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浦江创新论坛】AI+卫星,碰出新范式!来看这位外籍论坛主持人的“浦江”印象→
发布日期:2024-09-12 来源:上海科技

4-1.jpg

 

 

  “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域实力非常强,而且也正在与全球共同协作,为全人类探索太空做出了非常领先和卓越的贡献,这样的愿景和使命也和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因此我觉得加入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可谓恰逢其时。”在2024浦江创新论坛,中国科学院卫星数字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Farid Gamgami(中文名:高法睿)向记者说道。

 

  来自德国的高法睿今年6月来到上海,并加入中国科学院卫星数字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在2024浦江创新论坛上,他担任空天海洋先进科学与技术论坛的主持人,并作主旨报告。

 

  AI+卫星,碰出新范式

 

4-2.jpg

 

  据高法睿介绍,人工智能正在航空航天领域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因为有了人工智能相关技术,我们得以能够在卫星设备上进行边缘计算,也就是说可以让卫星上能够直接储存或处理数据,而不需要带回地面,从而极大的减少了存储的压力,也为用户带来了更多可操作的数据。”

 

  尽管AI在卫星的应用已极具潜力,但也仍然存在许多挑战。“在工业化4.0时代,数字化已无处不在,但卫星行业与空间工程与其他项目存在本质的不同,它是更定制化的。”高法睿谈到,因此成本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如果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我们需要注意,如何通过AI改变产品设计,来为卫星的研发提质增速,这不仅是卫星的挑战,同时也是其他空间飞行器需要考虑的问题。”

 

  当前,高法睿正在聚焦关于卫星的数字孪生与AI技术,“我们既有传统的方法,也有包括大数据、AI设计、自然语言处理、数据孪生等新方法,对于需要稳健运行的卫星来说,其生产正需要诸多传统技术和创新技术的结合。”高法睿谈到,除了方法之间的紧密结合外,工程师“愈挫愈勇”的精神也相当重要,“很多时候我们遇到问题不会气馁,而是被激发起斗志和兴趣,然后想尽办法去解决问题。”

 

  高法睿说道,随着AI技术在空间领域的不断深入,单纯的过分依赖计算,可能不再那么重要。但另一方面,“我们会越来越依赖新技术,知道运行原理的人却可能会越来越少。”高法睿在论坛上提醒大家需要注意数字化技术、AI工具大规模使用后,也仍需掌握技术的根本原理,“对于空间工程的工程师来说,需要有这样一种直觉,怎么样做出来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加入中国科学院卫星数字化技术重点实验室,他的上海科研生活初体验→

 

  2024年6月,高法睿正式加入中国科学院卫星数字化技术重点实验室,担任副主任。“作为一名外国人,能够在中国航天航空领域的科研机构担任这样的职位,我觉得很荣幸,这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高法睿说道。

 

  在加入中国科学院卫星数字化技术重点实验室之前,高法睿拥有亚琛工业大学航空航天工程硕士学位和海德堡大学天体物理学博士学位。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曾担任过多个高级职位,涉及空间运输、探索和地球观测。他还担任过系统工程师、项目经理、竞标和采购经理,以及一家太空中小型企业的首席战略官。

 

  本次参加2024浦江创新论坛,对高法睿来说,是一次印象深刻的体验,他用“高规格、高质量、全球化”这三个关键词来形容他所看到的浦江创新论坛。高法睿同时也是本届浦江创新论坛空天海洋先进科学与技术论坛的主持人。“论坛聚焦全人类共同关心的话题,邀请到了来自全球各地的嘉宾,并且许多嘉宾都表达了非常强烈的合作意愿,并提出了多样的合作方式和方法。”

 

  谈起近期在中国工作与生活的经历,高法睿说道,“我在中国感受到了非常不同的文化,每天都有新体验,正在非常努力地学习中文,也希望更多的探索中国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