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 正文
2023浦江创新论坛之全球健康与发展论坛:用科技创新加速全球健康共享
发布日期:2023-09-12 来源:上海科技

  在深度全球化时代,新冠疫情以前所未有的态势,横扫了人类世界,并永久改变了全球健康事业的发展进程。

 

1-1.jpg

 

  在9月11日举行的2023浦江创新论坛之全球健康与发展论坛上,与会的国内外院士专家、业界精英一致认为,要通过越来越紧密的国际合作,来消弭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健康差距和医疗不平等;要通过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和新兴技术应用落地,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健康新挑战;要汇聚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公众等多方力量,共同应对新技术、新产品带来的科技与社会治理新问题,为护佑全人类健康探寻新路径、新方案。

 

  该论坛主题为“创新技术的新应用和新市场加速促进全球健康与发展”,由上海浦江创新论坛中心、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发展中心承办,并得到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中国科技交流中心、“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的支持。

 

1-2.jpg

 

  国际合作消弭健康不平等

 

  “中国在上世纪50年代每年有3000万的疟疾病例,如今已经实现了本土案例零的突破。”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郑志杰说,这得益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医疗健康体系的不断完善。然而,创新成果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它们能自动得到公平的应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不平衡,使得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能够获得的健康资源存在巨大的差距。要消弭这种差距和不平等,需要更为紧密的国际健康合作,以及不断创新的举措。

 

  “我们是一家创新型的非营利研究机构,将全球100多位优秀科学家集合在一起,聚焦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医疗诊断、传染病防治,以及儿童和孕产妇的健康。”全球健康实验室执行董事史蒂夫·克恩说,实验室与外部专家、各国政府的卫生部门、企业开展了积极的合作,通过创新型的产学研模式,为欠发达地区提供更为廉价、有效的药物和治疗。

 

  克恩介绍说,实验室会在药物研发的早期就参与其中,与企业、临床医院合作,共同推进研发工作。实验室的专家会对研发的方向、内容进行风险排查,对创新产品的开发理念进行价值验证,从而降低企业新产品研发的风险和成本。而在产品研发完成之后,实验室会对合作伙伴进行授权,以推动产品上市和规模化推广。很多时候,这种授权都是免费的,且非排它的,克恩对此解释说,“我们希望企业既能够通过创新产品获得市场盈利,同时也能在低收入地区降低售价,让更多人能够享受物美价廉的健康服务。”

 

  全球诊断技术联盟则采用了另一种方式推动国际健康合作。该联盟首席技术官马尔塔·费尔南德斯·苏亚雷斯说,在中低收入国家和地区,医疗检测的缺口比治疗的缺口要大得多,而艾滋病、疟疾、结核病等传染病的检测不足,又加剧了疾病的传播。“我们致力于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工作,推广更为低价、更易使用、更高效率的检测产品。”马尔塔说,新的诊断产品从医院走向了社区,从大型、多功能变得小型、快速化,实现了去中心化的医疗检测。在她展示的一个应用场景中,一台用两根架子支撑的X光机,在山顶为一名患者拍下了片子,人工智能的读片软件给出了诊断结果。

 

  创新技术推动健康服务深度和广度

 

  “5年前,我们的疫苗研发有点像是农民的工作,播下种子,等待下雨,如果一切顺利就有收获。然而,5年后的今天,mRNA技术的出现,使得疫苗研发就像是做面包,不仅没有歉收的风险,还能够灵活制作出不同口味的面包。”杜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疫情准备中心主任保罗·普罗尼克用了一个绝妙的比喻,说明了新技术在推动医疗健康上的巨大作用。

 

  依托基因检测技术的飞速发展,保罗·普罗尼克开展了一项在南亚和东南亚进行的疾病基因组测序工作。通过基因组测序,研究人员能够追踪病毒的起源,对环境中存在的病原体进行检测,由此可以在疾病大规模流行前进行预警。“我们已经在14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这项工作,有数家基因检测公司提供了产品和服务。而来自中国的华大基因提供了更有竞争力的产品。”保罗·普罗尼克忍不住为中国技术点赞,“中国最新开发的基因片段检测技术,一次就可以获得3000个病原体,而检测价格只需要40美元。从公共卫生角度来看,就是要把这样的技术推向市场。”


 

  将创新技术应用于医疗健康领域,来自国内的企业当仁不让。英矽智能联合首席执行官任峰介绍说,公司研发了PandaOmics、Chemistry42、inClinico三款人工智能软件,分别用于生物学、化学和临床阶段,用来解决药物靶点发现、新颖化合物设计,以及临床试验设计优化等方面。目前,英矽智能已经有1款人工智能设计药物进入了临床Ⅱ期,该药物从早期的靶点识别到提名临床前候选化合物,只花了18个月的时间,不到传统方法耗时的三分之一。此外,英矽智能另有3个人工智能参与研发的药物进入了临床Ⅰ期。任峰坦言,“未来希望通过我们的算法,结合我们智能机器人实验室,为更多的合作单位、科研院校和慈善机构提供新药研发的颠覆性的解决方案。”

 

  聚焦分子即时检验(mPOCT)的普世利华总经理陈翀介绍说,目前基层医疗存在对感染性疾病诊断率低的短板,传统仪器高昂的成本以及专业的人员需求让基层医院无法通过分子检测精准诊断传染病。通过创新性的技术,能在小诊所里进行大医院才能开展的多种分子检测。这对于提升小医院诊疗能力,辐射周边居民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在大西洋一座距离大陆3000公里的小岛上,借助普世利华产品为200多位岛民提供了近1000次检测。借助自主专利技术,普世利华计划针对结核、疟疾与性传播疾病开发适合广大中低收入国家基层医疗使用的诊断工具,并进行大规模推广以提高中低收入国家该类疾病的诊断率,减少此类疾病对人类生命健康所造成的损害。

 

  为新挑战找到治理新路

 

  新技术大大推动了全球医疗健康能力的提升。例如,流行病防范创新联盟(CEPI)提出了雄心勃勃的“百日疫苗计划”,希望将研发交付新疫苗的时间缩短在100天内。该计划的基础是对新病毒的快速基因检测、通过mRNA等技术对于安全、高效疫苗的快速制备,以及做好了准备的临床试验体系,由此可以让人类能够“跑赢”病毒。

 

  然而,新应用也带来了新挑战。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应用,产生了信息安全、隐私保护等问题。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高福表示,科学家们以前关注数据的质量是否是真实的,但在AIGC应用之后,还面临着如同“假钞”式的假数据、错数据。如果过度依赖人工智能的大数据收集,就有很大可能导致错误信息的出现。“我们都想用人工智能预测下一次流行病,但如果它得出的结论是错误的,发出了错误的预警,就会引发很大的问题”。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赵伟说:“现在医院看病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但病人的体温、血压都是个人的隐私,应该加以保护。然而一味倡导保护,就不能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价值。”他认为,数据就是资源,推动技术进步需要数据共享,但不能是免费共享,而是有价共享,“免费共享可能导致数据剥削,而有价共享能够帮助数据提供者从中获益”。

 

  推广新技术、新应用,推动全球健康进步,上海应该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高福坦言,上海可以凝聚全球人才,发挥新兴技术在解决全球健康问题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巨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