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报道 > 2019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 最新报道 > 正文
上观新闻:2019年度上海市科技奖颁发,功臣奖和特等奖花落谁家
发布日期:2020-05-19 来源:上观新闻

  摘要:2019年度科技奖励的组织实施,全面贯彻落实上海新一轮奖励制度改革精神,总体呈现三大特点。

  

  2019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今天上午举行,授予田禾、陈亚珠上海市科技功臣奖,授予许琛琦等10人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43个项目获上海市自然科学奖,31个项目获上海市技术发明奖,205个项目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15个项目获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奖,授予卢克·塔尔维(比利时籍)、余金权(美国籍)上海市国际科技合作奖。

  

  上海市科技奖励中心负责人介绍,2019年度科技奖励的组织实施,全面贯彻落实上海新一轮奖励制度改革精神,总体呈现三大特点——

  

  第一大特点是国际化程度显著提升。去年1月发布的《上海市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调整了奖励对象要求,由“公民”改为“个人”,将外籍科技工作者纳入四大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科技普及奖)授奖范围。2019年度,有37个被提名项目有外籍完成人参与,国籍涵盖日、法、美等11个国家,其中12个项目获奖。提名和评审方面,外籍专家作为提名专家,提名一项科技进步奖;4名外籍及港澳专家应邀参与项目评审。

  

  第二大特点是科普激励作用显著增强。2019年度首次颁发上海市科普奖,单独设立这一奖种,在全国省级科技奖励中尚属首次,旨在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普及科技知识、弘扬科技精神。2019年度有44项科普成果被提名,是2018年度19项科普成果(纳入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的2.3倍。其中,15项科普成果获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5项),是2018年度6项的2.5倍;4项一等奖创历年之最。

  

  第三大特点是提名方式更为多元。去年以来,上海市科技奖励改革了由科技人员申请报奖、推荐单位筛选推荐的传统方式,实行由专家学者、相关单位提名的制度。提名者要承担推荐、答辩、异议答复等责任,并对相关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2019年度提名项目(人)中,共有3项(人)由专家提名,奖种涉及科技进步奖和科普奖。其中,科技进步奖三等奖项目“严酷环境下钢筋混凝土防护技术体系创新及工程应用”由外籍教授提名,成为上海市科技奖励史上首个由外籍专家提名的获奖项目。

  

  从2019年度起,上海市科技功臣奖、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由两年评选一次改为每年评选一次。科技功臣奖的奖金由50万元/人提高到200万元/人,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由30万元/人提高到50万元/人。获得上海市科技功臣奖的田禾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教授,长期从事有机功能分子材料合成及其光化学与应用研究,在动态组装分子智能材料、新颖有机发光体系等前沿领域具有重要国际影响。获得上海市科技功臣奖的陈亚珠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她是我国跨领域从事医学工程创新研究和产业转化的开拓者之一,为重大疾病物理治疗技术、设备的研制和临床实施做出了卓越贡献。

  

  今天颁发的特等奖有3项,是近年来上海市科技奖励最多的一次。其中,上海交通大学牵头完成的“高功率密度燃料电池薄型金属双极板及批量化精密制造技术”获得技术发明奖特等奖,实现了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技术突破,对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牵头完成的“基于脑可塑理论新发展修复残障上肢功能的新方案”获得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创造性地提出治疗中枢神经疾病的全新途径,也深化了我们对大脑及其神经系统的认识,有望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发展;华东师范大学牵头完成的“面向重大工业装备核心控制软件的安全可信保障技术及应用”获得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开发了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汽车电子、电力控制等领域的可信软件,为这些领域的自主可控保驾护航。

  

  根据《上海市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四大奖的特等奖由50万元/项提高到100万元/项,一等奖由20万元/项提高到50万元/项,二等奖由10万元/项提高到20万元/项,三等奖由5万元/项提高到10万元/项。(上观新闻记者  俞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