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政策解读> 正文
【专家访谈】为“冷板凳”加温 上海探索设立“基础研究特区”
发布日期:2021-10-21  来源:上海电台

  上海最新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到,瞄准“从0到1”原始创新,在复旦、交大和中科院上海分院试点设立“基础研究特区”,赋予其充分科研自主权,给予重点领域和重点团队长期、稳定支持,为“冷板凳”加温,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十年磨一剑”。请听报道。

  

  器官的再生机制是什么?这一问题被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列为“125个最前沿的科学问题”之一。年初,《科学》杂志发表了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周斌研究员团队的原创性成果:通过十多年努力全新开发了细胞追踪技术,也就是追踪细胞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并利用这一技术发现了成体肝脏中新生肝细胞真正来源,为肝脏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喜悦之余,周斌深知“十年磨一剑”是基础科研的常态,往往越是在最初阶段最难获得稳定的经费支持。

  

  周斌:“尤其像0到1,确实没有很多的数据的支持,它可能周期又比较长,或者风险比较大,成功率不一定非常高,只是你想去探索。这种项目一般渠道(有时)就很难获得支持。”

  

  然而,一项重大原始创新背后往往离不开“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坚持。长期、稳定的支持机制,正是为“冷板凳”加温的热源,使科研人员能沉下心来致力科学探索。市科委副主任朱启高介绍,“基础研究特区”的关键词就是“特”。

  

  朱启高:“为保证科研人员及团队获得相对充足的探索和研究时间,“特区计划”以五年作为一个资助周期,并且赋予特区充分自主权,允许自由选题、自行组织科研、自主使用经费,激励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减少各类申报所占据的时间精力。”

  

  作为“基础研究特区”首批试点,周斌所在的中科院上海分院已迈出探索脚步。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胡金波说,比如,在非共识项目的遴选、实施项目专员制度、建立容错机制等方面,进一步为科研人员松绑,提高创新效率。

  

  胡金波:“我们要鼓励科学家不要去做“Me too",即1到10的研究,我们特区是要做”0到1“的,这是要特别去找一些人,给你松绑,你就安下心来,真正去突破一个0到1的。”

  

  “英雄贴”发出后,上海分院已经收到近50个基础研究课题项目,覆盖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光子科学等领域。周斌就希望乘着“特区”的东风,在“干细胞微环境”方向,寻找新发现。

  

  周斌:“举个例子,你不知道体内造血细胞它为什么能(不断)自我更新干细胞?就是因为他周围有特殊的细胞在支持它,那这个特殊细胞是什么?它是释放了什么因子?这个你知道了,你就可以(帮助)指导体外干细胞去扩增。“

  

  《若干意见》指出,到2025年,上海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比例达到12%,取得一批面向前沿优势领域的重大原创性成果,率先构建与基础研究规律相适应的全周期管理机制,力争在若干重要基础研究领域成为世界领跑者和科学发现新高地。(记者 李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