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能找到抑郁症治疗靶点,还能看地球“秃了没”,数据应用总有奇思妙想
发布日期:2021-06-03 来源:上观新闻


作为2021浦江创新论坛“支撑城市数字化转型”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兴技术论坛于6月2日全天举行,围绕“科学数据”这一主题,邀请国内外嘉宾立足科学数据管理、共享和应用服务的创新理念和实践,分享科学数据开放、共享、应用、交互、协作的优秀案例,探索科学数据的创新应用,就科学数据开放的政策、原则、体系等多角度展开讨论。


大数据的奇思妙想


嘉宾分享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郭华东,介绍了“地球大数据驱动的创新应用”。“地球大数据”是一个新鲜概念,将地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测和分析,理解地球自然系统与人类社会系统间复杂交互作用和发展演进过程。如今,地球大数据正在成为认识地球的新钥匙、知识发现的新引擎、角色支持的新手段,它具有海量、多源、多时相、高度集成的特点。


比如大数据可以监测全球土地退化基准与动态空间分布,看看地球“秃了”多少。数据显示,中国土地退化零增长形势持续向好,与2015年相比,2018年净恢复土地面积增长60.30%,对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贡献最大。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大数据学院院长冯建峰教授的演讲主题是“基于多维度大数据的智能诊疗”。他的演讲风趣幽默、深入浅出,以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充分说明大数据与智能诊疗的交叉学科领域已经取得不少成就。比如大数据技术可以根据走路步态,识别出谁是抑郁症患者;大数据还可以“读心”,“你作为受试者,躺在我的核磁仪器里,睡着做梦了,我可以通过核磁采集的大数据反解出你梦见的是什么。”


仅仅用大数据进行诊断识别还不够,如何治疗疾病是关键。冯建峰介绍,他的团队通过监测抑郁症患者大脑,发现患者大脑中分管奖励的点位受到抑制,而负责惩罚的点位过于敏感,“把病根找出来,从而真正给精神疾病治疗带来好处。”基于该研究结果,一个加拿大团队用物理疗法抑制惩罚靶点的活动来治疗抑郁症,疗效达50%。



中国极地中心副主任徐韧则表示,对各类极地数据的融合与挖掘,将极大提升数据价值和科研效率。通过与上海科技创新资源数据中心的合作,提高了极地科学数据中心的数据存储、数据计算和数据安全等基础能力,需要在此基础上,利用科创数据中心在云计算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推动极地科学数据的挖掘和利用。


倡议数据共享


论坛现场,由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上海科技创新资源数据中心联合发起的《上海科学数据共享倡议书》正式发布并签署。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王晔表示,当前科学数据已经成为科学研究的关键成果和重要的战略性资源,科学研究正在面临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的“第四范式时代”。


《倡议书》主要内容有五条:一,坚持开放互通,推动数据共享;二,坚持互利共赢,加速成果转化;三,坚持专业创新,提升数据赋能;四,坚持安全可控,保障知识产权;五,坚持国际视野,积极协同合作。


《倡议书》得到了上海众多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其他创新主体的积极响应,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科院上海天文台、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上海国际人类表型组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上海海洋大学可再生能源工程中心等机构与倡议发起单位共同签署了倡议书,并已经将倡议内容落到实处,倡议单位间已经就数据的创新应用和开放共享,展开了多方面的合作。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副主任王瑞丹出席论坛并致辞,她强调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提出了三个思路:一是坚持“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二是要紧跟研判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特征,要研判新阶段的特点,要坚持中国特色;三是加强基础和前沿研究,为世界科技发展做出中国贡献。上海科学数据规模不断增长,在数据管理和应用的诸多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积极探索。(作者 侍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