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谈主题:市科委副主任陆敏做客《直播990》
  • 访谈时间: 2023-06-16 09:00
  • 访谈嘉宾:陆敏 市科委副主任
    陆敏,男,汉族,1968年11月生,中共党员,工程硕士。历任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计量处副处长、处长,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青浦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党组书记,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总工程师,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总工程师。2020年12月起任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访谈实录

383ced315c42028ce6e0458475f7958.jpg


  宇皓:各位好,这里是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新闻广播正在为您直播的直通990,我是节目主持人宇皓。

  

  我们今天节目当中和您共同关注的话题是“让科研人员乐科普,让科普爱好者更专业”。上海推出了“科技传播领航计划”,布局科普事业新赛道,和您共同关注。欢迎打我们电话62780990、62780990参与节目,通过阿基米德节目社区找到我们的互动直播社区,直通990来参与我们的节目内容。给我们留言,期待您的观点。

  

  进入我们今天上午的直通热点。根据不完全统计,上海的科技传播人才规模已经达到了5万余人,如何进一步壮大科技传播队伍,怎样打通科普人才的职业发展道路,一份“科技传播领航计划”在刚刚举行的第二届上海科技传播大会上发布,今天非常高兴我们邀请到的是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陆敏做客直播间和您分享这份接地气、向未来的“科技传播领航计划”。让我们欢迎陆主任,陆主任您好。

  

  陆敏:宇皓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宇皓:欢迎您,欢迎各位参与我们的节目,告诉我们您有哪些期待。单看到这个标题,我们这次传播计划叫做“科技传播领航计划”,为什么要推出这样的一份计划,具体有哪些内容,我们先请陆主任帮我们简单介绍一下。

  

  陆敏:我想先从一个老的话题开始“科技传播领航计划”的话题,我们昨天球迷们肯定也是度过了一个开心、难忘之夜,阿根廷队和梅西大家欣赏到了他们的风采,这就引出了一个老的话题,为什么中国14亿人选不出14位优秀的球员把我们的足够搞上去。其实很简单,别看我们有这么多人口,但是足球人口其实是很少的。

  

  宇皓:以前有这样的疑惑和困惑,按照概率来说我们这么多人,14亿人难道选不出来吗?

  

  陆敏:我们注册球员人数很少,比很多几千万甚至几百万人口国家的注册球员还要少。引到我们这个话题是一样的,别看我们有14亿人口,有这么多人口基数,但是如果我们不做好科普,我们的科技人员的基础、人群基础其实还是很薄弱的。比如说刚才你提到我们公民科学素养的指数,这几年我们上海的公民科学素养指数持续在提升,随着全社会对科普的重视,大家相关的工作持续在推动。我们公民科学素养指数持续在提升,已经基本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

  

  宇皓:谈到科学素养很多人说我们怎么量化,可能孩子们、大学生、科研人员他们受过专业的科学教育,但是对于普通公民来说怎么样具备基本的常识,尤其科普环境下具备基本的认知和判断,这是一个系数标准。

  

  陆敏:其实这个指数反映了整个社会人群对科学素养整体的测评指标,当然我们不完全看这样一个指标,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反映了全社会对我们科学的认知、知识的掌握、科学方法的掌握和科学思想的理解的这样一个人群的比例。这个人群越高,我们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底气才会更足。我们始终说我们珠穆朗玛峰只能出现在青藏高原上,不可能出现在华北平原上,高原才会形成高峰。我们在推进上海科普工作的时候也是非常注重怎么系统化地推进,我们这次推出的“科技传播领航计划”,主要解决几个问题。

  

  第一,谁来做科普。刚才你也提到了一个数字,我们做科普的人员可能是5万人左右。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数字,比如各类科技场馆、高校、科研院所,做过科普的都算在里面了。但是其实真正日常全职或者主要经历花在科普上的人群基数并不是很大。

  

  宇皓:我们上海有2000多万人口,按照这个比例来说还可以再多一点。

  

  陆敏:这是一个方面,本来人群基数也不是特别多。另外我们现在很多做科普的也并不是科班出身,国内高校有科普专业的比较少。

  

  宇皓:所以我一开始和您对话的时候就问您一个问题,科普这个事非常重要,就像我们当年的扫盲一样,给大家普及基本的科学知识,但是又没有什么明确的边界。生活当中除了最领先的科技之外,基本科学知识的判断,健康的知识、文化类的知识、文学的知识,都算是科普的内容。我们怎么做好有难度,我们从哪去破题,怎么找到解题思路。

  

  陆敏:我们这次领航计划想解决几个问题。第一,谁来做。除了5万科普工作者之外,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更加专业的人士来做。我们和交大一起推出了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

  

  宇皓:我看要专门设立一个科技传播专业。

  

  陆敏:交大在二级学科里面设立了科技传播专业,可以为我们社会、领域提供更加专业、更加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人才队伍非常重要。再回到刚才那个热点,你如果没有一支好的基层教练队伍,带不出好的运动员。这是谁来做的问题。

  

  第二,怎么做。现在很多做科技传播或者科普的,原来是专业出身,可能对他自己的专业领域非常了解,但是对传播学或者怎么讲好科学故事并不是他特别擅长的。他在做的时候很多时候也觉得没有特别的方向,这次专门出版了科研人员做科学传播的实践指南,也可以帮助我们科研人员、专业工作者,他只要感兴趣做科普,通过这个指南对他会有一定的帮助。

  

  宇皓:这个指南也像是一种培训,帮助他们成长或者一个地图帮他们找到方向。

  

  陆敏:是的,其实我们原来做科普也不能小看这个工作,他能够讲出来,这是他的能力。但是受众能够听进去多少,这就是你的水平问题了。

  

  宇皓:我们大学时候学过传播课,传播是双向的课程,有解码者、译码者,要双向互动能够接收到,才能考量质量。我们科普考量不单单从硬件建设上,还包括最后的软件抵达率,我们最后能不能起到这么好的传播的过程。我们说可能专业化的道路培养是一个好的方向,我特别好奇我们设立这个科技传播专业会有什么样的门槛设置,就业方向是什么?

  

  陆敏:专业门槛因为这个学科是交大设置的,具体的专业门槛可能还是要看他们招生的简章。但是从我个人角度来说,这样一个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我理想当中认为比较合适的,比如你本科学的各个专业都学得比较好,我们现在讲的是科普,主要还是以理工科类为主。但是他不一定分得太细或者限制得太细,你在各个领域都可以做科普。你原来学数学、物理的,甚至于物理里面学的电子、生物或者其他的一些都没问题,这个没有限制。不像有些专业领域最好本科和我这个领域相关的,它这个应该更加宽泛,甚至于你学文科的也不是不可以,也可以加入进来。到了专业里面据我了解交大有它的强项,它的理工科背景非常强,它也有传播学院,同时它也会引进媒体,有一线工作经验的。这三部分力量一起组成它的教师团队,几个方面一汇总,最后形成多学科交叉汇总的学科。

  

  宇皓:这个有点像我们之前说过的通识教育,如果再做一个比喻,我能够理解为像基层卫生中心有很多家庭医生,他们就是全科医生,可能都会涉及一些。

  

  陆敏:他比全科医生还要强一些,全科医生是知识面广,但是他能不能打动或者说服患者,这就是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培训的。有些学术水平高的,比如就以全科医生来说,他看病水平高,不见得患者就认为他水平高,有些可能沟通能力更强,更能够打动你,更能够和你充分交流的,在患者这边会有更好的感觉,更能接受你。

  

  宇皓:这就是一个平衡点,科研人员和科普传播者还是有一个需要嫁接或者找到融合点的地方。一个可能非常善于做科技创新、科研的人,不见得会非常善于表达或者传播。这个过程也是赋能的过程,一方面我们希望在科技领域找到有传播技能的人,同时也给我们基层科技人员一些新的技能选项,你除了做科研之外有兴趣做一些传播。这个领航计划一方面我们希望把人才能够找到,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让大家关注到我们的科普工作,这是全年龄段的,没有固定的学科、固定年龄段我们只针对成年人,我们小学生甚至更小的孩子科普教育也在路上。今天节目当中我们特别希望各位和我们一起共同参与。

  

  看看评论,“未来美好共奋进”说科普让大家更智慧、聪明,让思维能力更先进,让科技更深入人心。“江湖”说也需要给记者做科普教育,报道中传达准确的信息。的确是这样。

  

  陆敏:这个我可以再提一下,其实我们也关注到这个问题,不光是记者,比如电台、电视台、报纸或者一般的群众比较认可的比较官方的媒体,你的话语权是不一样的。你说出来的事情或者传播的信息大家都是很认可的,所以我们为了提高科普的质量,我们在去年发布的《上海市科普条例》里面也专门提出了对我们这些主要的媒体要设置科普顾问,对我们传播的科技知识要有一定的审核和把关,能够让正确的科学知识传达到听众或者受众这里。

  

  宇皓:一方面激浊扬清,同时也是希望能够守正创新,还有我们要以正视听。在这么多信息庞杂的传播氛围当中,我们作为主流媒体有这个责任和担当,要传播正向、正确的科普知识,这很重要。科普文化、科技创新传递正能量,让社会的发展人人和谐相处。谈到正确的知识,现在网络上各种科普也是鱼龙混杂,今天我们节目当中也希望陆主任帮我们分享一些实践当中好的案例。当然今天我们谈到的是让科研人员乐科普,让科普爱好者更专业。我们也特别希望在听节目的您,如果也是科普爱好者的话,来分享分享您的故事和经验。广告之后我们的节目继续。

  

  欢迎回到我们节目,正在为您直播的是直通990,今天上午我们直通热点和您关注的是让科研人员乐科普,一份“科技传播领航计划”在刚刚举行的第二届上海科技传播大会上发布,今天我们特别请到的是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陆敏做客直播间和您分享这份接地气、向未来的“科技传播领航计划”。

  

  刚才我们特别提到了一线当中尤其是专门设置了科技传播专业,和高校做了一些联动。这次我也专注到推出了一个《科研人员科学传播实践指南》,这也是国内首个专门针对科研人员参与的科普工作的使用指南。这当中有什么如何体现我们实践性的,请陆主任帮我们分享分享。

  

  陆敏:这个指南一共分了四部分。第一部分,把我们科研人员做科普工作的意义、价值或者潜在的挑战做了一个说明。有些科研人员乐于从事科普工作,这块我们还是要给他充分肯定。做科普各个不同的出发点、专业、领域以及不同层面的科技工作者做的是不一样的。比如有些做基础研究或者顶尖的,他千辛万苦几十年磨一剑发现的一个成果,他其实是很乐于向同行进行介绍、发论文的,这也是科普的一个层面。我们讲科技传播三个层面,一个是专业人士和专业认识的科技知识的传播,第二个是义务教育阶段成系统地我们对学生系统地传播。第三个就是对一般公众的科学普及。大家出发点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刚才你提到的医疗领域的医生,我们关注到现在医疗领域医生做科普的越来越多,抖音里面可以看到公众抖音号,有很多医生都在做。

  

  宇皓:而且他们也做了一些跨界,有个人IP。

  

  陆敏:他们为什么做呢?他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在医疗卫生领域或者大健康领域,你不做科普,你这个阵地不去占领,可能会被伪科普占领。我们碰到很多医生也跟我们说,我和病人说了2分钟,他反过来和我说了10分钟,他说医生你开的药不对,网上应该怎么说,你这个说法不对,网上怎么说。所以他们现在越来越觉得我们正规的医务工作者占领科普阵地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显示了非常好的效果。有一次我们到医院里,医院院长和我们说,我们现在医生做科普非常多,有很多人找他,指明说要谁谁谁给他看病。他们医院里面藏龙卧虎高手很多,为什么点名。他说我网上看到的,他讲得很好,我就要他看。

  

  宇皓:这个也叫自带流量。

  

  陆敏:这是一类我们做科普的。

  

  宇皓:另外刚刚我在想一个问题,您刚才谈到的一个是同行之间的交流,一个是专业人才的培养,还有我们面向社会的。有点像我们以前说到的同行专业的看门道,大众看热闹。但我觉得我们科普都是需要的,有很多热点话题。比如今天做节目之前聊到ChatGPT人工智能,它就是一个社会热点,同时也是我们需要科普的领域。另一方面高精尖的这些技术在同行之间分享交流的时候可能会有新的火花可以产生,这份指南也是在发出一个招募,就像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我们需要这样的人才乐于做科普,他也很想分享,我们就达成一致。

  

  陆敏:指南里面我们还把一些常见的科普形式和相关的要点做了一个介绍。我们原来传统当中讲到科普的可能还是比较传统的方式更多一些,弄一个看板、讲座。现在形式更多,有些可能做一些实验,有的时候比如说医疗健康领域他们现在做了健康科普说,采用脱口秀的方式把医生在看病过程当中遇到的各种趣事各种事情给公众说。尤其是现在越来越多的科普都是用新媒体的手段做科普。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和传统的完全不一样的,我看电视看得不好可能就换台,你一定要在前面几十秒就要抓住听众或者观众的心。

  

  宇皓:他们做过一个统计,应该是7秒钟左右。我们看到短视频会说先别滑走,让我说完。

  

  陆敏:像这种技巧在我们这里也有一些体现,我们当然也是鼓励科普工作者用更多的形式,用受众更加喜闻乐见更加参与的方式来做科普。

  

  宇皓:一方面这些科普工作者他们在一线传播的时候本身就会有实践,他们会自己摸索道路或者个人的特色是什么,我的IP怎么建立。我特别好奇一个问题,我们鼓励更多的科研人员走出他们的实验室,在工作之余做这样的内容。但是很多人我们会给他们贴标签的,比如以前大众认为做科普、科技的往往都是比较严谨或者低下头做研究的,我们怎么鼓励这些有专业知识的人愿意走到公众面前做传播,这可能是我们的工作怎么更优化,让他们能够找到这当中的乐趣和幸福感。

  

  陆敏:为什么我们普通老百姓当中有这样一个印象,说明我们科学家或者科技工作者科普做得还不够。我说的科普可能就是对自己的介绍或者我们原来科普的时候更多关注知识、成果,而没有关注到人。有很多老百姓看到的都是一个一个成果,看到的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我们从去年开始也做了一些尝试,当然这个节目是好几期了,《执牛耳者》在东方电视台播出的节目。我们去年做了一个调整,原来都是直播室里面大家访谈类的,去年开始记者直接深入到科学家、科技工作者工作的一线,直接感受他们工作的场景和氛围,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效果。去年的节目我基本上都看了,很多节目我也深受感动。比如说讲到仁济医院夏强那一集,开始引出的就是小朋友在进手术间,家长在门口焦急的心态,然后到手术成功出来以后大家喜悦的心情。他做的是肝移植,一个小孩如果因为有这样一个缺陷可能一辈子都没有办法像正常人生活,但是通过妙手回春,就变成一个正常的人,可以回归我们社会和正常人一样。而且他每年做几百上千,他们有一个节目,每年六一前把前一年做的小朋友请回来大家在里面欢聚。可以看到这几百个人都是经过我们医生通过我们先进的科学医疗手段治愈了,这个感觉和仅仅我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技术,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去年《执牛耳者》里面还有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我们的主持人何卿每集里面都会有和科学家或者科技工作者吃午饭的环节。吃饭过程当中大家聊的可能会更放开,把这些科技工作者生活当中有趣的故事,他为什么会来做科研,碰到什么问题,他怎么应对的,这就是一个全方位、真实地反映我们科学家。也可以改变我们感觉科学家很刻板的印象。

  

  宇皓:我们传播过程当中也在探索新的方式。

  

  陆敏:另外一个,其实我们的科技工作者尤其一些科学大家里面有很多也是非常热心于做科普的,比如说汪品先汪院士、褚君浩褚院士,包括交大丁奎岭校长,他们不仅学问做得好,也是非常乐于做科普的。

  

  宇皓:我们上海电台曾经组织过一些活动,院士和小朋友对话,他们也大力支持。

  

  陆敏:而且他们做科普很多也是用了新媒体的阵地或者平台,比如汪院士在B站上粉丝量也已经达到了百万量,也是一个大网红了。他们的科普真的是做得非常棒,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情。包括各种各样,比如说现在吴於人教授做的《不刷题的吴姥姥》等等,粉丝量都是很大的。我们很多科学家还是很乐意做科普的,向我们中小学生,向社会更广泛受众人群做科普。

  

  宇皓:对于他们来说高精尖的课题都不是问题,更何况我们想做一个创新的传播,他们一定有他们的想法。评论已经刷屏了,“徽元茶行蒋先生”说科普内容改善我们的世界观和新的价值观,让我们变得更加睿智和自信,能够提升国民素质,壮大国家的整体实力。“陈晨”说作为全科医生不但需要高超的技术,而且需要沟通能力,学会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患者交流。这就是一个比喻。还有手机号130开头尾号是3756说专业的事要由专业的人去做。“倩姐”说多媒体宣传科普也是非常需要的。

  

  我们刚刚谈到很多专业领域如何让他们在空闲之余激发他们的能动性,还有另外一个层面,我们的民间科普爱好者,他们也很想做一些宣传,我们也不能没有他们。怎么帮扶他们,给他们一些专业帮助,是不是也是我们的工作内容。

  

  陆敏:是的,我刚才提到因为现在多媒体的平台,人人都可以做主持做直播,可以做节目,自媒体。而且确实我们感觉在这个平台上涌现了很大一批既不是来自于高校也不是来自于科研院所,但是他也是很乐意做科普的这样一些人,甚至于是专业地来做科普的人群。

  

  宇皓:我就关注了很多科技网红,他们非常年轻,他们的标题也很吸引人,讲述感也很吸引人。但是真要问我是否了解他们是不是专业背景我不确定,但是他们的粉丝挺多的。比如说科技网红现在在我们短视频或者直播领域是比较吸粉的一群人,我们一方面也欢迎他们参与,同时这个当中我们还是需要怎么样以正视听,给他们专业的扶持也是我们的责任。

  

  陆敏:一方面我们现在也是在科技项目里面把这部分人群关注了,我们说揭榜挂帅,英雄不问出处。你只要科普做得好,我们都可以给予一定的鼓励和支持。当然新媒体、自媒体的平台有有利的方面,可以吸引更多力量来。当然也会鱼龙混杂,可能会有杂音。对普通听众或者观众而言也要有一个基本判断能力,比如我们原来说的几个基本判断能力。第一,你要看信源。这个消息的出处,我们条例里面讲到电视台、报纸等等,这些大家比较公认的有公信力的平台一定要设立顾问,你这个一出错,影响面是完全不一样的,信源的来源很重要。

  

  宇皓:陆主任此时此刻也正在做科普,怎么识别这些信息,我们也一直在节目中宣传。大家看到一些耸人听闻或者吸人眼球的标题,点开之后真的要看看来源。有些根本就没有把话说清楚,甚至是一个错误的知识,但是传播得非常快。

  

  陆敏:第一,看来源。第二,他的介绍里面也就是新闻里面基本的要素有没有。比如说这个研究到底是谁做的,是哪个学校哪个机构哪位教授发表在哪个杂志上,一般来说科学比较严肃的发现成果往往都会发布在一些比较正轨的学术期刊上。如果都是据某某报,尤其现在据国外某某报消息,讲到科学知识的十有八九都存在伪科普或者假消息的可能性。就看是谁、什么时间、发现了什么,几个要素,如果模糊不清就很有可能是错的。

  

  宇皓:就像我们当年学新闻的时候5W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实践。这个部分也是双向的过程,我们要和普及说你怎么来识别。但是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民间的科普爱好者他们真的想做这个事,他们能够通过我们的工作获得一些帮助吗?

  

  陆敏:不是说能够获得帮助,肯定是可以的。比如我们现在也在做一些尝试,我们对我们原来的规则或者资助、支持的方式也在做一些调整。比如原来我们对科普基地是有一定支持的,过去我们传统的科普基地都是以硬件为主,比如有多少空间,有什么样的实验设备,有多少人来。上海的科技场馆是世界一流的,这个大家都认可,可能还有一些比较小的专业领域的科普场馆。我们以往对科普基地的支持集中在这些领域,但是我们现在思维也在拓展。比如我刚才提到的吴姥姥这些,她在平台上每天都有这么多的关注量,她的实验尽管你没到现场,但是她每天都是几分钟实验讲一个道理,每天可能几千几万关注量,为什么非要线下才能支持,线上就不支持呢?我们也对支持方式在做调整,对一些办法也在做调整,我们以成效为主,真正能够把好的科普送达到更多的受众这边,我们就可以给他支持。这也是对你刚才问题的回应。

  

  宇皓:其实也是一个优化,效率提升,我们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另一方面刚才您特别谈到我们科普的时候有很多粉丝在关注,这当中有很大一批人群是我们青少年。我特别感慨,我们今天很多孩子比我们小的时候,他们的能力、信息量、技能真的是提高了很多,我们也说不少科创人才往往是在青少年的时候甚至童年时期就有这样的兴趣萌发了,对于我们青少年参与我们的科普,我们是不是也要做一些鼓励?

  

  陆敏:不是说做一些鼓励,这应该是我们近期不光是我们做科普的也是教育这块重点关注的。我刚才也提到了,我们科普三大层面里面其中有一个就是对教育阶段对学生的科普,因为考试,我们也可以说这是课程教育。

  

  宇皓:所以说你们的工作很难,一方面我们有时候去医院,和卫健委要沟通,另一方面和教委也要合作。

  

  陆敏:我们小学、中学甚至于到大学,你学的这些东西其实都是一种知识的普及和知识的传播。

  

  宇皓:可以叫大科普的工程。

  

  陆敏:我们现在整个教育的时候,我们讲科普四个方面,传播科学的知识、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思想、科学的精神,我们之前可能更关注的是第一,也就延伸到第二,教你知识更多,我们考试的时候很多都是知识型的,某某是什么,这些比较多。方法可能也会有一些,比如涉及到解题能力,但是对科学的思想尤其是科学家精神,还是有一部分欠缺的。我们除了要传授好知识之外,还要更多地鼓励我们的学生去探索未知的领域,让他们有更多的创新精神。这块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都主办了一系列活动,来推动我们的学生能够在上课之外或者3点半以后更多地做一些探索性、科创性的活动。现在上海科技三馆,我们也在积极谋划怎么把我们的很多内容主动联动学校,把这些好的设施或者资源能够走进学校,让他们不用走出学校也能够和我们一起探索未知的宇宙。

  

  宇皓:就在当下,估计这段时间很多夏令营相关的活动都在筹备。就拿我们身边来说,我们单位今年亲子营也是从科普的角度入手的,帮大家做一些小试验。要说科普离我们有多远,其实一直在我们身边。广告之后节目继续,欢迎各位参与我们的节目讨论,打我们电话,62780990。

  

  欢迎回到我们的节目,今天的直通热点和您共同关注的是让科普变得更有趣,一份“科技传播领航计划”刚刚发布,我们今天特别请到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陆敏和我们分享科普过程当中还有哪些事情是我们可以做的加分项。刚才我们特别谈到了青少年的发展,其实我们专业科普推动也离不开很多专业组织和机构的支撑,国际科技传播学会我们简称PCST是全球最有影响力和最活跃的科技传播研究组织。这次我们知道上海成功申办到2027年PCST的主办权,请陆主任和我们介绍一下,听起来好像非常高大上,对于这样一个申办的成果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机遇呢。

  

  陆敏:国际科技传播学会是国际科普领域或者科学传播领域最有影响力的盛会,每两年举办一次双年会,规模还是比较大的,有六七百位科研一线的科学家围绕不同的领域进行畅谈。今年我们申办活动当中我们以交大为主,非常有幸申办成功了,也像奥运会一样,提前两年要申办,竞争也是比较激烈,这次我们申办成功。而且这次也是首次在中国举办,我们想申办成功以后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大会让全球的科学家知道我们中国的发展,中国的科技工作者在干什么、想什么,他们在科普这一块做了一些什么。我们普通市民、社会通过科普能够分享到什么。当然我们也是希望通过这样一个盛会能够让全球的科学家不仅了解我们,也会给我们提出更好的建议,分享他们的经验,能够让我们的科学普及工作做得更好。

  

  宇皓:我们和国际对接,这不单单是我们只是在行内的分享,到时候有更多的科普工作会面向大众。

  

  陆敏:我们2027年会正式举办,到时候一定会把这个活动办得更加丰富、精彩,当然还是要接地气,为我们的老百姓能够做更多的事情。

  

  宇皓:让我们共同期待,刚才特别谈到人才培养,交大已经设置了这么一个专业,而且是硕士级别的培养。除了专业院校相关的产业输送还是媒体储备,对于我们生源这方面包括科研基础、语言表达方面会有什么样的门槛?这部分交大也会做专门的研究,从您的视角看会有什么样的期待?

  

  陆敏:刚才因为也提到了,对生源或者什么样的人更适合报考或者做相关的工作,我们原来做的时候可能也会有一部分担心,原来我们感觉交大大家都是趋之若鹜,各个专业领域都非常热,来做科普,大家感觉到科普是很小众的领域,将来毕业出路怎么样,当然以交大培养学生的能力和质量出路肯定不愁,但是感觉出路会不会窄一些。

  

  宇皓:对于我们传统认知上的交大专业来说是会不会是相对冷门的设置。

  

  陆敏:其实我感觉这个领域是非常广,我刚才说了这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它的毕业生不是说我们想象当中就是进科普场馆、科普基地或者相关的部门,其实从业领域还是非常广泛的。

  

  宇皓:我甚至想到他们都可以做科普节目的主持人。

  

  陆敏:那是没问题的,而且我们现在科普产业,过去我们认为它是公益性的,当然这还是要继续保留,作为政府部门来说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会在投入方面加大投入的力度,让更多的市民百姓享受到我们科技的资源。但是市场的参与也非常重要,而且现在科普产业化也是非常多,比如很多科普图书、科普节目、视频等等,这些我们都有非常多的潜力。比如说《混知》这个漫画,已经出版了数以千万册级别的规模,在很多科技领域通过漫画的方式来进行科普,也是深受普通百姓的欢迎。科普产业之路未来会越走越广,这个也需要人才队伍的集聚。

  

  宇皓:它真的是没有边界的。

  

  陆敏:甚至于我可以反过来问这个问题,科普是专业领域和传播领域的结合,你说它什么工作不能做,我觉得合理都可以做。

  

  宇皓:这句话可能也是给这个领域未来全新的期待,当然我们也特别期待正在听节目的您尤其是年轻的朋友,如果有志于从事这个领域,而且您从小就对科技很有兴趣的话,这可能真的是一个很好的去处。和自己的兴趣在一起应该是很幸福的一件事情了。

  

  我们今天说了很多,对于我们整个科普工作的推动,对于我们整个城市来说应该是意义非常大的。上海要打造国际化大都市,有未来感、有科技感,而且我们怎么样给城市的科学文化建设带来新的帮助。这方面可能这次我们的领航计划也是一个全新的起点。

  

  陆敏:我想我们科普尤其优质的科普内容和服务的供给,对一个城市整体科创能力或者科技整体素养的提升还是非常重要的。面对这样一种需求或者时代发展的要求,我们在科普这块今后三个方向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努力,做得更加好更进一步的。

  

  第一,还是要把我们科技创新的成果加大宣传力度。比如我们每年都评科技奖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这些奖平时老百姓看到的只是一个标题,它到底对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和我们老百姓日常生活能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块还是要做一点科普。这也是一种互动,大家会感觉科技对我们生活越来越美好,做了越来越多的事情,才会吸引更多的人去关心我们的科技工作,参与或者投身到我们科技工作当中。我们对我们最新的科技成果还是要做好一定的宣传。

  

  宇皓:我们向上仰望的时候不能忘记土壤,土壤特别重要,大家的认知度、接受度、苛求度很重要。

  

  陆敏:第二,我们还是要弘扬科学家精神。也许我说科学家精神对普通市民或者一般学生来说好像太高大上了,其实科学家精神里面有很多潜质,最重要的一个就是乐于探索、敢于否定前人,去探索去证实去发现这样一种精神。这样说可能会更接地气一点,确实这就是科学家精神的内涵。

  

  宇皓:而且这个品质或者素养不见得一定是科学家才有,很多小朋友读书的时候也需要这样的精神开拓。陆主任今天做节目之前和我们说,我们在培养新一代、教育孩子的时候不单单看重的是科学文化的成绩,更主要的是方法,背后的思路,还有精神的领悟。

  

  陆敏:我刚才说的这些探索不光是科学家有的,很多行业都有这样一种精神。但是一个科学家要成功,他是绝对离不开这些精神的。怎么让我们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朋友更多地具有这样一种精神,对我们未来能够涌现出更多的科学大家,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更接地气的,通过我们的科技、科普,怎么能够倡导这样一种科学的生活。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市民对健康这块越来越关注。但是有很多更关注的是怎么能够通过吃一些什么东西,保健品等等,来提高我们的生活健康,其实很重要的是掌握正确、科学的知识,掌握正确健康的生活方式,其实就能够让我们生活水准有更大的提高。当然我们的科学技术在生活当中方方面面是非常多的,怎么能够帮我们市民朋友们更好地用好这些技术,方便我们的生活,这也是需要我们非常多做的。比如我们原来做的现在越来越多都在手机小屏幕上,过去老年人很多都不会用。

  

  宇皓:科技已经在每天生活当中与之相伴了。随着我们时间的推延,我们聊到最后一刻了,也是希望把科普能够进行到底,这是一个开始,一个新的起点,我们也面向未来,送上我们最好的祝福和期待吧。感谢陆主任,谢谢您的分享。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上午的节目内容,感谢各位的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