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应号召,57岁的她奔赴抗疫一线;他与病毒打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发布日期:2022-05-07 来源:上海科技

  根据市委要求和市委组织部的部署,市科技工作党委按照应调尽调的原则,积极调配市级单位(包括机关公务员、事业单位)干部支援一线,在最急需节点攻坚克难!科技系统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响应号召,以冲锋的姿态和“我先上”“跟我上”的实际行动,努力成为全市疫情防控攻坚行动的重要力量。截至5月4日,已有234名科技系统干部下沉一线开展增援工作。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在基层抗疫中发生的事情吧。

  

  董青:只要有需要,我就义无反顾上抗疫一线!

  

  大疫对党员干部是场“大考”。在疫情防控这场战役中,我们有年富力强的干部以身作则冲上最前线;也有一群“老同志”,他们大多到了含饴弄孙的年纪,却没有因资历老而选择“躺平”,而是积极响应组织号召,勇敢走上抗疫的战场。57岁的董青即是其中一员。

  

1-1.png

  “只要组织有需要,只要防控有需要,我就永远战斗在一线……”抗疫号角一响起,来自市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的董青便积极响应“双报到”,第一时间在“先锋上海”报名,与其他社区志愿者一起,参与核酸检测引导和扫楼等工作;接到下沉通知后,她立即前往居住所在地的田林街道小安桥居委,义无反顾地前往抗疫“最前线”。

  

  “从参与核酸检测、协助密接转运,到转入后勤保障组,对驻地进行清洁消杀,整理补充装备,提高下沉支援干部的生活质量。”她的故事看起来平凡琐细,但足够温暖。

  

  召之即来,义不容辞

  

  4月20日下午五点,董青所在的下沉干部微信群里出现一则紧急通知:“紧急!急需下沉干部到田林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报到……”

  

  “收到,马上来!”刚做完晚饭的董青虽然不清楚状况,但没有丝毫犹豫。她换上衣服第一时间奔赴抗疫一线,与其他党员干部一道,前往田林东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报到。在当晚抗疫突击队动员大会后,董青和抗疫突击队队员们开始奔忙在“战疫”现场。

  

  也正是到了集合地点,董青才知道,他们要去的位于田林路的小区是徐汇区疫情最重的区域之一。她们作为第一批下沉的核心骨干,主要任务是做好市级支援徐汇田林街道抗疫突击队“拔点攻坚行动”。

  

1-2.png

  “其实我当时也没有其他的想法,就是觉得作为一个党员,只要有需要,我就义不容辞。”董青说道,“当时真的一点准备都没有,来了之后才知道这是一场‘持久战’。我有高血压,就赶紧让家人把降压药和衣物准备好捎过来。”家人的支持和配合也让董青能安心守在抗疫一线。

  

  无惧风雨坚守“疫”线

  

  到达田林街道的当晚,董青等市级支援抗疫突击队队员就开始了抗原+核酸的支援工作。“这是个老小区,老年人多,外来人口占60%以上。”据董青介绍,田林二村建于上世纪50年代,是上海较早建设的一批工人新村。

  

  小区共27个楼栋,每层核定5户,实际住有6-10户人家;有的一户还分成了甲乙丙三家,煤卫共用,居住条件相对较差。目前住户多为退休的老年人以及流动性比较大的外来人口;人口密度高,人员复杂,不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疫情防控难度大。

  

  一场大雨突然而至,这场春夜的风雨使气温骤然下降。冷雨丝毫没有减少董青她们坚持岗位的热情,她们两人一组一栋楼,分工明确,协助做好抗原+核酸的检测工作。“那天晚上一直忙到12点多,后来雨越下越大,检测任务才被迫告一段落。到第二天早上8点,我们又进驻小区,继续前一天晚上未做完的核酸检测工作。”

  

  “当时面临的问题很复杂。老小区人员统计数据有不少错漏,小区甚至不清楚每户具体有多少人。所以,我们还要同时做人员的统计核查,第一轮核酸直到中午才结束。”

  

  第一轮核酸就查出较多的阳性病例。有高血压病史的董青也是第一次直面阳性病例者,说不紧张那是假的,但她没有丝毫的退缩,始终坚守在抗疫最前线。

  

  “另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是:我们是紧急被安排上前线的,没有系统培训防护知识,也不了解专业防护手段,存在较高的感染风险。而且我们需要面对广大的居民,如果感染了,造成的后果会很严重。”董青表示,希望能给志愿者和居民普及一些防护知识,提高大家的防护意识,更快更好地取得抗疫胜利。

  

  让突击队员感受家的温暖

  

  4月24日,随着更多抗疫力量的渐次加入,抗疫队伍更加充实壮大,有些年龄较大、身体状况不太好的下沉干部开始逐渐从抗疫一线退下来,但她却选择继续投入到抗疫后勤保障工作中去。对驻地的清洁消杀,整理补充装备;她默默地,像母亲一样照顾着突击队员,让大家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并从中积蓄力量,奔赴抗疫一线。

  

1-3.png

  “进去以后才知道,后勤保障工作也是挺累的。”在后勤保障组,董青和后勤保障组的组员要做的事情并不少。除了驻地日常的清洁消杀、抗原试剂的发放,物资的接收清点外,她们还以“白+黑”的守候,等待每一个深夜回归驻地的支援干部,为他们提供二次消杀。一口热饭、一碗热水对每个支援干部都是一份温馨的守候。虽然已很是忙碌,董青仍主动打扫女同志宿舍,为她们进行细致消杀。她始终认为:“我只是奋战在抗疫一线的普通一员,做的事情也是微不足道的。”

  

  进能“临危受命”进入一线抗疫,退则守候呵护传递温暖,这就是守“沪”抗疫中的董青。她笑着说:“虽然我现在已经从战场归来,但只要有需要,我将义无反顾再上抗疫一线,为疫情防控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朱建坤:与病毒打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为落实新冠确诊患者应转尽转,全市紧急启用一些临时中转站,作为确诊患者的临时隔离场所,成为居民区与方舱之间的纽带。中转站大多是临时改造,设施、条件均十分艰苦……对于中转站的一线工作人员的生理和心理,均是巨大的考验。

  

  4月15日,收到市委组织部紧急支援一线的通知后,上海市科普教育展示技术中心副主任朱建坤第一时间响应征召。4月16日,他接到浦东新区区委组织部的指令,当晚随身携带被褥及洗漱用品,跨所在街道,自驾前往沪东新村街道办事处报到,在了解具体工作情况后,得知条件艰苦,他毫不退却,当即待命支援。4月18日,朱建坤赴浦东某临时隔离点(中转站),并担任总负责人(点位长)。

  

  “从战役角度讲,兵力部署必须保存

  

  有生力量,避免可能的无谓牺牲。”

  

  到岗后,朱建坤首先与相关工作人员亮明身份、表明态度:“我们现在是在与病毒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们所在的中转站这个点位,就是我们的主战场,有些事情须按‘战场’规则办。”

  

1-4.png

  作为指挥员,朱建坤在察看完相关工作场所后,发现特保工作人员尚在使用的厕所楼上,就居住着在隔患者,病毒极有可能通过厕所管道进行传播,朱建坤立即决定,禁止所有工作人员使用该厕所,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同时,为解决工作人员如厕问题,紧急启用了2座临时移动厕所。

  

  如果说如厕的交叉感染风险是一个小小的地雷,那么工作人员、管理人员的起居空间没有物理空间隔离,就是一个时刻可能爆炸的定时炸弹。

  

1-5.png

  “变异后新冠病毒传播力是超乎想象的,当时4组直接为隔离患者服务的特保工作人员,还群居在两间相邻的房间里,一旦有人被病毒感染,很有可能全军覆没。”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启用该中转站其他独立空间,但中转站所在单位对疫情过后消毒清理有所顾虑。为求证这种做法的科学性,朱建坤发挥资源优势,请教有关专家,排除了他们所担心的顾虑。在与副点位长意见统一的情况下,启用两个独立空间作为特保工作人员的临时起居室,确保了4组特保人员的起居物理空间隔离。事实证明,这个决定是正确的。在之后浦东新区卫生监督相关部门检查组的检查中,该点位的隔离策略得到了充分肯定。

  

  “从战役角度讲,兵力部署必须保存有生力量,避免可能的无谓牺牲。”久经部队磨砺的他,有着来自军人的智慧与谋略。

  

  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倾听患者的合理诉求

  

  作为方舱与居民区之间的纽带,中转站承载了大量的转运工作。同时,每日站内工作人员都需要为中转站的在隔患者们做好日常的核酸检测工作,服务好在隔患者的紧急就医、用药需求,并及时补充防疫保障物资。

  

  4月18日晚,朱建坤仅睡了2个小时不到。紧急上岗的他,在解除了两个交叉感染的风险隐患后,在凌晨时分,将一位67岁病危的在隔阳性患者转运送医救治,并初步摸清点位人员配备、工作条件、保障物资等情况,督促特保工作人员严格落实疫情防控防护及日常安全防范工作。

  

  中转站中有许多老年人,他们中许多还有基础疾病,患者及家属难免焦虑不安。对此,朱建坤多次换穿大白,进入隔离区,直接面对面与患者进行对话,疏导他们的情绪,想办法帮他们解决问题。“作为下沉一线的干部,能不惧怕被感染风险,挺身而出,本身对患者就是一种安慰,如能设身处地的从患者的角度换位思考,倾听患者的合理诉求,他们一般都会表示理解。”朱建坤如是说。

  

1-6.png

  朱建坤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调动自己在部队26年、多次保障重大军事演习中所积累的经验,以及转业后在市科协长期组织相关讲坛论坛的工作经验,敢于挺身而出,敢于担当,与病毒打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