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 正文
全球抗疫“创新与合作”,科学家们在思考什么?
发布日期:2021-06-07 来源:上观新闻

  疫苗和全球健康体系建设成为关注焦点。“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共识深深印刻。

  

全球抗疫1.jpg


  当下,多国起伏的新冠病毒疫情,令疫苗和全球健康体系建设成为关注焦点。“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共识深深印刻。

  

  6月4日下午举行的浦江创新论坛全球健康与发展论坛中,围绕“疫苗和全球健康”主题,科学家们坦诚交流,如何面对疫情的挑战?怎样的创新与合作,可以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健康的未来?

  

  “普遍接种疫苗,是我们唯一可以跑赢病毒的最明智策略。”

  

全球抗疫2.jpg

高福

  

  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指出,新冠肺炎病毒,是第7个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医学历史上,人类很晚才学会战胜病原微生物。1918年暴发大流感时,甚至连病毒都没分离出来。到了SARS疫情发生时,科学家花了半年才知道病毒是什么。艾滋病毒也是用了足足几年时间分离出病毒。而这次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暴发,科学家很快就分离了病毒、破解了基因序列,这得益于科研能力的提升和科学技术。

  

  “新冠肺炎的传播性与流感非常接近,但是病死率远远高于后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宏说,最新数据表明,全球总的新冠病毒病死率是2.14%,这个水平远高于流感的20倍。

  

  “普遍接种疫苗,是我们唯一可以跑赢病毒的最明智策略。”他认为,疫苗接种应成为一个重要手段,人类在历史上遭受过无数次传染病袭击,全球目前有20多种疫苗可预防疾病。这说明一个疾病传播率非常广,就必须进行疫苗接种。通过疫苗预防的20多种疾病,已经为人类带来了巨大收益。

  

全球抗疫3.jpg

张文宏视频发言

  

  张文宏指出,推动这些已有疫苗的接种,可以大大减少疫苗可预防疾病给人们和国家所带来的沉重疾病负担。若把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人乳头瘤病毒疫苗(HPV)、肺炎球菌结合疫苗(PCV)、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Hib)和轮状病毒疫苗及时纳入国家免疫规划,中国将可以大幅度降低相关疾病的发病和死亡。

  

  当下,世界上也出现对接种疫苗心存疑虑情况,亦是导致疫苗接种不充分的主要原因。消除“疫苗犹豫”,是当务之急,而提高科学素养是本质。张文宏表示,在接种层面要普及接种利弊的“科学证据”,改善疫苗供给链的区域不平衡现象,培养医护人员对疫苗的正确认知以及提供更“灵活”的接种方案。在公众层面,要培养公众的科学认知,对个人健康风险的评估与告知,对“预防优先”的理念宣传。

  

  “世界如果不共享疫苗,病毒将会共享世界。”

  

  许多人关注,在疫苗接种推进过程中,冠状病毒却出现了变异。随着冠状病毒变异的不断出现,这些变异株在传播速度、致病性、免疫逃逸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那么,疫苗还管用吗,要不要注射疫苗?

  

  对此,高福强调:“疫苗是法宝、强心针、稳定剂。要防控传染病,疫苗是能够解决它的最优办法。我们通过实验发现,接种过新冠疫苗后,就能获得基础的免疫作用,可以防重症、防死亡。”

  

  在他看来,全世界共享疫苗应该成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确保所有国家都能获得和大规模使用新冠疫苗,是防止该病毒在全世界传播的一项重要战略。世界如果不共享疫苗,病毒将会共享世界。

  

  “过去4个月里,世界卫生组织的‘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 已向120多个国家提供了疫苗。这一创新性全球合作伙伴关系正在管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最复杂的疫苗推广工作。”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资深中国战略顾问戴维仁表示。

  

  但他也遗憾地看到,75%的疫苗流向10个富裕国家,有的国家直到现在才收到第一批疫苗,这可能导致全球因疫情死亡人数翻番。今年2月以来,全球新增新冠病例翻了一番,印度、巴西的疫情正在急剧恶化。

  

全球抗疫4.jpg

戴维仁视频发言

  

  “值得高兴的是,过去一个月,有两款中国生产的疫苗纳入WHO的紧急使用清单,这将有助于弥合全球在疫苗获取方面的鸿沟。”戴维仁说。

  

  当今世界对应对全球传染性疾病的准备还远远不够。迄今,盖茨基金会已投入超过18亿美元提升新冠疫苗产能,并确保疫苗得到公平分配。我们也帮助加强供应链。“在公平分配方面,中国始终是我们强大的伙伴。”

  

  戴维仁说,中国创造性地推出了多项应对疫情挑战的产品和模式,以乙脑疫苗为例,儿童感染乙脑的风险最大。此前中国已经有一款疫苗,但还没有向全球供应。在盖茨基金会及其合作伙伴的支持下,这款疫苗通过了WHO的预认证。合作一直在继续,迄今为止中国已经有其他三款疫苗通过了WHO的预认证。

  

  他认为,中国具有巨大的潜力,可以为全球提供所有人都能用得上的公共产品,包括产品、项目、政策或是服务。

  

  中国抗疫,不靠“哪一招”,而是“综合施策”

  

  疫苗的研发与广泛接种是抗击疫情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但疫苗绝不是唯一工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院长,中国-世界卫生组织联合专家考察组成员、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专家组成员吴凡教授坦言,“中国抗疫经验,不是靠‘哪一招’,而是‘综合施策’。”

  

全球抗疫5.jpg

吴凡

  

  发言最初,她提到了2019年10月发布的《全球健康安全指数2019》,在其中中国的排名并不靠前。但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那些排位领先的国家表现令人失望,而中国做出了极佳的应对。

  

  “中国到底用了哪一招?”这是吴凡被问到最多的一个问题。她以上海为例,介绍了综合施策的中国经验。通过高效统一的指挥体系、多部门协同的公共卫生响应和强大的专业机构能力,上海能在两小时内完成核心信息调查,本地病例的平均确诊时间仅1.3天,每日核酸检测能力已达77万份。正是一系列“快、早、准、全、暖”的举措,取得了非常有效的成果,“中国经验证明了健全的公共卫生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性”。

  

  “公共卫生,不仅是医学技术问题,本质上是社会问题,需通过公共政策和公共资源的调动完成,”吴凡看来,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平时作为侦察兵,防患未然,防微杜渐;关键时刻便是战斗队、消防队,第一时间奔赴前线处置好疫情等各类公共卫生问题。

  

  面对疫情大流行,任何国家无法独善其身。吴凡说,不仅是新冠病毒,还会有其他未知的“X”风险形成健康挑战。面对未来,团结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促进全球健康公平,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她认为,需要不断加强公共卫生安全保障能力、疾病预防控制服务能力、“一锤定音”的实验室检定能力、公共卫生科学研究能力和信息利用与循证决策能力,才能发挥好公共卫生的“筑坝”功能,从源头上控制健康危险因素,减少发病、延缓重病,控制疾病增量,降低疾病负担,使整个医疗卫生系统减负、提质、增效,不断增进全体人民的健康。(记者 彭德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