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 正文
开路先锋:坚定的战略选择——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上海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2023-11-28 来源:解放日报

  上海正在努力打通一条“从010”的链条——科学家,要从“0”看到“10”,看见科技未来产业化的趋势,定位卡脖子问题和前沿难题精准发力;企业家,要从“10”看到“0”,读懂最底层的关键理论技术,真正进入核心领域,掌握布局主动;政府,既要能从“0”看到“10”、也要从“10”看到“0”

 

  这种“全过程创新”的理念已在上海深入人心。“从010”的全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激发出创新的内生动力,并实现有机协同。与之配套的是一系列体制机制再造和生态营造

 

  阿联酋迪拜,顾客阿里正在上汽MG品牌4S店里等待新车RX5交付。他第一次看到RX5是在邻居家的车库,后来,MG在中东地区销量跻身第一集团,迪拜街头的RX5越来越多。研究了一个多月后,阿里最终也被上海车的性能、科技、性价比折服了。

 

  墨西哥雷诺萨风电场,两台400kV变压器此前发生故障。这座当地最大的风电发电项目面临巨额的停电损失,还有可能引发全国大面积停电的风险。120天内,正泰集团完成替换变压器的设计到投产,从上海运往雷诺萨,安装后稳定可靠地运行至今,彻底解决了客户的需求。

 

  上海洋山港,马士基旗下的全球首艘双燃料甲醇动力集装箱船在冠东码头停靠。2024年,马士基与上港集团合作的绿色甲醇船到船加注业务将落地,相关标准制定工作也正由中远海运和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等共同推进。在全球航运业绿色转型的关键当口,提前布局双碳领域将在未来数年为上海港抢得先机。

 

  从中东到美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走出疫情、加快复苏的国际交流网络中,一个重要的枢纽是上海。

 

  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创中心,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开放枢纽门户功能,是习近平总书记为上海明确的总体定位和主攻方向。这些年,内外环境复杂多变、全球体系加快重构,这座以开放立身的城市直面冷与暖、危与机,也在攻坚克难的过程中不断明确自身的使命、担当与站位。

 

  担纲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这座城市始终被寄予厚望。在上海,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正在持续细化为施工图、高质量转化为实景画。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推进高质量发展,是其中的一条主线,也是一项坚定的战略选择。

 

  从“0”“10”

 

  今年7月,上海举办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所有人都在谈论ChatGPT。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郭毅可开玩笑说,大家似乎在参加世界ChatGPT大会。两个月后,上海举办的外滩大会,以蚂蚁金融大模型为首的诸多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而就在去年11月之前,这些话题还从未进入公众视野。短短不到一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开始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运行逻辑。这是科技创新的力量,也是前沿浪潮的冲击力。

 

  上海见证着浪奔浪涌。浪潮之中,上海从不甘当等闲之辈。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上海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2019年,总书记进一步要求上海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下转3

 

  这些年,上海的经济体量已经突破4万亿元大关。与之相应的是,2021年,上海全社会基础研究投入达177.73亿元,占研发投入的比重近10%,较5年前翻了近一番。2022年,上海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超2.2万家,同比增长10%;科创板上市企业81家,位列全国第二,募集资金数额居全国第一。

 

  经过多年努力,上海国际科创中心的“四梁八柱”已基本构建,正在从“建框架”迈向“强功能”。对这座城市来说,围绕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还在进行一场新的“全面审视”。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突飞猛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需要,必须要有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紧迫感。”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指出,要按照疏通创新源头、加速创新过程、强化支撑体系的实践逻辑,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为主线,进一步抓实抓细抓好科技创新的改革工作和重点任务,在科技创新领域勇挑重担,当好开路先锋。

 

  11月,复旦大学成立相辉研究院,聚焦攻关前瞻性、挑战性、高价值的关键科学难题,明确“510年不考核,鼓励人才十年磨一剑。也是11月,上海宣布将建立科技战略决策咨询委员会机制,瞄准战略前沿领域长期跟踪、持续研究、优化布局。种种探索,指向创新源头,也就是“0”

 

  两年多前,上海就已着手打造“基础研究特区”,如今“特区”正在不断“扩区”,获得支持的科研团队越来越多,相关的体制机制改革亦在深化。同时,上海围绕光子、生命、能源、海洋、人工智能等领域布局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达20个。

 

  从这些源头出发,上海更在努力打通一条“从010”的链条——科学家,要从“0”看到“10”,看见科技未来产业化的趋势,定位卡脖子问题和前沿难题精准发力;企业家,要从“10”看到“0”,读懂最底层的关键理论技术,真正进入核心领域,掌握布局主动;政府,既要能从“0”看到“10”、也要从“10”看到“0”,既要能鉴别什么是好的技术、也要能发掘哪些是好的企业,既要把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联系起来、也要把底层技术和市场前景结合起来,既要在不同领域针对性配备支持政策、也要在不同阶段集成性改革打通堵点。

 

  今天,这种“全过程创新”的理念在上海已深入人心。“从010”的全过程中,每个环节,都需要激发出精准投入创新的内生动力,并实现有机协同。与之配套的是一系列体制机制再造和生态营造。

 

  今天,上海将“产业创新生态化”与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结构现代化并列,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主攻方向。在多轮深度调研后,上海专门出台《高质量孵化器培育实施方案》,意在培育更多能够站在前沿、引领浪潮的一流企业,乃至形成创新“核爆点”……

 

  这一切,都是为了在全球科创竞合中扮演重要节点乃至枢纽的角色。对上海而言,这是一步必须下好的“先手棋”。

 

  这背后,是对高质量发展底层逻辑的参悟,也是对上海开放身位的确认。

 

  从上海到全球

 

  “开放创新”——9月,习近平主席向2023年浦江创新论坛致贺信,特别强调了这一命题的重要性。

 

  两个月后,第六届进博会在上海举办。习近平主席致信进博会,重申中国推进高水平开放、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坚定决心。

 

  今天的世界,已经形成一张以主要中心城市为节点的全球资源配置网络。上海背靠扬子江、面向太平洋。作为对内对外开放两个扇面的枢纽,需要更好地统筹国内和全球资源配置,代表中国参与深层次全球竞争。这意味着,考量上海的科技创新,乃至高质量发展全局,都必须置于改革开放的大局之中。

 

  上海的“五个中心”,前面都有“国际”的定语。金融要素市场齐备、大宗商品市场丰富、航运资源高度聚集、科技资源布局前瞻、信息交流互动频繁,这是上海的特质,也是必须大力弘扬的优势。在数十年开放发展的历程中,上海已嵌入全球体系,全球资源配置功能不断强化。洋山港链接全球200余个重要港口,班轮运输连通性指数达145.68,位列全球第一。除了实体航线,运达洋山的大宗商品,也与上海价格紧密相连。上海推出的国际期货合约,在全球打响名气,大宗商品交易公司每天都要密切关注上海油”“上海铜的价格波动。凭借看得见和看不见的链接,上海正在成为全球网络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然而,世界经济格局近年逐步演变。一方面,单边主义、逆全球化抬头,流量型、开放型经济面临挑战。另一方面,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浪潮席卷,国际规则迎来变革。面对冲击,解局之道,依然是主动开放、扩大开放。

 

  2023年是走出新冠疫情大流行之年,全球交往重回线下。这一年,各路外企巨头频访上海,前11个月,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公开会见的国际机构负责人、外企高管等就有数十人次之多。每次会面,上海都会郑重承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为中外企业在沪发展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秋天重回线下的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上,30余位顶尖国际企业家,以及他们所在的全球各大经济体收到了来自上海的清晰信号:上海将坚定不移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提升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

 

  也是这一年,上海自贸区度过了十周岁生日,上海出台了《加大吸引和利用外资若干措施》;年中的市委全会通过的《中共上海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更就高水平开放尤其是制度型开放给出详细“施工图”。

 

  从当下到未来

 

  无论是推动全过程创新,还是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不仅作用于当下,更折射上海长远前瞻的战略考量。

 

  在当下远眺未来,以未来反观当下,这是“排头兵、先行者”的应有格局;统筹兼顾、远近结合的长期主义思维,同样是一条重要的发展方法论。

 

  这些年,“未来”一词在上海日渐高频。除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外,上海同步聚焦“未来产业”,力求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并以六大重点产业为主推动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力争占领价值链高地。

 

  而整座城市的空间布局、发展方式,亦在强调一种“未来感”。

 

  作为上海特殊战略空间,建设已有三年的“五个新城”如今被寄予新的期望:要“真正成为希望之城、未来之城”。“未来之城”,意味着前瞻性、可持续的规划布局、功能打造,要有长期可预期的开放政策环境;要有扎实的未来产业支撑,培育新质生产力,体现新发展理念;还要从环境、服务等方面创造可持续的、具有“未来感”的生活方式、人居体验。这个意义上,五个新城也在为全市转型升级提供“试验田”与“样板间”的功能,并为未来城市提供想象空间。

 

  10月,又一个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上,首次向中外五座城市颁发了一个以上海命名的奖——“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奖(上海奖)。可持续的城市面向未来;也唯有可持续,才能拥有未来。颁奖本身,亦是上海的一次自勉。

 

  这样的一座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需要统筹,空间布局、产业布局、生活布局亦要协同优化,区域经济形态和城市形态相辅相成。这是一座矢志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构成的是一套科学、和谐、永续的发展路径,需要方方面面的观念更新、动力再造。

 

  这也是一座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是一座开放包容、共生共荣的城市。这背后,又需要把握多重关系:长远和短期的关系——解决今天问题的办法要为明天的发展腾出空间;重点和一般的关系——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突破口,牵引带动其他任务解决;区域和整体的关系——各地区、各部门应牢牢树立“一盘棋”意识,系统化、整体化、协同化推进各项重点任务……

 

  尤为重要的是善于从未来看当下,透过现象看本质——在重要规划、重点项目、关键事项上有长期主义的战略思考,看得到长远发展。对一个“开路先锋”来说,完成好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任务,这种远近结合、富于远见的眼光和思维,将提供持久的动力和底气。(记者 朱珉迕、胡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