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 正文
“新冠疫苗我会打的!”87岁闻玉梅院士:按老图纸走不出新路
发布日期:2021-01-11 来源:话匣子

“没有一个病毒,可以把一个国家的人民打倒!”


在去年初,疫情防控最吃紧的时候,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闻玉梅,在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说出这句话,顿时刷屏。


闻玉梅奋斗在医学领域60余载,是治疗性乙肝疫苗的开拓者之一。在过去一年里,作为上海市疫情防控科技攻关专家委员会主任,素来低调的闻玉梅一次又一次面向媒体和公众,介绍防疫知识,解读着“中国坚守”。


让我们一同走进《院士之光》专栏第二期: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闻玉梅。


1.“新冠疫苗我会打的”



记者:之前大家都很期待新冠疫苗的诞生,觉得疫苗是终结疫情的一个武器。那么现在疫苗已经研制出来了,大家可以申请去打,但是这时候,很多人又不敢去打了,首先是担心疫苗的安全性,“会不会有副作用?”


闻玉梅:我已经签过字了,我会打的!因为我们在实验室会接触病毒,所以我们这里的老师都登记了。我说我要打,能够鼓舞大家的信心嘛。


任何疫苗都可能会有过敏反应,可是这是极少数,而且是可控的。我们现在会跟有过敏体质的人讲,你不要打,你先等一等。


灭活疫苗是我们的强项,我们这个也是经过一期、二期、三期临床研究,所以它的研发和审批流程都是完善的,这体现了我们国家起步早,而且科技力量是很强大的。


记者:英国最近出现了新冠病毒的变种,我们现在研发出来的疫苗能应对这种变异的病毒吗?


闻玉梅:我们不能说有效,也不能说无效,这都需要实验验证的,现在国家也在加紧做。打了疫苗的抗体不是有了嘛,然后我们可以在实验室造一个变种,拿着我们的抗体,看看能不能中和这个变异的病毒。


目前我们实验室也是加班加点,晚上在拼命做。我说假如这个广谱抗体能够起作用,那功劳就很大,说明抗体可以中和这个病毒。


2.我很有信心,不会又爆发



记者:入冬以来,可能是因为气温的降低,在我们国内多地又陆续发生了一些本土病例,所以大家现在很担心,疫情会不会像去年年初那样爆发?


闻玉梅:我很有信心,不会又爆发,可是散发会有的。因为我们跟国外的接触,还有冷链送来的一些食品的包装,难免会有一些外面输进来的病毒。


但是由于我们有非常好的防控措施,把住门口,及时隔离,而且对接触者进行筛查;发现无症状的感染者,就把他送去隔离观察和治疗,这些措施使我有信心不会发生爆发。


可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要有一种责任心,不可以觉得“反正现在国家在管着,我放松一点就可以了”。必须是戴口罩,要勤洗手,要有一定的社交距离,尽量人群集中的地方不要多去,特别是老年人或者有慢性病的人,要更自觉地保护自己,其实也是保护大家。


3.父母应该是这样的,让孩子保持他的好奇心记者:您上世纪30年代出生,今年已经87岁高龄了。当初您46岁才去美国留学,第一次接触分子病毒学这个对自己来说全新的领域。70多岁高龄,您还活跃在实验室里。包括现在,您依然奋战在教学和向公众做科普的第一线。能不能谈谈您为什么能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一直保持着对科学的热情?


闻玉梅:这种性格,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好奇心。比方说小孩常常睡在草地上、看着天空,问爸爸妈妈天上的星星为什么那么亮,这就是他的好奇心。



记者:您小时候要是问这种问题,您的父母会怎么回答?


闻玉梅:我妈妈说,上面这个星星是一个一个星球,会亮的,可是到底为什么亮、什么时候传到我们这里、使我们看得见,这个我不清楚,你可以去看书。当父母应该是这样子的,让孩子保持他的好奇心。


记者:您的父母都是医学专家,母亲被称作中国第一位女精神病学家,您的父亲闻亦传还是学者、诗人闻一多的堂兄。您一生在学术上的追求和成就,是不是也同家庭的熏陶密不可分?


闻玉梅:我5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所以我的爸爸对我影响不大,可是我的母亲对我影响很大。


可是她没有教我什么,因为她忙得不得了,带了两个孩子,要维持生计。她没有什么时间在家里,可是我们家里有很多书,有文学的书、医科的书、诗词的书,我就看书。


当时是抗日战争,国家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我的母亲还能够写书,写给儿童。她在书上写:“今后我们中国的小主人应该不单有健康的身体,还要有健全的精神心理”,我现在读到还是蛮感动的。


4.你不懂经济学,怎么为病人考虑?



采访这天,正好是闻玉梅所在的学院录制迎新活动视频,她和学生们谈笑风生,还特地佩戴了一枚葡萄串造型的胸针,寓意“硕果累累”。


当闻玉梅的学生,只会死读书可不行。她一直倡导,做一名好医生,不仅要医术高超,还要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耄耋之年,她仍矢志探索医德教育新途径,打造《人文与医学》网络共享课。


闻玉梅:当时大概是2013、14年的时候,我就注意到怎么病人可以拿刀来捅医生,怎么可以有医生上班戴上钢盔,我认为是缺少了人文精神。那么我就找哲学家一起开了这门课。


现在我又提出来,你不懂经济学,你怎么为病人考虑?你不懂法律,你怎么知道你有没有侵犯他的人权?这些都要有专业知识来铺垫。


我认为医学应该使得大家都能够懂,而且有兴趣。今年3月份,我们的大健康课程就要上线了。它是一个系列,总共4个专题,分成15讲,都是由教授院士授课的。我自己主讲《免疫与健康》、《病毒的利与害》两门。


我们是跟企业合作的,他们给北大开设了一套面向外交官的课程,4门课一个人收一万多块。我就跟他们老总谈判,我说对不起,我们医学生是“穷”的,我们叫学校买。比方说某个大学买全部4个专题的课程,几千个学生都可以去看。面对偏远地区的大学我们可以费用减半,让他们的学生也都可以听到这些课。



走过87年人生路的闻玉梅院士寄语年轻人,“路是人走出来的,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自己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来。按老的图纸走不出新路,希望大家创新,为国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