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工作动态 > 正文
双创,新“碳”途,2022浦江创新论坛创新创业论坛在沪举办
发布日期:2022-08-30 来源:上海科技


  


  8月29日,2022浦江创新论坛创新创业论坛成功举办。论坛由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办,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各区科技主管部门承办。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主任贾敬敦、中国工程院院士黄震、上海市科技工作党委书记徐枫、上海市科委副主任陆敏等领导专家参加会议、交流分享。


4-1.jpg

  陆敏在致辞中表示,双创,新“碳”途,这个主题里“碳”有两层理解内涵:“碳”代表绿色低碳,呼应今年浦江创新论坛“低碳:全球创新新使命”这一主题;另一层涵义里“碳”还可以谐音成平坦的“坦”。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政策服务,让他们的创业一路坦途,这是科技工作者长期以来所坚持的信念,也是对所有创新创业者的衷心祝愿。上海市科委一直特别关注创新创业者和科技企业的培育、成长,特别是连续举办11年的“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已成为推动双创战略、营造双创环境、培育双创文化、促进科技成果创业孵化的重要平台。


  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支撑。围绕绿色低碳,上海市科委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和上海产业布局,关注重点领域,加强布局前沿技术项目,已经产出了一批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科技创新成果,如成功研制亚洲首台最大11MW直驱海上风电机组、装载上海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的燃料电池重卡首次登上工信部目录等;已经形成了一批强有力的支撑平台,包括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创新试验平台、配套支撑服务平台和高校人才培养平台;在能源、建筑、交通、工业及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培育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这些都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未来,市科委将进一步响应碳达峰碳中和的技术创新需求,发挥上海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加大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力度,在推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同时,实现绿色低碳城市精细化建设与高效管理。


  把握“双碳”新机遇,共赴双创新“碳”途


4-2.jpg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碳中和发展研究院院长、全国政协常委黄震发表题为“碳中和目标下的创新创业”的主题演讲,他认为双碳是能源的重大转型,是一场绿色革命。双碳战略下,国内能源结构将发生系列变革:新能源将从补充能源走向主体能源、可再生燃料将与零碳电力形成二次能源脱碳的重要组合、再电气化将成为碳中和重要路径等。碳中和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将引发数百万亿投资与产业机遇,一批新技术、新行业、新商业模式也将诞生,谁在零碳技术创新占据领先,谁就是新赛道上的领跑者。


4-3.jpg

  在推进“双碳”中助创业,在贡献“双碳”中谋创新,是发挥科技创新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有效渠道。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主任贾敬敦表示,科技双创是高质量、绿色低碳发展的“定盘星”,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支撑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压舱石”,科技双创标准化、专业化载体是绿色低碳科技企业育成的“稳定器”。要做好科技双创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绿色低碳发展,需要做好发展理念、技术创新、要素资源、服务体系、科技金融政策支持、国际合作六大方面的重点任务。


4-4.jpg

  万科集团创始人、万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王石围绕“低碳”的第五波创业浪潮,分享了生态圈新机遇。他认为企业的绿色发展很重要,不仅讲眼前的社会责任,还要看做的事情是否代表未来。万科将推动绿色低碳健康社区的经验,运用到打造新型“碳中和社区”的城市更新改造中,并筹建合计规模65亿元的两个绿色低碳中和基金,助推好的碳中和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同时,王石寄语创业者,不确定性会带来各种可能,要坚定信念和决心,相信自己,相信未来会因你而美丽。


4-5.jpg

  特百佳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新能源重型卡车驱动系统这一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是2021年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优秀企业,并登榜本次“2022上海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投入百强榜”。特百佳总经理、联合创始人黄高成,分享了双碳目标下企业的战略布局与创新实践。他看好国内新能源车政策,认为政策+市场+技术,催生商用车市场进行能源改革。在“双碳”驱动下,国内新能源重卡市场容量巨大,企业应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并与市场有效结合,未来可期。


4-6.jpg

  碳中和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的社会议题,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才能实现。圆桌论坛环节,上海交通大学未来产业母基金投资委员会委员丁钢、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副行长高文、风氢扬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军瑞、中核同创(上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时运福、中国宝武宝地创新中心总裁胡翊五位嘉宾围绕“乘绿色东风”、“助科技创新”、“耕未来‘碳’途”三个关键词,聚焦“双创”与“双碳”的深度结合,发挥大中小企业的融合效应,探讨企业发展的环境、金融、产业等创新变革的挑战与机遇。


4-7.jpg

左至右:丁钢、高文、刘军瑞、时运福、胡翊


  丁钢:双碳领域是一个新赛道,在该领域的投资就是有要心怀未来、脚踏实地,用资本助力低碳创新,促进绿色技术落地生根。


  高文:金融机构及投资者,应当深耕绿色金融“沃土”,银行做绿色金融要在数据质量、风险评价等方面跟上双碳步伐,需要在科技投入、专业能力、产品创新、生态圈构建等方面加强战略规划。


  刘军瑞:“双碳”目标的达成需要大型国企、央企、资本、政府方方面面的参与,需要龙头企业的带头示范,也需要科技中小企业发挥技术驱动、机动灵活的优势。


  时运福:核电还有核能技术的综合利用是低碳创新的重要组成,核技术在医疗、生物医药、机组材料处理、新型环保建材等细分赛道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希望大家能够关注核技术应用来助力双碳创新发展。


  胡翊:宝武作为行业的龙头企业,围绕“双碳”目标,集团已成立了500亿的碳中和产业基金“绿碳基金”,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新产业的培育中展开布局,助力绿色低碳产业的转化落地。


  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聚变成势


4-8.jpg

  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是释放大企业创新活力、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潜力的一个有效渠道,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


  在上海市科委的指导下,由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发起的“上海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服务联盟在论坛上正式成立。这是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开展“携手行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2022-2025年)的通知》,推动形成协同、高效、融合、顺畅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的重要举措。据悉,联盟首批发起单位包含大企业/大企业创新中心、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创业载体、科技服务机构、投融资机构等近40家,以促进大中小企业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数据链、资金链、服务链、人才链全面融通为目标,形成围绕技术和产业链的供需对接平台,着力构建大中小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企业发展生态。


  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主任黄丽宏表示,近年来,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通过强化“创•在上海”的服务功能,积极探索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和服务体系。目前,创业中心已经与十余家大企业展开合作,聚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绿色低碳等战略新兴行业,融通对接服务覆盖中小企业1000余家,取得了初步的融通合作成果。未来,联盟的工作将重点围绕大中小企业融通需求,优化科技支持服务手段,持续赋能小微企业,探索一批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范式,推动科技服务业新赛道发展。与此同时,着力打通三条“链”,即以创新引领,加速构建融通创新链;以“创•在上海”为支撑,拓展多层次的融通服务链;以金融为纽带,优化融通资金链。


  上海高企创新投入百强出炉,“百强高企”创新标杆特征凸显


4-9.jpg

4-10.jpg

  论坛上,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和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联合发布了“2022上海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投入百强榜”,旨在充分发挥百强高企在创新投入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励更多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加大研发力度、加速关键技术突破,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高新技术企业是技术创新的“发动机”,特别是各行业的“领头羊”,不仅能实现自身快速发展,更能引领行业内的中小科技企业持续创新。“2022上海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投入百强榜”通过对全市高企创新投入的人力投入和财力投入分析,发现以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百强高企”创新标杆特征凸显:以0.5%的数量比重,吸纳了5.5%的就业、6.9%的研发人员、15.7%的留学归国人员、17.6%的硕士以上人员、24.2%的博士,贡献了全市高企三分之一的研发投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领域的企业,占百强的70%;百强企业全部属于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和时尚消费品等六大高端产业,其中,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分别占35%、38%和8%。


  近年来,科技企业也越来越重视核心技术的研发,在研发领域的投入也越来越大手笔,这是上海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上海高新技术企业展现强劲实力和韧性的基础。据悉,2021年上海有效期内高企数量增长至20035家,较2016年的6938家,增幅高达188.8%,每万户企业法人中高企占比居全国第一;研发总投入为1544.88亿元,较2020年增长22.2%,占到全市研发总投入的87.2%,显示出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的主力军作用,成为上海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推动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中共有65家高企成功登陆科创板,占到上海科创板上市企业总量的91.9%。这表明,在关键指标凸显科创“底色”的新生板块中,具备研发“引擎”、专利“肌肉”、人才“大脑”三大特征的高新技术企业得到了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与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