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谈主题:上海电台“政风行风热线”市科委访谈(2017-09-02)
  • 访谈时间: 2017-09-02 10:05
  • 访谈嘉宾:干频 市科委副主任
    嘉宾: 干频 市科委副主任
    简介: 干频 男,汉族,浙江鄞县人。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工学、工商管理硕士,教授级高工。历任上海大众发动机二厂厂长,上海大众汽车二厂厂长,上海客车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申沃客车有限公司执行副总,上海汽车乘用车分公司副总经理,上汽工程院、上汽技术中心副院长,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汽车事业部总经理,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和技术管理部执行总监。2014年7月起任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访谈实录

主持人:这里是每周六日早上10-11点为您播出的政风行风热线,我是主持人书钥。首先认识一下今天节目当中做客的嘉宾,他是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干频,干主任您好,欢迎来到我们节目当中。


干频:您好,主持人,听众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主持人:听众朋友如果在科技场馆的建设、科学书籍的阅读、社区科普活动普及等等相关方面有什么意见和建议,都可以在今天节目的直播过程中和我们取得联系。联系方式有两种:1.阿基米德客户端上搜索政风行风节目,在社区里看到我们的直播帖,在直播帖下面跟帖留言。2.拨打我们直播室的热线电话:62780990。干主任今天在现场听取大家的建议。我们直播帖刚刚发上去就有很多听众朋友参与,很多朋友说有没有科技场馆的介绍,能不能多一点公众免费开放的,可不可以推荐一点科普书籍,其实大家对于我们科普工作是非常关注的。


干频:对,我觉得科普应该是连着百姓,所有人群全覆盖的。从我们科普工作来说,分为职前、职中、职后。职前就是所有学生,哪怕是幼儿,都是我们的服务对象。职中是所有的上班族包括农民、工人、公务员等,只要到工作年龄都是。职后是退休人员。所以职前、职中、职后都是我们科普的对象。


主持人:在刚刚过去的暑假过程当中,很多家长带着小朋友读了一些科技书,我小时候就有《十万个为什么》,到现在还是经久不衰的作品。当然还有参观上海科技馆等等,其实这些都是科学普及的范围,科委在这个过程当中肯定做了很多的工作,想请您介绍一下除了我刚才说到的这些以外,我们还有做了哪些工作。


干频:做科普,国家方方面面都比较重视,这几年国家把科普放在一个更高的位置上,特别是总书记在去年科技大会上指出,要把科普放在和科学技术创新同等重要位置,也就是说科普和创新是创新发展的一体两翼,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对所有的科普工作者来说都是非常大的激励。这两年上海的科普工作也取得非常大的成绩,就这两年全国性的行业内测评来看,上海连续两年全国排名第一。另外上海的公民素质调查也是全国第一,连续多年的第一。上海的科普工作一直体现在这几个方面。第一,科普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我们现在市级科普教育基地329家,达到全市平均每45万人就有一个专题性的科普场馆。8万人拥有一个科普教育基地,人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第二,科普的新作品不断涌现。上海大力发展本土原创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普影视作品、科普图书,其中有多部优秀作品也获得国际大奖。第三,科技传播的网络有了新的拓展。传统媒体科普宣传力度在加大,新媒体也在不断涌现。第四,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新的成效。许多科学家,包括科技优秀工作者里的院士、教授,及很多普通的科技工作者,形成了一个由专业和业余相结合的科普传播队伍。第五,科普的品牌活动得到更好地发挥,像刚刚结束的第四届上海科博会、上半年5月份的上海科技节、还有很多电视类作品像《少年爱迪生》、《十万个为什么》和一系列的品牌活动。第六,科普环境的营造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科普的投入稳步上升,科普的项目、人才的奖励得到了加大。上海是全国第一个在科技奖励里面有专项科普奖励的省市。我们制定了上海科普"十三五"的发展规划,第一次以市政府的名义发布。我们每年一度还召开全市科普大会,对每年的科普工作进行总结,对来年的科普工作进行部署,有力地推进了上海科普工作的发展。


主持人:上海科技馆是2001年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它可能也需要进行一个升级换代了。天文馆是我们正在造的一个科技场馆,我们听众朋友其实很感兴趣,请介绍一下正在建设的一批精品科普场馆的情况。


干频:大家最关注的就是上海科技馆,也是上海一个五星级的旅游景点。全球20家最著名的博物馆里,上海科技馆今年排名第七,每年排名都在稳步提升。上海科技馆现在叫一馆,但是有3个分馆,常规讲的像上海自然博物馆属于当中之一,科技馆也是之一,一个馆三个分馆,在天文馆建完以后也属于上海科技馆,天文馆目前土建已经开始露出地面了,开始上步建筑的土建工作。今年年底土建就可以封顶,明年一月份所有土建完成。预计在2020年就可以开馆。大家对这个还是非常期待的。


主持人:我们这边有一个听众朋友电话已经进来了,张小姐,她也是想问问天文馆的事,接一下1号线的张小姐。张小姐您好。


张小姐:主持人好,干主任好,刚刚干主任讲到天文馆的建设,我这边想知道一下天文馆当中有哪些亮点?因为临港那边有中国航海博物馆,都在一起,到时候看看能不能花一天时间全部都玩到。


主持人:张小姐好像对我们科技场馆还挺了解的。


干频:应该说临港未来的那块科普设施还是比较多的,极地馆、海洋馆,包括已经建成的航海馆,未来的天文馆,我觉得一天在临港那边肯定是不够的。可能我们需要在那住一个晚上,一个周末在那边。在建的天文馆,我们着眼于全球最高的水准的天文馆,里面有很多的内容,第一,它建筑本身就非常吸引人,很漂亮。我们有一个场馆的简介,外形外立面都有介绍。这里面的内容,从回顾天文的历史,然后有介绍探月和整个未来,里面知识点也非常多,还有剧场。我们边上还专门有一个太阳塔,可以进行研究。除了室内建筑以外,我们在外面还专门留有可以入营观星的设施,还有培训教室,培训完了以后可以在外面观星,未来我们天文馆可以比较丰富地给你一个天文的知识,从古到今到未来,是这么一个过程,都可以在那边获取关于天文方面的知识。包括最新的深空探测的成果、征集一些未来的实物,从陨石到探月的飞船模型,空间仓的模型都将展示,包括一些体验。表现形式从实物、体验、AR、VR、影视,都有。我们会把最新的科技展现体验手段在那边展示。


主持人:以前去国外旅行的时候看到的那些我们上海不仅有,以后还会超越。


干频:我们是一个后来者,我们应该有这个条件。


主持人:刚才听众朋友说科普的重点不仅仅是放在学校,还应该让市民有兴趣走进科普场馆,走进科普场馆是最好的科普。


干频:我非常同意这个意见,科普科普,关键在普及,首先要吸引大家进入。现在除了上海综合性场馆,像上海科技馆、自博馆,还有一些专题性场馆,像海洋馆、动物园,技术性的。科普基地是无所不在的,现在除了这些科技场馆,希望有很多专业单位也能够开放,比如说大学的实验室,研究性单位的,对不同人群也是需要的。包括科委在做科技创新,实际上是上海一些新兴产业的园区和产业基地,比如北斗、大数据中心、石墨烯、汽车平台,很多地方实际上都可以对公众开放。比如汽车城那边,新能源汽车博物馆,边上新能源汽车的试试乘试驾,还有同济大学、上汽大众,包括上海F1赛车场,形成一个非常好的汽车科学之旅。科普实际上是无所不在的,我们现在打造"十三五",四个化,一个是社会化,除了那些场馆,综合馆以外其他专题馆,还要一些要做一馆一品,要做专精特,做出自己的特色,不同的人群可以在那边获取不同的知识。


主持人:好的东西不仅仅是上班的人进去,还要对外开放。解释了我们听众朋友的想法,怎么样吸引我们的市民走进科普场馆,我们都在进行探索。线上有一位黄女士,来听听她有什么想法。


黄女士:主持人好,干主任好。我刚才听到了干主任关于天文馆的介绍,对于我们有孩子的家庭来说也是非常期待的。我想问的是因为我们家宝宝也是非常喜欢去上海科技馆玩,里面玩的同时也可以学到很多他在课堂里学不到的知识,刚才干主任也说我们上海科技馆是全球最受欢迎的博物馆之一,在它未来的发展还会有哪些规划和计划?我们想了解一下。


干频:谢谢黄女士的问题,也谢谢你对我们科技馆发展非常关心。上海科技馆从01年开馆,经过十多年的运行,虽然它非常受欢迎,我们现在还是每年入园人数很多。几乎天天要限流,为了安全,为了好的舒适体验环境,总数和实际人数都经过限流的。从前两年开始就在规划,科技馆更新改造的问题,虽然一些小的改造我们不断在进行,但是大的改造,在16、17年以后,有些基础设施本身就需要改善了。


干频:发展变化很快,表现的手段也很快,这方面的规划,已经做了一年多了,还没有实施,根据要求会在2020年前完成改造,最近这段时间我们在做方案的论证,我们尽量要减少闭馆的时间,减少对公众影响的时间。这也是做改造规划的时候比较难的地方,相对新建天文馆就比较容易,我们一张蓝图,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科技馆的改造难度相对比较大。在科技馆这一轮改造当中体现这十多年来科技最日新月异发展的结果,我们要体现出来。比如说我们航空、探月,包括AR、VR、脑科学、人工智能这些方面发展的最新成果。


主持人:01年的时候绝对想不到现在发展到这个地步。


干频:物联网经济的发展,那些我们想用什么形式体现出来,这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个,要把对公众的影响时间降到最低,但是不闭馆做改造,安全性很重要,观众的体验性要好,比较重要,确实有难度。我们在做非常细致的方案,如果一旦方案决定,时间定了以后,我们会对社会公布,我们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广而告之,让大家也有所期待。


主持人:您说的已经有新的方向了,我们这边再接进一位高小姐的电话。高小姐你好。


高小姐:主持人你好,干主任你好,上半年的时候我在科技馆参加了上海科技节,红毯秀上看到了很多科学大咖,很激动,觉得很有意思。想问问看平时还有别的科普活动可以推荐呢?


主持人:你这个是追星追到了科技界。刚才干主任也说了我们要建的包括书籍、新媒体推广、科普场馆,其中也说到了品牌活动,请您再介绍一下。


干频:谢谢高小姐一直关注我们科普,特别是也参与我们科技节的活动,非常感谢大家对我们科技节的支持。科普品牌活动也是我们"十三五"规划当中提出四化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化,品牌化。科普活动的品牌化,以往我们做很多的科普活动,但是都不一定会形成影响力,大家知道品牌的重要性。比如说我们买一个车、手机,大家都会想到某个专门的品牌,实际上品牌隐含了很多的意思,也是我们过去很多体验,也代表着它的质量、内容,所以我们在制定"十三五"科普规划的时候就提出科普活动要品牌化,我们要持续地,某一个活动我们要做的话就要持续做,做到有影响力,而且这个品牌是一个非常好的品牌。我们在科普品牌除了刚才高小姐谈到的今年5月份的上海科技节,上海科技节今年第一次改版,我们目标是打造成上海十大节庆之一,上海有旅游节、上海电影节、国际艺术节,第四大就是科技节。


主持人:都是大IP,科技节也要跻身其中。您一直在说科技节这次改头换面不一样了,和我们说说和前几届最大的不同亮点在哪里?


干频:最大的亮点,当然科技节我们已经办了20多年了,它是有一个延续性的,我们将逐步围绕上海科技节,把它变成市民科技的嘉年华,我们有大大小小的主会场,加各个区大概有1000多场次的活动,公众的参与性也是非常大的。


主持人:公众想要见科技大咖,这是非常好的机会。


干频:而且每年科技节有一个开场重头戏,就是科学家的红毯秀。我们以往都是电影节有红毯秀,也是明星追星,但是我们科学家默默无闻地在工作,我们希望科学家能够亮相。今年有十几位院士、专家,我们还请来了航天英雄聂海胜,他听说我们邀请他来,他也非常支持,积极参与。参加了走红毯,下午还为我们专门做一个专场演讲,也是在科技馆,反响非常好。刚才讲的科技节也是我们第一个品牌活动。第二个品牌活动,举个例子,我们和上海电视台一起做的电视节目《少年爱迪生》,一个少年发明创造的节目,经过了四五年的历练以后这个品牌慢慢也是非常响亮的,而且现在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有很多的粉丝,参与者也是遍布全世界。除了这个以外,我们还有上海的科博会,也是我们上海非常大的品牌活动,很具有影响力,第四届了。还有最有名的科普图书《十万个为什么》,现在我们也有新版的《十万个为什么》,除了这个以外我们还有国际自然保护周、明日科技之周评选,现在我们还在打造一个《未来说》,去年是第一届,我们希望打造未来青年科技的平台。现在科技传播有多种方式,我们也是和上海电视台准备打造第二个品牌,做《未来说》,吸引大学生参与到其中。


主持人:各个年龄段都有吸引到小朋友、在职的、大学生的,我们接下来还要说到社区里的。我听您这样说,除了我们越来越有品牌意识,打造精品的东西,把自己的名气要吹出去以外,我还感觉到我们周边的科普环境其实在发生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开始对这种科学普及的活动、会、场馆越来越感兴趣了。


干频:对的,现在百姓的参与程度越来越高,这是给我们最大的动力,我们在社区周围建的创新屋,应该说参与的人不光是退休的,原来退休的比较多,学生学校组织的比较多,中间缺,现在逐步逐步也有一些在市区边上有办公楼的,有一些白领在中午也会来。


主持人:现在形成了一种氛围,可能也是和我们近几年大家感觉到科技一下子迅猛发展,而且这种发展,上天入地,大家感觉都很兴奋,关键是在我们身边也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改变,让大家吸引到这种事情当中。有一位余女士打电话来问上海科技节未来是什么样的,刚才其实干主任已经介绍过了,很抱歉,这边就不再多说了。还有一位全女士,接进她的电话,1号线的全女士。你好。


全女士:主持人你好,我们小朋友也很喜欢参加科技节的一些活动,也非常喜欢去科技馆参观,像我的孩子10岁了,他们这个年龄阶段有没有什么好的科技方面的书籍可以推荐呢?


主持人:年龄段还有点偏小的孩子,《十万个为什么》已经看过了。


全女士:已经看过了,那个幼儿园大班或者一年级的时候看了,那个时候非常感兴趣,现在再给他看,他觉得已经看过了。想要稍微提高一下自己的知识量,像这种年龄阶段有什么好的书籍可以推荐呢?


干频:全女士对孩子的教育非常关注,特别是对科技知识、科学兴趣的培养,我个人觉得科普对孩子最重要,这个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辈子。学校里面很多知识学校已经天天在说了,这方面只要跟着走就可以了,倒是科学知识要培养,要从娃娃做起,我认为全女士这方面的意识非常强。我从一个不全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上海两年一度有科普图书的评选,奖励、评选,当然是各个层面的科普图书都有,我们鼓励原创性的在上海的,当然科普图书在全球都有各种的。上海一个是鼓励上海的原创,除了我们吸纳全国、全球的进来以后,我们也要对世界对其他地方做贡献,我们每两年评一个最优秀的科普图书。这是第一个。适合小朋友的,刚才讲的《十万个为什么》非常经典,几代人。比如说我们有一个专门研究萤火虫的,孩子在夏天的时候很多人去抓萤火虫。


主持人:还有萤火虫之旅。


干频:《一只萤火虫的旅行》,一个专门研究萤火虫的博士付新华写的。看这个书和他某项活动结合的时候,效果是最好的。很多我们科普的活动,我就建议你线下的活动、线上知识的传播要结合起来,记得最牢、效果最好、兴趣最大。如果结合他的兴趣,结合线上线下的活动,有的是开始参加某一项活动前做一些准备,参加活动以后再预习一下。


主持人:活动以后如果真的感兴趣,值得深入研究。


干频:《一只萤火虫的旅行》,夏天的时候有专门的旅行,孩子们也是蛮有兴趣的。类似这个还可以找到很多,生物学的,我们现在有的工作室专门带小朋友到各个地方做主题之旅,比如说捉虫、观星,有的看恐龙之旅,有的发射之旅,我们还准备到西昌、海南、酒泉,发射之旅。到那边看发射的时候就了解很多航空航天的知识,可以结合他的旅行活动来看。


主持人:您刚才说到的科普评选也可以找找书单,相应地去看,您自己先看一遍,觉得哪些是孩子这个年龄层可以接受的,您说的这个书单在我们科委的网站上能够找到吗?


干频:对,我们有两年一度的评选,历年评选获奖作品里面可以看到。刚才全女士家的10岁小孩,有的不一定适合,但是家长也可以看。科普是全方位的,职前、职中、职后。除了《一只萤火虫的旅行》,还有比如说《发现世界的丛书》,讲述各个学科当中发现的故事,这个对10岁小孩还是比较适合的,特别是有些怎么发现某些科学的东西,比较深入浅出的,实际上有的科学家发现很偶然的,有的是经过持续性琢磨。我们一直说牛顿苹果砸下来发现万有引力,很多人都砸到,他们都没有发现,有的确实有一些偶然,但是我觉得这个发现让孩子学这个方面,他觉得有时候也不一定是非常深奥的,有的生活中需要观察,同样的现象要思考。


主持人:其实是给他养成一个这样的习惯,培养这种思维方式。


干频:就像我们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孩子思考的方式可能对孩子是最重要的,我们现在给他知识比较多,给他方法上相对比较少,这个方面我个人觉得是一个比较好的。


主持人:培养孩子如何进行深入思考、独立思考,你发现一个现象之后,通过自己的办法去解决它,然后再看看,其实大部分孩子发现的都已经有解释了,再去看看别人的解释和你是不是不一样。


干频:另外我们有一本书也比较好--《带着学生去北极》,由一个著名的动物生态学家张树义所著的,他曾经带着9位学生去北极旅行,做科研课题的经历,他带着学生去,他把这个过程记下来,我认为对很多人应该会有兴趣。还有一些动手做的,现在中国孩子知识比较多,动手能力比较欠缺,有一些动手方面的实际上也很好。我曾经看过一本书我认为也是非常不错的,《365个小实验》,每天做一个实验,一年365天,可以用家里的设施为孩子做一些实验,这本书比较好的一点是做某个实验,让孩子感受某种知识原理,有的物理学原理还是慢深奥的。这些小实验背后还是有很多原理的。


主持人:小朋友就算是模仿的,一步一步跟着书上来,那种成就感不一样的。


干频:类似的书还有很多,未来我们可以组织一些科普的公司、企业,有一些群,我们可以做一些排序,不同的种类大家做推荐,读心得,公众形成一个社会的相互推荐我认为也比较好。


主持人:我们说到这里,先来休息一下,继续回到节目当中。收音机前的听众朋友周末好,这里是每周六、日的早上10:00-11:00,在FM93.4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新闻广播为您播出的政风行风热线,我是主持人舒悦。今天做客我们节目的是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副主任干频。干主任,刚才我们说到了很多科普场馆、科普书籍之类的,很多听众朋友可能会觉得看书,大家现在书单有了,回去可以看。去科普场馆,天热或者天凉,或者有些人就是宅,不太愿意去。有没有比较靠近生活的地方可以让我去?比如说您刚才说了动动手之类的场所。


干频:我们也确实要打造居民家里附近身边的科普。


主持人:科普不一定非要到非常高大上的地方才能完成,其实它就在您的身边。


干频:几年前开始我们科委和16个区都在打造一个社区创新屋,为什么想做这个呢?大家都知道国外很多企业像苹果都在车库里面诞生的,他们车库的创新文化,但是中国人家里几乎都没有车库,有的车库只放放车子。实际国外很多有车库有地下室,里面放一些小的工具,工具墙。我们原来技术条件包括现在的技术条件虽然有改善,但是一般都很难容纳下一个小车间,我们如果能在社区建一个创新屋,把这个设施放在里面,让老百姓能够到那边去动动手,至少我们有一个地方如果想去可以有条件,中国学生出国以后知识、逻辑推理都不比国外差,但是动手能力确实和国外还是有差距,特别是跟欧洲,德国人的差距比较大。我原来在德国呆过比较长时间,德国人家家户户动手能力都非常强,我们就搞创新屋,就是要给大家动手的机会。到目前为止上海有83家创新屋,覆盖所有的16个区,而且创新屋的管理、课程、内容都在不断提升。


主持人:创新屋的地点要如何找到?如果我感兴趣的话。


干频:创新屋,现在有一个科营创新窝,也是我们科委三大互联网+知识平台之一,未来专门做创新屋的管理推介的,原来83个创新屋都各自为政的,现在我们组成一个平台,以后可以上网去预约去看创新屋有什么活动。


主持人:这个正在进行中?


干频:对,这是我们最新的,可以通过我们的汽笛声网站,也可以通过我们创新屋的网站,汽笛声是我们科普打造的一个互联网+科普的门户网站,上面有汽笛声、去治医、科萌萌、创新屋,创新屋专门做动手的,科萌萌是青少年的,去治医医疗板块的,汽笛声相当于一个类似电商的科普平台。


主持人:其实是线上线下联合动起来了,大家可以上这个网站上搜索更多您想要的身边科普的信息,创新屋的信息,而且它会进一步完善,以后哪一个比较火热,您不想排队的,可以去一个稍微好一点的,不一样一点的。电话又有一位朱先生,1号线的朱先生。朱先生你好。


朱先生:你好主持人,我想问一下干主任,前面听到他说了很多创新屋的故事,我是作为一个上班族,我身边有很多孩子,家里还有老人,他们也会有一些疑惑,一听到科普他们觉得就是青少年、少儿的活动,他们也想参与一些科普活动,比如说上海会有一些怎样的引导和布局?他们听到比如说孩子们去很多场馆,他们也有这个愿望,老年人,他们可能受制于条件因素,交通或者太远,可能会不太方便,像刚才干主任说的创新屋,可能是一些动手能力强的人去参与的,对于一些希望参与科普的会有一些什么建议吗?或者有什么好的金点子吗?


主持人:各个年龄层有不同科普开展的方式,让大家觉得我可以自如地融入到这个当中,而不是都是小朋友、青少年,老年人想进去感觉不太能够融入。


干频:谢谢朱先生,确实我刚才讲了科普实际上要人群全覆盖,老年人做科普我认为也很重要,我们现在在家上当受骗的很多,骗子专门就是瞄准老年人。这也是我们很重要的服务对象。当然确实我们针对不同的人群要有不同的内容以外,传播手段实际上很重要。比如青少年包括上班族,我们更多地新媒体,通过互联网+,通过公众号,青少年通过活动、学校、实践站,职后的老年人怎么样,当然他通过微信上网也可以,但是有不少不上网的,这个确实给我们非常新的挑战。这样我们就比较多地在社区,除了刚才我讲的创新屋,当然这个数量现在还比较少,83个点。


主持人:听众朋友就说创新屋想法不错,但是我们这里没有。


干频:我们还要不断扩展,希望把一些文化设施结合起来,每个社区街道有的文化设施已经有了,有的地方创新屋和街道的文化中心结合起来,这样可以几合一。


主持人:文化中心老年人都知道在哪里的。


干频:有的区比如说嘉定区和便民服务嘉定区智慧社区搞的1号秘书这些社区服务点结合起来,我们今后做系统资源的集成。


主持人:这个网织起来就密了。


干频:第一,更多地把功能覆盖,三合一、四合一的功能,我们创新屋除了自己单独建,我们和文化中心包括东方信息院每年也在合作,把科普的一些影视作品送到社区,这是一个。还有一个,内容上要适合,包括互联网+科普以后,有一些科普作品AR、VR、投影作品送到里弄街道里面,源源不断,联网以后很多在那边就可以看到我们最新的,体验到我们所有的知识,他虽然不会用,但旁边人会用,这些方面我们做远程科普传播。包括我们原来想和上海人工智能小I机器人合作,把科普知识怎么样变成机器人自动地应答,如果有疑问只要问他,他会回答你,这都是未来科普的手段,对各个人群都可以全覆盖,而且把这些点终端放在基层、里弄。


主持人:提升整个市民的素质。


干频:这是下一步我们把科技的成果要应用到科普上,终端、内容、表现形式上更能够适应不同的人群,像刚才朱先生提到的老年人,我们上海在做科普的终端、硬件、软件规划的时候还想上海要为全国服务,上海对口一些援边援疆的,互联网有了以后可以更远地传播,一旦上海做成功以后,我们在援边上有一些终端也可以支持他们,支持一些终端就可以了,那边就和我们连起来了。


主持人:我们有的他们也可以看到了。


主持人:智力援疆、科普援疆,上海作为一个发达城市,我们不仅要做到全国第一,还要做到全国对外辐射和服务也要做到。


主持人:这也是上海的责任,科技发展的红利其实最重要的是要普及到所有的人群当中才更有意义。我们的时间差不多,最后接一个王女士的电话,王女士你好。


王女士:主持人好,干主任好。我是上海航天局的,我原来在宇航协会搞过科普工作,但是我现在已经退休了,今天干主任讲的我非常感兴趣,提几个建议,根据我的体会。我们搞任何的场馆工作、科普工作。首先要以人为本。我的意思是系统性地获得感,让老百姓有系统的获得感,运用到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去,这是我们的目的。几个建议,第一,要人性化。第二,生活化。第三,互动化。第四,持久化。第五,畅想化。第六,系统化。第七,加大宣传化力度。第一,人性化什么意思呢?我们这么多科学家要接地气,多让他们走到我们老百姓当中,不光是老年人、年轻人,老中青都需要。接地气,根据我的经验,科学家我们老百姓很欢迎的,就是老是没时间。第二,生活化。把我们老百姓学到的知识,参观完了以后人带到日常生活当中去。第三,互动化。场馆要多搞一点互动性的项目。第四,持久化。不要场馆刚做完又要修、弄,设计当中要考虑到持久化。第五,畅想化。老百姓参观完了以后有什么畅想记录下来。第六,系统化。可以将上海各专业场馆联动起来,比如这次天文馆,完全可以把我们航天馆放到一起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加大宣传力度。我讲完了。


主持人:谢谢王女士。确实这些说明我们老百姓也在非常关注我们整个科普事业的发展,才会有这样很详细一二三四五六的想法。


干频:对,王女士本身是从事航天工作的,她提的科普工作的建议我认为非常专业、系统。实际上我们都是按照她的这些想法一步一步在做的,但是确实有一个过程。比如她说人性化,我们做的都是要贴近老百姓,接地气,互动,也是科普活动当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其他方面我们都会系统性地按照要求,当然我们一步一步做到这个要求,我觉得这是百姓的诉求,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主持人:今天非常感谢干频主任来到我们的节目当中,今天气氛还蛮热烈的,听众的参与也是很积极。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节目就只能到这里了,非常感谢您的收听,我们明天同一时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