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科技纵览 > 正文
流水线上种花育苗,百万千色鲜花将妆点“海上花岛”
发布日期:2021-02-25 来源:文汇报


流水线上种花育苗是种怎样的体验?距离第十届中国花博会开幕不到3个月,位于崇明区港沿镇合兴村的崇明智慧生态花卉园内,各条流水线正在飞速运转——播种、催芽、育苗、补苗、移栽、发货,偌大的育苗中心只有寥寥数人,为花博会培育的首批花材——景观海棠已开出朵朵鲜花。


作为国内首个实现花卉育苗全程自动化的工厂,节后开工第一周,这里已播各类花卉种子200多万粒,花苗出货量100余万株。为花博会准备的盆花已有半数进入盆栽期,其余部分将在三四月间陆续完成上盆,预计最早一批花材将于4月中旬在花博园定植。



据悉,此次花博会期间,崇明智慧生态花卉园总计将为花博园区、崇明“海上花岛”及上海市政绿化供应5000万株、400多万盆种苗和盆花,涉及100多个品种,280个品系、1100多种颜色,其中不乏澳洲狐尾、球根海棠、落新妇等盆栽新优品种。


从播种到施肥,全自动装备覆盖育苗全周期


想要在花博会期间领略“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盛况,丰富的鲜花供给是关键。走进崇明智慧生态花卉园的综合车间,从播种到施肥直至发货,种花育苗的全过程都在自动化流水线上完成。比如,播种由高速精量播种流水线完成,穴盘的填土、压穴、播种、覆盖、喷淋一气呵成。“这样的播种线有我们四条,每条每小时可完成800盘、20万株苗的播种任务。”花卉园生产负责人宋磊说。


播种、催芽、育苗之后,还有专门的补苗机负责“查漏补缺”。通过图像识别,补苗机能分辨未出芽的穴孔,利用机械抓手把其中的基质挑拣出来,再将合格的小苗补充进去。而扦插、移栽、穴盘清洗等原本需要人工操作的活儿,在这里统统都由自动化设备“代劳”,生产效率大为提高。



育苗车间里最醒目的是自动化灌溉系统,水肥一体化也是智慧花卉园的一大特色。灌溉系统收集整个园区的雨水后,过滤、调温、调酸、配制营养液,通过自动泵压系统送到育苗温室,再利用自走式喷灌车完成水肥一体化灌溉。


覆盖整个生产区域的全自动苗床物流系统,让这座近10万平方米的育苗中心即使只有寥寥数名操作员,也丝毫不耽误生产进度。工作人员只需在综合车间的电脑屏幕前操作,就可把苗床调取到指定位置。


精心调配“营养餐”,确保不同花卉同期绽放


《镜花缘》中记载了武则天一夜之间令百花盛开的传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花博会也需要让不同品种的花卉适当同步开放,这对各类花卉生育期的把握以及花期调控技术提出了较高要求。



调节花卉开放时间,光照和水肥是关键因素。为此,花卉园的技术人员围绕催芽条件、光温环境以及肥料的配方、浓度和施用方法等持续开展技术试验,为不同花卉找出各自适宜的“营养餐”。尤其是不少为花博会特意引进的品种,国内还没有完备的种植技术方案,为了让它们在展会期间呈现出最佳状态,上海的花卉专家们展开了集体攻关。比如,团队发现从日本引进的桑蓓斯超级凤仙表现出良好的耐热、耐湿“天赋”,能适应上海5月至7月的气候,可安然度过黄梅天和高温天。



作为崇明智慧生态花卉园的重要合作单位与技术依托单位之一,为了实现花博会上“万花盛开”的美景,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的花卉专家也在加紧科研。在温室大棚中,记者看到一批长寿花正在经历着光照、水肥、施用方法等不同维度的试验。通过各种梯度组合搭配试验,科研人员可适当调控花期,筛选出一批满足花博会举办期间气候特点和展示需求的品种名录,并让它们以最佳姿态美丽绽放。


加大种源创新,花卉产业将迎“风口”


花卉园运营方、上海源怡种苗股份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姜武表示,目前育苗是园方的主营业务,未来还将发展规模化制种技术,以填补花卉产业链“缺口”,进一步提升育种效率。以种子发芽率为例,较低的芽率意味着大量生产资料、生产空间的浪费和人力成本的增加,想要保持较高的播种效率,种子发芽率需保持在85%以上。


市农科院院长、上海市花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蔡友铭表示,在花卉育种上,我国起步较晚,目前绝大多数花卉种源还需要进口。去年,上海全年切花、盆花交易额超100亿元。随着消费需求的逐年递增,花卉产业将迎来“风口”,加快花卉的源头育种已箭在弦上。



为此,农科院的花卉育种团队正在四处收集各类种质资源,通过传统杂交和精准育种技术,培育出了三色堇、报春花、长春花、醉蝶花等一批国内自有新品种。与此同时,上海也在大力推动花卉种源创新,推进1个市级综合型花卉种质资源库和10个专业类花卉种质资源圃建设。预计到2025年,城市景观、节庆活动及家庭园艺等各类应用中的新优特色花卉占比将不少于30%,累计繁育推广种苗超过40亿株。(作者 沈湫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