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报道 > 全力支持科技企业抗疫情稳发展专栏 > 媒体聚焦 > 正文
闻玉梅:科技战“疫”不会是一哄而上的一时之战
发布日期:2020-03-30 来源:新民晚报

图说:闻玉梅院士在实验室 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唯有科学技术!科学,不仅仅是打赢眼下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强大支撑,不仅仅是做好与病原体、与传染病“打持久战”的必要准备,更是世界各国部署未来研究方向、监测重点与疾控体系应有的态度。

中国的此次战“疫”尚未取得最终胜利,世界的C0VID-19之战全面“打响”,未来还会有下一个突然肆虐的新型冠状病毒吗?上海市科协与新民晚报社联合主办的新民科学咖啡馆,继续在非常时期为您推出抗疫特别版,特邀著名病毒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科技攻关专家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闻玉梅,解析冠状病毒的下一步研究方向。“希望不远的将来,我们可以像对流感病毒一样,实现对冠状病毒的长期追踪与研究、治疗、预防。”闻院士如是寄语。

本期新民科学咖啡馆,获得上海市中国工程院院士咨询与学术活动中心的大力支持。

病毒愈是低调,科学家愈要追踪

形似花冠的冠状病毒究竟是何路数,为何一而再、再而三地“突袭”人类社会并造成重创?闻玉梅院士告诉记者,冠状病毒是“个头”最大的RNA病毒,其基因组大小(30kb)是乙肝病毒的十倍,其中少数是有编码的功能蛋白,多数是非编码的调控蛋白。“虽然不同种类的冠状病毒还有些不一样,但对冠状病毒的基本结构,我们是清楚的。”闻玉梅介绍说, RNA病毒的复制酶缺少校正功能,所以“天生”容易在自然界与动物体内的复制过程中发生重组与变异。冠状病毒与流感病毒都是RNA病毒“家族”的一员。不过,冠状病毒毕竟是单链RNA,不似流感病毒的片段式,后者更易发生季节性突变。

然而,冠状病毒绝非等闲之辈,别看它大多数时候“行事低调”,可一旦“重拳出击”便会导致重大公共卫生危机。近50年来,全球不断出现许多新的不同种类的冠状病毒,但是临床表现并不严重,在人体中发现的4种冠状病毒,也仅在免疫低下者中引起一般性呼吸道感染。直到2002-2003年引起SARS,才引起全球关注。其后,还有2012年被发现的MERS,但流行范围不广。

“从SARS至今的十几年里,冠状病毒引起的人类疾病症状很轻,就像感冒一样,直到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暴发,其致病性是慢慢累积起来的,是一种渐进的改变和潜在的流行。”在SARS被控制后,冠状病毒除在蝙蝠或一些动物中存在呈无症状带毒状态外,在人群中仅引起15%-30%散在的呼吸道感染,不引起严重疾病,也未在人群中构成继续流行的威胁。闻玉梅表示,愈是如此,愈是需要在平时就对冠状病毒开展长期跟踪分析。“比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学教授袁国勇领衔的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便做了很多不错的工作,他们曾追踪到一个在有限群体内发生的儿童群集性病毒性肺炎。此类研究应该受到更普遍的重视,我们内地也应有所考虑,关注散发的冠状病毒病例。”

图说:闻玉梅院士出席上海市疫情防控发布会

追踪冠状病毒,不仅要追踪人类患者

“冠状病毒还有一个重要特性,在人与动物中都能致病,而且在动物中有大量的感染与携带。所以,加强对冠状病毒的研究,不仅要追踪人类患者,而且要追踪动物病例,需要加强人医与兽医的合作沟通。”在闻院士主持的国际学术期刊《新发微生物与感染》(EMI)上,有一个栏目长期关注冠状病毒,便常常发表兽医的研究论文。闻玉梅指出,在我国,动物与人的病原体研究,分别归口不同的部委管理,但是很多病原体感染引起的疾病是人畜共患的、是跨物种的,亟待打通行业壁垒,共享病原体信息数据。

冠状病毒具有潜在突发感染及扩散流行的特点,属于平时无声息、流行时方被关注的病毒。闻玉梅建议,在我国已建立前哨医院及病原体监测站/网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冠状病毒,在兽医、人医等领域设立对冠状病毒的实时检测及分析。

随着全球防疫形势的日渐吃紧,不少科学家担心,新冠肺炎会有演变成季节性传染病的可能性,有每年冬春卷土重来的可能性。“我们尚无法预测一种传染病的新发与再发,科学上并不存在一个标记物似的判断标准。所以,更要加强对病毒的追踪、监测与预警,做出科学分析,成功研发疫苗,就像我们现在对流感一样。”闻玉梅坦言。

病毒学与免疫学,还有很多问题待解

1月至今,新型冠状病毒不断肆虐的同时,科学界也在全力加速与病毒赛跑。在国内国际各种学术期刊上,COVID-19无疑是当前最热门的论文关键词。闻玉梅院士认为,在病毒学与免疫学两个学科领域,还有很多基础研究有待推进。

“我们研究病毒,仅仅关注病毒的基因组是不够的,还要加强致病性和传播性的研究。”闻院士说,目前关于COVID-19的传播性研究,多是从流行病学的角度展开的,其实还有很多方向可以展开。

图说:闻玉梅院士在学术会议上发言

比如,众所周知,病毒在不同的环境中、不同的传播介质中,存活率与传播性都是不一样的。那么,可否就此对新冠病毒开展定量测定。

又比如,在不同的人体器官中,新冠病毒的复制水平具体如何?我们说不能忽略粪口传播的可能性,那么,是否研究过在脑、肠、血液、肾、肝中,有没有新冠病毒的复制与扩增。

再看免疫学。临床发现,新冠肺炎患者的淋巴细胞数较低,那么,是否研究过患者的淋巴细胞里有没有新冠病毒,究竟是淋巴细胞直接遭受了攻击,还是病毒大量进入其他人体组织引起了淋巴细胞的锐减。

我们都知道,免疫力相对低下的老年人,感染新冠病毒后死亡率较高。但是,我们是否掌握,新冠病毒对免疫系统究竟做了什么?一个外国大数据科学团队近期发表的一篇文章,引起了闻院士的关注。面对基因同源性超过80%SARSCOVID-19,大数据显示,免疫系统的T细胞的表位竟然只有20%的相同性。“不要说到免疫学,就只想到抗体治疗。其实,人体对冠状病毒的免疫反应很有必要好好研究,尤其要加强交叉学科的研究。”闻玉梅说。

保持科学的思维,一切为了人民的健康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的改善,曾有一种观点错误地以为, 我们已经没有传染病之虞了,现在的主要医学难题是慢性病。“现实是最好的教训。”闻玉梅深信,人类与病毒之间是一场长期的、永恒的战争。“我们无法消灭病毒,唯有想方设法预防、治疗,对付病毒。我们和病毒之间其实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人类基因组里便有病毒片段,这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闻玉梅强调,科学研究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战略的思维,实事求是的态度。

“直到现在,我有时候还是会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思,自然选择了病毒与人类共同进化,而我很多时候就像数学家解数学题一样在解秘病毒。”闻院士常常告诫学生,做科研应该有近期和远期的目标,既能解决当前问题,又有长远的意义。

不要一哄而上,满足于肤浅的研究!

不能打混仗,任何研究都要有步骤!

别想一下子抱金娃,要耐得住寂寞!

香港大学的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在经历SARS之后建立起来的多个病毒或传染病相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闻玉梅认为,这些实验室在此次疫情暴发后,多有不错的研究成果,说明国家层面已形成了不错的布局,但还需加强长期跟踪,并有所分工侧重,更要鼓励更多高校与科研院所、省市级的研究机构加入进来。

科学精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既要立足当前,更要放眼长远,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我国将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闻院士建议,加强微生物学、免疫学、传染病学和预防医学的研究,要持之以恒,防止一哄而上,国家在战略部署上应有选择性有计划地给予长远支持。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一定要把财力和人力要花在刀口上,科研人员要做好多年未必发得了大文章的“冷板凳”准备。“一切都要把人民的健康放在首要位置。”闻玉梅如是说。(记者 董纯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