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 正文
制度创新有力加快跨境研发进程,构建更高水平全球化产业生态圈 张江新药加速“出海”进入丰收期
发布日期:2024-07-29 来源:上海政府网

  上海“新贵”商务区板块前滩,这些年吸引了330多家企业入驻。这些企业里,集聚数量排在第一位的行业是生命科学。

 

  一家全球性地产服务机构透露:入住高档写字楼林立的前滩,是外资生物医药企业彰显实力的选择。如今,不少张江孕育的本土企业也在这里扎根。它们用实力告诉人们,张江药企,正在跻身世界前排。

 

  从1992年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园算起,张江的建设刚刚经过32年时间。但张江产业的确在时间推移中,扎实完成了垒基筑台。生物医药,仅仅是张江的一个产业门类,在今年1—5月的营收就达到660亿元,同比增长11%。张江已成为国内生物医药研发机构最集中、创新实力最强、创新成果最突出的区域。

 

  当然,做大产业体量,并不能完全涵盖张江对国家产业体系建设的价值。今天,张江正承担着以科技自立自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使命。从去年至今,张江原创新药接二连三“出海”,今年上半年,张江获批国产一类新药2个,占全上海三分之二。生命科学行业国际舞台上,张江真的来了。

 

  张江新药造福全球

 

  十年前看张江药企,那些在埋头苦干的创业团队还平平无奇。近两年,张江作为中国新药的策源地,正式进入丰收期。

 

  今年6月,和黄医药宣布由其自主研发的抗肿瘤新药呋喹替尼取得欧盟委员会批准用于治疗经治转移性结直肠癌。呋喹替尼去年11月在美国上市后也迅速获得患者接纳,仅2024年第一季度的销售额已超5000万美元。

 

  和黄医药是张江最早开展新药研发的企业之一。呋喹替尼最初的小分子结构,就是企业研发人员在张江一家咖啡厅的餐巾纸上画出来的。

 

  中国造新药,本质上是为了国人拥有自主可控的药物研发能力。但不可否认的是,激增的“大数”正在强化中国新药研发科技力量的国际话语权——截至去年年底,我国10年间有146个创新药研发上市,占全球数量的15%,在研新药占全球数量的33%,仅次于美国。

 

  尽管仍有不少内资药企正遭遇国际环境带来的出口困境,但张江新药走出去的势头依然不减。就在呋喹替尼“出海”的前夜,另一家张江药企君实生物研发的特瑞普利单抗,也成功登陆美国市场。这不仅是我国首个在美国获批上市的自研自产创新生物药,更填补了美国鼻咽癌治疗上的一个空白。

 

  前不久,张江药企海和药物也对外宣布,拥有全球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MET抑制剂谷美替尼片已获得日本厚生劳动省批准上市,成为第一个以中国生物医药企业为主体在日本申报获批上市的创新药。

 

  张江药,切切实实在造福全球。

 

  孵化体系日渐完善

 

  张江生命科学产业的蓬勃,不是平地起高楼。

 

  浦东新区公利医院,一台针对前列腺增生的手术正在进行。医生熟练运用激光输出设备封住止血点,减轻了患者的痛楚,也降低了手术的风险。

 

  这台激光输出设备,是张江医疗器械企业瑞柯恩自主研发的。十多年前,它还仅仅是一家不能再普通的科创企业。如今,瑞柯恩不仅造出了打破进口垄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激光设备,不久前还在浦东开工建设了3万平方米的总部和研制基地,预计2027年投产,年产值预计可达9.6亿元人民币。

 

  从小到大、从默默无闻到一鸣惊人,是发生在许多张江医药企业、医疗器械企业身上的真实故事。成长的背后,离不开企业和个人的努力,也不能忽视环境的支撑。

 

  经过32年发展积累,张江已有各类创新载体158家,在孵企业近3000家。全市公布首批7家高质量孵化器,5家来自张江。

 

  张江目前已经形成了大中小不同发展阶段企业星罗棋布的生态格局。小企业创新,可以进孵化器、加速器,也可以靠大企业拉一把。

 

  上海罗氏制药是20世纪90年代张江引进的第一个外资项目。就在去年,投资近3亿元的罗氏全球首个自主建立并运营的加速器在张江投用。截至今年6月,近20家本土初创企业已入驻加速器。

 

  除此以外,强生、西门子等超过20家大企业也纷纷在张江设立了开放创新中心,利用大企业技术、资本、平台优势对初创企业赋能,已培育加速企业超过200家。

 

  几轮改革后再出发

 

  515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张江药企倍而达药业有限公司申报的一类创新药甲磺酸瑞齐替尼胶囊上市。

 

  倍而达药业副总裁胡学勤说:“这个药前后共计投入了近10亿元人民币,和以往一款药动辄投入10亿美元相比,算得上是多快好省地完成了一个新药,这得益于张江的制度创新。

 

  胡学勤口中的制度创新,是张江早在2011年率先提出的改革需求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2015年,张江成为全国首批试点省市的重点园区之一,并很快诞生了首个通过MAH试点上市的一类新药——和黄医药的呋喹替尼。2018年,试点拓展到医疗器械领域。如今,两项试点成果已成为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的核心内容。

 

  在张江,生物医药已经经历了多个产业发展阶段。从最早国家队战略布局到迎来海归创业潮,从跨国研发企业在此汇聚到本土研发公司不断冒头,行业迭代的同时,制度环境也在迭代。

 

  2016年底,张江跨境科创监管服务中心成立。中心作为上海首家机场区域外的空运货物海关监管场所,采取直通模式,通关时间由2—3个工作日缩短至6—10小时。

 

  20207月,浦东新区率先在全国开展生物医药特殊物品入境联合监管改革试点。试点期间共计11家企业通过特殊物品入境白名单认定,累计完成白名单企业108批次(超过6万瓶)特殊物品进口。

 

  在试点顺利且可控的基础上,202310月《浦东新区推动进出境生物医药特殊物品监管服务若干规定》发布实施,生物医药特殊物品管理方式由白名单管理转变为条件管理,有效解决了企业研发用特殊物品进境难的问题。

 

  经过几轮制度革新,今年的张江重新回到原点思考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问题。不久前,由张江集团牵头组建的上海浦东生命科学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未来,这支团队将围绕生命科学产业,立足张江,集中力量服务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全生命周期,并辐射带动浦东其他区域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将链接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大科学装置、政府监管部门以及众多临床机构,助力浦东形成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集聚的发展模式,也让更多创新药物在张江诞生,构建更高水平的全球化产业生态圈。(记者 杜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