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 正文
创新涌现的时代,为何提问愈发重要
发布日期:2024-06-03 来源:上海科技

  531日举行的2024年上海科技节闭幕式上,市科委启动科学好问题征集活动,鼓励以青少年为主的全年龄段公众积极提问。活动将从来自民间的好奇之问中选出100个科学好问题,邀请相应领域科学家回答。

 

  不仅上海全城寻“问”,科学界也在鼓励提问。近年来,中国科协持续开展问题难题征集活动,全国各学会纷纷建立本领域问题难题发布机制。从如何实现低能耗人工智能,到气候变化背景下作物如何适应环境,一批前沿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的征集发布,正引导更多科学家眺望未来。

 

  《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3年前曾预言影响未来的12大趋势提问赫然在列。当科技发展让人类的解题速度不断加速,改变世界的颠覆性创新不断涌现,提问为何愈发重要?凯文·凯利的解释是,因为回答越来越便宜,提问越来越贵了——我们必须教会人们怎么去提问,它就像引擎,推动人的思维不断去创造。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百年前的这句名言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在当下更凸显其意义和价值——好问题不仅关乎好奇心,更关乎科学与人类的未来。

 

  “动动手指”与“过过脑子”

 

  鳄鱼的咬合力是多少?量子纠缠就是心灵感应吗?当搜索成为一种学习方式,在任何能接入网络的地方,都可一键获取知识。更何况现在,越来越像人的AI来了。科幻作家江波说,我们这个时代,答案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比起答案,我们更需要挖掘答案的能力,而提问正是接近答案的钥匙。

 

  人工智能与深度学习领域知名学者、斯坦福大学教授吴恩达表示,尽管ChatGPT的知识储备非常丰富,但很少有人能够一次性得到满意答案,我们需要根据输出结果,不断修正提示词给予它反馈。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在《大模型改变世界》的演讲中预测,10年后,全世界有50%的工作将是提示词工程,所以我们的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提出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

 

  给出新的提示词,其实包含了你对答案的思考,这与提问的逻辑一致。美国教育家迈克尔·史蒂文斯创办了一个收集人们提问的频道,并挑选其中有意思的给予回答。他认为,没有问题是愚蠢的,任何问题都隐藏着思考方向。比如,当有人问“影子有多重”时,潜台词是“影子究竟是什么”;而如果你想回答“镜子是什么颜色”时,需要了解大量关于镜面反射、光的本质等的“为什么”。

 

  AI时代,无论输入什么问题,大模型总能给出答案。而如果大模型是答案,那么问题是什么?基于这样的“AI之问,李彦宏表示,谁拥有提示词工程能力,谁就拿到了释放大模型强大生产力的钥匙。凯文·凯利也曾不止一次强调,更好提问是人类面对AI的最好办法。

 

  从某种程度上说,答案就在那里,等待着一次次提问把它找到。谁能更早提出问题,也意味着谁能更早解决问题。“提问是很难的。”在江波看来,如果你想得到一个答案,只要动动手指,但想要提出一个问题,就得先过过脑子。

 

  新问题开启新时代

 

  15世纪,意大利人哥伦布读到葡萄牙诗人卡蒙斯的诗句陆止于此,海始于斯后,提出了他的问题:大海的另一边是什么?于是,哥伦布4次横渡大西洋,最终发现新大陆,由此开启了人类历史上一个充满冒险与发现的时代——大航海时代。

 

  量子物理学的诞生则源于一个原子发光问题。普朗克、玻尔、爱因斯坦等一众物理学家对“原子为什么会发光”的探究与求证,促使物理学从宏观走向微观,引发了后续量子力学时代的开篇。

 

  “提问是智慧生物的基本能力。当人们注意到一些新的过程或存在,自然就会产生疑问。对疑问的解答,不断提升着人类的生存能力,增加人类的知识储备,从而不断产生新的科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曹则贤说,科学是靠提问问出来的,只有把问题提对了,答案才能走在正确的路上。

 

  因此,那些提出“好问题”的科学家总能第一时间收获同行的注意力。比如,198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利昂·莱德曼提出的如果宇宙是对一个问题的答案,那么问题是什么的问题,至今仍牵引着曹则贤的思绪。曹则贤认为,问题即看待世界的角度,一个好问题可能就会打破常规、颠覆传统,开辟一个新世界。

 

  现在,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亟需一批好问题来开启。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政道研究所所长张杰表示,过去40多年,国内科学界大多在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今天,我国的科研投入总量已达世界第二,科技发展经历了从跟跑并跑并在部分领域开始领跑的阶段,我们不能再一直做别人出题的研究。

 

  面对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有的历史性交汇期可能产生同频共振,有的也可能擦肩而过。当科技树上低垂的果子被摘完,人人都在奋力摘取那个更高点的果实时,需要更多人开动脑筋,共同寻找那个开启新时代的好问题。

 

  回到“知识产生的那一刻”

 

  当埃隆·马斯克雄心勃勃地想要把普通人送上外太空时,遇到的第一个棘手难题是超高的火箭发射成本。于是,新的问题——如何降低火箭发射成本随之而来,沿着这一思路一步步思考,可重复利用火箭成为备选答案之一。

 

  AI制药头部企业英矽智能创始人、加拿大科学家亚历克斯·扎沃洛科夫自学生时代起就试图回答一个问题——人为什么会衰老。他将延缓衰老理解为与所有疾病为敌,因此对抗疾病就相当于与衰老作战。于是,他根据发现敌人”“研发武器”“开启战斗三个步骤,研发了三大平台,目前仍在不断改进这些平台功能。

 

  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注意到,拥有问题的人往往更有行动力。事实上,如今的商业世界,发现用户的需求与痛点,即一个真实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几乎是所有新业务发展的起点。

 

  在倪闽景看来,“跟跑”时代的科学教育往往是验证性的,即将书本上的过程演示一遍,目的是为了获得和书本相同的结果,而创新总是来自“知识产生的那一刻”。正是在“那一刻”,科学家面对着极大的不确定性,最终选择了一条正确的路,这背后经历了大量思考和试错,有时甚至充满了偶然。“如果能把这些过程和情景告诉孩子,不仅有助于他们理解知识,还能激发想象,提出更多问题。”

 

  有些问题从人类诞生那一刻起就随之产生,在可预见的未来也将一直持续下去,比如宇宙是什么、意识真的存在吗、怎样保持快乐,不同时代的人对此有不同解答。比答案更重要的,是人们在思考它们的时候怀揣的好奇心和迸发的想象力。无论何时,它们都是指引人类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