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工作动态 > 正文
上海将如何持续推动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2024-03-04 来源:上海科技

  今天(3月1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市医疗保障局局长夏科家介绍上海进一步完善多元支付机制支持创新药械发展等有关情况。上海市科委副主任朱启高,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虞涛,上海市数据局副局长、市大数据中心主任邵军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副局长曹光群共同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来看文字实录:

 

  《若干措施》发布以来,上海创新药械多元支付机制发展如何?

 

  从基本医保和商业保险两方面持续努力,推动上海创新药械多元支付机制不断完善

 

  ——热点问答——

 

  坚持“研发、临床、制造、应用”全链条、体系化推进,加强部门协同、市区联动,推动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Q

 

  人民日报:近年来,上海有很多创新药和医疗器械获批上市,获批总数量位居全国前列。请问接下来上海将如何持续推动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有望推出哪些服务举措?

 

  A

 

  朱启高:为进一步推动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我们将坚持“研发、临床、制造、应用”全链条、体系化推进,加强部门协同、市区联动,重点抓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是抓创新策源。支持生命科学领域优秀科学家入选基础研究先行区,加强合成生物学、细胞与基因治疗、AI制药技术、医疗机器人、脑机接口、养老科技等领域前瞻布局和研发攻关,加快形成重大原创性成果,推动更多1类创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

 

  二是抓高水平临床研究。支持研究型医院建设,建立临床准备队列,组织开展国际多中心药物临床试验,支持本市单位申报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三是抓重点企业、产品和园区。发挥领军企业引领带动作用,支持壮大一批骨干企业,推动外资企业扩大在沪投资。开展重点产品攻关,发布“新优药械”产品目录,加速产品推广应用。聚焦浦东、闵行等重点区域,制定专项方案,在重点园区新建高质量孵化器,加快标准厂房建设,吸引更多企业、项目、产品落地。

 

  四是抓金融支持。做优做强专业基金,发挥市区两级财政、国资类基金带动作用,促进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加强沪惠保等商业健康保险产品供给,将更多优质的创新药械纳入支付范围。强化投贷联动和投融资合作对接,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五是抓重点领域改革。在生物药分段生产、细胞与基因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研发用品通关便利化等市场关注度高的领域开展先行先试改革。

 

  六是抓国际化发展。加强与国际组织合作,与比尔及梅琳达基金会深化全球健康创新合作研究,引进国际药物信息协会等国际组织。打造合作交流平台,办好第四届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全球50强跨国药企首席技术官上海峰会等活动。

 

  我相信,经过共同努力,今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将再上一个台阶。

 

  2023年产业规模9337.32亿元,增长4.9%,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到1859.75亿元

 

  Q

 

  中国日报:生物医药是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之一,能否介绍一下当前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最新情况?

 

  A

 

  朱启高:近年来,上海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高地,取得积极成效,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2016年以来,上海研制了23款1类创新药,数量约占全国17%,涵盖肿瘤、代谢、免疫、神经等疾病治疗领域。41款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数量占全国17%。

 

  二、产业规模持续壮大。2023年产业规模9337.32亿元,增长4.9%,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到1859.75亿元,治疗性生物制品、植介入器械、医疗影像设备等细分领域的高端制造业增长较快,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三、企业主体多元集聚。跨国药企纷纷投资建设区域总部、研发中心和加速器,国际前20位的药械企业中,有90%的企业将中国区总部或研发生产总部设在上海。科创企业活跃,到目前有30家企业在科创板上市,约占全国1/4。

 

  四、产业布局不断优化。聚焦浦东、闵行等重点区和张江高新区重点园区,打造产业集群。2023年,推动189万平方米生物医药标准厂房开工建设。我们建成了上海光源、蛋白质、转化医学、系统生物学等国际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布实施细胞与基因治疗、医疗机器人、合成生物学等行动方案,前瞻布局新赛道。

 

  五、招商引资稳中有进。连续三年成功举办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2023年产业周期间,超过70个项目现场签约,总投资金额328亿元。

 

  六、产业生态持续优化。出台国内首个生物医药地方立法。建设了2家生物医药高质量孵化器。建立全国首个进出境特殊物品联合监管机制,5家企业实现特殊物品通关。推动72款“新优药械”产品进入医院使用。

 

  借此机会,特别感谢医保局、卫健委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感谢医保能够通过持续创新、深化改革,不断优化完善支付机制,尤其是为上海生物医药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了稳定、确切的预期。同时,我们共同优化保险补偿机制,扩大生物医药临床试验责任险保障范围。截至2023年底,已有195家企业1050个项目投保,保障金额72.4亿元。近三年年均增长50%,有效降低了创新成本。

 

  基本医保或商业健康保险对上海“新优药械”产品支付全覆盖,消除了参保群众和医药企业的顾虑

 

  Q

 

  解放日报:请问28条发布以来,企业感受度如何?有没有这方面的效果跟踪评估?

 

  A

 

  夏科家:医保和创新药械企业之间,在开展药械集采和国家药品目录谈判的时候,看起来好像是对手,质疑较多的是对价格的斤斤计较。实际上,在支持创新上,医保部门和医药企业、患者都是同盟,大家一起携起手来,共同支持创新,面对病魔。有时候看起来是对手,其实是队友。我们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一方面看起来是在帮助企业,其实也是在帮助患者,帮助患者能够更好、更快地获得这些创新药品,共同来战胜病魔。这些举措很多企业也给予了好的评价,有很多企业也因此开始获益,预期效果正在逐步显现。

 

  当时的28条,希望实现一个政策效果,那就是,让医疗机构“敢进”,让参保群众“敢用”,让创新医药“敢研”,医药研发需要更大的投入,我们从后端给予信心之后,鼓励这些企业在前端更愿意研发,让资本市场“敢投”,这些效果初步在显现。

 

  相关的举措聚焦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医保对医疗机构使用创新药前三年单列支付,不占用医院医保额度等举措,消除了医疗机构的顾虑;另一方面,基本医保或商业健康保险对上海“新优药械”产品支付全覆盖,消除了参保群众和医药企业的顾虑。这些举措初步见到了效果,企业信心增强了。而且根据数据显示,医疗机构使用这些国谈创新药的积极性在增加,金额在迅速增长。2023年,本市医疗机构采购国谈创新药金额108亿元,同比增长73.1%。

 

  我们有两个例子,注册在上海的某医药企业,是一家专注于靶向创新药物研发的创新医药公司。他们自主研发的两款1类新药成功续约国家医保目录,并纳入上海市生物医药“新优药械”产品目录。“28条”政策出台以来,随着相关举措落地,两款产品已在多家市级医疗机构进入临床使用,2023年下半年两款创新药上海市场销售金额同比分别增长36%和105%。

 

  再如,另一家注册在上海的某医药企业,是一家国际化创新生物制药公司。他们首款自主研发的某创新药物,于去年6月纳入上海“沪惠保2023版”国内特定高额药品目录。随着28条相关举措落地,该产品在我市入院实现“零”突破,已在8家三级公立医院临床使用,自2023年8月至2024年1月,该产品已惠及我市患者人数逾2900人。该公司的另一款创新药,在我市三级公立医院临床应用从13家增加至18家,自2023年8月至2024年1月,已惠及我市患者人数逾2600人,同比增长46%。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将进一步落实28条相关举措,让更多的政策帮助我们企业,无论在销售还是在信心方面,都能够得到进一步的鼓励。

 

  今年1月份,90%的三级医院和72%的二级医院采购了创新药;83%的三级医院和45%的二级医院采购了创新医疗器械

 

  Q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目前研发创新药进入本市医院进展情况如何?患者是否可以用到这些创新药了?

 

  A

 

  虞涛:一段时间以来,创新药械临床应用存在进院周期长、知晓率不高、应用推广难等痛点。本市“支持创新药械多元支付机制”的28条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措施。上海市卫健委对相关医疗机构进行了指导,希望采取相应的措施,把创新药械的应用作为重要的工作。其中有三方面的措施:第一方面,把目录内的产品做到“应配尽配”。我委要求医疗机构在“上海医保药品目录”以及“上海新优药械产品目录”公布一个月内召开药事会,对创新药械产品应配尽配;第二方面是做到示范应用与宣传培训。把创新医疗器械优先纳入应用示范项目,提高创新器械的知晓度,另一方面通过业务学习,将创新药械进行推广;第三方面是调整考核指标。对创新药械的应用,不采取“用药目录数量”以及“药耗占比”指标。对创新药械的应用纳入到公立医疗机构相应的指导中,确保创新药械第一时间能够落地使用。

 

  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实现了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在目录公布一个月内做到都开药事会,做到应配尽配。第二方面对相应的产品做推广。今年1月份,90%的三级医院和72%的二级医院采购了创新药;83%的三级医院和45%的二级医院采购了创新医疗器械,效果非常显著。希望上海各个医疗机构能够进一步落实相关的28条措施,促进创新药械的落地使用。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相关政策宣贯力度。确保医务人员全面了解创新药械使用的支持性政策;加强创新药械的示范应用与推介工作;进一步加强相关考核。将创新药械的配备使用情况纳入对公立医疗机构日常考核,确保市民能第一时间用到创新药械,也进一步助力上海科技创新以及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创新搭建“上海保险码”数字平台,丰富保险产品供给

 

  Q

 

  澎湃新闻:在28条措施当中多次提到了商业健康险,在推动健康发展的同时,本市商业健康保险在支持创新药械方面有哪些产品创新?

 

  A

 

  曹光群:2023年7月,《上海市进一步完善多元支付机制支持创新药械发展的若干措施》28条政策正式发布,其中有16条措施提到促进商业健康险规范发展,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商业健康保险高质量发展的高度重视。28条政策出台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与市医保局、市大数据局等部门通力配合,推动上海市商业健康保险平稳发展,不断丰富产品种类,拓展保险保障范围,提升人群覆盖面,协同构建创新药械多元支付机制,政策效果初步显现。

 

  2023年,上海市健康保险保费收入373亿元,新增保险保障金额超百万亿元,健康险赔付支出116亿元,体现出产品创新优化和保险保障水平的提升,有效发挥商业保险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与此同时,我局着力推动在沪商业保险机构在创新药械支付方面进行产品创新,聚焦解决高额医疗费用的就医痛点,落地了一系列试点项目。

 

  一方面,进一步丰富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历年结余资金购买商业健康保险产品供给。2023年,我局创新搭建“上海保险码”数字平台,同时成立多个共保体,丰富保险产品供给,目前已新增首批5款个账产品上线,第二批9款新产品已获批,将于近期陆续上线。其中有多款保险产品覆盖本地创新药械,例如,平安健康险的“沪儿保”覆盖10种恶性肿瘤“新优药械”,国寿财险的药安心·全球特药版通过保障升级将16种恶性肿瘤“新优药械”全部纳入。

 

  另一方面,连续三年指导保险行业推出上海城市定制型医疗保险“沪惠保”。目前,“沪惠保”三期产品累计为2000多万人次提供补充医疗保障,覆盖人群近1000万人,已赔付金额超15亿元。其中,“沪惠保”保障责任中创新特药种类高达38种,在本市注册、持有、研发、生产的就达28种。我们将适应症扩展至国内获批最新范围,创新特药责任累计受理赔付2.3万件,理赔超2.3亿元。比如我市两家药企推出的两款创新特药,我们将它纳入到“沪惠保”,使用这两款特药,最高可获得50万的赔付,目前CAR-T治疗药品累计已赔付3300万,真正做到聚焦高额自费医疗费用,有效减轻投保人的经济负担。

 

  依托市大数据资源平台完成实验室一期建设,初步具备了数据汇聚清洗、质量检查、分析统计、模型构建等功能

 

  Q

 

  新华社:上海市医保大数据创新实验室目前进展情况如何?在促进医保商保数据融通方面,怎么确保医保数据的安全?

 

  A

 

  邵军:去年以来,七部门联合印发的《上海市进一步完善多元支付机制支持创新药械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了依托大数据中心搭建医保大数据实验室,探索医保数据和商保数据安全、合规共享应用。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扎实推进实验室建设。创新管理举措,保障大数据实验室在严格管理的前提下推动数据的创新使用;推动医保数据上链归集;依托市大数据资源平台完成实验室一期建设,初步具备了数据汇聚清洗、质量检查、分析统计、模型构建等功能,以支撑业务开展。

 

  二是全面做好数据安全管控。推进医保数据使用,必须牢牢守住数据和个人隐私安全的底线和红线。大数据实验室独立设置了医保数据操作区域,采用了数据脱敏加密等技术,实现原始数据不出域、分层授权严管理、全程监控可追溯,以避免隐私泄露等风险。同时还对保险机构准入和项目数据需求进行评审把关,按照最小化和合理化要求向保险机构开放基础数据信息。

 

  三是全力支撑保险产品创新。充分借鉴运用原来支撑“沪惠保”经验,在实验室环境下,完成相关产品定价分析,以更好地支撑保险企业开展产品精细化定价等工作,进一步扩大惠民服务覆盖面。

 

  下一步在现有基础上,将进一步深化医保大数据实验室的建设,更好发挥医保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一是持续加强实验室能力建设,特别是要强化数据挖掘分析和建模的综合能力;二是拓展应用场景,在现有应用场景下,聚焦创新保险产品孵化、药品定价、医疗器械产品创新等重点,推动医保数据价值不断释放;三是持续做好数据安全管理,确保数据应用全流程合规可控。

 

  开通互联网购药医保支付试点,10月19日运行以来,已经有774家药店发生线上医保结算

 

  Q: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刚刚提到正在做互联网购药医保支付试点工作,这个试点是否有推进时间表?预计什么时候做到上海全覆盖?

 

  A

 

  夏科家:为进一步提高群众购药便捷度,上海医保部门依托国家医保电子凭证和移动支付功能,2023年10月19日开展定点零售药店互联网医保支付试点。试点运行以来,已经有774家药店发生线上医保结算。截止到今年2月29日,互联网医保购药结算74.16万单,一共130天,大概每天5000单左右,增长还是比较迅猛的。在过去一百多天里,我们和相关外卖平台不断加强合作,从目前来讲,在市区范围内已经实现了从点拿到药送到家里20几分钟,一般不会超过半个小时,可能郊区送的时间稍微长一点。按照最初的测算,大概600家就可以实现半小时到家,现在已经做到774家。在过去这段时间里我们稳妥推进扩面工作,注重把握几个原则:

 

  一是按照可及性原则,科学遴选药店。外卖平台有他经济化的考虑,我们现在已经覆盖了七百多家,已经实现半个小时左右可以送到的目标。

 

  二是坚持稳中求进,明确结算范围。目前纳入医保互联网购药结算的药品是非处方药,使用医保个人账户当年和历年结余资金结算。

 

  三是强化价格管理。我们做了对比,同样的药在不同药店价格差距还是比较大的,线下买和线上买有时候价格也比较大差距,我们希望通过推进互联网购药医保支付,使药品价格能够回归合理。我们做了跟踪统计,总体来看,药品的整体价格是稳中有降,而且线上线下、药店和药店之间价格的差别逐渐趋近,符合我们当时的预期。

 

  四是加强监督管理,维护基金安全。以前有过一些违规行为,现在医保部门和相关平台一起,利用智能大数据模型,对相关购药行为进行跟踪分析研判,到目前为止,总体还比较合理和正常。

 

  下一步,我们将在几方面推进。一方面,近期我们在研究更加便捷的模式,进一步方便群众互联网购药。另一方面,我们会同相关部门还在研究,希望进一步打通互联网医院和药店之间的连接。老百姓如果有慢病,常用药、处方药可以通过互联网医院等多渠道开处方流转到药店,然后可以快捷送到家里,或者老百姓到线下药店取药。但是也得确保安全,尤其是用药安全。这些都在研究过程中,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只要条件成熟,我们会不断推进。

 

  率先启动了医保商保数据的融通共享,推进多项政保商保项目的落地,促进上海市对创新药械形成由“基本医保+商业保险”多元支付的保障政策环境

 

  Q

 

  界面财联社:作为保险业的监管部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在加强基本医保和商业保险监管合作机制方面,有哪些考虑和积极探索?

 

  A

 

  曹光群:近年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与上海市医保局、上海市数据局等部门通力协作,不断地强化央地协同和部门联动。率先启动了医保商保数据的融通共享,推进多项政保商保项目的落地,促进上海市对创新药械形成由“基本医保+商业保险”多元支付的保障政策环境。成效主要体现两个方面:

 

  一方面,形成多元协同监管工作机制。我们和市医保局、市税务局率先明确为职工支付的补充医疗保险费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口径;与市医保局等相关部门联动创设医保大数据创新实验室,在保护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前提下,面向商业保险开放医保数据,用于相关保险产品的精算研究、产品研发和数字化理赔服务,这一年来,创新推出30多款普惠型数字化的保险创新产品,保险服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了提升。

 

  另一方面,协同打造“三医联动”的发展格局。我局配合有关部门,积极推动医保、医疗、医药的协同发展,发挥商业保险公司在大病保险经办中的专业优势,扩大保险机构参与长期护理险经办的试点范围,完善医保个人账户购买商业健康险、“沪惠保”等项目,创新推出“沪儿保”“孝心保”等产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延伸保险保障服务链条的作用,助力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目前,上海“保险码”创新产品保费收入已经达到2957万元,注册的用户达到了74.7万户。

 

  近期,我局又与市医保局以合作备忘录的形式,围绕数据共享、项目合作、联合调研等六大方面,强化交流合作,深化数据赋能,更好地发挥保险专业优势,不断健全我市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这也标志着上海多方协同深化医保商保大数据应用,支持创新药械发展,持续推进商业保险与医药医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迈入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新阶段。比如在个人授权基础上,探索让投保人通过“随申办-保险码”平台提交医疗保险理赔申请,可以实现免材料理赔,平均理赔时效缩短到2小时。目前,“沪惠保”已开通“快赔”“主动赔”服务,快赔率达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