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谈主题:“中国上海”在线访谈 | 走进“科普” 你我同行
  • 访谈时间: 2022-10-28 15:00
  • 访谈嘉宾:陆敏 市科委副主任
    陆敏,男,汉族,1968年11月生,中共党员,工程硕士。历任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计量处副处长、处长,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青浦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党组书记,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总工程师,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总工程师。2020年12月起任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访谈实录

1.jpg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这里是“中国上海”在线访谈节目。

  

  上海对科技的热爱是镌刻在这座城市重要的基因里的,这里是中国工业科技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这里是西学东渐在中国的必经之地,从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到中国科学社落户上海,从青霉素到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诞生,再到克隆猴“中中”“华华”名扬四海,科技之光让每一位市民引以为傲。

  

  今天我们的话题是“走进科普 你我同行”,来到现场的是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陆敏。你好!陆主任,欢迎您来到我们的直播间,首先有请陆主任为我们介绍一下上海科普工作的总体情况。

  

  陆敏:各位观众朋友们,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能够来到演播间,向各位观众朋友们介绍一下上海的科普工作情况。

  

  “十三五”以来,上海市科普工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重要讲话精神,我们紧密对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战略,以提升科技能力作为主线,以提升公众科学素质为导向,着力激发创意、宣传创新、服务创业,科普事业稳步发展,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形成了匹配的格局,上海公民科学素养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下面我想比较简要地从五个方面介绍一下上海科普工作,从参与的角度、品牌的角度、网络的角度、合作的角度、人才的角度这五个方面跟大家做这样一个介绍。

  

  从科普参与的角度来说,构建了多维度工作格局,激发大科普工作活力。建立党领导下的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社会协同、公众普遍受益的多维度科普发展模式,形成比较好的机制。

  

  从政府主导和推动的角度来说,1995年成立了"上海市科普工作联席会议"。从原来20多家单位达到了37家单位的规模,在这里涵盖了党和政府部门,以及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各个成员单位,都涵盖在联席会议里面。政府部门除了科委之外,在科技创新和科普领域发挥比较重要作用的,像教委、卫健委、生态环保、园林绿化等等这些部门都参与到这样的组织架构当中。另外,工青妇这样的社会组织也都在联席会议里面。除了这些组织以外,比如说上海科技馆,包括上海科普教育基金会这样一些社会力量,也成为联席会议的一员,能够成为合力,整体推进上海科普工作。

  

  这只是市级层面的,区里也是形成了大家一起共同推动全市科普工作的局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3月1号《上海市科普条例》通过,并于今年3月1号开始实施,通过这样的实施,对全市的科普工作有了更好的依据。

  

  除了我刚才说到的广泛参与以外,还有公众共同的受益。我们科普针对的对象是全方位的,除了有老年人群之外,也有青少年,还有很多在职的人员,形成了政府主导引导,社会广泛参与,公众共同受益的局面。

  

  我可以举两个例子,一个是每年上海科技节的活动,每年都会在科技节活动开展期间,各个部门都积极组织整个活动,每年都会有2000多场活动,参与的人次达到了两到三千万的规模和等级。我们跟人家介绍的时候,很多都会觉得很奇怪,你们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活动和人员的参与,我们跟他们把这个情况一介绍,不是我们科技部门一家在做,全市各个部门,大家都在推动,市、区两级都在参与组织这样的活动,这样的数字充分体现了上海科普工作是全员参与的大科普格局。

  

  包括这次疫情防控,我们立即组织了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络、卫健委各个部门一起来开展这样一个公众的科普活动,形成了合力,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这是第一个方面,形成了大家都参与的大科普的氛围。

  

  二是创制高影响力科普品牌,涵养泛在创新文化生态。

  

  品牌,我们形成了非常有特色的六个品牌,第一个是品牌的活动,比如说上海科技节、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这都是我们持续多年开展的,在国际、国内都是非常有影响力的大活动。

  

  第二个品牌是品牌的场馆,大家也都知道“科技三馆”,上海科技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天文馆都是在国际、国内非常有影响力的场馆。除了这三个馆以外,还有一些行业领域的航海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我们的动物园既有大家非常乐意去的动物园,包括野生动物园,植物园还包括辰山植物园,这些都是在国际、国内享有声誉的,非常有品牌影响力的一些科技场馆。

  

  有一个数字我跟大家介绍一下,“科技三馆”在假期,一半以上的观众,进入馆里参观的游客,不是来自于上海本地,而是来自于长三角,来自于全国各地,从这个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品牌场馆在国内的影响力。

  

  第三个品牌是品牌节目,比如说电视台大型访谈节目《执牛耳者》,大型青少年科学梦想节目《少年爱迪生》,在观众朋友当中是有很高的收视率,大家通过这些节目展示的科学家,科技工作者的风采,在《执牛耳者》节目里面都可以亲眼目睹。包括大型青少年科学梦想节目《少年爱迪生》,吸引了来自全球各个国家的青少年一起参与。

  

  第四个品牌是品牌的作品,在上海也有一些非常享有声誉的品牌科普作品,最著名的可能大家都知道,从我小时候看的《十万个为什么》,在全国都是非常有名的,出了一集又一集,直到现在,很多小朋友都在看,内容有很多的更新。品牌作品里面还包括讲述科学家故事,比如说吴孟超、严东生、叶叔华等科学大家系列的电影。

  

  第五个品牌是品牌的赛事活动,比如说上海举办的明日科技之星的赛事,上海市科普讲解大赛,国际科艺展演,这些都吸引了非常多的青少年朋友,科普工作者参与。比如说明日科技之星的冠军,今年在上海科技节活动上有幸和汪品先院士共同启动上海科技节的仪式。

  

  第六个品牌是品牌的科普人,品牌科普人也是上海有很多科学家和科普工作者,包括我们很多网络红人,都参与到科普的宣传当中,比如说张文宏教授、汪品先院士,大家都是耳熟能详在科普这一块儿做得非常好的。还有一些人的名字,也许你听得比较陌生,但是我一说网名你肯定都知道,比如说吴於人-不刷题的吴姥姥,混子哥-陈磊,包括唐骋-鬼谷藏龙,补艾松-吟游诗人基德,陈磊-混子哥,施韡,在天文领域的水兄也是做很多科普宣传的,我们也是形成了一批品牌做科普的群体。

  

  第三个是科普的网络,这一块儿上海有科普基地273家,其中示范性的科普场馆是52家,另外我们还有青少年科学创新的实践站29家,基本形成了数量充足,类型多样的科普的网络。但是大家也知道,尽管我们数量上不少,但是整个从分布来看,还不是特别均衡,尽管我们科普场馆不像医院、学校,是刚性的需求,但是我们也是希望通过科普资源能够更加均衡,能够形成老百姓,市民周边更加可及的资源。所以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也是打造“一区一特”,把每个区的科普场馆资源,我们的这些特色都能够让大家,让各个区政府形成这样的积极性,能够挖掘出来,形成更好的科普资源。另外,我们通过“云上科普场馆”,让大家不用到现场,通过手机点一点,尤其是通过“随申办”,也可以进入到科普的场馆,通过云游的方式来科普。另外,近期上海科技馆也是推出了“科普进五个新城”的活动,通过这些路线,让网络更加健全,让网络,让科普资源被老百姓更加容易地享受到,进入到科普资源当中,享受到科普资源。

  

  第四个是科普的合作,国际、国内合作,我们都在深入开展交流。大家知道,科学进入到中国其实时间也就是一百多年,不是从明朝徐光启那个时候说,那时候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稀罕之物,真正我们能享受到科技的成果,现代科学进入到国内,也就是一百多年的时间,科普进入到中国的时间,科学传播形成比较广泛的态势,时间更短。国内在科普领域做研究,怎么做好科普的宣传,怎么做好科学传播,还是在学习阶段。我们通过交流把国外做科普,做科学普及,做科学传播好的经验通过交流来学到。另外,科技场馆的交流,也可以让我们的科普场馆更好地学习国外好的经验,做一些展示,更加生动,更加吸引观众朋友们。

  

  另外,我们主动“走出去”,一个是“一带一路”国家,我们的一些展品,我们一些科普的展馆也“走出去”,比如说到泰国,到中亚国家,把我们国家的一些传统的文化,科技展品“走出去”。另外,国内的合作交流,长三角,形成“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让区域合作能够做得更好。因为现在长三角区域互动,人流互动非常多,一方面我们吸引了很多外省市的观众朋友到我们的科普场馆,另外,我们也有很多上海的市民在周末,在假期“走出去”,其中外省市的科普场馆也是他们必去的很重要的一个场所。

  

  最后一个我们讲的科普就是人才,大家知道很多工作要做好,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如何能够形成这样一支更加专业,更加好的人才队伍,也是我们在科普工作方面始终来做的。科普人才这一块儿主要是三个领域,一个是高层次的领域,科学家的领域怎么做科普,第二个是专业人才怎么做科普,还有就是专职做科普的这些人怎么来做科普。

  

  其实在推进的过程当中,都有发展的过程,我们讲科学家,我们做科学研究的这些大师,都非常清楚,很多科学家,他们的故事我们都非常了解,但是能举得出一个做科普比做科研更有影响力的科学家?这个我想可能很少。所以我们国家很多科学家都是更专注于做科研工作,做科普这一块儿积极性相对而言还不是特别够。但是现在我们看到一个非常好的趋势,越来越多的科学家,除了做科研之外,还是热衷于积极做科普宣传工作。刚才我讲了几位,比如说汪品先院士,已经80多岁了,还在跟我们孜孜不倦地做科普的工作。他现在在B站上的粉丝量已经达到了70多万,他做的科普也是非常吸引人。包括现在很多科学家,比如说交大的常务副校长丁奎岭院士,他做的科普,还亲自参与到科普作品的拍摄当中。另外,还有一些专业的人才,比如说高校科研院所这些做科研的人才,怎么能把他们的成果更多地做到科普当中。另外,我们更多地挖掘科普专业、职业的人才,比如说科技场馆里面做讲解的,做宣传的,让他们能够发挥好作用,我们考虑近期给他们在职称等方面有一个晋升的通道。

  

  总而言之,我们想通过这五个方面的努力,让全市的科普工作形成一个更加好的生态和氛围。

  

  主持人:非常感谢陆主任的介绍,听了您的介绍,我发现咱们的科普工作确实做得是非常全面,而且从我个人市民的角度来看,我平时日常生活当中确实也接触到了这些科普的项目,所以我觉得这些科普项目确实对老百姓来说非常重要。

  

  现在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上海也是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这样的背景下,能否介绍一下新时代科普工作的重要性如何呢?

  

  陆敏:总书记为什么提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是一体两翼,同等重要,我们做科普一段时间以后,也是真的越来越感受到科普的重要性。现在我们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科学技术对于我们生活的改变,对于我们观念的改变,对于我们社会形态的改变,应该说是非常之大的,这里我也可以举几个例子。比如说20世纪最后十年所创造的财富,因为科学技术所创造的财富达到前面19个世纪创造财富的总和。在我们国家,2020年科技进步对于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超过了60%,从这当中我们可以看到,科学技术对于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多么大的影响。

  

  另外一个方面,现在的科学技术越来越需要人的素质的提升,人成为科学技术进步越来越重要的要素,人的素质,参与到课题当中的专业人士,不要说专业人士,就说现在大家何以知道,现在生活在我们这个社会当中,分分秒秒都离不开科技,如果我们处于现在这样一个社会当中的人群,如果没有我们的知识能力和知识水平的话,一方面你可能会感到无所适从,适应不了现代的生活,另外一方面,对于整个科技发展,科技水平的发展,应该说也是难以起到这样一个促进的作用,这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关系。

  

  所以我们现在讲,我们要做科普,既要普及我们的科学知识,还要传播我们的科学方法,还要弘扬我们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的精神,这个都是形成的科普有机的整体。我也可以用简单的一句话来形容科普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为什么重要?其实就像是一个高峰和高原的关系,大家也知道,珠穆朗玛峰一定是,或者说只能出现在青藏高原,是不可能在华东平原出现的。在上海的朋友大家知道,上海最高的也就是佘山,也就一百米不到,为什么?在这样一个平原,或者说在我们这样一个“科普荒漠”是建不成科技的高楼大厦,形不成科技的高峰。所以我们在这个新的时代,如果我们要把国家的科技建设上去,要建设成科技自立、自强的科技强国,我们的科学普及在这个过程当中一定要发挥好支撑性的,基础性的作用。

  

  主持人:听完您的介绍,我们发现对于科学的科普这方面的知识,我们也是要多多地学习。同时您刚刚提到了一点,就是关于市民的科学素养问题,您能介绍下什么是公民应该具备的科学素质评测呢?

  

  陆敏:刚才讲到科学普及,老百姓要具有科学的素养,也是比较难以通过指标进行评判的。就像我们学习的时候,能够考高分,不一定是高能,但是总归要有这样一个指标性的东西来评估一下一个社会,或者是一个区域,公民的科学素质到底怎么样。从国际,包括我们现在国内也是学了国际的好的做法,形成了测评的指标,主要是从知识和能力两个大的方面来进行测评。这个工作主要是由中国科协牵头,由全民科学素质的纲要实施办公室来开展全民素质的测评工作,是有一个大的题库,在题库里面随机抽题,通过随机的方式来请市民朋友,在这个区域里面请市民朋友来做。如果达到了60分以上,就认为你是具有公民科学素养的。平均算下来,每100个公民,有几个及格了,有几个超过了,这个分数,或者说这个人数就算成公民科学素养的分数。

  

  我们这项工作是从1992年开始做的,到现在一共举行了11次,上海在测评当中连续11次都是位居全国首位,最新的指数是24.3%。通过我刚才的介绍,平均100个市民来做,有24.3位可以达到60分,具有科学公民的素养,这个数字尽管位列全国第一,但是我们感觉还是有上升的空间,还有努力的空间,与国外先进的国家相比,我们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个数字可能跟国外很多的发达国家相比也就是他们十年以前的数字。所以上海市在我们国家的“十四五”,或者到更远期的2035年的目标里面,都把公民科学素养作为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来加以推进。

  

  主持人:关于公民科学素养的学习,这是要不断提高的,我们也必定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一样,要不断努力,不断提升。同时,我们刚刚也听陆主任介绍到了《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3月1日起已经正式实施,想请您简单介绍一下科普条例的内容。

  

  陆敏:《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从今年3月1号起开始正式实施,这样一个《条例》一共6章43条,包括总则,科普活动的组织与开展,科普资源的建设、开发与利用,科普队伍建设,保障措施以及附则。上海的科普条例在全国来说,出台并不算早,甚至可以说是比较靠后的,但是这并不影响上海科普工作走在全国的前列。我们制定的晚,也有制定晚的好处,可以把上海原来在科普工作当中的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予以固化,我们可以把外省市,甚至于国外的一些好的经验也通过科普条例予以固化。《科普条例》有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一说的。

  

  一是优化科普工作的组织管理。通过《条例》,把科普工作的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全民参与、社会协同、开放合作的原则正式明确地放在要求里面。

  

  二是构筑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科普工作格局。在我介绍上海科普工作情况的时候,把全民不参与作为上海科普工作的特色,《条例》里面也把上海科普工作具体的组织开展提出了更加明确细化的要求。我可以举几个例子,比如说对媒体宣传的职责这一块儿给予明确,而且还提出了有条件地要探索建立科学顾问的制度。现在我们有的时候,在看一些节目的时候,恐怕也会感受到,并不是所有的知识、内容都是准确的,一般的人说一下也就算了,如果是在媒体,传播量大的媒体,如果没有科学顾问的把关,宣传的信息不够准确,科学的宣传不够准确,或者是错误的话,这个影响可能会比较大,所以我们在《条例》里面把这个给予明确。

  

  另外,最近这一两年,尤其是学生家长非常关注的“双减”,“双减”完了以后,学生把减下来的时间用于做什么,我们在《条例》里面明确,要把科普纳入到学生的教育当中,课外活动当中给予一定的保证。《条例》里面也明确,中小学每年要组织进科技馆,进科技设施,能够到科普活动去参观,去学习。另外,我们也是明确了各个行业在科普当中的责任,尤其是我刚才也提到,对于一些伪科学,或者是假借科普的名义,或者是科学的名义,来误导公众,损害社会公众利益的这样一些活动,我们也是给予了规范,或者说我们给予了制约。

  

  三是推动科普资源的建设、开发与利用。刚才我提到科普网络里面,尽管现在科普资源跟国内相比,我们还是处于人均比较领先的,但是我们希望有更多的科普场馆和科普资源能够建设、利用,而且我们希望更多的社会力量能够参与其中。社会力量如何参与,如何运行,在这部分里面,我们也是给予了规定。另外,我们对科普人员队伍的建设,科普保障制度,这里尤其值得一提的,把科普的奖励专门拉了出来,也可以说是全国首家,科普专门和科技进步奖励并列,科普做得好,也可以获得市一级科学技术奖励,这个奖是和我们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一个等级,一个档次的。

  

  主持人:通过陆主任刚刚的介绍,《条例》对老百姓还是非常重要的,也有很多网友非常好奇,究竟这个条例对于普通老百姓会产生哪些影响呢?对此您能跟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吗?

  

  陆敏:一般理解的科普分三个方面,一个是对学生科学的教育,二是对公众的科普,也就是老百姓最常说的科普,公众的科普,第三个是专业人士之间的交流。我们在科普条例里面,在这三个方面,其实都做了一些规定,做了一些要求,这三个个方面对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都会涉及,都会影响到。第一个,尽管平常不一定把这个认为是科普,其实这是科普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我们对青少年的科学教育。青少年对于科学知识的传播,这个是最最重要的,在青少年时期能够学到什么,对于我们一生影响都是非常重要的,科学的知识也好,精神也好,方法也好,思想也好,在这个时候如果打牢了基础,对于他后面的一生发展都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学校做科学教育这一块儿,我们也是做了这样一个规定。比如说我们现在规定中小学必须配备科技总辅导员和必要的科技教师的团队。通过这个规定,让我们的学校做科普的,或者说我们的科普老师能够名正言顺,能够挺直腰杆来做科普,和物理老师、化学老师、语文老师,大家都是能够在同样的地位。

  

  另外,教物理其实也是一种科学的教育,但是我们能够把我们的科学普及专门拉出来。还有我刚才提到的,每年对于我们组织科技馆、博物馆,开放的实验场所等等这些,都是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相信通过这些要求,对于我们学校里面如何做好科普,对于我们的高校科研院所如何向中小学开放,这是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

  

  第二,面向公众层面的科普。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都有义务把科普工作做得更好,比如说跟老百姓密切相关的很多领域里面,医疗、卫生健康这一块儿,也可以说是科普非常重要的领域和阵地,如果我们的专业人士,医生不去占领,可能就会被卖保健品,有其他商业目的的人,通过虚假知识的传播,给你一个印象,让你买各种各样的他们推荐给你的产品。在这个领域里面,我们希望医护人员,医生能够主动的,积极的把这个阵地占领。比如说医疗场所,通过健康讲座、宣传栏、网络等等来开展。这一块儿很多医院做得都是非常不错,比如说我们到医院去看病的时候,候诊的时候,在候诊大厅会有很多里要看的这个病的基本情况介绍。

  

  另外,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医生都是通过网络来做科普,我们也碰到很多网络医生达人在B站、抖音,都是数以万计的粉丝,我们曾经比较感兴趣问他们,你们为什么会积极主动做科普?他们跟我们说,我们现在不做科普,不占领这个阵地,对于我们看病其实也会带来很大的困扰。现在很多病人跑到医生这儿,医生跟他讲了以后,他还会反驳,我听到的不是这样,甚至他还跟你讲一大套,他们觉得这个还是要主动去占领科普的阵地。

  

  《条例》里面还提到了公共空间,比如说上海的公园、车站、地铁、机场,这么多的公共空间,我们的广告很多,我们的公益广告也不少,但是和科普相关的广告,或者是我们的宣传,其实数量是不够的,这么人流量大的空间、环境,我们怎么能够把他们做好,能够成为我们科普宣传的阵地,这个在我们条例里面也是做了这样一个规定。这两块可能跟我们比较密切相关。

  

  第三个层次,专业领域的层面,我们也是做了一些规定,比如说现在财政资金建设的项目,给的资金,我们也要做科普,有些科普可能你是非常顶尖的,你不一定是跟普通老百姓来做,来讲,但是你至少要在你的专业领域里面把你最新的发现,最新的成果要进行普及,或者说讲解。其实我们原来也都做,大家也都知道,我们在科技界有些什么新的发现,马上就会发论文,这其实就是一种知识的传播。我们在这个《条例》里面把这个做了一些规定,在项目验收的时候,对于科普怎么做,我们也做出了一些专门的要求。所以我们想从这几个方面,可能我们的《条例》对于市民也好,对于科研活动也好,都会或多或少带来一些影响。

  

  一句话,希望科普的《条例》能够让科普随处可见,潜移默化,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随处可见可能比较容易一点,我们在公共场所贴一个科普的宣传,这很容易,但是潜移默化还是比较难的。有很多年轻人给父母做科普都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费了半天口舌,他就是听不进去,还是按照他原有的一些思路,或者是想法。所以我们想通过更多的宣传,能够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让大家能够逐步提升我们的科学素养,达到这样的目的。

  

  主持人:非常感谢陆主任,陆主任刚刚说到了很多关于科普的方法,其实在上海有一个非常大的科普活动,就是上海科技节,而且上海科技节已经连续办了31年,每一年都和上一年有很多不同,今年的上海科技节和去年的上海科技节又有哪些不同之处呢?

  

  陆敏:今年的上海科技节,在抗疫过程当中,疫情不断反复过程当中举办的科技活动,我们是在做好抗疫,疫情防控的措施下,办了这样一个科技节的活动,市委市政府对科技节的活动也是非常重视,为什么我们还是坚持举办?因为我们感觉科技节的活动对于全市的科普宣传是非常重要的舞台和活动。我先说相同点,再说今年的特色。

  

  相同点,今年的科技节一如既往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支持,李强书记,龚正市长已经连续四年都出席参加科技节的启动仪式,今年科技节的活动当中,也是一共9个板块,1000多场活动,30余家科研机构对市民开放,开放我们的实验场地,今年线上线下的活动参加人次也超过了2000万,这是相同的地方,和往年相比是相同的。

  

  不同的,今年我们在几个方面还是有一些特色。第一个,可能大家也知道,科技节里面最热闹的,或者说大家都非常瞩目的就是“科学红毯秀”,今年的红毯秀放在美丽的浦江之滨,是在“国际会客厅”,就在陆家嘴对面,风景非常好,这么好的风景,让科学家,科技工作者来走这样一个红毯,真正体现了上海对科技工作者,对科学家的一种尊重,把我们最好的场景能够让我们以最隆重的方式献给科学家,献给科技工作者。今年我们走红毯的有“一家两代三口”都是科学家之家,来走红毯。也有科普的网络明星,吴老师和戴维,一男一女,一南一北,一个是做化学宣传,一个是做物理宣传,都是在网络上的流量明星,吸引了很多的关注。另外我们在今年的红毯上,有中学校长带着未来科技之星一等奖获得者一起来走红毯。所以我们今年走红毯人的选择方面,把更多的元素放进去,背后有更多精彩的故事可以讲。

  

  第二,我们今年在科技节活动当中举办了首届科技传播大会,前面介绍过程当中我也讲了,国内做科普宣传这一块儿,做研究这一块儿,怎么做好科普宣传这一块儿,还是有欠缺。所以我们通过这样一个传播大会,能够吸引科普的理论界的,实践界的,工作层面的,一起来探讨如何做好科普。

  

  第三,我们专门开了一个新媒体的专场,除了传统媒体之外,新的媒体在做科普方面大有后来居上之势,越来越多的网民朋友们,通过我们的网络来获取科学知识。怎么能够通过网络把科普做好,我们请了很多网络的流量明星来一起探讨,一起交流。除了我刚才说到的戴维教授,不刷题的吴姥姥,包括混子哥-陈磊,包括唐骋-鬼谷藏龙,补艾松-吟游诗人基德,毕啸天的毕导THU,这些都是非常有名的网络上的名人,我刚才为什么既报他们的名字,也要报一下他们的网络名字,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他们真实的名字,只知道网络的账号,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进一步引导,或者说进一步怎么发挥好网络科普的阵地来做。

  

  另外,今年我们的《执牛耳者》是做的第六季了,一改往常在演播室里面进行访谈,今年是进入到科学家的场地进行访谈,有医院的,也有在九段沙的,效果非常好,尽管我们的摄制组非常辛苦,他们在九段沙,正好是上海40度的高温天,现场进行采访,还有在医院,一天跟踪几位院长,比如说夏强,范教授,毛院长等等,跟踪了一天,看他们这一天从事科研工作也好,治病救人也好,能够在现场切实感受到,一方面是他们的辛劳,另外一个,也可以感受到科研,或者说他们的工作成果给他们带来的喜悦。有几个镜头,我到现在印象还是非常的深,当这些医生看到被他治愈的一个个病人走出医院,向他们挥手致意的时候,通过屏幕,我们既看到了他们满心的喜悦和自豪,也感受到了他们内心的激动。到了他们的主场以后,我感觉他们的交流,尤其是科学家,比走进演播室更放得开。像我今天一样,走进演播室还是有点紧张的,但是走到他们的主场的话,他们真的放得很开,敞开跟大家交流,这样真正让我们近距离感受到科学家真实的风采,他们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学习生活场景,这些就是我们今年在科技节上跟往年有所不同的。我们希望把我们的科技节,每年都会有一些亮点,每年都会有一些不同,能够把我们最精彩的都呈现在观众,或者说市民朋友们面前。

  

  主持人:非常感谢陆主任,通过陆主任的介绍,我们发现今年的科技节确实和往年有很大的改观,而且有很多的进步,相信在科技节当中,市民朋友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所以其实科普对于青少年也是非常重要的,有请陆主任给我们介绍一下现行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的事情。

  

  陆敏: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是2016年起,我们和上海市教委携手创办的一个项目,我们也是想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能够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的优质资源,能够遴选招生一部分处于本市高中阶段的学生进入到实践工作站来学习,来探索。通过校内外各个领域科创的载体,学习,或者是实践一些他们仅仅从课本上没法学到的一些知识,融通线上线下多维度评价的体系,使我们的学生在实践当中能够更加拓宽科学的视野,训练我们的思维方式,丰富我们学习经历,培养和创造创新精神,提升他的实践能力。还是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无论是从学生报名和参与积极性的角度,还是从高校科研院所支持这个活动来看,真的可以说是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我们知道,很多青少年朋友在他的高中阶段,其实对于他的未来,或者是对于他有些兴趣,他将来准备从事什么行业,不是太清楚的,甚至他本人有哪些专长,哪些优势和天赋,他也不是很清楚的,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真的是激发了很多青少年朋友投身科研,投身科技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我们有很多例子,在高中的时候和高校的这些老师跟着一起做课题,做完了以后,高考就是这个专业,过了几年就成为老师的学生或者是他的研究生,达到了我们原来设想的目的,现在我们为什么高校也是非常积极地参与,我们现在这个项目,我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大家也可以知道,比如说复旦的计算机,交大的网络空间安全,同济的物理,包括上海天文台等等,都把他们非常好的资源拿出来。其实我感觉这些学校眼光非常长远,他们把这些资源拿出来以后,也是一种人才的竞争,能够把我们最优秀的学生吸引到他们这个专业,吸引到他们学校,能为我们学校未来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我们这个实践站每年招收3000余名高中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对于他们来说,还是有很大的提升。

  

  我们这个项目是非常热门,每年都是吸引大量的报名,我们也是千挑万选,不说百里挑一,也差不多,但是我们感觉也非常好,通过这样的活动,为上海科技创新,为我们的人才储备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在最基础的层面能够来储备人才。

  

  主持人:所以青少年科学实践站对于我们的工作来说也是非常具有意义的,而且对于青少年进行科学普及也是相当重要。我通过最近的了解,发现科委和文旅局也在策划一个科普旅游线路,这个线路和以往的线路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陆敏:科普和旅游很多时候都是紧密结合的,只是平时没有这个感觉而已。举一个例子,我们到海外旅游,你到华盛顿,很有可能就会去看一下美国的航天航空博物馆,如果到贵州去旅游,很有可能会去看一下天眼,到海南,可能就会关注一下航天什么时候发射,在文昌的基地能不能看到发射真实的场景,这是一个非常直接的。另外在我们很多博物馆,或者是旅游景点,背后都会有很多科学,或者是科技的元素,比如说我们到故宫,很多宣传片里面都会有日晷,中国古代计时的工具,到了故宫,珍宝馆一定会去看,很多就是钟、表,这个就是几百年前全世界最顶尖的科技成果。拿上海来说,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商鞅方升,就是我们两千多年前计量的工具,也是一个科技的产品,我们在没有推出科学和文旅结合之前,很多场馆都有这样的元素,但是大家没有注意,我们这次和文旅局结合,把我们科普的场馆串点成线,打包,集体推送,让我们的市民朋友们不是一个点一个点去看,而是能够把我们科学的元素串起这些零散的点,形成旅游的线路,形成一日游的好的套餐,呈现在游客的面前,这样既能够让我们的游客朋友们这一天更加充实,另外我们也是在潜移默化当中,把科技的元素能够推送给游客朋友们,所以我们今年推出了十条旅游线路,后续我们也会再根据我们的考察,我们的组织安排,继续向游客朋友们推出更多的线路,这些线路我也可以做一个广告,很多旅游线路都是非常精彩的,比如说松江,临港,很多科学的元素都放在这个里面,能够结合。都是值得大家花一天的时间游览一下,绝对会有所收获的。

  

  主持人:听到这个项目,相信不管是上海市民,还是外地的游客,对这个项目都是非常的喜欢。因为我们通过这样一个游览项目,还可以学到知识,是一个一举两得的效果。我们都知道,在科普学习当中,科普场馆是非常重要,上海关于开展科普活动的设施基地也是非常多,上海整体科普场馆的情况是怎样的了?

  

  陆敏:上海整体的科普场馆刚才已经做了介绍,我们介绍上海科普工作时也做了解说,现在上海整个科普基地一共是273家,其中52个是示范性的科普场馆,还有基础性的科普场馆221家,每八万人拥有一个科普基地,我们也是在着力打造建设家门口的科普场馆,实现资源更加均衡地发展。除了刚才说的“上海科技三馆”,航海博物馆,一些非常知名的科普场馆之外,包括辰山植物园,其实这些科普场馆里面,不乏一些比较小众,比较专业性强,其实也很有特色的科普场馆。比如说玻璃博物馆,昆虫馆,刚才我说了美国的航空航天馆,在闵行也有我们自己的,展现我们国家自己航空航天科研成果的航天航空博物馆,这些馆都给我们体了非常好的科学普及的资源,

  

  给市民的学习,科普的需求提供了非常好的支撑。

  

  主持人:感谢陆主任,其实对于我们的科普学习,很多百姓大家都比较喜欢参加线下的科普学习,现在由于疫情的原因,再加上有些时候出行不太方便,很多人想,除了咱们的线下学习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方式可以让老百姓进行线上学习呢?

  

  陆敏:其实线上学习的资源也是非常丰富的,一个是刚才我也介绍了,我们打造了“云上科普馆”,可以让市民朋友们不出门,就能够“云游科普场馆”,比如说去年我们推出了首批9家“云上科普馆”,东滩湿地,昆虫馆、电影博物馆等等这些,都可以通过云上进行参观。“云上博物馆”通过“随申办”App,“一网通办”总门户,支付宝等很多渠道,都可以进入,这是云上展馆的展示。

  

  另外一个,刚才我多次都提到的,我们现在网络的科普达人,他们的很多学习内容,他们的很多讲解,也都是非常丰富、精彩,而且他们的受众群体也是非常有针对性的,爱好物理的可能都是跟着谁谁谁,爱好天文的可能又是跟着哪一位大咖,要了解一些最新科技动态的,做一些深度分析的,可能又会跟着哪一位红人。如果我们对科普感兴趣,对科技的最新发展感兴趣的话,都可以通过网络的形式,都能非常方便地找到适合我们兴趣爱好,或者是适合我们层级的科普资源。

  

  主持人:感谢陆主任,其实对于我们的科学学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是对我们的,不管是天文地理,都是非常热爱的,尤其是我们的天文,相信很多的朋友都特别喜欢,就是现在最火的天文馆,相信去过的朋友一定是会惊叹他的神奇,而且天文馆现在也是非常火热,据说已经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现象,想请问一下陆主任,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陆敏:我们的天文馆是去年7月份开馆的,目前为止,我们的进馆人数是超过了80万,因为馆里面还有穹幕影院观影设施,观影人数已经超过了20万,高峰期的时候,也就是我们现在只能通过抢票的方式,最高峰的时候抢票开始2分钟就有13万人在线上抢票,这也是我们“幸福的烦恼”,我们既感受到天文馆吸引观众,在这里我也代表天文馆,包括科技部门,对抢不到票的观众致以深深的歉意,我们其实也是动了很多脑筋,但是因为很多限制条件,现在只有这样一个能力。比如说上海科技馆,每天正常的客流量是限流2万,自然博物馆限流每天11000,上海天文馆考虑到观看的效果,每天限流4000,这还是指正常的情况下限流,现在因为疫情防控的要求,每天其实只能放1000张票,这个数量是非常少的。所以,大家感觉抢不到票,非常遗憾,我们也觉得因为种种因素,目前暂时而言,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在周末或者是假期抢不到票的话,可能还是一个常态。但是,我们也建议,有些参展的人群,比如说中老年朋友,不一定非要在周末,能够在周中,在平时去看,很多时候,周中的时候,不是满票的,还是有这样的资源,而且周中的时候,可以静下心来慢慢领略天文带给我们的美妙的感觉,神奇的感觉。

  

  我这里也是一个建议,抢到票也不容易,所以我们去之前,我也建议大家能够先学一些基础的天文学知识,了解一下,到时候你再到现场去看,就会更有体会,就更加感受到天文带给你的快乐和神秘的感觉,这也是我给观众朋友们提的建议。

  

  主持人:谢谢陆主任,其实对于我们这个情况,天文馆的票一票难求,确实也说明了各位市民朋友们,对于天文的爱好是非常火热的,当然我觉得像刚刚陆主任说的,我们可以采取一个错峰出行的方式,这样可以帮助到你有机会看到天文馆。随着现在媒体发展越来越快速,现在的新媒体时代,互联网上也充斥着很多关于科普的图文,以及短视频,而且在大量的信息当中,也不乏有一些伪科学,或者是假科普的内容,特别是有一些自媒体,或者是有一些商业媒体,为了博取眼球,传播、贩卖焦虑,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们应该采取哪些行动来遏制呢?

  

  陆敏:刚才介绍到上海科普条例的时候,如何对这些伪科学,虚假的科普宣传,如何能够对他们这种行为有制约,我们也是通过《条例》的形式专门予以规定,立法层面强调宣传部门还是要抢占科普宣传的主阵地,能够对我们的宣传给予积极的指导和引导,我们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机构等等各方面,要发挥好我们的优势,来做好科普的宣传工作。现在很多平台都开辟了科普栏目,科普的节目,发布一些公益的广告,做一些宣传,这个对于我们抑制伪科学,虚假的信息,还是发挥了比较好的作用。

  

  另外一个,我们也通过发挥专业的力量进行宣传,刚才说了在专业领域,卫健委,市场监管部门对我们这个产品质量,对产品怎么选择等等这些方面的科普,对于我们原来食品,大家都非常感兴趣,容易引起大家焦虑的这些话题,或者是领域,我们都希望主管部门,或者是行业部门都能积极主动地发声。因为现在有很多虚假的科普宣传,他也是打了一些擦边球,在做一些宣传,我们还是要形成正确的,科学的思维和判断,能够来看待我们所获取的知识的真伪。

  

  其实有几个简单的途径,在这里跟大家做一个介绍,第一个,是不是伪科学,或者是虚假的知识,渠道很重要。我们现在通过很多网络平台,各种各样的小的公号,都会来给你推送,这些往往就是充斥着虚假的知识,虚假的信息,所以我们还是要看我们权威的发布,权威的,专业的平台,他怎么说,他有没有来做。

  

  另外,我们也要主动的,或者说善于运用搜寻的平台,比如说百度,你想了解某一类知识,并不是光看第一个、第二个,稍微往下拉一下,除了商业广告你跳过,是不是后面一些正而八经讲科普的,宣传的,比较官方的信息看一下,而把小的媒体,纯粹是商业化的,进行适当的过滤。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我们做科普的经常说的,任何领域不讲计量都是耍流氓,讲有害物质怎么样,添加剂有害,或者是测出了有害物质,你一定要看这个东西是不是超标,对人体到底会产生多大的影响。我们现在科技水平越来越发达了,非常小的含量都可以测出来。你吃的每一顿饭,测不出有毒有害元素,那才是怪事一件,但是什么样的量,我们讲最简单的,盐吃多了都是能够致命的,但是每天控制在5克以下,少量的,有没有害?这些都是没问题的,如何能够来识别这些虚假的信息,科普这一块儿识别信息源很重要。

  

  这边我也做一个广告,如果大家有拿不准的,需要科普,需要权威了解的,我们可以登陆上海科技的官方网站,我们也可以登陆上海科普的公众号,还有我们官方科普在B站的“魔都科学目录”,都会在下面发布一些科学的节目,大家如果需要了解的话,也可以在下面提问,我们一定会耐心地解答好大家的问题。

  

  主持人:感谢陆主任,说到科普如何去伪存真,一方面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还有一方面,作为平时的老百姓,要对于发布的内容打一个小小的问号,究竟是不是真的,还需要经过科学的认真,才能判断是否是真实的。您刚刚也说到科技传播离不开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如何培养壮大我们的人才队伍,并且为他们的成长保驾护航呢?

  

  陆敏:任何专业,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科普也是非常不容易的,要做好这个专业也是不容易的,科普人才队伍确实是我们事业发展非常关键的,为了保障科普人才的发展,我们从几个方面,一方面在培养科学传播型,研究型人才,如何从传播学的角度让传播更加有效率,科普跟其他的传播不太一样,你靠大水漫灌,靠所谓的题海战术,大量的灌输,没用的,如果他不想了解,如果他不信的话,再多他也会忽略,如何让传播更加有效,在这方面我们也是通过专家库,智库,传播联盟,打造一批能够为科技传播更好提供理论研究的一支队伍。

  

  第二,拓宽专业科普人才的培养路径,现在很多科普场馆,里面做科普宣传,科普讲解,其实他们的专业并不是科普专业,甚至他们讲的有些跟原来专业知识也不完全对,我们现在在科技场馆里面,对于科普讲解的人员里面,也是加强培训。为什么我们要做科普讲解大赛,就是希望能有这样一个引导,让更多从事科普的工作者,有这样一个导向,能够通过他们在日常工作当中不断积累,不断钻研,讲得更吸引观众,把这个知识讲得更加浅显易懂,更易于接受,怎样更加生动。现在我们很多讲解大赛,真的是声情并茂,非常精彩,都是希望通过培训让我们有这样一个渠道。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激励的机制,我们原来在整个人才队伍的培养阶梯当中,在科普这一块儿是没有专门评价体系的,我做得好,我还是要跟做科技的人在一个跑道上评职称,评成果,这个对于做科普的人来说并不完全公平。术业有专攻,像我们学校,做研究的人不一定上课上得好,上课上得好的人也许他也发不了论文,包括医院,能开刀的,论文也许少,不完全是等价的,还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你干什么,我们就评什么,我们这次通过《条例》,专门把人才的评价和其他进行了分割,包括评价、评奖都进行了分割,是分开了渠道,让我们做科普的,在我们的范围里面冷却选出优秀的人才,能够有晋级的通道,让他们更加安心,做好本职工作,这就是我们想来推动,通过人才的激励,培养,成长的机制,能够让我们的科普队伍更加专业化,做得更加好。

  

  主持人:感谢陆主任,今天陆主任给我们介绍了很多关于科普的知识,而且还介绍到了现在上海市对于科普的工作和建设,最后还有一个小问题,除了科普方面,这些年上海在科技创新方面有哪些进展,取得哪些显著的成绩呢?

  

  陆敏: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以往介绍的时候,往往都是介绍上海科技进展时顺便问一句上海科普的情况,今天主持人问到上海科普进展的情况,我感觉这个问题几句话真的很难说清楚,因为我们正好是在9月份的时候上海科技两委在上海规划展示厅做了一场专门的新闻发布,把上海十年来科创中心建设的成绩,我们的一些进展都做了介绍。大家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关注一下这些节目,我这边从几个方面简单梳理。

  

  通过我们这十年的努力,我们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比如说总书记在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报告里面提到我们国家引以自豪的成果,很多都是有上海的贡献和元素在里面。另外,我们也是形成了一批在全球有影响力的大的科学装置,比如说在张江,光源,蛋白质中心等等这些,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强有力的技术方面的支撑和保障。另外,我们也是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科学家,这几年从我们院士的评选,包括我们发表论文各方面来说,都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学者,专业化的队伍。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我们形成了非常好的创新,科技创新创业生态,高新技术企业已经超过了两万家,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合同交易额今年可以突破3000亿,科研投入的GDP占比也超过了4%,这些数据看似都是一些简单的数据,但是都是在这个背后体现出上海在十年科技发展过程当中,通过科学家,通过科技工作者,通过方方面面,包括工匠,大家一起努力,能够让我们上海的科创中心建设基本框架形成。在未来的15年,我们要继续充实、提升我们的能级,把上海的整体科技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主持人:谢谢陆主任,今天的时间过得非常快,今天的科普环节已经进入尾声了,通过今天的科普学习,我对上海的科普工作了解到很多,而且对于线下科普的展馆也更新了一下,除了以前知道的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今天也听到了还有昆虫馆和植物馆,其实这些馆对于老百姓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科学的好地方。所以今天非常感谢陆主任作客演播室,也非常感谢各位网友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