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 正文
全国科学传播发展指数报告发布,北京、上海、浙江排名前三
发布日期:2023-12-08 来源:上观新闻

2-1.jpg

 

  科学传播发展指数是国内首个衡量区域科普事业发展状况的指数工具。近日,上海科普教育促进中心发布第六期《全国各省(市)科学传播发展指数报告》。这份报告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全国科普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数学建模的方法进行量化计算分析,从科普场地、科普人员、科普活动、科普经费和科普传媒等多维度综合评估地区科学传播发展水平。在不包含港澳台的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北京、上海、浙江的科学传播发展指数总分位居前三。

 

  为确保指数选取的各项指标符合科普发展实际情况,科学传播发展指数体系包括科普人员、科普场地、科普经费、科普传媒、科普活动等5个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2021年全国各省(市)科学传播发展指数总分排名前十的省区市依次是:北京(560.52)、上海(494.71)、浙江(239.39)、天津(111.80)、河北(109.16)、广西(106.14)、广东(102.45)、湖北(85.08)、云南(84.23)、江苏(79.25)。

 

2-2.jpg

2021年全国各省(市)科学传播发展指数总分

 

 

  上海科普教育促进中心课题组表示,报告的科学传播发展指数主要呈现五个特点。一是多有提升,各地科普事业“全面开花”。自《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印发实施,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取得显著成效。通过比对2020年与2021年指数各指标情况,发现除去部分指标由于统计口径变更无法进行比较,其余各项二级指标的全国平均值绝大部分较2020年有所提升。

 

  二是稍有变化,全国科普事业发展榜单出炉。2021年,北京、上海分别以指数值560.52和指数值494.71排名全国第一和第二,已连续6年占据榜单前二,科普事业发展居全国前列。与2020年相比,2021年全国各省区市指数排名表现出较大幅度变化,如吉林下降19名,河北上升15名。导致这一排名波动的主要原因是计算科普活动指数值时,对于线上和线下活动,2021年与2020年采取的统计口径有所不同。2021年下发的全国科普统计表中,对科普活动明确分为线上与线下两部分进行统计,而2020年未对该项做出详细区分。

 

  三是息息相关,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强联系。指数地图显示,2021年东部沿海地区科普事业发展水平较高,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区科学传播发展指数较高。而西北、东北地区科普事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由此可见,全国各省区市科普事业发展水平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

 

2-3.jpg

全国各省(市)2021年科学传播发展指数地图

 

 

  课题组还发现,全国各地科普事业发展程度与国家支持关系较小。考虑到全国部分省(市)科普工作受国家自有资金支持,课题组单独提取出部委单位的相关数据,将科普统计数据分为部委数据与除部委数据,分别计算指数值。计算结果显示,除北京、新疆外,其余省(市)部委数据占比较低。去除部委数据后,上海成为全国科学传播发展指数排名第一的城市,北京降至第二。

 

  第四个特点是差异较大,各地科普事业发展尚不平衡。统计2021年科学传播发展指数各指标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占比,可以发现东部地区在大部分指标上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交流活动参加人次、科普活动效果等指标上,东部地区占比超过80%

 

  第五个特点是适应变化,统计指标全新升级。为适应快速变化的科技新发展,2021年,科技部对《2021年度全国科普统计调查方案》做出修改与调整。为此,课题组对科学传播发展指数统计指标做出相应调整升级。对指数统计指标的调整主要体现在科普传媒与科普活动上。其一,考虑到近年来各类音像制品使用率逐渐走低,课题组不再将光盘、录音、录像带等纳入科普传媒下属二级指标统计。其二,自新冠疫情以来,全国各地科普活动多转为线上进行。为区分线上与线下科普活动,将线上科普活动相关数据纳入科普活动下属二级指标统计。

 

  《全国各省(市)科学传播发展指数报告》的发布,标志着全国科学传播发展水平数字化评价体系保持平稳运行,为探索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制定科普政策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2-4.jpg

全国各省(市)科学传播发展指数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