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科技纵览 > 正文
“一张纸,一支笔”,他带领团队建起亚洲第一的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
陆品燕:期待为国家基础科学研究输出更多“主力军”
发布日期:2021-09-06 来源:文汇报

50906_p31.jpg


  陆品燕,1982年生,2001年入党,上海财经大学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教授、副院长,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ITCS)主任,华人数学领域的最高奖ICCM数学奖获得者。短短五年,他领衔组建的ITCS已成为国际理论计算机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在CSRankings的算法与复杂性和计算经济学方向排名亚洲第一、全球前十。


  在理论计算机研究领域,80后学者陆品燕被认为用“一张纸,一支笔”创造了奇迹:2016年辞去微软研究院理论组主管研究员职务,全职加入上海财经大学,领衔成立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只用五年,中心已在全球知名计算机排行榜“ComputerScienceRankings(计算机科学排名)”算法与复杂性以及计算经济学两个方向,排名亚洲第一、世界前十。


  除此之外,他是2019年第八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ICCM数学奖(原晨兴数学奖)银奖获得者,迄今已在国际顶级学术会议及期刊上发表80余篇论文,其中理论计算机三大顶级会议STOC(ACM计算理论年会)、FOCS(计算机科学基础IEEE研讨会)和SODA(ACMSIAM离散算法研讨会)论文近30篇。


  但陆品燕的目标不止于此。他期望将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打造成全球华人理论计算机学者共同的家园,为国家基础科学研究输出更多“主力军”,解决更多“卡脖子”难题。


  扎根理论研究,造就世界一流的研究中心


  “在中国建立一个国际一流的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是我读博士以来一直的梦想。”陆品燕记得一清二楚,2007年他在圣地亚哥参加计算机科学领域顶级国际会议STOC,环顾四周发现几乎没有华人面孔。


  从清华毕业后,他入职微软亚洲研究院,但初心始终未变。2016年,他放弃优渥待遇,加入了上海财大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谈及当时的选择,陆品燕说:“所有的一见钟情都意味着冒险。”尽管外界有质疑有否定,但他没有犹豫,短短两周便完成入职。


  成立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之初,他就提出“理论与应用”、“中国与世界”、“理想与务实”三大理念。不做短平快的应用研究,陆品燕下决心扎根理论研究,“要做能被写进教科书的、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做0到1的创新”。


  “你们的研究成果有什么用?”陆品燕说,这是理论计算机研究者被“拷问”次数最多的问题。理论计算机科学关注计算的基本理论、算法和复杂性,这是计算机科学最本质、最核心的部分,是计算机科学发展的基础。他直言,目前国内理论创新远滞后于实践。以人工智能领域为例,虽然中国在应用领域可谓领先,但基础研究成果少。


  不同于应用研究,理论研究就是“一张纸,一支笔”,而且研究者要面对更长的科研爬坡期,短期内出不了有显示度的成果。陆品燕回忆,曾有一项研究前后耗时七年。而他之所以愿啃“硬骨头”,正是因为他的理想:发出中国声音,让理论研究服务国家战略,解决基础研究“卡脖子”的难题。


  在他的带领下,中心已有7名全职教师,包括两名“国家青年千人”人才,一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他们聚焦算法与复杂性以及计算经济学两个方向,在理论计算机科学三大顶会上发表70余篇论文,去年还与华为合作成立华为理论计算机实验室。陆品燕本人担任五个重要国际学术会议的程序委员会主席,在国际学术界发出中国声音。


  “这两年我去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明显感觉到华人面孔多了!”或许是联想起多年前的失落,陆品燕开怀大笑。


  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打造开放教育平台广纳英才


  “一所财经类大学两年内就出现一个世界知名的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可以说是个奇迹。”面对鲜花和掌声,陆品燕一度想要退居荣誉背后。他说:“宽松的学术氛围和高水平的科研氛围,才是产出高水平成果的前提。”


  青年科学家唐志皓加入中心后,短短两年就被破格提拔为副教授。陆品燕不为研究者设限,鼓励年轻人放开手脚,钻研有兴趣的课题。办公室、路上、用餐间隙……关于科研的自由讨论随时随地都会发生,创新的火花就这样迸发、落地。


  俄罗斯籍的青年科学家尼克·格拉文(NickGravin)曾先后就职于美国微软研究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之所以加入中心,他说,自由积极的学术氛围和良好的合作精神是最吸引他的地方。


  越来越多的学者、学生因为对计算机科学与数学的热情、对国家科研与教育事业发展的使命感聚集在这里。在陆品燕看来,中国的理论计算机研究方兴未艾,更需要整个学术界联合起来,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汇聚力量实现理论突破。


  如今,中心已成为开放的教育平台,接待访问学者110余人次,举办学术讲座130多场,有500多人次的外校学生参加中心的短期课程、研讨会等学术活动。陆品燕还面向全国师生组织举办学科前沿讲习班。不仅本校学生,还有更多来自上海交大、复旦、北大等高校的学生因此受益,成为活跃在教育和研究领域的“中国生力军”。


  比发论文更难的是带好学生


  在博士生胡群眼中,陆品燕平易近人。不论哪个学院的学生,只要有问题便可推门而入,与其畅谈。作为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陆品燕不仅主导学院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设计,还坚持为本科生授课。


  在同事眼中,陆品燕不拘小节。学院党委副书记黄海量笑言:“品燕领华人菲尔兹奖那天的领带还是找我借的,和当天的西装一点儿也不搭!”


  陆品燕也有烦心事。他告诉记者:“带好一名学生比在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论文还要难。”“苦水”的背后是他对教师这个岗位的敬畏之心。


  为培育具有交叉视野的学生,他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可以师从不同教授,选择最感兴趣的方向深耕细作。也正因此,这里不仅出现了国内第一篇本科生的SODA论文,还培养出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人才。


  但陆品燕更看重的是学生学成后是否服务祖国的教育科研事业。因此,在他教授的《计算机科学导论》等课上,他总是从计算机科学发展的历程谈起,结合自身的科研经验向学生传递家国情怀与科学精神。今年开学第一课,陆品燕打算从图灵奖说起,谈谈算法背后的科学家们。


  “当前,世界和中国逢百年未有之变局,置身于科学技术领域,肩负历史的使命,我辈当责无旁贷!”陆品燕说。(记者 吴金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