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科技纵览 > 正文
院士之“美”
发布日期:2021-11-24 来源:新民晚报

  又一批两院院士出炉。中国科研荣誉最高的殿堂之上,多了一批生力军。


  但凡能够被称为院士的学者,都是一个领域里面的顶尖专家,故每次中科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增选,都会引起各界的高度关注。有人搞起了区域排名,有人则比起大学里院士的人数。其实,真正该关注的是院士之“美”。


  何谓院士之“美”?要看看他们的成果有多少属于原创,也看看他们的科学精神及社会贡献。


  复旦大学中科院院士李骏解决了代数曲面上向量丛模空间理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其结果被写入教科书成为经典定理;同济大学中科院院士李杰和学生提出的“广义概率密度演化方程”,被国外学者称为“李—陈方程”。教材上的方程式、定理,有了中国人的名字,这是中国科研创新最急需的。因为,我们太需要原创。


  “双11”、支付宝,这些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数字经济名词背后,则是同济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蒋昌俊30年来,对网络支付安全的不懈努力。有了蒋院士的技术创新保驾护航,我们才能放心把微信、支付宝当成“钱包”。


  对于学者以及科研动机,100多年前,爱因斯坦曾有一番精彩评论。


  爱因斯坦认为,建造科学殿堂的有三种人:第一种人来做科学研究是出于他们超常的智力,科研就是他们的一项擅长的体育运动,从中能得到快乐的经历和满足他们的抱负。第二种人出于纯粹功利的目的将他们脑力劳动的成果交到科研殿堂的祭坛之上。


  显然,在科研领域,这两种人是比较多的。这两种人中,有工程师、科学家,甚至有大学校长。然而,爱因斯坦说道,如果仅仅由这两种人来建的话,科学的殿堂永远也就顶多是像一个森林那样蔓延生长,那里面除了各种爬藤,不会有其他东西。


  第三种人,是爱因斯坦认为最重要的。他们是科研创新的少数人,其中不少人是多少有点怪、不善言谈、孤独的家伙。他们来到科学的最强的动机是逃避个人生活的痛苦和悲催而进入一个可以客观感知的世界,“从嘈杂狭窄的环境中逃到宁静的山顶,来构造这个世界最合适于他的风范的、简约的、可以理解的画卷”。


  第三种人,是科学家最高的境界,真正的大师。他们之“美”,在于醉心于追求世界的客观真理。纯粹、原创,往往为整个科研领域定义了格局和框架。


  重温爱因斯坦的妙语,该让我们意识到:两院院士不是名利场,不需要比拼数量。两院院士中需要更多的第三种人。(记者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