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 正文
浦江成果发布 | 《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1)》
发布日期:2022-08-29 来源:上海科技

  2022年8月27日上午,由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联合编写的《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1)》在浦江论坛发布,这是系列报告的第9期。


  《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是国家创新调查制度系列报告之一。2021年的报告主要围绕两部分内容展开。第一部分重点回顾了国家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取得的成就和贡献,另一部分是报告的主体,对当年国家高新区的创新能力进行了系统评价和分析,主要基于“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展开。评价的对象范围涵盖至2020年年底的全部169家国家高新区,评价所涉及的数据均来源于经国家统计局批准、火炬中心组织实施的国家高新区年度统计调查(此报告最新数据为2020年度数据)。


  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由“创新资源集聚、创新创业环境、创新活动绩效、创新的国际化和创新驱动发展”5大方面、25个二级指标构成。以下是《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1)》的重点揭示。


8-1.jpg

8-2.jpg

8-3.jpg

  《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1)》


  报告显示:国家高新区创新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成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国家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长显著。2020年,全国169家国家高新区园区生产总值(GDP)达135566.2亿元,较上年名义增长11.5%,相当于全国GDP的13.3%。国家高新区入统企业16.5万家,实现营业收入427998.1亿元、工业总产值256355.8亿元、净利润30442.3亿元、出口总额44726.6亿元,主要经济指标较上年分别增长11.0%、6.7%、16.6%和8.1%。


8-4.png

  重点效率效益和科技创新指标表现亮眼。国家高新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企业生产效率不断提升。2020年,国家高新区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处于较高水平,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占园区生产总值(GDP)比例为6.8%,是全国的2.8倍;专利成果产出效率稳步提升,国家高新区每万人发明专利的申请、授权、拥有数量分别达到198.1件、76.3件、421.6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1倍、12.9倍和13.9倍;企业技术交易非常活跃,技术合同成交额达8017.4亿元,占全国的28.4%;劳动生产率为36.2万元/人,是全国的3.1倍。


  报告显示: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总指数持续增长,创新能力全面提升。


  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总指数达到371.9点。国家高新区整体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创新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相较基期2010年,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总指数累计增长了271.9点,年均增长27.2点;较2019年指数增长45.5点,增速达到了13.9%。


8-5.png

  创新能力的五个分项指数再创历史新高。2020年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的五个分项指数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五个分项指数数值从大到小分别为:创新创业环境指数(874.2点)、创新的国际化指数(568.5点)、创新资源集聚指数(268.2点)、创新活动绩效指数(198.6点)、创新驱动发展指数(147.9点)。


8-6.png

  报告揭示:国家高新区创新创业环境持续改善,成为构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小雨林。


  2020年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五个分项指数中,创新创业环境指数数值最大,增幅也最大,较上年增长21.4%,对总指数增长贡献率达67.8%,远超其他四个分指数。近十年来,创新创业环境指数增长趋势最为显著,指数曲线呈“J”型增长态势,表明国家高新区创新创业环境得到了快速且持续地改善。


  创业孵化载体稳步增长,双创活力持续迸发。2020年国家高新区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739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1147家,较上年分别增长15.6%和25.8%。创业服务体系的逐步完善,推动高新区创业企业持续增长。2020年高新区当年新注册企业74.8万家,较上年增长20.88%,平均每天新注册企业2047家,较上年平均每天多注册35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及加速器内在孵企业数突破13万家,较上年增长13%,平均每家高新区拥有在孵企业816家,较上年增加94家。


  创新服务机构持续增长,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2020年国家高新区省级及以上创新服务机构5944家,较上年增长14.8%;企业产学研合作经费支出达到1902.4亿元,较上年增长26.7%,保持高速增长态势。高新区服务双创的能力更加完善,高新区企业加大创新投入,通过加强与高校院所、创新型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特征更为明显。


  产业投资基金蓬勃发展,机构风险投资增速回升。国家高新区积极发展产业投资基金,通过公共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支撑产业发展。2020年高新区内产业投资基金规模达23411.4亿元,较上年增长34.4%。创投机构当年对企业的风险投资总额达到1877.1亿元,较上年增长了85.3%,与硅谷地区当年风险投资总额规模相当(硅谷为264亿美元,折合1821.0亿元人民币)。


  报告揭示:国家高新区创新国际化再加速,正在深度融入全球创新体系。


  2010-2020年国家高新区创新的国际化指数处于跨越“S”型曲线的二次增长阶段,但增长态势有所放缓,2020年该指数再创新高(568.5点),对总指数增长贡献率达8.3%,在五个分项指数中位列第二。整体来看,尽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持续下行,国际经济科技合作受限,但国家高新区积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主动融入全球创新体系,创新的国际化持续向好,为我国构建互利共赢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贡献积极力量。


  本土企业积极拓展国际创新合作,成果产出效率再创新高。2020年国家高新区内资控股企业设立的境外研发机构数量快速增长,达到1394家,较上年增长12.6%。跨国创新合作交流受到一定影响,企业委托境外开展研发活动费用支出达到227.5亿元,增长势头略有减缓(下降0.7%)。万人拥有欧美日专利授权数量及境外注册商标数量达到110.8件,是10年来最高水平。


  在疫情波动影响下,人才国际化水平略有提升。2020年国家高新区企业从业人员集聚外籍常驻人员7.16万人,引进外籍专家1.55万人,海外留学归国人员21.03万人。疫情影响下,受留学归国人员增长影响(23.2%),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和外籍常驻员工占从业人员比重为1.18%,较上年反而略有上升。


  高附加值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外资利用逆势增长。2020年国家高新区企业出口总额44726.6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24.9%,较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其中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27001.9亿元,较上年增长14.8%,占全国的比重达50.3%,较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实现技术服务出口总额2916.0亿元,较上年增长14.3%,较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达到4252.5亿元,较上年增长11.1%,占全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的45.2%;相比之下,对境外直接投资额1439.7亿元,较上年下降7.1%,高新区企业对境外投资更为谨慎。


  报告揭示:国家高新区创新资源要素不断集聚,成为新时期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


  2020年国家高新区创新资源集聚指数为268.2,较上年增长9.7%,对总指数增长贡献率为10.4%。创新资源集聚是国家高新区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创新水平的重要前提,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战略性支撑。


  企业研发人员密度持续加大,从业人员结构更加优化。2020年高新区企业每万名从业人员中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为849人年,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2.3倍。本科及以上学历从业人员占比由38.0%提升至39.5%,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数占比由8.1%提升至为8.2%,专业技术人员占比由27.8%提升至28.2%,高新区从业人员结构不断优化。


  企业R&D经费支出保持较高水平,政府、企业科技资金投入全面增长。2020年高新区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9192亿元,占全国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的49.2%;高新区通过财政拨款支持企业创新的力度加大,财政科技拨款总额1437.9亿元,较上年增长12.5%,企业减免税收总计4032.9亿元,较上年增长18.8%;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达到19571.6亿元,较上年增长16.7%。


  研发机构蓬勃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创新主体。2020年,国家高新区省级及以上各类研发机构数达到28709家,较上年增长12.5%,集聚了全国79%以上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2020年当年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37775家,较上年增长29.9%。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人员、创新经费投入指标占高新区整体的比例均在78%以上,已经成为高新区开展创新活动的主体。


  报告揭示:国家高新区加快促进创新经济价值实现,创新活动绩效不断提升。


  国家高新区创新活动绩效指数增长相对缓慢,但近两年有加快增长态势,2020年该指数达到198.6,较去年增长11.0%。


  高技术产业持续壮大,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迅速。2020年高新区中属于高技术产业的企业达90129家,占高新区入统企业总数的54.5%,较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服务业企业数量达到69551家,较上年增长25.3%。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为38193.9亿元,占高新区整体产业增加值的47.5%,较上年提高6.4个百分点。


  专利产出效率不断提高,专利质量优于全国水平。2020年,高新区每万名从业人员申请、授权、拥有专利数分别达到389.6件、259.5件、1243.6件,增速均在10%以上,实现了加速增长。技术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在高新区企业专利中占据了更大比例。高新区企业申请发明专利占申请专利的比例、授权发明专利占授权专利的比例、拥有发明专利占拥有专利的比例分别为50.8%、29.4%、33.9%,是全国相应比例的1.8倍、2.0倍和1.4倍。


  企业技术交易量质提升,技术收入占比扩大。2020年高新区企业当年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较上年增长18.2%;企业人均技术合同成交金额为30648元,是全国就业人员人均技术合同成交额(3763元)的8.1倍。企业技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3.7%,较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技术咨询与服务收入占技术收入的比重为64.6%,企业收入结构进一步向高价值服务环节倾斜。


  报告显示:国家高新区支撑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水平较高。


  国家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指数增长较为平缓,2020年该指数为147.9,较上年增长了3.5%。


  经济效率持续优化,辐射带动作用突出。2020年国家高新区企业人均营业收入呈现持续增长趋势,达179.6万元/人,同比增长3.1%;人均净利润12.8万元/人,较上年增长8.3%。高新区园区生产总值占其所在城市GDP比例均值为16.6%,较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劳动者薪酬水平持续提升,普惠共享成效凸显。2020年国家高新区入统企业从业人员数达到2383.5万人,较上年增长7.7%;从业人员平均薪酬达到15.6万元/年,较上年增长3.2%,是全国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77553元/年)的2.0倍;近十年来,高新区企业单位增加值中劳动者报酬占比一路攀升,2020年达到43.0%。


  绿色发展成效显著,低碳环保理念成为共识。2020年,国家高新区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源消费量为0.451吨标准煤,远低于全国工业企业增加值单位能耗。调查问卷显示,有23家国家高新区获批建设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86家高新区获得国际或国内认证机构评定认可的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超过9成的高新区出台了相关的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政策,低碳环保成为高新区产业发展的普遍共识。


  报告显示:国家高新区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东部地区具有突出优势。


  截至2020年,东部地区有70家国家高新区,数量占比41.4%,集聚了国家高新区66.4%的研发人员、54.7%的研发机构、58.0%的创新服务机构、65.3%的当年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5.2%的创投机构风险投资、57.9%的在孵企业数,对创新创业高端要素的聚集程度远高于其它区域。


  东部地区高新区在知识经济发育、价值链层级方面均优势显著。2020年东部地区高新区的企业百亿元增加值拥有知识产权数量和各类标准数量高达7547件,分别是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2.1倍、1.9倍和1.4倍;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40.5%,分别是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2.6倍、1.3倍和1.8倍;企业单位增加值中劳动者报酬占比为47.9%,分别高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17.9个百分点、12.5个百分点和12.2个百分点。


  报告提出:“十四五”新时期,国家高新区需要加快深化改革、不断创新,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高新力量。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同时也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之年。国家高新区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定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高新区发展又“高”又“新”的嘱托,按照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全面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在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强创新创业服务支持促进大中小微企业竞相发展、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积极融入全球体系、优化营商环境及推动绿色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展望未来,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冠肺炎疫情使百年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新背景下,国家高新区更需坚定信心、主动担当、深化改革、不断创新,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高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