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 正文
类器官技术发展迅猛,产业各方如何形成加速“合力”?
发布日期:2024-05-27 来源:上海科技

4-1.jpg

 

  类器官是近年来生物医学领域最具突破性的前沿技术之一,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理解生物发育与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并且在药物筛选、药物毒性毒理分析、基因和细胞治疗等生物医学转化研究领域具有巨大应用潜力,曾被《Science》评为年度十大科学技术之一。类器官技术在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疾病治疗与生命延续提供了新的可能。

 

  目前,我国在类器官领域发展正呈百花齐放、奋起直追的态势。523日,BIO-FORUM 2024类器官前沿技术与临床应用论坛上,来自监管部门、高校院所、丹纳赫为代表的企业等各方面的专家齐聚一堂,共同为中国类器官领域的发展把脉

 

  类器官将为新药研发带来更多可能

 

  类器官,是指利用成体干细胞或多能干细胞在体外特异性因子诱导以及3D培养后形成的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组织类似物。简单来说,它就是一个体外的微型器官,其具有和体内器官相似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可以自我更新,从而在体外形成的一个类似于人体的微型组织和器官。

 

4-2.jpg

 

  在浙江大学医学院研究员蒋明看来,类器官的应用,将为包括基础研究、精准治疗、新药研发等多个领域,带来更多的“加速度”。“类器官结合了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的优势,同时也规避了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之间的劣势。”蒋明谈道,“事实上,前期我们用的药物开发的基本模型——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前者与人体差异显著,难以实现体内组织的真实性和相似性,因此失败率相当高,而后者构建时间长、费用高、通量低,无法进行大规模高通量药物筛选。”

 

4-3.jpg

 

  另一方面,通过类器官的帮助下,一些原本只能在实验室中实现的技术,得到了放大与量产的工程化契机。上海干细胞临床转化研究院院长助理、特聘研究员乐文俊分享道,“我们用类器官,实现了粒细胞生产制造的问题。”据乐文俊介绍,长期以来,由于难以提取分离,粒细胞的批量化始终是粒细胞抗癌疗法这一技术路线的瓶颈,而通过3D打印的技术构建骨髓类器官可以让干细胞在其中分化为粒细胞,该瓶颈的突破,为粒细胞抗癌疗法的规模化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期待形成共识与合力 加速中国类器官产业高质量发展

 

4-4.jpg

 

  目前,中国在类器官领域的技术方面,发展迅猛。“从科研端的角度来说,我觉得这个技术从2009年第一篇文章发表,到现在其实也发展了十几年的时间。从技术层面来讲,其实已经是成熟到一定地步了。上海昊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李星南说道,国内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是发表的相关文章是呈几何数级别的上升趋势。

 

  但目前类器官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还有许多的挑战有待解决,首先是成本方面,“目前,类器官的培养成本很高,其中基质胶、细胞因子等原料都不便宜,如果这些原料能够有进一步突破的话,研究会有更快的进展。”迪辅乐生物高级科研总监庾庆华谈道。

 

4-5.jpg

 

  另一方面,类器官的个体化差异与其作为工具的通用属性之中,也同样存在需要弥补的鸿沟。丹纳赫中国生命科学平台高级市场技术科学家冯超谈道,类器官器官并非“一天长成”,细胞的生长需要时间,更需要考虑相应时间节点所需要进行的操作。而个体与个体、疾病与疾病之间又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因此,无论是临床还是研究本身,都急需一种稳定的、可重复的临床前、用药前药物安全性评价模型和相近的路径和策略。”目前,丹纳赫与辛辛那提儿童医院正在开展该方面的合作研发。

 

  在冯超看来,类器官是一个平台,更是一个研究工具,让临床医生能够有更多的用药指导,让肿瘤治疗不再是“开盲盒”而是能够实现个体化的精准治疗,同时也能够大大助力新药的研发。

 

4-6.jpg

 

  在类器官这个方兴未艾的赛道中,如何让科研、临床、产业、监管等各方形成合力,共同促成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与会专家关注的话题之一。“从监管的角度,我们更希望大家能够坐在一起,在监管、研发、产业等方面,能够有进一步的共识。”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药理毒理所副所长冯震谈道,“现在企业非常多,产品的应用也都有,我们是否可以成立一个类似于产业联盟,哪怕是非盈利的学术性的社会组织,能够有一个关于产品质量的标准或共识,这样的话,无论是类器官也好、类器官芯片的产品也好,才能慢慢成为一种通用化的工具。”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