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科技纵览 > 正文
我国早粳稻“零”的突破!今后提前3个月就能吃上新粳米了
发布日期:2021-07-20 来源:上观新闻


今后提前一季度就能吃上好吃的新粳米了!7月19日,早粳水稻新品种“中科发早粳1号”现场会在江西省上高县举行,经现场测产,人工抛秧种植田和机插种植田平均亩产567.64公斤。这一新品种实现了我国早粳稻“零”的突破。


“中国有14亿人口,要吃饱、吃好饭,是个大事。”利用分子精准设计育种技术,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院士朝着理想又前进了一步。


【早粳品种一直是一个空白】


我国是世界上水稻产量第一大国。然而,一直以来,早粳品种在我国水稻生产中是一个空白。


我国早稻生产共有13个省,全部分布在南方低纬度地区,其中湖南、广西、江西、广东等4省区播种面积占全国的75%以上。根据2020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早稻生产数据,全国早稻播种面积7126万亩,全国早稻总产量2729万吨,全国早稻单产383.0公斤/亩。


然而,我国所有的早稻品种均为籼稻,目前国家设立的早稻品种审定组只有早籼组。早籼稻是在3月中下旬播种、7月中下旬收获(生长期100-120天)的南方籼稻品种。早籼稻品种,尤其是长江中下游的品种,由于其整体品质较差,大部分作为储备粮或工业用粮使用。


同早籼稻相比,生长在高纬度地区的粳稻品种具有抗逆性强、株型优、米质优、食味佳等明显优点。尽管育种家已经尝试了几十年,却一直未能培育出在实际生产中使用的早粳稻新品种。


【优质新米可提前两至三个月上市】


“中科发早粳1号”,属于早稻中迟熟类型品种。2020年在江西高安市和浙江永康市的早稻品种比较试验及多点试验中,平均株高90厘米左右,平均每穗总粒数超110粒左右,结实率可达85%以上,千粒重26克左右,平均亩产在500公斤以上。


不止如此,新品种抗逆性强,尤其苗期耐寒、后期抗穗发芽方面尤为突出,米外观品质优良,长宽比达3.0。主要米质指标达到优质二级米标准,食味佳。



五位院士试吃“中科发早粳1号”


“将早籼稻品种改为早粳稻品种,可以将优质新米提前两至三个月上市,为我国主粮供应端上‘第一碗饭李家洋说。


【“定制”一棵理想水稻】


这一新种质诞生的背后,有着强大的技术支撑:分子精准设计育种。


李家洋团队长期从事高等植物生长发育与代谢调控的机理研究,在我国率先建立了植物基因图位克隆技术方法体系,克隆了水稻的一系列重要基因,分离鉴定了水稻抗性淀粉合成等重要基因,为培育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率先提出了“分子精准设计育种”的理念,大幅提升了水稻品种培育效率。


李家洋院士(左)在上高县示范片查看水稻生长情况


用李家洋的话说,“分子精准设计”就像组装一台电脑。“想要什么样的水稻,把相关的水稻基因组合在一起,就可以培育出满足需要的种子。”


与常规育种技术相比,分子精准设计育种不仅克服了周期长、偶然性大和效率低下等缺点,还可以对当前品种的缺点进行精确改良,实现多个优良性状的聚合。


此次研究团队以优异稻米品质基因为主线,结合高产及理想株型基因等,运用分子精准设计育种的理念和技术,选择最佳亲本通过杂交选择,最终育成优质、高产、抗寒和抗穗发芽的“中科发”早粳新品种。


“分子精准设计”水稻不仅有助于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还有助于满足“众口难调”的个性化需求。目前,李家洋和团队正在尝试“定制”针对特殊人群的稻米,如针对糖尿病人的低淀粉,以培育出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水稻。


“我国的水稻育种研究目前在国际上处于第一方阵。”李家洋自豪地说。但他同时表示,尽管目前水稻育种材料聚集了大部分优良性状,仍然需要升级与完善。(记者 黄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