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院士范先群丨三岁患儿说“我爱你”,破防了!
发布日期:2022-08-12
来源:上海科技
当眼中的光彩熄灭,仿佛生命的颜色也随之消失。“眼睛看到好多东西,谢谢!我爱你!”三岁患儿小语馨患视网膜母细胞瘤,发现时已是眼内晚期E期,经过眼动脉介入化疗等综合治疗,她眼球内的“白瞳”消失了,眼底巨大的肿瘤钙化萎缩,不仅保住了眼球,还保留了部分视力,如今女孩已经就读小学两年级,“我长大也要做医生!”。 范先群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医学院院长、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教授。致力于眼科疾病的临床诊疗和研究、尤其聚焦眼肿瘤和眼眶病诊疗技术创新和发病机制研究。11月18日,2021年当选2021年中国工程院新院士。 范先群教授带领团队建立了眼肿瘤生物样本库,在国际上率先建立视网膜母细胞瘤转移瘤细胞系,结膜黑色素瘤转移瘤细胞系和眼恶性肿瘤PDX动物模型,发现视网膜母细胞瘤新致病GAU1,发现并命名治疗新靶点RBAT1,创建靶向治疗新方法;提出葡萄膜黑色素瘤发生的“陷阱修饰”学说。 镁光灯下、显微镜中、内窥镜里,倾心救治的是患者的光明乃至生命。 提高我国眼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和保眼率 外行人很难想象,小小的眼睛,眼睑、眼眶、眼内、结膜和泪器都能罹患肿瘤。其中,视网膜母细胞瘤和葡萄膜黑色素瘤是儿童和成人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占眼内恶性肿瘤的95%以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和视力。 视网膜母细胞瘤为例,新生儿的发病率约为万分之一,我国患儿数量位居世界前列。如果早发现、早治疗,保眼率很高。然而,大部分患儿当眼内出现标志性“白瞳”时才被发现,诊断太迟,晚期患者比例超过70%,眼球摘除率超过50%。 “保住眼肿瘤患儿的生命和视力,是眼科医生的天职。”范先群说。他带领上海九院眼科团队首先聚焦视网膜母细胞瘤,开展眼动脉超选择介入化疗。 睑板腺癌是眼睑特有的恶性肿瘤,我国发病率远高于欧美国家,以往主要采用扩大切除手术治疗,术后复发率和转移率高。 范先群带领团队建立病理控制睑板腺癌切除和即期修复术,在保证彻底切除肿瘤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保留正常眼睑组织、保护眼球和视力,使患者复发率和死亡率明显降低。范先群团队关于眼恶性肿瘤的治疗和研究成果获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解决眼眶病的临床关键问题 眼眶病是一种与炎症、外伤和全身疾病相关的严重眼科疾病,不仅严重影响视力,还常造成患者面部畸形。针对这一类病情重、诊疗难和预后差的严重眼病,范先群带领团队开展了长期临床和科研攻关,获得了相关临床和科研成果获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眼眶外科内镜导航手术系统基础上,范先群团队正在研发适合眼眶外科特点的无线内镜手术系统和手术机器人,推动眼眶手术更加精准、安全和有效,并为远程医疗和优质资源辐射创造条件,惠及更多患者。 揭示眼眶病发生机制的基础研究是阻断疾病发生发展、寻求新的治疗方法的关键,也是范先群团队不懈努力的方向。 带领上海九院眼科走向世界 “不培养人才,一个学科就没有明天。”在范先群的心里,时刻想着人才培养、梯队建设、学科发展。20年前,范先群获得“银蛇奖”三等奖,2013年,他的学生贾仁兵教授获得“银蛇奖”二等奖,2017年,他的学生周慧芳教授获得“银蛇奖”一等奖,范先群荣获“银蛇奖”特别荣誉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历经20多年的发展,范先群团队建成国际最大的眼肿瘤眼眶病诊疗中心。范先群还以中国第一的名次在全球近2万名眼眶领域专家中跻身前0.1%,并位列“全球眼眶骨折专家”全球第二名,他的学生周慧芳等专家也在名单中榜上有名。 范先群认为:在学术创新上,要敢为人先。 他秉承导师张涤生院士的谆谆教诲,十年磨一剑,不停去拼搏,不停去奋斗,推动学科发展,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不能让任何一个患者、特别是眼肿瘤的孩子在我们科因为经济原因而失去治疗机会。” 上海九院眼科成立了全国首个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关爱基金,运行3年多来,已资助来自新疆、西藏等16个省市的100余例患儿。 坚守医者仁心,矢志科研创新 在带给无数患者以光明和希望的同时,范先群带领团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为攻克眼肿瘤和眼眶病的临床难题,为让人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