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政策清单> 奉贤区政策> 正文

奉贤区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发布时间:2022-11-04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同时也是上海建设“五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时期。上海制造业承担的历史使命发生了巨大转变,既是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也是上海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环节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重要承载。在此背景下,奉贤作为上海先进制造业重要承载区,制造业转型升级也将迈入新阶段。为深入把握我区制造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国内外环境变化,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大力提升核心产业功能能级、做大做强重点产业,增强经济发展实力;瞄准产业发展新趋势,抢先布局未来科技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增长极,进一步提升我区制造业的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特编制《奉贤区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一、“十三五”期间制造业发展回顾

(一)发展成效

“十三五”期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和风险挑战,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产业系统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强投资、促转型,确保全区制造业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发展态势。与“十二五”末相比,全区制造业基础更加夯实,结构更加优化,布局更加合理,创新能力更加增强,开放合作更加深入。

1、制造业经济总量实现新突破

“十三五”期间,奉贤区工业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工业经济总量规模创历史新高。全区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和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分别从2015年的353.6亿元、1732.3亿元、1512.7亿元,到2020年的725.02亿元、2333.1亿元、1901.5亿元,五年间年均增长为15.4%、6.1%和4.7%。五年间,全区工业企业产销率基本上都在99%以上。全区规模企业利润总额从2015年的97.1亿元,到2020年的188.1亿元,年平均增长14.1%。工业经济在全区经济中依然起支柱作用,“十三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占全区的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都超过48%,工业企业纳税贡献占全区税收的比重每年都在50%左右。

2、现代产业体系形成新格局

上海先进制造业重要承载区建设向纵深推进,“1+1+X”主导产业能级不断提升。“东方美谷”美丽健康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五年间保持高速增长,2020年,“东方美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69家,完成规上工业产值396.6亿元,利润总额72.1亿元,税收32亿元,较“十二五”末,产值年均增长21.8%,税收年均增长8.26%,均显著快于全区面上平均增速。“未来空间”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培育新增长点,紧抓上海自贸区增设临港新片区、特斯拉落户上海等重要战略机遇,布局“未来空间”产业走廊。中日新能源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均胜电子等一批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关键配套项目相继落地。战略新兴产业比重稳步提升,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量增加到202家,累计完成产值633.6亿元,可比增长6.6%,战新产值占全区规上产值比重33.3%。

3、经济转型升级构筑新优势

产业结构调整深入实施,“十三五”期间,我区调整落后产能及劣势企业2500多家,涉及土地面积近3万亩,安置流转职工近3.5万人,降低能耗折合标煤约19万吨,全区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工业进一步向园区集中,持续推进“镇园区管”,大力推动“腾笼换鸟”,创新打造“东方美谷园中园”,加快标准化厂房建设。“十三五”期间,园区发展能级不断提升,闵行出口加工区升级为上海奉贤综合保税区,临港奉贤园区扩区至45平方公里,划入新片区产城融合区域,东方美谷、临港南桥智行生态谷、化工新材料产业园、生命蓝湾入选26个市级特色产业园区。

4、聚焦项目建设增添新动能

深化项目抓手,按照新建开工一批、改造提升一批、招商收储一批,策划设计一批,稳妥推进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十三五”期间,围绕“1+1+X”支柱产业,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功能平台、隐形冠军,上美、麦吉丽、药明生物、君实生物、康达新材、万泽精密、同创普润等一批化妆品、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领域重大项目先后建成投产。五年间,累计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460亿元,为奉贤未来先进制造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5、创新驱动发展呈现新活力

“十三五”期间,奉贤积极融入全市科创中心建设,稳步推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活力区”建设,不断加快区内创新载体建设、推动创新资源集聚。全区高度重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鼓励企业技术创新。2020年末,全区共有11个市级工程技术中心,33个区级工程技术中心;5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4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25个区级企业技术中心;1350家高新技术企业,124家市级小巨人企业。实施“三个一百”企业梯度培育工程,精准扶持一批具有发展前景和潜力的制造业企业做强做大,目前259家入库企业中,领军型47家,成长型73家,科创型139家。积极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目前全区有市级“专精特新”企业167家、区级“专精特新”企业47家。区内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家,“单项冠军”培育企业5家。

6、开放合作发展展现新特色

“十三五”期间,全区非公有经济的主导地位继续巩固。2015年,非公有经济的规模工业企业产值在工业中的比重为99.5%。到2020年末,比例达到99.8%。截止2020年,累计外商直接投资合同利用外资和外资到位资金分别为52亿美元和13.9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签约项目达到330个。外资对全区的工业经济贡献依然很大。2020年,外资规模工业产值占全区规模工业产值的比重为38.7%。2020年末,全区拥有外贸进出口企业3389家。进出口总额从2015年的61.3亿美元到2020年的136.72亿美元,年均增长17.4%。

(二)主要问题

“十三五”期间,全区工业整体素质有一定改善,总体实力跃上新台阶,但是我区工业发展方式仍较为粗放,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公司;规模经济行业产业集中度偏低,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空间布局比较分散;传统加工企业比重过大且产业能级较低,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制造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质量提升、品牌建设等方面重视程度不高;此外,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能源消耗偏高等问题依然存在。这些矛盾成为制约全区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与短板,是“十四五”期间全区须努力加以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十四五”期间我区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背景环境

1、国际方面

中国经济规模的快速增长带来的世界经济格局的重构。从1978年到2017年,我国GDP按不变价计算增长33.5倍,年均增长9.5%,平均每8年翻一番。随着中国实力的增长,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过程也从被动参与到主动推进,并逐步成为全球治理的引领者。面对中国制造业日益强烈的竞争压力,欧美传统经济强国开始将目光重新聚焦高技术产业及其实体经济发展的引导和支持,纷纷打算把制造业撤回本国,中美之间正在形成不断突破边界的全面系统性的竞争。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普及以及与传统制造业的深度整合,5G技术及新一代通讯产业、人工智能、宇宙航天、量子计算等多个领域处于革命性突破的前夜,新一轮产业科技革命主动权的竞争日趋激烈。同时,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也使得世界范围内制造业回流趋势愈发明显。全球疫情蔓延使出口市场需求萎缩,打击了外贸投资信心,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将对供应链的重构产生深远影响。

2、国内方面

新旧动能转换进入关键期,改革开放新动力持续增强。我国经济总体稳定,新旧动能转换日趋明显,新一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我国将基本确立现代化经济体系框架,先进制造业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产业从整体上向中高端迈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增强科技创新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各地共识。在本轮科技创新布局中,一批科技新城相继崛起,加速城市功能转型。随着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展,我国改革将着力于加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全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重构市场主体信心,以改革促进创新,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3、长三角方面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决策,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新机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长三角地区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产业梯度转移持续深入推进。一方面借助生产要素资源更加便捷的流通优势,传统产业突破原有行政区划约束,能够更加快速实现产业链上下游高效配置;另一方面,上海地区作为长三角产业领头羊的地位将更加注重传统产业的升级迭代,更加主动地推动国际化整合和创新要素的集聚。

4、上海市方面

随着上海经济增速逐渐企稳,制造业重心正不断转向提高质量和效益。目前,上海处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攻坚阶段,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制度创新阶段。面临人口、土地、环境和安全底线的约束,经济发展综合成本持续上升,要不断改变低成本要素投入的制造业发展模式。2035年上海要建成“五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进一步提升制造业整体素质,增强创新能力,促使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再上新台阶,成为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全球城市。当前上海正在从粗放的增长模式向创新驱动内涵式增长模式转变的过渡期,未来上海将进一步向高端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转变,将以新兴产业的驱动及其对传统经济结构的改造构建经济增长新的引擎。

(二)发展优势

1、上海作为核心城市的资源集聚效应

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已经迈入全球城市行列,正加快提升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实现资源要素的便利化流动,建设发展强劲的活跃增长极。同时,上海也在积极推动我国最具活力、开放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长三角城市群,在世界经济版图上拥有更强竞争力,成为中国经济参与全球竞争最强有力的引擎。借助上海的城市品牌效应和全球化资源要素集聚能力,我区将有机会加快承接国内外先进制造业转移,抢抓国际产业链全球化延伸和再配置,提升制造业发展品质和标准,吸引高端人才、资金、技术等优质资源,进一步深入融入全球产业链分工。

2、临港自贸区新片区带来的开放合作新机遇

上海自贸区增设临港新片区,包含了奉贤三分之二的区域面积。自贸区新片区提出“建设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型产业体系”,并在投资环境、贸易监管、国际人才流动等领域提出一系列配套措施。奉贤作为新片区主要承载区,必将率先承接新片区的政策红利溢出,正可借此契机,吸引资本、技术、人才等高端要素大量集聚,占据上海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制高点,加速打造产业集群。同时,依托自贸区新片区的设立,将有助于奉贤优化整个区域城市功能,打造国际化的“产城融合社区”,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

3、奉贤城市功能的提升为工业转型提供了支撑

“十三五”期间,奉贤新城作为南上海综合型节点城市的地位进一步加强,城市形象和公共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尤其是2018年轨交5号线南延伸段的通车,大大提高了新城的辐射能力,借助独有的生态基础优势,打造出了具有明显奉贤特殊的地域景观。而随着奉贤“产城融合”建设步伐加快,“产业功能”也将进入快车道,我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较为完备的城市服务功能将为奉贤先进制造业发展集聚关键要素打下坚实基础。

(三)面临的挑战

1、工业用地总量控制下的扩张约束

目前,奉贤17个工业板块分布相对分散,部分板块所处区域已经不适合继续发展制造业,其中代表如江海工业园区,星火开发区,西渡工业园区,杨王工业园区等。工业用地减量化是未来长期的大趋势,土地资源成为工业发展的约束条件之一。根据《上海市奉贤区总体规划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7-2035)》,到2035年,奉贤区规划建设用地规模不超过265.3平方公里,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加大存量用地挖潜力度已成为趋势。经济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要从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

2、配套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2020年,奉贤一、二、三产业比例分别为0.9%、63%、36.1%,虽然制造业占比回升,但我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仍然相对滞后,无法为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足够的服务支撑。从成熟度来看,生产性服务业还处于成长期,“制造+服务”模式还没有广泛出现,二三产融合不足。先进制造业要加快发展,必然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与之配套的现代服务业。而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也将加快提升制造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3、制造业自主转型升级压力进一步加大

一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近年来奉贤企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部分企业依靠技术创新跻身行业的翘楚,但大部分企业仍处于产业链低端,发挥的创新引领作用有限。二是重大项目带动效应尚未完全释放。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其他重点领域产业孵化周期较长,近年来新引进的一些重大项目尚未实现规模化生产,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带动效应尚未体现。三是转型成本高制约制造业转型发展。一方面,土地成本上涨、最低工资标准上调以及融资等问题加大了经营成本,使得部分从事实体经济的实体经济、中小微企业难以生存。另一方面,房地产挤出效应、产业结构调整和环保等因素也导致了土地二次开发的高额成本。四是人才人才紧缺制约行业发展。奉贤基础设施、商务配套等公共服务短板依然存在,对行业领军人物、技术性顶尖人才以及高级技工等高端人才吸引力不足,产业高端人才引进不尽如人意。

4、产业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

从长三角来看,高企的土地成本、人力资源成本使得上海对产业项目的吸引力有所下降,上海相对长三角兄弟城市的竞争优势逐渐缩小。尤其是奉贤的产业结构,与周边长三角地区存在同质竞争,配套等各方面条件基本与长三角其他地区处于同一发展水平,但商务成本相对较高,在吸引项目落地方面不具备比较优势。从临港新片区的整体发展规划来看,各方对于自贸区新片区改革创新的大趋势已经形成了基本共识,但是面对873平方公里的区域,其开发建设必定是系统性、全局性考虑,根据资金安排分期、分批滚动式实施。由此导致短期3-5年内386区域与487区域“东热西冷”可能出现,由于开发进度的前后时间差,产城融合区对周边的奉城、金汇、青村、海湾区域可能出现先进制造业的“虹吸效应”。

三、“十四五”期间奉贤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上海“五个中心”、卓越全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总体目标,着眼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新方向,充分把握上海自贸区增设临港新片区、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等重大机遇,以创新驱动、提质增效为主线,以“东方美谷”+“未来空间”双轮驱动战略为引领,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打响先进制造业特色品牌;积极承接本市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支持制造业应用技术创新,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协同融合发展,加快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主动服务临港新片区建设,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努力将奉贤打造成为新片区西部、长三角中心、杭州湾北岸的先进制造业重要承载区。

(二)基本原则

1、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确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注重经济、产业和企业的自身发展规律,激活市场活力,依靠市场的力量推进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产业创新。加强“突破性”政策供给,打通“堵点”、捋顺“难点”、解决“痛点”,切实发挥好政府对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规划引领作用,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营造良好环境。

2、聚焦重点,优化布局

在空间布局方面,进一步优化推进产业园区整合调整,以4大产业板块为先进制造业主战场,以市级、区级特色园区为重要转手,聚焦资源,创新办法,打造以园区为核心,产业集聚、优势互补、特色明显、形象突出的产业园区体系。在主导产业方面,重点发挥“东方美谷+未来空间”产业基础优势,聚焦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加快智能装备和产品的研发应用,打造创新活跃、品质上乘、品牌优秀、服务专业的先进制造业生态体系,提高我区先进制造业企业凝聚力和综合竞争水平。

3、内生驱动,人才为本

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引进和培育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实现制造业从引进技术、模仿加工向自主创新转变。以“四大品牌”提升为重点,更大力度实施品牌战略。进一步实施“质量强区”战略,提高制造业产品品质,打造“奉贤制造”口碑。优化现有产业扶持政策体系,综合平衡先进制造业项目绩效评估结果,强化对成长型、创新型企业培育支持力度。持续推进人才导流,完善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和服务机制,推动形成高层次人才集聚区。强化人才服务,积极协调优秀高科技创新人才落户,解决高端人才在就医、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后顾之忧。

4、开放合作,绿色发展

主动对接自贸区新片区,积极推动先进制造业资源整合、生态融合,更大力度开放共享,导入国际资本,融入全球市场。以实施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为契机,统筹各类优质资源要素布局,积极融入全球制造业体系,融入长三角新兴产业集群,增强产业和城市对外辐射带动能力。牢固树立发展绿色工业的理念,合理利用资源,推动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发展利用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资源的节约和再利用,实现工业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主要目标

作为全市先进制造业重要承载区,奉贤要在“十四五”期间进一步发挥制造业主战场作用,为全市先进制造业发展规模和能级水平提升做出应有贡献。“十四五”时期要力争实现以下目标:

——先进制造业能级不断提升

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年均增长5%左右,到2025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2500亿元;“东方美谷”美丽健康产业产值达到800亿规模。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到“十四五”末,工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47%左右,与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持平;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2/3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不断提升,到“十四五”末,实现战新规上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5%以上。

——经济密度不断提高

做强特色产业板块,推动产业不断向奉贤经济开发区、杭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奉城工业区、临港奉贤园区4大制造业核心承载区集中,工业园区单位土地产值达到全市郊区中位水平;打造一批以5G技术、美丽健康、新材料、智能制造等行业细分领域为特色的市、区两级“特色园区”,争取市级“特色园区”数量达到6个,区级“特色园区”数量达10个以上。

——创新浓度持续增强

全区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比重达5%;高新技术企业数量1800家以上;国家级、市级、区级企业技术中心达200家。

——企业质量显著提升

改变全区制造业企业“小而散”的局面,着力培育10个左右市级、国家级制造业企业知名品牌,引进1-2个世界级著名制造业企业落户奉贤。到2025年,“上海品牌”认证制造业品牌企业达10家。

——制造业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十三五”末降低5%左右;到2025年,累计盘活存量低效用地10000亩;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显著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企业中得到推广和应用,打造1-2个国家级绿色制造示范项目。

四、“十四五”奉贤先进制造业发展重点

奉贤区“十四五”制造业转型将以构建“以传统产业转型为基础、先进制造业发展为重点、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的新型工业化产业体系,努力在空间布局上逐步形成“优先发展、调整优化、创新转型”等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以强化工业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作为制造业转型的方向,围绕“1+1+X”产业导向,加快东方美谷美丽健康产业、未来空间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步伐。

(一)继续强化东方美谷美丽健康特色产业优势

加快打造世界级的美丽大健康产业集群,聚焦化妆品、药品、健康食品等产业,建成集研发设计、智能制造、检验检测、展示体验及平台交易为一体的美丽健康全产业链平台,打造美丽健康产业的“硅谷”。

1、化妆品全产业链

(1)美妆产品生产制造。深刻把握市场消费趋势,重点发展天然有机绿色成分(如原料以植物原料、微生物原料、海洋原料、基因原料等)的天然护肤品、色彩丰富、品质优良、品类齐全、能满足个人造型需求的中高端、个性彩妆产品。围绕塑身减肥、皮肤护理、面部微整形等市场需求,重点发展胶原蛋白、玻尿酸、美白针等基于生物基因技术的无创年轻化整容塑形产品;妇幼保健、老年护理、日常生活等日常护理产品。

(2)美丽产业相关服务。重点发展研发设计服务:推进企业建立技术创新、科技研发等研发平台,聚焦美妆产业新技术的研发,美丽健康产业的工业设计,时尚设计等;检验检测服务:把握美容化妆品、行业特征,针对相关产品的检测与测试需求,聚焦美妆相关的分析测试服务、标准认定等检验服务、中试及生产服务;展示会展服务:推进“东方美谷”广泛吸纳行业内引领行业发展的创新等要素,重点聚焦美丽产业相关理念、技术、成果、产品等展示发布,以及产业联盟、交流平台等国际化交流论坛;贸易交易服务:重点聚焦美妆产品的商业商贸及电子商务服务,以及品牌推广、市场开发等服务;行业咨询服务:围绕企业发展,提供行业资质认证及申请、报批等专业服务,技术指导、政策法规咨询、推广策划等咨询服务;观光旅游服务:推进美丽产业与“旅游”跨界融合,发展旅游观光体验服务,包括美丽概念的观光工厂等工业旅游,功能度假、主题酒店等美容旅游。

2、生物医药产业

(1)高端制药。面向重大疾病防治和健康品质生活需求,加快脑科学、组学、合成生物学、表观遗传学、转化医学、健康医疗大数据等前沿领域的研发,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研生物药和化学药,开发生物工程疫苗、基因治疗、细胞治疗、免疫治疗等新型制剂和医疗方法,鼓励高端专利到期药物仿制,完善关键原料药供应体系,加快现代中药创新研发和标准化进程,扩大MAH制度试点,积极培育CRO、CMO等医药服务市场。

(2)高端医疗器械。聚焦关键医学影像诊疗设备、微创介入与植入医疗器械、体外诊断仪器和配套试剂、高值耗材四大领域,积极引进医疗器械制造、养生保健品、康复护理等领域龙头企业。

(3)生物技术。聚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生物芯片技术、基因测序技术、组织工程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等,促进相关技术在医药、农业、海洋、环境、能源、化工等多个领域的推广应用。

(4)智慧医疗新模式。探索发展“互联网+”移动医疗、医疗大数据、“人工智能+健康管理”、“人工智能+医学影像”、“人工智能+智能康复”、“人工智能+医院管理”等新模式。

3、健康食品产业

围绕绿色、康复、养生等要素,重点发展健康保健品、功能性食品和绿色食品。保健品聚焦康复养生、身体调节、提升人体机能等天然性保健品;功能性食品和绿色食品聚焦绿色健康类,具有营养补助功能的营养食品。同时,重点发展天然型、中药型等促进内调美容的美容保健品,如胶囊、片剂、口服液、口喷剂等美容保健产品。

(二)做实做强“未来空间”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

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研发、核心零部件制造、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着力强化研发创新、技术转化、智能制造、专业服务等功能,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智造基地、科创高地和产业新城,打造上海“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的重要一极。

1、智能网联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

围绕新能源整车及电驱、电池、电控与储能设备(含氢燃料电池)、充电桩(含加氢站)、智能驾驶、新材料、工程制造等,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技术领先的整车和零部件企业落户,形成整车与零部件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重视智能网联汽车核心零部件的基础性作用,全力支持区内现有汽车零部件企业特别是龙头型企业以智能网联新能源为方向,通过科技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实现产业的整体转型升级。加速新技术融合,加快突破智能网联汽车机器视觉环境感知技术、人工智能决策技术、动力系统一体化集成技术、氢燃料电池技术等核心技术,加快推进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整车、关键零部件产品产业化,推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汽车产品。

2、智慧出行

加快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推动LTE网络升级和5G网络布局,将网络升级与路侧单元、边缘计算平台、云平台部署等有机结合,逐步构建低时延、大带宽、高算力的车路协同环境。鼓励构建跨行业、跨部门的综合大数据中心及云平台,支撑道路静态信息、交通动态信息、车辆信息、应用信息、通信设施等信息交互与数据共享。以全域建设自动驾驶开放道路测试场景为契机,在社区、园区、校区、景区、商区、城区“六区”等限定场景,大力推动自动驾驶在公交、共享出租车、环卫作业车、物流车的“先行先试”。探索建立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应用体系,打造智能网联全出行链。创新商业模式,发展共享无人驾驶出租等新业态,推动智能网联产业与共享出行、智慧城市建设等融合发展。

(三)精心布局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壮大

在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领域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在主要领域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标准,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技术水平显著提升。

1、高端装备产业

(1)突破一批关键技术装备和核心零部件。坚持高端化、自主化、智能化发展方向,推动具有自感知、自决策、自执行功能的高端数控机床、大型工程机械、精密仪器仪表、食品加工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等,并实现重点行业规模化应用。

(2)形成一批典型示范应用。推动5G、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坚持“以示范带应用,以应用带集成,以集成带装备,以装备带强基”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智能制造新模式,创新智能制造应用新机制,加快制造业智能化转型。

2、关键材料产业

(1)攻克一批补短板技术。研发高强度、可降解、生物相容等植入介入要求的生物工程材料。加强核酸基因单体及相关合成修饰酶、高纯度生物化学试剂等生物医用材料发展,培育和大力发展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纯水性树脂、绿色化工新材料等。

(2)抢占一批制高点材料技术。关注有机合成、纳米技术、绿色化学等领域。大力发展高性能工程塑料,电子特气、电子级湿化学品、电子纸等高端电子化学品,研发生产工业用高性能生态环境材料,加强石墨烯、3D打印、高分子增材制造、形状记忆合金、自修复材料、智能仿生与超材料、液态金属、新型低温超导、低成本高温超导材料等的研发和示范应用。助推上海制造节能、环保、智能、绿色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3、能源环保产业

(1)新能源产业发展。重点聚焦高效晶体硅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氢燃料电池、电动车锂电池、风力发电机关键零部件、智能电网与分布式能源等,加强新能源示范应用。

(2)高效节能产业发展。推广应用大容量高压变频器等高效节能产品,发展满足建筑节能要求的新型节能建材。加大工业领域的系统节能技术研发力度,鼓励先进节能技术、信息控制技术与传统生产工艺的集成优化运用。培育发展专业节能服务业,鼓励创新合同能源管理运营模式。

(3)先进环保产业技术研发。推进电厂超低排放改造设备及袋式除尘核心配件、生活垃圾分类储运、焚烧及其烟气处理系统成套设备等。提升水处理,重点发展电子、医药等工业行业废水处理核心技术,提升相关行业关键组件与设备的生产制造能力。

(4)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试点建设。提升固废综合利用产业能级,开展新型回收利用体系建设试点。鼓励企业研发和推广基于物联网的再生资源收运系统,积极开发垃圾综合利用的分选技术和设备、废旧机电自动拆解设备等配套装备,实现资源再生和综合利用。

五、“十四五”奉贤先进制造业发展布局

在空间布局的调整上,由于临港新片区设立对奉贤的影响,要求重新审视奉贤整体空间布局、发展策略和城镇体系。奉贤的中部和东部地区迎来发展重大机遇,将成为未来上海重要的产业承载区和开放先行区,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布局将发生根本性变化。为此,基于奉贤目前制造业发展现状和资源禀赋特征,立足“十四五”能够解决、能够实现的目标要求,保留并升级提升规模较大、发展基础较好的产业基地和园区,形成“四区两带”的工业板块格局。

(一)“四区”

1、奉贤经济开发区板块

主要包括工业综合开发区、生物科技园区。该区域位于新城范围内,拥有交通、区位等多方面优势,除保留对城市环境无影响的优势产业外,结合轨交站点以TOD模式转型为商务、研发、居住等功能,成为以产业为支撑,集工作、生活、娱乐和学习为一体的产业社区。二产重点发展生物医药、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零部件、新能源等产业,配套建设1-2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及科技创新孵化器,成为引领产业转型的创新增长极。

2、化工产业区板块

主要包括市化学工业区、化工奉贤分区。为全市六大产业基地之一,以化工产业为主导。依托市化工区,发展精细化工、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附加值产业。

3、奉城工业园区板块

以先进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为主,是带动中部经济发展的建设用地增长区,同时也是奉贤未来高端制造业的战略储备区。主导产业以先进装备、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新材料为主。

4、临港产业区板块

包括临港奉贤园区、海港开发区、四团南部工业区。为全市六大产业基地之一,借助自贸区新片区的政策优势,围绕“未来空间”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着重发展高附加值、高科技、高标准、通用型核心零部件研发与生产,以及信息安全、线控底盘、智能座舱等细分领域的相关配套产业。

(二)“两带”

1、东方美谷大道总部经济带

聚焦奉浦大道(东方美谷大道)金海公路以西、沪杭公路以东段两侧,以江海园区、工业综合开发区转型提升为抓手,布局美丽健康产业总部经济,依托轨道交通优势,着力打造美丽健康产业总部经济业态,围绕化妆品、保健品、食品、药品等行业的商业活动、办公、结算、人才培养、营销推广、展览展示等功能进行深化布局,联动美谷大道东西、南北制造业基础,形成总部经济集聚区。

2、金海公路研发创新带

以金海公路虹梅南路隧道以南,东方美谷大道以北段两侧为主战场,精心布局“东方美谷”+“未来空间”相关研发设计等机构和资源,借力张江、临港政策优势,推动漕河泾南桥科技城等载体建设,低密度规划开发、高品质导入城市服务功能资源,实现研发创新要素资源集聚,打造我区制造业技术创新策源地。

六、“十四五”奉贤先进制造业发展主要任务

(一)培育优势产业集群

聚焦美丽健康、智能网联汽车、智能装备、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引进和培育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研发投入高、行业前景广阔的领军型、成长型企业,打造细分领域龙头。支持在行业细分领域组建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产业战略联盟,发挥龙头企业核心作用,吸引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在奉贤集聚,促进产业链延伸和产业集聚发展。支持同行业间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研发设计外包等方式开展协同研发、协同制造,提升协作效率。

(二)完善创新体系建设

推动区内各主体间开展合作,实现协同创新。对接全市科创中心建设,充分利用专业机构资源,引导推动龙头企业、科技小巨人、高等院校、众创空间等开展战略合作,打造重点实验室、创新中心和产学研平台等,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深化“区区合作”,加强与张江、临港、市化工区对接,为各类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载体支撑,探索在科研设备、科技成果、科研人才、专业服务等资源和信息的流通与共享,打造创新资源的共享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吸引优势科技转化项目落户奉贤,完成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加速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市场化应用,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三)加强工业投资促进

发挥工业投资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提升制造业增长活力和内生动力。着眼做强增量,扩大有效投资,积极引进重大产业项目和各类功能性项目落户奉贤。围绕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美丽健康、智能制造等一批市场前景广阔、产业链带动性强、成长性好的主导产业重点领域,储备和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着眼做大存量,创造环境,出台引导政策,鼓励引导区内各类优质企业扩大再投资。尤其是抓传统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优化改进生产工艺流程,以及开发建设新产品生产线,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四)提升融合发展水平

加大数字赋能制造业力度,推进智能化改造升级,围绕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汽车零部件等重点领域,试点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促进制造工艺的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加快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促进“互联网+”制造模式。提升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聚焦漕河泾科技绿洲等特色高端功能区,发展以商务服务、金融服务、专业服务、科技研发服务等业态为主体的生产性服务业,打造跨界融合的产业新形态。

(五)实施质量品牌战略

开展重点产业质量提升行动,根据新片区打造世界级前沿产业集群的重点产业发展方向,聚焦“东方美谷”产业基础,深入开展生物医药产业和化妆品行业质量提升行动,树立一批中小企业质量标杆,打造一批质量竞争力强、创新能力强的“隐形冠军”企业,引领带动更多企业和其他组织提升质量、追求卓越。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探索建设区域标准,创新认证模式,引导企业重视品牌建设,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产品品牌,努力培育一批“上海品牌”认证的先进制造业企业。

(六)打造高质量发展载体

加快市、区两级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形成“市级特色园区-区级特色园区-园中园”的梯度发展格局。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联动开发、错位发展,打造香精香料、宠物经济、检测服务、电商平台等一批区级特色园区。引导资本、技术和项目向各类园区集中,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大力推动传统园区转型升级,继续深入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淘汰低效落后产能,加快“东方美谷园中园”、标准化厂房等载体设施建设,推进区内现有工业园区向新兴产业园区转变,产业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并举方向转变。充分利用园区土地资源,整合现有园区,实现有限空间、无限发展。

(七)深化区域经济合作

立足新片区,联动长三角,深化“区区合作”,强化与临港、张江、市化工区及长三角其他周边区域的经济合作,积极优化发展环境,构建深层系、全方位、多元化的区域合作新格局。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自贸区新片区等国家战略,遵循“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企业参与、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推动产业发展的“政府+企业+园区+平台”四位一体、合力推动的发展路径,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区域协调机制,形成有效的区域合作机制。推动杭州湾北岸先进制造业战略协同示范区建设,充分利用区域优势互补的关系,引导产业转移,逐步形成布局合理、互相促进、协同发展的先进制造业发展良性互动生态。

七、保障措施

(一)不断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打造良好营商环境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减少一切可减少的环节,下放一切可下放的权力,取消一切可取消的审批,大力推广“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尤其是在开办企业方面,要大力缩减办事环节,实现全程电子化登记、全网上操作、“不见面审批”等;在产业项目建设领域,要学习“特斯拉”经验,大力推广“六证齐发”等办事模式,全面实现“拿地即开工”。创新监管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探索跨部门联合监管、“互联网+监管”、包容审慎监管等新模式,切实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带动制造业兴旺发展,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 “乘法”。

(二)构建产业经济统筹平台,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加快建设奉贤区产业经济统筹管理平台,推进“城市大脑”建设,深化数字化、智慧化治理,践行“以亩产论英雄、以效益论英雄、以能耗论英雄、以环境论英雄”的发展理念,以巩固提升实体经济能级为目标,开展经济运行的统筹监控管理及实施工业企业综合绩效评估,着力构建差别化政策引导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各产业园区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联动开发、错位发展,建成一批产业集聚、服务高效、竞争力强的产业园区。

(三)整合各类招商渠道,提高资源利用价值。

加大以重点发展产业集群为单位的招商队伍建设,对应每个重点产业形成专业招商组,实行目标招商。要调整招商思路和方法,以产业链招商为目标,选择重点产业产业链各环节的龙头企业作为招商目标,大力引进产业集群中的支配性企业及其上下游配套企业。充分利用与国内外专业招商公司合作的机会,依托其资源和专业优势开展招商。完善工业投资项目专家评审办法,优化项目的评价指标体系,使项目的评估更加程序化、规范化、合理化。并围绕新能源投资、智能网联信安平台建设、智慧制造、汽车设计软件等领域,与市有关部门形成互动,为共同发展寻找合作良机。

(四)重视本土企业培育,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将本土企业培育扶持提高到新的认识高度,进一步强化企业技术改造补贴、技术中心建设等研发创新活动支持力度,推动“三个一百”企业培育计划进一步做实,构建企业梯度成长扶持机制;大力支持科技小巨人企业,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加强高端和紧缺人才的引进,落实和完善人才引进政策,重点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尤其是高素质专业人才和领军人才,以及各类紧缺人才。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在加强人才引进的同时,加大先进制造业发展急需人才的培训工作。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工程和实用性人才培养工程,加快培养和打造一支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完善人才建设配套制度,在户口、配偶工作、子女入学、住房就医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为引进人才提供人性化的入驻保障,把我区建设成为人才聚集的高地。

(五)不断深化企业服务,提升服务能力水平

不断优化完善“线上直通车、驻企店小二”常态化企业服务机制,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和沟通效率,打造集成政策服务、疑难解答、诉求受理的一站式服务旗舰,打通企业服务“最后一公里”。真正贴近企业发展实际需求,持续关注企业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加强与水、电、气、土地、金融、人才和有关执法部门的沟通协调,合理配置政策,整合各类社会机构资源,形成合力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以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推动“亲商、安商、稳商”各项工作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