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报道 > 2019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 最新报道 > 正文
中国科学报:2019年度上海市科技奖励大会举行
发布日期:2020-05-19 来源:科学网

  5月19日,2019年度上海市科技奖励大会举行。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教授田禾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陈亚珠获颁上海市科技功臣奖;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张龙等10人获颁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

  

  授予43个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奖。其中,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沈百飞等完成的《超强激光驱动粒子源与新光场》等15个项目一等奖、20个项目二等奖、8个项目三等奖。

  

  授予31个项目上海市技术发明奖。其中,“高功率密度燃料电池薄型金属双极板及批量化精密制造技术”1项特等奖、12个项目一等奖、13个项目二等奖、5个项目三等奖。

  

  授予205个项目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其中,“基于脑可塑理论新发展修复残障上肢功能的新方案”“面向重大工业装备核心控制软件的安全可信保障技术及应用”2项特等奖、46个项目一等奖、80个项目二等奖、77个项目三等奖。

  

  授予15个项目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奖。其中,4个项目一等奖、6个项目二等奖、5个项目三等奖。

  

  授予卢克·塔尔维(比利时籍)、余金权(美国籍)等2位外籍专家上海市国际科技合作奖。

  

  专家认为,上海科创中心聚焦服务国家战略,全力打造全球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重要策源地,一系列重大突破呈现出“多点开花”的态势。同时,一批面向世界前沿或引领未来方向或补齐发展短板的重要创新成果脱颖而出。

  

  上海科学家“十年如一日”心无旁骛、潜心钻研,既对标世界科技前沿,取得被公认的独特发现,拓宽人类知识边界。也面向应用导向,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科学难题,支撑现实需要。2019年度43项自然奖获奖成果,领域较为集中的是信息科学(9项)、化学(8项)、材料科学(7项),物理、天文、数学和力学等基础学科共11项,有超过三分之二的自然奖获奖成果源自破解现实发展中的急需问题。值得关注的是企业开始关注前沿基础研究。本年度,自然奖虽然没有企业作为完成单位参与,但“基于多维认知的移动网络优化理论与方法”(二等奖)等自然奖获奖项目曾获得企业支持。

  

  重大科学发现、高质量技术成果,不可能一蹴而就,绝大多数获奖成果都是科研人员十年磨一剑甚至数十年磨一剑,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探索的结果。“十年磨一剑”的潜心研究是这次获奖成果的普遍规律。2019年度,获奖项目的平均开展时间为7.98年,其中,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和科学普及奖获奖项目持续科研时间,平均延续时间分别是10.74年、8.58年、7.99年和6.13年。从数据看,有两个值得关注的特征:一是获奖项目平均科研周期有逐步延长的趋势,2014-2019年,由平均科研周期从5.84年稳步提升至7.98年。这某种程度上启示我们,即使在创新日益活跃的当下,经历时间的积累,依然是重要创新成果涌现的普遍规律;二是进步奖、发明奖、自然奖平均开展时间依次增长。这表明越是面向科研前沿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取得原创性或首创性成果,越需要“勇闯无人区”的勇气和“甘坐十年冷”的耐心。(中国科学报记者   黄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