为一个初创科技企业,你在哪方面,人才也好,资金也好,包括各种资源也好,还是在其它的匹配上,哪一点你觉得是最最重要的?


  杨先生:我可能觉得更多的是一种资源的汇聚,因为我们这些初创型的科技型企业,可能刚刚起步,也没有资源的这种扶持,包括我们也刚刚听到骆主任这样的解惑,为我们这些科技型企业的解惑,也让我们受到了许多启发。比如说小巨人,包括一些自评价这些系统,其实都能非常好地帮助到我们这些初创型的科技企业。


  骆大进:这里我想再给你推荐一个,就是我们前几天刚刚启动的,2023创在上海的创新大赛。


  主持人:前面介绍有企业获得三轮融资。


  骆大进:我建议你如果可以,也积极踊跃参加这样的创新大赛,这里面你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包括我们讲你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一些资金,创业技术服务,产业链上下游匹配,当然也包括跟更多创业的团队在一起。


  主持人:同行。


  骆大进:可能同行也可以有一些思想的碰撞,我想这些大家都可以很好地用好这些平台载体,当然了市里面也好,区里面也好,包括园区,实际上都有一些服务的窗口,服务的平台,你有这些需要,完全也可以通过这些官方微信也好,门户网站,这些政策,希望你通过点击一网通办,进行相应的事项办理,都可以。


  主持人:杨先生听到了。


  杨先生:好的,听到了。


  主持人:我还是建议,刚才骆主任说的,多参加这种大赛我觉得是特别好的一个方式,认识更多的朋友,然后寻找更多的机会,同时能够展现自己最优秀的地方,我觉得这个是这种大赛最最重要的地方。好吗?


  杨先生:好的。


  主持人:谢谢,谢谢杨先生。这样企业在上海是越来越多。


  骆大进:越来越多,上海的创业,所以我们说这里面有几个非常可喜的数据,上海我们这几年连续每年参加创新大赛的创业团队数量都超过6000多,全国第一,而且这里面绝大部分都是硬科技创业,而且很多创业团队,国际化比例也比较高,而且他们创业的年龄相对来说,原来在创业之前都有过多次创业的经历,或者说一些企业里面担任过中高管,所以这种工作的经历,创业的经历都比较丰富。


  主持人:我们更关心这个当中转换是多少,我就希望这种大赛转换比例越高越好。


  骆大进:越高越好。


  主持人:能给更多的人带来机会。


  骆大进:更多的人带来机会,所以现在也看到,上海这几年这些科技企业实际上确实是整个成长速度效率也是比较高,现在上海在科创板上市的,在各类企业市场上面上市,包括有一个数据,我们2022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已经突破了2.2万家,在上海每年新诞生的,每天新诞生的科技企业也超过了290多家,接近300家,所以我想这个都是我们整个科技创业创新,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建设源源不断地生命力之所在,活力所在。


  主持人:我们希望更多年轻人加入到这个行列当中来。


  骆大进:对。


  韦恩:而且今天关注我们节目的朋友都很专业,有一位朋友说,大模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真的就那么好吗,也会不会给我们带来不确定性的技术风险和社会影响呢,他们有没有有可能有一些负面的内容呢。这个可能。


  主持人:这也是大家比较担心的。


  韦恩:对。


  骆大进:你这个话题非常有意思,我们讲科技也有光与影,所以我们要鼓励科技向上向善,我们特别要引导科学家们更多地做负责任的创新,那么大模型确实现在也是大家所关心关注的,它有可能出现一些有害的内容,比如说仇恨舆论,歧视性语言,煽动暴力,包括一些虚假信息。所以我们想这方面,除了硬技术的攻关之外,实际上我们还需要研究处理好人工智能在法律、安全、就业、道德伦理和治理这些方面的新课题。


  主持人:科技伦理一直是我们关注的一个焦点,在科研的领域里头。


  骆大进:是的,所以上海也是最早开始做了,围绕人工智能治理的研究跟相关工作。


  主持人:这个当中也是科技双刃这一块,让我们能够更好平衡好。我们来说说科普,科技创新,科学普及,这个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这两翼经常会碰到有不同的科学家给我做不同的解读,有的科学家说做科研我就是做科研,科普别来找我,也有人说一个科研学者如果会科普,实际上是特别能够把科研的水平,整个大众科普水平能够大幅度提高,这方面我想可能对于我们现在营造一个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是特别重要的一件事。


  骆大进:是的,所以我们一直讲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一体两翼,所以我们在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同时,毫无疑问我们还是要大力科学普及的工作,提升全体市民的科学素养。


  韦恩:其实在去年3月1号起正式实施的《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它其实就进一步明确了构建大科普的格局,不知道这个效果怎么样?


  骆大进:这个效果,把科普的这个工作,正成为全社会,包括各个政府部门越来越强烈的一个共识,所以大家都分头在,既有分工,另外又形成合力,加快推进我们科学普及工作。比如说现在像市里面相关部门,像教育部门,他们会更多关注在校师生科学素质教育,卫生健康部门,在健康科普,包括像文化旅游部门,他们会把科普跟旅游很好地结合起来。


  韦恩:对。


  主持人:我们经常看到佘山,天马山的望远镜,看到科技馆的夜游。


  骆大进:天马之夜晚科普活动。


  韦恩:钱学森图书馆,徐光启纪念馆,都是一条很好的科普线路。


  骆大进:科普线路,所以我们把这些,就刚才海波老师讲到的佘山天文台,每年会定期举办天马之夜的科普活动,就把科普活动搬到佘山的天马望远镜旁边,包括一些天文星象的时候,我们组织类似的这些活动,激发我们青少年对宇宙的想象,这里面我想实际上也是跟大家剧透一下,今年5月份还要再继续举办上海科技节,科技节里面,今年的科技节期间还会邀请更多市民朋友走到我们一些国之重器旁边,让我们原来大家觉得一些高冷晦涩的前沿研究,基础研究,让它生动起来,有趣起来。


  主持人:对,包括现在的话,应该有很多,因为条例当中还明确了一个支持培育和推动科普产业发展,这个当中也是要通过市场化的机制来扩大科普的产业化。


  骆大进:是的,发挥市场的力量,事实上现在上海也有越来越多的包括企业,他们也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性,开创性的工作。比如说我们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叫波克城市,它们前段时间就发布了一个游戏化的线上航天科普展星火之旅,一推出很快注册用户就超过6万多人,目前还在不断稳步增长,因为通过科普游戏,这里面带来一些沉浸式的体验,可以让我们的公众更加主动地去获取科学知识。另外像刚才前面讲到科普的旅游路线,去年在上海科技节期间,当时科委跟文旅局两家部门合作,大家就发布了10条上海市首批科普旅游线路,每条路线聚焦一个主题。比如说汽车动感之旅的路线,重点推进汽车的科普,科教传奇之旅路线,就把钱学森图书馆,徐光启纪念馆,黄道婆纪念馆给创起来,让公众在一边旅游一边科普。当然最近大家,这两年一直很热门的,我们到临港去,到上海天文馆。


  主持人:一票难求。


  骆大进:一票难求,当然这里面,所以上海广大市民,特别青少年对科学普及的需求,这几年也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推出数字化传播,开启了一个云上科普网,为广大市民朋友可以足不出户,在家云逛科普场馆,目前这个云上科普馆已经建设完成了像东滩湿地公园、航宇科普馆、电影科普馆等13家云上科普馆,市民朋友大家只要通过随申办APP,一网通办门户,上海科普网站,以及支付宝,我们就都可以方便地进入,我们下一步还会推出更多的云上科普馆,把包括像元宇宙的一些技术更好地应用结合起来,把我们科普场馆搬到网上云端,另外我们像一些科技节的活动也会搬到线上。


  主持人:现在媒体也是非常重要,我们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专门有一个十万个为什么,就跟科委,跟科协一块做这方面活动,把广播媒体的科普能够宣传,能够扩大到学校、校园里面,包括社会里面,我参加过很多他们的活动,搞得有声有色。


  骆大进:是的,因为这块确实,现在青少年学生,中小学生都非常棒,这些科普节目,通过我们的广播电台,像你刚才介绍的十万个为什么,通过一些非常有特色的选题,一些多维角度,通过一些系列报道,把我们这些节目能够跟学生们对这些最新科技知识了解的好奇心,他们追求知识的渴望,能够有机响应起来,这里面实际上既是节目口碑也好,传播数据,实际上都是非常可观的。


  主持人:对,现在从教育双减当中一直在加强科学教育的加法,能够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能够想象力,探求欲,让他们具备一个科学家的潜质,实际上上海市科委利用科普资源来做这方面推动工作也是做了不少。


  骆大进:对,所以总书记前不久专门强调,要再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所以我们这方面,我想市科委,一方面有一些专项工作要支持这些中小学系列的科普教育课程课件开发,鼓励科技工作者,现在也非常欣喜,现在非常高兴有些大师,院士,大科学家,他们现在都在科普教育当中在亲历亲为。像我们褚君浩院士、丁奎岭院士,包括最年轻的樊春海院士,他们都在这方面非常热心科普事业。


  主持人:樊春海院士在上海科普志愿者协会当中,一直在推动很多的科学家,青年科学学者在做线上的科普互动,这个还是非常好的。


  骆大进:所以我们让这些科学家们,联合中小学的老师们一起,开发这些课程课件,支持这些优质科普内容,通过线下教学,线上推广走出去,让更多的优质科普内容能够走进中小学的课堂。


  主持人:我们再来抓紧时间接听一位听众的电话,这边有位罗先生的电话,也等了好久了,我们来接听他的电话。罗先生你好。


  罗先生:你好。


  主持人:骆主任也在。


  罗先生:好的,骆主任你好。


  骆大进:你好,罗先生。


  罗先生:我是一名来自基层一线的科研人员,然后在市里一家科研院所主要从事材料方面的研究,然后我也想借此这样一个机会,向你问一下我们比较关心的科研经费方面的问题。然后我总觉得经费管理对于我们搞科研的人来说比较复杂,经费预算又体现出所谓的预算感,编制、使用方面,硬杠杆比较多,老是能听到买酱油的钱不能买醋的问题。


  主持人:刚刚说的买酱油的钱不能买醋,你也会碰到,是吧?


  罗先生:对的。我们个人,包括同事,在这方面的感受度不是太好,所以也是想借此机会向骆主任请教,科委在这方面后续有什么具体的改革举措没有。


  骆大进:你刚才也提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因为科研经费,特别是政府财政的资助型的这些经费,我们在其它使用的时候,财政型的资金,当然毫无疑问,会有一些财政管理上的规范性的要求,但另一方面,我们讲科技创新活动,科研活动,它会有一些科研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不是我们事先都可以规划,计划出来的。所以我们在这几年也在市里面方方面面,科技部门,财政部门,我们联手在围绕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当中,把这个也是作为一个重点的改革的内容,不断地做一些调整和优化,我想归结起来大概有几句话。第一个,我们现在整个科研经费的使用上面,这个管理改革当中要强调,我们讲以信任为前提。


  主持人:首先是信任。


  骆大进:信任,所以我们讲,相信我们进一步要下放经费的使用权,包括我们节目当中,前面我提到的,我们讲扩大一些包干制的试点范围,就是确定这些。现在我们这个包干的项目已经扩展到自然基金项目,优秀的一些学术带头人项目,软科学计划项目,包括启明星,这些人才的项目上面,整个的科研经费就是实现负面清单制的“包干制”管理,就把原来可能大家理解的一些比较细的预算编制进行模块化管理,重点就是围绕你这个科研项目的目标粗放,合理配置使用,以信任为前提,我们下方经费的使用权,为大家松绑减负,也减少我们事务性的工作。第二句话我想说是,我们要特别注重经费在体现我们人才的价值上面,更加作用科研经费用于人的激励,经费的使用当中有几个方面,一个包括像进一步扩大劳务费的开支范围,这个劳务费可以支付给参与项目的研究生、博士后、访问学者,以及项目聘用的这些研究人员,科研辅助人员,包括他们的五险一金也可以列支,也取消劳务费的比例限制,更加符合每个具体不同项目实际需求。


  主持人:做到真正激励。


  骆大进:另一方面还有一个项目经费当中有一个间接费用,这个间接费用比例也提高,间接费可以用于人员激励的比例,所以我想这些都是我们在体现人的价值上面,加大激励的力度。第三句话以诚信为底线,前面讲信任为前提,以激励为重点,最终还有一个要以诚信为底线。就是也要在合规的前提下面,大家更好地行驶这些自主权,我想这一块关键是我们这些科研人员,还是要真正把心思和精力用在研发上面,把它用在科技创新上面。


  主持人:罗先生你放心,今天的节目当中,骆主任说了大量的篇幅,就是如何在给科研人员松绑,如何激励科研人员创新,所以说这方面的话,在政策方面在不断进行研究,但是可能需要科研人员,还是一门心思能够把更多的科研成果拿出来,我觉得是能够让我们老百姓享受到科研带来的便利,谢谢罗先生,感谢。


  罗先生:好的。


  主持人:再见。


  骆大进:好,谢谢,再见。


  主持人:再次感谢,谢谢我们上海市科委的主任,骆大进走进我们的2023上海广播民生访谈,也是特别希望上海的科技工作,科技创新工作能够有越来越好的表现。


  骆大进:好,也谢谢海波老师,我们也共同期待上海的科创中心建设能够加快朝前迈进,我们科创中心的功能加速形成,以真正的提高更高质量的科技创新,营造出更浓厚的,做出我们科技的应有的更大的贡献。


  主持人:谢谢,我们再次感谢上海市科委主任骆大进做客我们的节目,也给大家做一个预告,明天做客我们节目是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的局长邓建平,也欢迎大家继续关注我们的播出,感谢各位的收听,再见。


  韦恩: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