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谈主题:上海电台“政风行风热线”市科委访谈(2019-10-26)
  • 访谈时间: 2019-10-26 10:05
  • 访谈嘉宾:陆敏 市科委总工程师 ;朱正红 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主任;程子强 上海赞荣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嘉宾: 陆敏 市科委总工程师
    简介: 陆敏,男,汉族,1968年11月生,籍贯:上海,中共党员,工程硕士。历任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计量处副处长、处长,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青浦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党组书记,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总工程师。2018年11月起任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总工程师。
访谈实录

  主持人: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今天的政风行风热线,我们的节目是在中波990,调频93.4,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新闻广播,大家可以通过拨打直播热线或者是在阿基米德节目社区直播帖进行留言互动。今天的主题是围绕着创新创业展开,我们知道,上海正在按照国家战略部署和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基础之上,上海“双创”氛围可以说是日渐浓厚起来了。所以,今天我们请到政风行风热线直播间的,是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陆敏总工程师,和咱们交流一下国家近期有关创新创业方面新的精神和政策,以及上海在促进科技创业和培育科技企业方面的一些思路和举措。


  陆敏:主持人好,各位听众,大家上午好。


  主持人:今天还有两位嘉宾走进我们的直播间,一位是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的主任朱正红,朱主任好。


  


  朱正红:主持人好,各位听众上午好。


  主持人:还有今天的企业代表,上海赞荣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程子强,程总,您好。


  程子强:主持人好,各位听众上午好。


  主持人:今天三位嘉宾也是会围绕着上海创新创业整个的氛围、新的举措和听众展开一些交流。我们知道在十九大之后,咱们国家进行了机构改革,上海市科委也是有了一些相应的调整,在节目开始阶段,有请陆总工先跟我们介绍一下市科委的主要职能。


  陆敏:好,非常高兴能够来到政风行风热线节目和大家进行沟通交流。我首先代表市科委向长期以来关心与支持上海科技创新工作的各位听众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上海市科委是主管全市科技工作的市政府的组成部门,机构改革后加挂了上海市外国专家局的牌子。市科委主要的职责分为四个方面:一个是重点服务和支持国家创新战略,明确全市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和重大的顶层设计,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大家比较熟悉的像张江实验室、上海光源、蛋白质中心等基础设施等,都是在科委的布局下实施的。第二个方面就是制订和实施本市科技创新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各类科研项目计划以及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像最近“十四五”上海市科技创新规划的制订马上就要启动了,近期我们也要开展从2021年到2035年上海市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制订。第三个方面是贯彻执行国家和全市科技工作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方针政策的制订,比如说2017年上海市制订出台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今年我们也正在推进《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的制订工作。第四个方面是牵头推进研发与功能型平台建设、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科学普及、科技国际国内合作、引进国外智力等等,包括我们今天主要的话题,就是支持科技型企业的发展。


  主持人:其实科委更多是从战略上做一些政策的规划,还有长远的一些政策的制订,还有研究方面,能够做一个引领的作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工作时明确要求,上海要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五年来我们感受到了其中的一些变化和发展,普通的百姓也能觉得自己身边用得上的一些科技成果、科学设施都日渐增长起来,或者是用起来了。那么陆总工您这边能不能介绍一下咱们全市科技创新工作这五年来的一个基本发展的一个情况,给我们简要介绍一下。


  陆敏:这五年来上海市科技创新工作也是紧紧围绕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积极抢占科技的制高点,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服务民生关注的焦点,着力在规划、部署基础前瞻,支撑发展环境营造、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下了比较大的功夫。应该说也是取得了一系列的新的进展。比如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集中度和显示度在不断提升,大科学基础设施群也在初步显现,研发和转化功能型平台建设取得突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越来越浓厚。在十九大报告里面提到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大飞机、载人航天等等这些重大国家任务都有我们上海科技的贡献。同时,围绕人民群众关注的话题,为了改善民生,我们也做了比较多的科技支撑,让我们的百姓能够有更多的科技成果能够和百姓一起共享。比如说推动崇明生态岛的建设,推动燃料电池汽车、高温超导、再生能源、海洋科技、环境生态等方面一系列的示范成果。有几个数据我想这里说一下,能够说明这五年取得的一些成果:《2018年全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里显示,上海综合科技创新的水平位列全国第一。其次,2018年上海的R&D即科技研发投入占到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了3.98%,接近4%。其中有一个数字也想要提一下,就是2018年全社会基础研究投入已经达到了105亿,这是上海首次在基础研究领域方面突破100亿规模,随着国家科技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向基础研究方面来倾斜。


  主持人:因为咱们上海也是要提升自己的创新策源能力,策源能力的源头就是基础研发,基础的科研。


  陆敏:对,所以我们今后也会加大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力度。比如说在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论文方面,去年上海在科学、自然、细胞等顶级的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224篇,占到了全国总数的1/4,这个应该说还是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另外在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里,上海获奖47项,其中有29项是上海牵头完成的,占到了全国的10%。今年的奖项最近也要揭晓了,我们希望上海在这个方面能有更好的表现。


  主持人:非常亮眼的表现。就像您刚刚跟我们大家说到的一样,这五年来我们各个方面,无论是基础科研还是我们的功能型平台的建设,一些科创重要承载区的打造,整个创新创业氛围的营造都是取得了很显著的进步。但其中我们就包含今天这个主题,上海创新创业这块。这几年从国家到上海,各方面为了促进创新创业的进展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或者是有一些体制机制的突破。那么跟我们讲一下,上海在创新创业方面推进的一些新的举措,它的一个进展情况和工作情况是怎样的?


  陆敏:上海市科委其实在推动双创工作,在创新创业这块应该说也是作为一个重要的工作在抓,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技术的创新对我们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尤为重要,聚焦科技型企业的创新做了比较多的政策支持和培育。在孵化培育这块,加大了对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的支持,主要围绕从创业团队到小微科技型企业,从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到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从科技小巨人企业的培育到认定,以及再到卓越创新企业,形成了完整的服务链条。针对企业不同阶段,对创新创业的主体量体裁衣,因地施策。比如说我们对未成立公司的创业团队,只要你有创业计划书想创业,市里面的众创空间都可以为你提供场地、创业服务,同时我们也推出了“科技创新券”,可以为我们的这些创新团队、创新企业提供免费的科技服务。对于初创的小微科技企业我们还设立了专门的科技创新资金,通过创新创业大赛的形式对小微科技企业起到引领作用。我这里也列举一个数字,在今年全国创新创业大赛,上海赛区报名参加的企业有7000多家,在全国排第一位的,这个也可以反映我们上海的小微企业在创新创业这一块的活力,等会儿程总也会跟我们介绍,因为这次也是要祝贺他,上个星期刚刚在全国双创大赛生物医药领域里面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他也是参与者。在高企的这一块,市里去年专门出台了《加快本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我们这个高新技术培育和成长应该说是给予了比较多的支持。


  主持人:对,我觉得就像陆总工所说的,在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方面,提到了政策方面的一些支撑和扶持,我们是不断完成政策的扶持链,把它打通。另外一方面我们会搭建很多的平台,这个平台当中可能有我们说的众创空间,孵化空间,还有就是您提到的我们会通过这些大赛的形式,给这些中小微企业或者创业团队一个平台。那么既然说到这个大赛了,我们不妨就讲一讲,就是上周刚刚结束的创新大赛生物医药组的比赛,在我采访的过程当中,其实这个大赛这几年来,上海都有特别亮眼的表现,无论是参赛规模还参赛团队的含金量和项目的含金量,这个方面特别值得说,也能体现这五年来咱们在双创环境氛围营造等一些情况。朱主任是市科技创业中心的,会更多跟这些创业团队还有中小微企业接触,在您看来,从大赛这几年的发展我们能看出一些什么样的变化,朱主任。


  朱正红:实际上,创新创业大赛在我们上海,在全国已经是第八届了,上海近三四年来报名的企业都位列全国第一。然后科创中心建设以来,创业团队整体的项目也在越来越聚焦,首先就是聚焦到我们上海重点发展的战略新兴型企业。


  主持人:有哪些?


  朱正红:比如讲生物医药,这次我们生物医药组决赛,虽然说我们没有拿到一等奖,但是我们去的企业全部得奖了。


  主持人:就是我们获奖的分量还是比较重。


  朱正红:对,都得了一些优秀奖,份量比较重。第二个就是聚焦人工智能,这两天信息产业组马上决赛就要开始了,聚焦战略新兴产业。第三个,项目更多聚焦硬科技发展,也是上海的一个特点。第四个,这些项目来源越来越国际化了,比如说程总,等一下他会给你们介绍,他实际上是作为外籍人士来上海创业的,所以充分体现了整个上海科技创新的一种开放。在市科委的指导下,我们整个大赛的过程其实也在为全市创新创业服务营造出很强的氛围,整个的比赛过程中,上海市有六七十个赛点同时在为这7000多家的企业提供各项的服务,我觉得对于整个上海的创新氛围营造、环境营造起到了一个很大的推动作用。


  主持人:其实这些众创空间还有一些服务团队他们在提供服务过程中,他们的一些服务能级和技术支撑能力也越来越强,形成一个非常良性的循环。


  朱正红:对,非常良性的一个循环。


  主持人:所以我们特别想知道,今天走进直播间的企业代表,上海赞荣医药科技的董事长程总,刚刚结束的大赛,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天,现在的感受度是怎样的?


  程子强:好,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大学毕业就去美国留学工作,2008年公司外派回到伟大的祖国,2018年初响应党的号召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我成立了上海赞荣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主持人:其实从时间上来说您(的企业)还属于特别年轻的,才一周岁。


  程子强:是的,所以对这次大赛的感受呢,刚过去一个星期,这次创新创业大赛全国生物医药行业有3700家公司参加,对我来说特别难忘。半决赛的时候每个小组有27家公司,前3名进入决赛,决赛初创组中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1名。最后赞荣医药我们非常的自豪能拿到全国的第二名,为上海赢得荣誉使我们非常的荣幸。


  主持人:整个大赛期间,您感觉到在您的行业当中,大家的水平或者是这种技术含量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程子强:这是一个含金量非常高的大赛,在半决赛当中和决赛当中其实大家的水平都是非常高,所以我们应该感谢上海市科委和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的支持,其实我们有60、70个赛点以及层层的选拔,最后把优选的项目推到了国家的比赛,大家才能取得这样获奖的好成绩。


  主持人:您刚刚也提到,就是受到了一些服务什么的,主要能具体说一下吗?比如说你在上海赛区参赛过程当中,然后您为什么要参加这个比赛,这个比赛会提供给到您什么样的平台?


  程子强:虽然我们公司以前已是融资过亿的企业……


  主持人:实际上我们对资金的渴望度,就是资金的扶持度不是首要的,可以这样理解?


  程子强:是的,最开始我看到20万差点就没有参赛,但是实际上通过这个比赛,不光是提高了我们公司的自信心,也提高了我们公司的知名度,而且今天也非常荣幸能带我到这个演播室来。


  主持人:也就是说这个大赛的平台让更多的人,更多的业内的无论说资本也好还是其他的相关的落地的一些空间也好,认识到我们公司的这个项目了,然后对我们这个公司接下来项目的继续研发和落地是有非常大的一个帮助的,是吗?


  程子强:是的,就包括因为我们这个项目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我也跟国外的一些临床大咖,跟他们交流了一下获奖的信息,他们也非常高兴,会愿意跟我们一起参加美国USFDA,就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面对面的会议,因此参加了这个会议其实也是提高了我们的国际知名度和国际的认可度。


  主持人:程总也是作为我们众多的创新创业者中间的一员,他的背景刚刚我们在上节目之前也沟通了一下,就是又有在医药外企做高管,然后是2018年出来创业,我记得朱主任之前也提到过,就是我们整个创业人群层级也是相对来说有它的一个特色,就是外企高管人员或者是在企业当中的高管人员出来创业,也是让我们整个创业的含金量或者它的硬核能力和能级有一个非常大的一个提升。


  朱正红:对,是这样的。现在上海这几年来我们从大赛的一些人群中统计出来,大概70%左右都是这种白领,原来在企业里面当过高管或研发人员,这些创业的项目居多。他们的创业项目就是说相比之下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一个就是说他们的成熟度相对就比较高,因为他们本身都有一些资历。第二个,他们对于这个公司未来的发展,就是对企业自身未来的发展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规划。所以这也充分反映出我们上海整个城市整个区域经济和创业人群的一个特点。


  主持人:好的,我们稍事休整,马上回来。


  主持人:刚才我们聊了一下上海的创新创业的氛围,通过创新创业大赛,也是能够从一个侧面感知到上海无论是创业的项目也好,还是创业的人群也好,他们整体的发展。但是我们说成绩是代表过去的,我们要往更高质量的一个发展。陆总工,我们还特别想了解,就是在推进创新创业无论它的载体建设和今后的一些环境营造方面,我们在高质量发展这块我们还要就是说着力会往哪几个方面做工作?


  陆敏:好,说到载体的建设这一块其实也是对我们整个全市的双创氛围的形成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企业成长的初期的时候。那么上海在推进载体建设方面应该说也是做了大量的工作,从2017年开始,我们提出了创新服务能力的提升计划,逐步也是从“三化”的培育,也就是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把我们的众创空间,孵化场所、孵化器能够做得更好。


  我想这边也总结一下,一方面是为了提升我们整个孵化器或者众创空间的服务能力,主要体现四个方面的“双”,第一个“双”就是我们的众创空间是要成为双创的平台,就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样一个平台。第二个“双”就是两个“化”,也就是孵化和转化,我们在技术初步形成的时候,如何能够让它更好的走向市场,能够走向工程化,这个也是孵化器里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第三个“双”就是“双培”,也就是说一个是作为我们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另外一个很重要的一块就是我们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培育。第四个“双”就是“双低”,也就是说一个是我们低成本的这样一个平台,第二个是低风险,大家也都知道,我们企业在成长的初期的时候它的风险还是很大的,而且这个时候往往一般都是比较缺钱的。


  主持人:资金的扶持。


  陆敏:也有资金的扶持,所以我们能够为创业者形成这样一个低成本,然后又通过我们很多专业化的服务使成功率能够更高,我们也是围绕这个方向去努力的。还有一个就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一个孵化的平台或者说孵化的一支力量,就是我们的大学科技园,大家比较关注。


  主持人: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孵化的空间。


  陆敏:对,非常重要的空间。大家可能前两天的新闻也是听到了,就是在近期召开的市委深改组的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本市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近期即将出台。要抓好重点示范,抓好存量,培育增量,这三个方面我们可能会对大学科技园的2.0版的这样一个建设发展,我们会着力的推动。


  主持人:这三个方面能不能给我们详细展开一下?


  陆敏:好,说到重点示范,会选取一些基础条件比较好的大学科技园,强化高校创新创业的服务,实现二次腾飞。我们大学科技园应该说也已经经历了20多年的这样一个发展的历程,目前上海是有13家国家级的大学科技园。


  主持人:像复旦科技园。


  陆敏:对,比如复旦、交大、同济等等一些比较知名的高校,包括上大都建有大学科技园。大学科技园对它周边的经济发展的推动都是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这样一个带动作用。同时也是成为我们学生和老师创新创业的一个非常好的这样一个基地。


  主持人:实践的平台。


  陆敏:对,这样一个实践的平台和基地。但是这20多年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比如说我们现在不少学校都已经往郊区迁了,而原有的这些大学科技园还是在市中心,这个其实和我们的新的校区已经脱离了,这些方面就是对整个进一步创新创业可能会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因为毕竟这个距离比较远嘛,可能就没有那么方便,所以我们想就是在我们大学在迁往郊区的这样一个过程当中,也要重视我们这个科技园的建设,在规划用地等等这些方面也要把我们这个空间留出来,能够把这个大学科技园能够做好。比如说我们最近也是在比较着力推进的,就是我们交大的“零号湾”的这样一个建设。


  主持人:闵行的?


  陆敏:对,在闵行,目前“零号湾”在交大周边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集聚的这样一个氛围,但是它因为场地受限,所以原来的区域还是规模比较小,所以这次在重点示范这一块,我们想围绕这一些问题能够解决。比如说,我们在闵行重点是交大,包括华师大,原有的在杨浦围绕复旦和同济,如何能够更好的发挥它们的辐射效应。另外比如说像在嘉定,包括在临港,临港也是集聚了像海事大学、海洋大学,在海工装备这块应该说还是非常有特点。尤其利好的是自贸区新片区临港这一块也是我们这样一个发展的热土,所以我们也希望我们的大学科技园能够抓住这样一个机会,发挥好它的优势能够建设。第二方面就是抓好存量,因为我们毕竟现在13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应该说也是集聚了非常好的这样一个研发的优势,我们现在入驻的,在这13个大学科技园里面入驻的企业有6000多家,这些存量如何继续抓好,能够把他们的优势进一步的发挥,这个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另外一个就是培育增量,我们在新的这些区域如何通过大学的2.0版的政策,能够进一步推动这些科技型企业更好的发展。所以主要围绕这三个方面我们会抓紧制订出台实施细则,能够推动我们大学科技园区进一步的发展。


  主持人:有没有我们已经考虑然后就相对来说比较基本成型的一些细则,就是能够让大家眼前一亮的,跟以往不一样的,能够推动科技园高质量发展的这样一个细则?


  陆敏:几个方面吧,一个可能刚才我也提到了,在存量空间的支持方面,我们希望各个大学所在的地方政府能够给予我们大学更多的这样一个支持,因为作为大学科技园的建设,短期来说可能直接的经济效益并不是主要的,因为你要提供这些空间跟提供给社会一般的商业的机构来说可能会成本比较低,成本会更低,但是你要把眼光放得更长远的话,这是对于你区域的一个新动能的培育,可能对你所在区的科技发展,对于我们创新创业的活力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带动。


  主持人:其实这样的科技园也是更加有效能够希望把高效的一些科技成果能够把它往市场化,就是往成果转化这块能够推的速度能够让它上一个快车道,我们经常说的。


  陆敏:对,这是一个。第二个也是希望我们的供应方,也就是我们的大学能够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能够给予更多的支持力度,也是大家比较热门讨论的科技成果如何转化成生产力。


  主持人:就是由“纸变钱”。


  陆敏:对,我们过去是“钱变纸”比较多,现在是纸如何变钱,这一块如何能够打通这样一个渠道?我们也是希望大学对于这些专利、科技成果能够转化成生产力给予更多的这样一个支持。第三个方面,我们希望能够重点的扶持,因为我们这次也提了一个考核的,可以说是硬性的指标,过去有些大学科技园可能就是入驻企业筛选程度不够,现在我们希望更多的关注于科技园所在大学的,发挥你的专业优势和特长,所以我们提出了入驻的企业最好是和大学的关联度要超过80%,就是说在你这个大学科技园里面,要么是你的老师,或者是毕业的同学,或者是这个专业领域跟你有关的,这个才能真正体现它的优势所在。


  主持人:是,节目进行当中,我们也有不少的听众通过我们的阿基米德还有通过我们的热线来参与我们的节目。现在我们二号线乔先生就有自己关注的问题,我们把乔先生接进来。乔先生您好。


  乔先生:喂,您好,是主持人是吗?


  主持人:对,您好。您有什么样关注的问题想要咨询一下。


  乔先生:是这样的,我自己创办了一家企业,然后我听说,科委有一个叫“科技创新券”的东西,想问一下怎么去申请?然后比如说像我们这种科技型小企业需要什么条件来申领?而且就是说这个“科技创新券”拿来怎么用,派什么用处?


  主持人:好的,朱主任来帮我们这个乔先生解答一下。


  朱正红:好,乔先生您好。2018年专门出台了《上海市科技创新券的管理办法(试行)》,对于整个申领的对象、条件、申领使用、兑付这些都是有明确规定的,具体你可以通过“上海科技”网站或微信公众号查询。对于“科技创新券”支持中小企业和创业团队,最主要是用于向服务机构去购买这些专业的服务来支持你整个创业期间,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降低你整个创业的成本,促进整个公司整体的创新投入,包括提供一些创业的服务。你可以通过“上海科技创新券平台”去申领,每年每家企业大概它的申领额度是有一个规定的,现在小微企业限额是30万,团队一般不超过10万。我想这个“创新券”肯定可以对你的企业发展提供很大的帮助。


  乔先生:好,谢谢,我去看一下。


  主持人:其实刚刚乔先生关注的这个问题,我们在之前采访当中也多次会提到,这个“创新券”别看它小小的一张券,它其实撬动企业整个投入创新的力量,这个作用还是非常非常大的。像“创新券”推出这么多年来也是不断会增加它的服务内容也好,或者是覆盖的这些企业也好,原来我记得只有中小微企业,现在包括创业团队,都是可以有覆盖到的。


  朱正红:对。


  主持人:包括可以使用到一些研发平台,还可以使用到一些技术方面的服务。所以随着这个“创新券”被大家用的越来越熟练,然后它的功能越来越拓展化,我觉得帮助中小微企业能够帮他们,我们说尽量从更多的或者是更基层的更初创阶段能够帮他们扶一把,也是非常棒的一件事情。接下来有关于科技企业融资方面的需求,我们来接进丁女士,丁女士,您好!


  丁女士:主持人好,嘉宾好。是这样的,我们公司是注册在浦东,然后我们主要做一些关于新材料方面的一些研发和销售,然后前面听到嘉宾提到了一个叫“小巨人信用贷”,我们也挺感兴趣的,对于这个科技金融的方面,但是我们企业的规模、收入好像还达不到科技型小巨人企业的这个标准,我就想问一下各位嘉宾,我们在上海这方面还有没有其他的这些支持的内容和方式?前段时间我们也在新闻里面看到有一个“高企贷”,这方面的情况我们也想具体的了解一下。


  主持人:请陆总工回答一下。


  陆敏:关于科技金融这块也是我们在营造整个创新创业生态环境里面非常重要的一块,大家也都知道现在的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主持人:对,因为它轻资产。


  陆敏:对,一个是轻资产,还有就是你在创业的初期,银行或者金融机构对你也不太熟,也不太敢放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其实我们在科技金融这一块也推出了不少的政策,刚才这位女士提到的,她还没有达到“小巨人信用贷”的标准,但是她可以有多种渠道可以选择,一个比如说我们的小微企业的“微贷通”,微贷通它这个相对来说企业的规模、要求、门槛比较低一些,当然贷的资金额也比较小一点。到目前为止我们整个“微贷通”据统计贷款额度已经达到上亿的这样一个规模。


  主持人:她刚刚还提到一个“高企贷”。


  陆敏:对,就是从不同的能级,一个是最低的就是“微贷通”,另外一个就是对我们中小企业的“履约贷”,这个相对而言就是对企业的能级要求更高一点,比如说我们要求是我们的销售额在,刚才那个是1000万以下的,比如现在1000万到1个亿左右的我们是有一个中小企业的“履约贷”,这个我们可以去做。刚才她提到的一个就是我们的“小巨人信用贷”,这个门槛是1亿以上的,就是评到“小巨人”的企业可以来贷。最近我们和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一起推出了“高企贷”,也是为了支持上海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对高企,凡是获得高企认定的企业可以通过这个渠道来进行申请贷款。


  主持人:也就是说我们在不断创造各种各样的渠道和资源,能够让金融和创新企业有一个非常好的对接,良性的一个对接。


  陆敏:对,我们也是根据企业不同的状况和我们的金融机构来合力助推,量身定制不同的金融服务方式。


  主持人:这样的一些我们刚才提到不同类型的金融服务方式,我们现在就是推行下来这个效果进展怎么样?


  陆敏:应该说我们整个效果还是非常好的,比如说我们刚才讲的,因为“高企贷”是我们刚刚推出的,刚才提到的前面三种不同服务,基本上每年的贷款额度都是在30、40个亿这样一个规模。另外我也想举一个例子,比如今年推出的科创板,科创板企业里面我们也统计了一下,这次上海市重点推荐的科创板企业里面大概也有60%以上,或多或少都获得过我们不同的科技金融这样一个支持。


  主持人:也就是说我们这个科技金融的确是帮助中小微企业在融资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能够提供一部分这样的一个扶持。


  陆敏:对。


  主持人:其实我们无论是出台什么样的政策,无论是做出什么样的体制机制的改革,都是希望能够把我们的创新能够往更高质量的,或者是更高效能的方向去推,那么接下来比如说围绕着我们创新创业这块,陆总工能不能帮我们总结下,接下来比如科委还是打算从哪些方面能够进一步把创新的高质量、高能级能够继续做大做深?


  陆敏:其实我想在创新的这一块,关键的还是要营造一个更好的创新创业的生态,一方面就是围绕我们的企业成长的这样一个链条,量身定制了一些针对性更强的支持政策,当然在这个支持政策过程当中我们也是在不停的完善,不停的改进,比如说我们去年推出了对高企培育的这样一个政策,比如说我们今年新推出的“高企贷”。第二个就是我们在创新载体的建设方面也要进一步的推动,比如说我们之前是在全国首创了对于创新载体不需要备案,不需要认定,是让市场有更加充分的这样一个活力。同时我们对好的创新载体也是通过“三化”的这样一个培育,近期我们再要出台一个创新空间的指导意见,把我们的孵化器,我们的大学科技园,我们的众创空间,形成一个更加系统的这样一个扶持的或者说推进的这样一个办法,让我们的整个企业在孵化空间或者说创新创业生态方面营造一个更加好的环境。第三个,对于整个空间,环境的营造,也是要结合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推动“科技创新券”在长三角如何能够更加便利的自由的流通。另外一个,在科技成果转化这块,把一些技术的需求和技术的供给方面能够做更好的对接,在长三角能够有更好的推动。


  主持人:好的,时间关系,非常感谢今天我们陆总工和几位嘉宾来到我们的直播间,我们今天的节目就要结束了,非常感谢大家的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