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报道 > 2020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 > 最新报道 > 正文
2020年度上海市科技奖揭晓,科技功臣奖和特等奖花落谁家
发布日期:2021-05-25 来源:文汇报

  2020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今天(5月25日)揭晓,共授奖281项(人):葛均波获上海市科技功臣奖,10人获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45项成果获自然科学奖,33项成果获技术发明奖,181项成果获科技进步奖,10项成果获科学技术普及奖。美国籍专家比鲁斯E·瑞特曼获国际科技合作奖。

  

  本年度科技进步奖中,产生了两项特等奖,分别是:上港集团联合同济、交大、振华重工、中交三航院等单位完成的“洋山四期超大型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上海交大联合腾讯等单位共同完成的“面向复杂场景的人物视觉理解技术及应用”。

  

  至此,上海市科技奖特等奖自2012年设立以来已经颁出了12项。从高等级获奖项目来看,上海的科研力量更加聚焦“四个面向”,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不断增强,协同创新效应愈发凸显。

  

  20%高等级奖项来自基础研究,创新策源土壤不断夯实

  

  基础研究,是实现“从0到1”颠覆性成果的源头。本年度上海科技奖中,涌现出一批突破性的基础研究原创成果:在85项高等级获奖项目中,有17项为基础研究。其中,生命科学和工程与材料学占比最高,各为四项。

  

  在自然科学一等奖项目中,复旦大学张远波团队发现了新型半导体材料二维黑磷,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半导体研究方向;“G蛋白偶联受体结构与功能的系统性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相关重大疾病发病机理,支撑精准药物设计。

  

  越来越多基础研究类项目“摘金夺银”,是上海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不断增强的生动写照。据统计,近三年,上海科技奖的获奖成果中基础研究类占比屡创新高,从2018年度的9.7%上升至2020年度的17.1%,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的获奖总数占比也从2018年度的19.3%上升至2020年度的27.8%。

  

  聚焦“四个面向”,一批抗疫成果脱颖而出

  

  去年,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科技成为战胜疫情的关键利器。2020年度上海市科技奖评选专门设立“新冠疫情防控”评审组,申报项目涉及快速诊断、系统防治、应急药物、医疗器械、科学普及等各个环节,两个特等奖中的一项便出自“抗疫”。

  

  上海交通大学马利庄教授团队联合相关合作单位,“火速”研发出全国首个健康码,覆盖10亿人,“亮码”200亿次;张文宏团队联合上海疾控完成上海首例新冠肺炎病例病毒全基因测序,实现本市新冠肺炎患者治疗成功率超99%;上海联影医疗科技牵头实现了面向重大传染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创新智能CT解决方案……展示了上海抗疫强大的科技实力。

  

  一个项目“三个帮”,近70%获奖项目出自协同创新

  

  跨界、协同、多性质单位共同研发,当下越来越成为创新的潮流。在本年度269个获奖项目中,平均每个获奖项目有3.1个完成单位参与,展现出项目的“混搭指数”逐年升高。

  

  2016年度,49.8%的获奖项目由多性质单位合作完成,本年度,这一数字今年上升到了57.6%。其中,有外地单位参与的项目占获奖总数的40.1%,较2016年度上升了10.8%。

  

  协同创新项目中,分布于长三角的合作单位最多,展现出创新格局上的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作者 沈湫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