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科技纵览 > 正文
复旦大学最新研究显示,至2030年全球范围内肝癌发病率将呈持续上升趋势
我国肝癌发病率如不干预仍将上升
发布日期:2021-01-21 来源:文汇报

  日前,国际权威流行病学期刊《国际流行病学学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在线发表了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青年研究员陈兴栋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1990-2030年全球原发性肝癌发病趋势的模型研究”。研究模型预测,如不加干预,我国肝癌的发病率和发病人数至2030年仍将维持逐步上升的趋势。

  

  研究人员在此前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数据和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模型预测了不同病因导致的肝癌的发病率和发病人数。结果显示,截至2030年,全球范围内肝癌发病率依然呈现持续上升趋势,达到每10万人中14.08人。其中,与脂肪性肝炎相关的肝癌呈现出最快的上升趋势。

  

  在国家水平上,研究人员根据肝癌在1990-2030年间的发病趋势,将195个国家或地区分为5大类。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属于先下降后上升的类别:从2000-2010年间,我国肝癌发病率从27.5/10万降至23.0/10万;2010年至2018年,我国肝癌发病率又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研究模型预测,如不加干预,我国肝癌的发病率和发病人数至2030年仍将维持逐步上升的趋势。

  

  研究人员认为,我国这种“反弹”现象的出现,其主要原因是我国乙肝感染的人群基数大以及人口的持续老龄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乙肝携带者的肝癌发病风险显著提高。

  

  研究人员发现我国的这种上升趋势仅在中老年群体中出现,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中则呈现出持续的下降趋势。这主要归因于我国新生儿全面的乙肝疫苗接种与青少年疫苗补种策略。该团队此前的研究发现在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如上海市,肝癌的发病率从1973年至2020年,均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这一结果不仅表明上海市早期为预防肝癌采取的“疫苗接种和母婴阻断”策略的有效性,同时也反映出我国不同地区之间肝癌发病特征的异质性。

  

  对此,陈兴栋建议,我国应持续在新生儿中接种乙肝疫苗,加强母婴传播的阻断力度,并扩大相关公共卫生服务范围,使更多人能够获得乙肝血清学检测并得到相应的抗病毒治疗。(记者 吴金娇 通讯员 邢东)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