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第0691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3-10-18

沪科建复〔2023〕17号

  

史迅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高水平人才的引进、培养与扶持力度的建议”代表建议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提案中的“加大对高水平人才的引进、培养与支持的财政投入度”等方面的对策建议,对打造上海新时代科技人才建设的新名片和新高地具有较好参考意义。近年来,市科委高度重视高水平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1.建设高能级人才平台,依托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平台建设等引进和使用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在全国率先试点设立“基础研究特区”,以长期稳定支持广泛集聚人才。推进张江、浦江、临港三个国家实验室建设,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打造一批新型研发机构,以机制创新广泛集聚人才。积极探索牵头发起或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工程),以战略平台建设广泛集聚人才。打造一批产才融合的孵化器、产业园等创新创业平台,以开放式平台和科技创业服务机构广泛集聚人才。

  

  2.积极推进落实国家和本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引才工程和项目。组织开展国家和本市的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项目的选拔和推荐工作,组织实施浦江计划项目、本市外专项目。截至目前,已成功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及团队多个。发挥外国专家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三大产业的重要作用,争取科技部各类外专项目支持。2022年首次试点设立外国专家基础研究项目,资助强度为每项100万。

  

  3.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优化科研人员发展综合环境,以制度优势吸引海外人才。通过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等放权松绑政策突破,给予引进人才更大科研自主权。实施“S”项目,针对特定国家的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加大引进力度。在科技部的支持和指导下,部市共建实施“S”项目,针对在美科技人才等特定群体,为其来华(回国)工作提供临时性、过渡性的服务保障,为我市引才发挥前端选才、荐才作用。面向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开通职称评审的“直通车”和“绿色通道”。

  

  4.出台外国人才工作便利化措施。在全国率先出台外国人工作许可“不见面”审批政策,目前升级至5.0版,使用中英日韩4语种发布,加大外国科技人才、创新创业人才、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专业优秀青年人才及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力度。截至目前,我市外籍人才数量位居全国首位。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我市共核发《外国人工作许可证》37.7万余份,其中外国高端人才(A类)7.1万余份,占比约19%,集聚外国人才和高端人才的数量均居全国第一。目前,我市有效《外国人工作许可证》共计6万张,约占全国28%,位居全国第一。

  

  5.充分发挥各类平台载体作用,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充分利用华侨华人平台、海外联络点、民间组织、对外交流协会、中资机构等载体招才引智,打造“到上海去”引才引智品牌。自2002年开始,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陆续在美国旧金山等城市建立了8个联络处,负责为上海引进国际人才并进行政策宣传,推进国际人才交流合作等,经过近20年的精耕细作,联络处已在国外生根,成为上海引才引智工作在海外的阵地和前哨窗口。2018年开始在欧洲(2020年拓展到澳洲),以民间举办“创新与职业发展论坛”的形式,开展“到上海去”的海外引才引智活动,至今已连续举办五届,现场达成录用意向的海外高层次人才达700余名,活动影响力和品牌效应不断提升。组织开展“海聚英才”“创·在上海”等创新创业大赛,通过以赛引才、以赛选才、以赛聚才方式,发现、吸引并支持一批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

  

  6.加强全球高层次科技专家信息平台建设,强化数字化引才路径。目前,该平台已挖掘133万名全球高层次科创专家数字肖像信息,覆盖333个学科领域,为全国189家机构提供定制化服务420次,推荐人才名录56万人次。

  

  7.举办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为吸引全球优秀人才注入强磁场。2022年,来自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位顶尖科学家、50余位青年科学家和各界嘉宾、100余位“小科学家”出席论坛,全球逾15万人参与论坛,取得了顶科大奖首次颁奖、国际联合实验室启动建设、期刊创刊等十余项重大成果。海智国际研发社区揭牌,为吸引世界顶尖科学家入驻社区和招募全球青年科研人才注入了强磁场。

  

  下一步,结合您的建议,将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1.大力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深入落实引才专项行动。根据《上海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实施方案》要求,我委将认真落实好有关专项工作。

  

  2.建设重大人才平台载体,以事业发展吸引更多海外人才。建设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到2025年,以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重点,加快形成性能指标领先、资源开放共享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每年吸引约1万人次海内外科技人才来沪开展科研,承接一批“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发起和深度参与4项国际大科学计划(工程)。建设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实验室体系,推动张江、临港、浦江国家实验室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实验室,重组培育不低于50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若干专业领域“上海实验室”,建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联合实验室。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强化中科院等国家级科研机构在沪布局,增强市属科研机构的研发创新支撑能力,支持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建设一流科技领军企业,培育世界级科技领军企业,推进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建设,依托科技领军企业布局建设一批企业科技创新中心,发挥国有企业科技创新主力军作用。

  

  3.进一步增强针对国家和市级海外引才项目的组织申报力度。市科技两委主要领导亲自抓,层层加压,形成广泛动员。市科技系统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例会制度,做好研判研究。充分用好部市会商等众多平台和机会,积极向科技部争取支持。加强对用人单位申报指导,做好全链条全流程服务,从动员到申报、再到参与评审,各个环节都给与指导和引导,严把推荐质量。

  

  4.实施更加开放的政策,积极推进外专工作。积极推进本市引才引智示范基地和外国人才服务示范窗口建设,形成推动引才引智工作的更大合力。以更大力度实施“S”海外引才项目,承接载体进一步向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的重点企业进行拓展,扩大引才支持范围。发挥“到上海去”等海外引才引智平台作用,持续在欧洲、澳洲举办“创新与职业发展论坛”。探索实施非华裔外籍人才领衔的科研项目。推动外籍人才持工作许可更便捷享受市民待遇,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支持配合,推动持《外国人工作许可证》的外籍人才,以A(外国高端人才)、B(外国专业人才)、C(其他人员)分类为基础,按照普惠制和分层次,更加便捷地享受市民待遇。在国家相关部门支持下,出台并实施我市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

  

  5.开展科技人才评价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优化引才环境。落实中央关于健全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本市科技人才评价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聚焦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以“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怎么用”为着力点,以“破四唯”“立新标”为突破口,以深化改革和政策协同为保障,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创新人才发现、培养、使用、激励机制,推动人才、项目、基地、资金一体化配置,引导各类科技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6.进一步加强全球高层次科技专家信息平台建设。推进专家平台技术升级,建设国际人才地图。利用数据挖掘和社会网络分析技术,建立千万级的高层次人才本体库,构建国际人才关系映射地图、多维人才能力地形图、国际人才导航地图,掌握国际人才整体分布与发展情况,构筑全球全领域人才合作网络。打造线上线下双向融合的“引智工具箱”。重点服务在沪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顶尖科学家联合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卡脖子”技术和空白技术点、科技型企业的用人需求,在找、评、引上下功夫。

  

  7.优化创新创业氛围,打造国际人才宜居宜业理想之城。放大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浦江创新论坛等论坛的溢出效应,推进顶尖科学家社区建设,搭建各类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建设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机构,培育高端人才创新孵化机构,提升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能力。建设现代化公共服务设施,构建便捷高效交通出行圈,建设高品质智能化人才社区(港),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建设国际化语言环境,构建国际人才融入上海体系化服务网络,便利世界各国人才在沪工作学习生活。

  

  感谢您对本市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2023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