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0539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3-10-19

沪科提复〔2023〕45号

   

姜雪峰、洪亮、王彦等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产业与科学的桥梁机制建立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构建产业与科学的桥梁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手段。上海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面向”和“四个新”“四个第一”的战略要求,围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目标,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提案对新时期内加快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关于“建立对企业‘科创属性’的鼓励机制”的建议方面,一是持续深化“科技创新创业团队-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的科技企业培育链、政策服务链。本市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2万家,市科创办建立对区域内高企的鼓励机制,如对首次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单位或新引进张江示范区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支持,对高增长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支持,对企业首次获得银行贷款给予支持,对企业实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给予支持等。多维度推进科技金融服务科技企业发展,“高企贷”、“科创助力贷”等创新产品不断推出。二是发挥社会化机构作用,强化企业“科创属性”引导,市经济信息化委指导中科院上海情报所、上海市产业技术创新促进会等研究发布《上海市硬核科技企业TOP100榜单》,该榜单在借鉴各类创新指数的基础上,围绕硬核科技企业创新能力,从创新组织、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以及创新环境四大维度构建了指标体系。榜单评价涉及1532家企业,涵盖本市国家级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上市公司、新兴产业百强企业、民营制造业百强企业及承担市级重大科技项目的企业等。硬核科技企业主要集中在“3+6”产业体系,属于三大先导产业的企业为59家,属于六大重点产业企业数量为96家,通过主板、科创板等上市的企业数量占比为52%。加强与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上海证券交易所对接,建立工作机制,依托硬核科技榜单、企业技术中心队伍等载体,向市金融局、上交所推荐硬核科技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关于“建立对科学研究的产业转化评价机制”的建议方面,一是围绕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持续推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认定政策,建立健全科技成果产业转化评价机制,并组合项目、人才和支撑评定等政策,鼓励企业可持续创新与转化,累计认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近1.6万项,落实专项资金超百亿元,落户转化人才3000余人,职称评定过万人,近80%高转项目实现产业化,超过28%产品填补国内市场空白。二是优化科技成果评价机制。重点研究制定本市财政科研项目专项经费差异化绩效评价体系,对应用类科研项目,从重立项向重结果转变,将绩效评价结果和科研成果转化、落地等情况作为项目调整、后续支持的重要依据。如《上海市科技计划项目综合绩效评价工作规范(试行)》中提出“技术研发类项目以用户评价、第三方评价和市场评价为主,重点评价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关键部件等的创新性、成熟度、稳定性、可靠性,突出成果转化应用情况及其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问题、支撑引领产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推动上海技术交易所建立健全适应科技成果转化规律的科技成果确价体系,同时基于财政资金支持但未转化成果探索建立强制挂牌和服务机制。三是推动研发活动产业化进程。深入开展推动研发活动产业化、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专题研究,谋划发展研发产业,制订了《上海市吸引集聚企业研发机构,推进研发产业化的实施意见》,把基础研究阶段和创新加速阶段作为有机整体贯通起来,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关于“建立两个体系的‘翻译’科学体系”的建议方面,本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技术转移平台、机构和人才的培育,建立科技与产业两个话语体系的“翻译”桥梁。一是建立企业需求导向的科技成果供需对接体系,一平台(InnoMatch全球技术供需对接平台)、一展(全球技术转移大会)、一赛(创新挑战赛)组合发力,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释放各类企业创新需求,引导国际国内高校院所等科研机构、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揭榜比拼”,解决企业难题,加速疏通产业链创新链双向链接快车道。二是培育市场化、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机构,例如容智构建“区域型TTO”,打通医疗机构与产业需求之间的转化通道;绿丞提出“科学家的合伙人”理念,专注新材料领域成果转化;国科新研聚焦高校早期医学成果与资本的对接等。三是优化专业技术转移人才发展环境,技术转移服务人才首次被纳入市级科技创新领域紧缺人才目录,设立技术转移方向技术带头人;探索技术转移方向学历教育,同济大学首批15名技术转移方向MBA/MPA学生毕业,上海交通大学招收171名技术转移专业硕士研究生;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设立了10个实训基地,律师、投资人等一批高素质人才加入到高级技术经理人队伍中。另外,市科创办搭建产学研创新平台,推动建设了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同济大学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等应用科学类机构,这些机构已成为上海科创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大创新平台。

  

  下阶段,市科委将会同相关部门,充分汲取你们的意见建议,深化改革创新,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感谢你们对本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2023年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