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报道 > 2019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 聚焦沪科 > 正文
上海交大携手18家单位获特等奖!中国海洋强国人才,一半来自这里
发布日期:2020-01-10 来源:文汇报

今天,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作为第一完成单位,上海交通大学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也是交大1949届造船系的校友,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项目的团队,都来自同一学科——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

这个学科走出了我国首位造船界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已经103岁的上海市教育功臣杨槱,“辛一心船舶与海洋工程科技创新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谭家华,国内高校唯一的“船舶设计大师”何炎平等,还走出过我国第一艘万吨轮总设计师、第一首艘航空母舰总设计师朱英富院士、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第一座超深水钻井平台总设计师曾恒一、“蛟龙号”载人深潜器设计宗师徐芑南院士等一大批行业领军人才。如今我国船舶制造与海洋工程行业的领军人物中,“出身”上海交大船海系的可谓占了“半壁江山”。

而在这个最初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的船海系的历届师生身上,一以贯之的是永恒的海洋精神,他们共同追逐的是同一个海洋强国梦。

编号第一的教研室,“产出”了特等奖项目

上海交大110教研室,是交大编号第一的教研室,也是现在的船舶设计研究所,正是他们的“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项目获得了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研究所从一穷二白起步,通过与兄弟单位合作,近20年沉默无言地埋首攻关。他们走过了别的国家100多年的发展之路,几代人用实干和智慧,让我国的大型绞吸挖泥船的设计和制造从跟跑到开始领跑世界,并且还带动了整个制造产业的发展。

1969年毕业于船舶制造系的谭家华是研究所的前任所长,他也是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的总设计师。

近年来,谭家华领衔的项目组共设计大型绞吸挖泥船63艘,年挖泥能力超过10亿立方米,年产值超过百亿人民币。这批大型绞吸挖泥船已成为我国疏浚行业的主力军,在一带一路港口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航道疏浚等工程中发挥巨大作用并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18年起航开赴远海进行“一带一路”建设的“新海旭”绞吸挖泥船的设计和制造完全实现了国产化。它是上海交大设计的第56艘大型绞吸挖泥船,由何炎平主持设计,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非自航绞吸挖泥船。

这标志我国已经形成了大型绞吸挖泥船设计、制造和使用的完整技术体系,并形成了我国大型绞吸挖泥船的总装建设和配套设备建造的完整产业链。

从一穷二白起步的学科发展

船舶设计研究所最初选择探索这一此前从未涉足领域,是为了在国家发展的需求中寻求自身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初,谭家华刚刚从日本深造回来。整个船舶设计行业正处低迷,研究所更是困难重重,40人的团队,只有一台计算机,一年教研经费只有10万元。谭家华还记得,当时上海交大的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友声刚刚从南京考察教育改革成果回来,感慨万千地找他谈话,他们一起推着自行车走在校园里,何友声问他:“你们是不是可以设计国家紧缺的特种船舶?这样研究所才有机会发展。”

思来想去,研究所最终选择了挖泥船设计。因为我国疏浚需求大,挖泥船曾长期依赖于进口。其后恰逢高等教育“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研究所得到了第一笔“巨款”150万元人民币经费,启动了发展。

2010年,我们研制的挖泥船首次挖掘岩石的工程是在广西防城港。当时谭老师已经65岁,他带着我们出海上船,现场考察挖掘岩石的工作状况,以及船舶设备的运行状况。”谭家华的学生,船舶设计研究所现任所长何炎平回忆说,“因为,实现我们自己的设计并产业化,真的太艰难了!”

海洋强国梦,不止属于上海交大船海系。此次特等奖项目团队中,有高校,还有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研究所的设计团队里,也有教授,有来自企业的总工程师。

他们的设计最初从一把尺、一支笔开始。而且,20多年沉默攻关,设计团队已有两位成员没能等到获奖的这一天,他们曾经为了同一个海洋强国梦,在60多岁时开始学计算机画图。

产学研的合作发展转化为人才培养的引擎

“和普通设计机构不同,我们是学术组织,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解决基础科学的问题,做明白的设计,培养我们年轻人,推动产业和行业发展。”谭家华告诉记者。

不论是“天鲸号”还是“新海旭号”的研发和产业化,都是基础研究突破的结果。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和青年教师都获得了快速的成长。

上海交大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毕业生已成为国际海洋工程中心美国休斯顿人才市场的公认品牌,EXXONSHELLCHEVRONTECHNIPSMBMODEC等国际知名企业均有本学科培养的技术骨干。

甚至在校学生就能够为产业界的难题提供解决思路。船海系研究生赵国成及其合作者马昭、赵伟杰的作品“基于漩涡水动力学特性的触须集群式海底集矿装备”就获得了第15届“挑战杯”特等奖。针对深海采矿工程这一国家重要战略需求,提出并验证一种极具创意的精细化海底矿产资源开发模式,甚至比国际现有技术方案更加绿色、智能。

据上海交大相关负责人介绍称,目前学校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目标,建设“船海工程与科学”一流学科群,并且以“大海洋格局”规划学科发展,逐步形成海洋工程技术与海洋科学交融的新的学科。

现在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一端对接产业,另一端对接智库研究,包括海洋国策研究、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科学探索、海洋资源调查等的基础学术领域,服务我国海洋强国、交通强国等国家战略的建设。

这里有全球规模最大、功能齐全、世界一流的重大试验设施群体。其中,海洋深水试验池是我国首座,深度、装备与功能都居世界第一,成为国际海洋工程界开发深海装备的首选试验设施。深海平台、绞吸疏浚船舶设计、统一波浪理论、全海深无人潜水器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也在这里诞生。

极地、深海技术研究也已启动,海南三亚崖州湾建设深海重载作业装备海上试验场及陆上配套设施,山东建设海洋智能装备演进中心,推动实验室研究走向实海实测。“全链条、一体化”的集成攻关大平台,解决深海重载作业装备技术。

在最新发布的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上海交大船海系再次蝉联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的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