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报道 > 2020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 > 最新报道 > 正文
张文宏领衔创新实现上海抗疫方案,荣膺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发布日期:2021-05-26 来源:上观新闻


抗疫的核心,是科技实力的比拼。


过去一年,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上海科技界及时响应新冠疫情防控需求,快速布局应急科技攻关任务,加速公共卫生领域科技成果研发与转化。一批优秀科技成果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发挥了积极有效作用。


来自市科委的数据显示:2020年共有19项相关疫情项目获得科技进步奖,其中1项为特等奖,9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9项获奖成果中大多(16项,占比84.2%)为多单位合作完成,涉及高校、研究院所、企业和医院等各类机构,充分体现了“产学研结合”的特点。


抗疫战场催生科技成果迸发。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领衔项目组,开展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诊治和创新新型技术的应急应用(疫情防控)”荣膺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自去年1月20日上海确诊首例新冠肺炎病例后,拥有2400万市民的上海开启超大型城市科技抗疫“攻关战”。项目组通过多个创新点,支撑起上海抗疫方案,为科技抗疫提供精准科学的“解题思路”。项目成员还包括: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石正丽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宁琴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赵景民教授等。


张文宏(左四)


【解码基因组,开发多种精准诊断技术】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疫情面前尤为如此。以往新发病原体鉴定耗时长、检测方法开发迟缓、疫情防控容易不及时。在上海防疫战场上,项目组于2020年1月19日率先完成上海首例新冠病毒基因组测序,获得新冠病毒序列特征,20日确认首例确诊病例,为后续制定防治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吹响了上海防疫“第一哨”。


“第一哨”吹响后,项目组率先开发应用多种精准诊断技术,助力检测。张文宏介绍:以往检测方法单一、耗时长,难以建立应检尽检防控体系。新冠疫情期间,项目组创新首批PCR试剂盒,研发了全国首个新冠病毒CRISPR检测试剂盒、全球首个获准用于临床检测宏基因组测序新冠检测系统......检测技术全方位多管齐下,促进建立了遍布全上海、基于精准诊断的发热门诊预警流程体系。这一体系为上海市民筑起一道牢固的公共卫生防线,上海发热门诊防疫经验被国务院点赞,更在全球抗疫舞台上进行分享。


【阐明致病机制,奠定救治“上海方案”】


新冠病毒治疗“上海方案”,离不开科学家夜以继日的研究。早期,抗病毒用药推荐缺乏科学依据,新冠特异性药物开发又周期长、成本高,尽快找到致病机制至关重要。项目组首次证实新冠病毒结合人细胞表面受体ACE-2入侵细胞,揭示了病毒感染细胞所需的膜融合过程特征细节。这一发现,为“上海方案”的抗病毒用药指导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尤为重要的是,上海基于此建立了评价抗病毒药物有效性的分子模型,并获得潜在药物分子。


前期,新冠肺炎患者病程发生发展规律存在认知不足。项目组从病理学、免疫学、病理生理学等,对疾病进行全面认识,揭示了疾病发展规律,为免疫治疗提供基础。去年2月,项目组首次完成新冠肺炎病理解剖,3月2日《上海市2019冠状病毒病综合救治专家共识》正式发布,这一国内唯一以省市为主体的指南,被誉为“上海方案”。项目组锲而不舍,去年4月揭示了新冠肺炎的免疫发病机制;去年5月全面认识了新冠肺炎致病机制。上述这些均为“上海方案”的完善添砖加瓦。


【创新集束化管理,全球亮出“中国声音”】


针对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早期难以识别、治疗“终点”不明确、死亡率高等现状,项目组在全球首次对新冠死亡患者全面描述,并推动集束化管理;同时首次提出早期识别重症患者血清学标志物、精准诊断方案。“上海方案”中,“一人一方案”堪称最大亮点之一,这其中尤其强调重症患者精准诊断、集束化管理,以此有效控制了新冠肺炎死亡率。


抗疫最核心的力量是科技,张文宏说,抗疫取得最终胜利,必须全球携手共同努力。项目组在全球抗疫领域表现不俗,牵头全球首个新冠病毒中和抗体临床试验,研发潜在药物靶点。研发报道了首个抗新冠全人源单克隆抗体CR3022,并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抗新冠全人源纳米抗体,为研发特效药奠定了扎实基础。


数据显示:项目组疫情期间共发表核心期刊论文62篇,累计被引6769次,多国专家评价“来自中国的研究,提供了对病原体的初步见解,对疾病认知至关重要,对临床医生极为有用!”(作者 顾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