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第0650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3-10-18

沪科建复〔2023〕16号

  

吕琰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对上海本土化科技人才的培育和扶持、加强市场化的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平台建设的建议”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建议中的加强对上海本土化科技人才的培育和扶持、加强市场化的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平台建设等具有较好参考意义。上海历来高度重视高水平本土化科技人才工作,不断加大对各类科技人才的针对性支持力度,先后出台人才“20条”、人才“30条”、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等一系列重要政策,大力实施新时代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加快形成世界一流水平科技人才队伍,为上海科创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近年来,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关于“加强对上海本土化科技人才的培育和扶持”的建议。一是加大力度引进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国家和本市实施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引才计划(工程),2019年以来,依托这些计划工程,成功引进多个海外高层次人才团队落户上海,依靠这些团队又引进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做好人才团队的跟踪和服务保障工作,通过“一事一议”方式给予项目经费、人员经费和生活待遇方面的支持。组织开展“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大赛创新赛道初赛工作,通过“以赛引才”“以赛选才”“以赛聚才”等人才评价形式,发现并支持一批青年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推动全球高层次科技专家信息平台建设,打造覆盖全球全领域的国际人才动态数据库和国际人才地图,为用人单位精准引育人才、引进国际一流科研机构、推动国际科研合作提供数据支撑。二是接续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围绕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阶段和创新领域,市科委先后实施了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学术/技术带头人计划、浦江人才计划等多个人才项目,截至2022年,共资助了1.1万余人,总资助额26亿余元。据统计,近10年在沪单位当选的两院院士中有60%以上、上海国家杰青中有80%以上,曾受到以上人才项目的资助。2019年以来,我们优化项目管理政策,通过持续实施减负行动,加大力度给予人才宽松的成长空间,已实现市科委科研计划项目申报“一网办”“无纸化”“免盖章”“无签字”,全流程在线办理。对于不必要的表,不再填写。自2020年起,逐步扩大“包干制”改革试点范围,将部分科研单位承担的自然基金项目和软科学研究计划中的“自选项目”和“青年项目”全部纳入试点,充分激发创新主体活力。三是强化人才保障服务品质。上海各类公共服务平台累计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以科技资源、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训及交流为主要内容的服务。充分发挥各区作用,构建以市、区和用人单位为主体的多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体系,优化“政策北斗”等科技创新人才政策服务,推动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一码集成”。推动落实《上海市人才安居工程实施意见》及相关配套政策,召开市级人才公寓对接会(市科技系统专场),积极落实本年度市级人才公寓实物配租工作,2022年,组织申报市级人才租房补贴入选1618人次,总金额3883.2万元。提升人才感受度和满意度。

  

  关于“加强市场化的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平台建设”的建议。一是推动“一所、一中心、多机构”市场化专业化互利共生的服务网络加速形成。上海市科委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科技创新券、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建设等政策,推动一所(上海技术交易所)、一中心(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多机构(百余家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市场化、专业化、互利共生的服务网络加速形成。上海技术交易所自2020年改制转企以来,加快建设全国性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中心,打造公平公正合规的技术交易场所,累计进场成果5445个,成交金额达152亿元。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是全国首个市场化运营的国家级区域技术转移平台,自2015年成立以来,持续推动高校院所、企业和服务机构等科技成果转化要素的对接与服务合作,累计布局国际分中心11家,国内分中心33家。搭建InnoMatch全球技术供需对接平台,自2022年8月发布以来,征集国际国内1385家创新企业2617项需求,促成需求解决581项,意向和正式交易18.3亿元。大力培育市场化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例如容智构建“区域型TTO”,打通医疗机构与产业需求之间的转化通道;绿丞提出“科学家的合伙人”理念,专注新材料领域成果转化。近期涌现一批投资驱动的技术转移机构,形成“转化+孵化+投资”的技术转移模式,如国科新研聚焦高校早期医学成果与资本的对接,2020年成立至今已投资并孵化早期项目十余个,融资额近3亿元。二是持续优化专业技术转移人才发展环境。持续推动建立技术转移人才制度体系,技术转移服务人才首次被纳入市级科技创新领域紧缺人才目录,设立技术转移方向技术带头人,6名技术转移人才入选;探索技术转移方向学历教育,同济大学首批15名技术转移方向MBA/MPA学生毕业,上海交通大学招收171名技术转移专业硕士研究生;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设立了10个实训基地,律师、投资人等一批高素质人才加入到高级技术经理人队伍中。三是积极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市科技系统汇聚高端智慧,积极组织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为科技人才施展才华、服务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舞台。如承办由科技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浦江创新论坛,着力搭建创新发展交流平台、先进理念传播平台、学界思想争锋平台、官产学研互动平台、最新政策发布平台和国际科技合作平台,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市科协主办院士圆桌会议、长三角科技论坛、上海市科协学术年会等品牌学术活动,激发学术思想和创新观点,为广大科技人才搭建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平台。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您的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强本土化科技人才培养支持。配合市委组织部做好东方英才计划,选拔培育引领专业技术发展方向的领军人才、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业人才、承担核心任务的创新拔尖人才、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人才和取得显著教学成果的教师人才,助推东方英才逐步成长为专业领域旗帜。同时,积极推进海外引进人才的本土化,创新海外引才留才用材制度,让海外高层次人才融入上海,扎根上海,安心创新创业。二是强化“种子人才”服务保障。积极做好高峰人才、院士、海外高层次人才、知名创业者等“种子人才”服务保障工作,深入实施人才高峰工程和白玉兰人才计划。三是实施制度化体系化“以才引才”。创新荐才引才机制,配合做好建立顶尖科学家和重点机构自主推荐机制和自主评定机制工作,深入推进小同行评审,分层分类聘请一批“引才大使”,主动作为建立全球高端科技人才举荐通道,努力实现“育凰引凤”。

  

  感谢您对上海科技人才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2023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