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报道 > 全力支持科技企业抗疫情稳发展专栏 > 媒体聚焦 > 正文
“医+科”组合拳,出击!
发布日期:2020-04-01 来源:上海科技报


人类社会越发进步,日常生活中产生的问题就会愈发复杂深刻。此时,若局限在某种单一学科内显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暴发于2019年末2020年初的新型冠状病毒就是这样一个“问题”。

怎么办?全球疫情最先暴发地之一的上海给出的应对策略是:“把上海所有的优势资源、多学科团队全部集中在一起进行救治。”这是上海市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于223日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表态。

跨学科、多融合;出组合拳、共治难题。该模式不仅体现在救治病患的过程中,更体现上海防疫、控疫的整个体系链中。327日,记者在由上海市科协举办的“病毒演变、进化、传播的基础研究与防治实践(从SARSCOVID-19)”研讨会上发现,参会的嘉宾中既有生物学、免疫学、药物分子学等科学领域的院士名流,也有预防医学、感染病学等医学方面的名医大家。

在他们的叙述中,一个较为全面的上海体系浮出水面——

以整个防疫链条中末端的救治药物为例,它是临床医生对抗病毒的主要武器之一,其中一款名为羟氯喹的“老药”一直备受关注。今年2月,上海的药物科学家们率先证实,羟氯喹在体外研究中展示了较好的抗新冠病毒活性;随后,该药物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医生团队执行临床研究,至今临床数据已经基本锁定。另需注意的是,此药物的规模应用还需有稳定的产能支持,而上海医药恰拥有羟氯喹制剂国内独家批文。从科学端的基础研究,到医学端的临床应用,再到企业端的产能供给,一条融合链脉络清晰。

无论是快速检测、疫苗研发,还是流行病学调查、临床救治,这样的跨学科合作案例不胜枚举。即便是在某一领域之内,细分领域之间合作也会带来不少新的火花。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建光曾带着满满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出现在新冠肺炎救治一线,后期的实践证明,不少中成药对新冠肺炎就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在治疗危重症患者时,某些中药的疗效要好与ECMO。与临床医生相处多日后,徐建光在会上打趣说:“我自己也感觉像是一个西医的临床医生了。”

俗话说,术业有专攻,隔行如隔山。从更深层次来说,上海的防疫体系之所以得以构建,是基于对不同学科的理解能力,以及对优质资源的调度能力,前者体现基本科学素养,后者则考验城市管理者的执政能力。“上海最有能力做的就是‘集中优势资源’。”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赵国屏评述认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闻玉梅则表示:“在行政审批过程中要做到又严谨又创新,还要动脑筋。”

此外,在应对疫情这类人类共同“考题”时,融合创新的模式不应仅局限于某一地区之内,反而更应走出去与世界的优质资源触碰。闻玉梅院士提及疫苗研发时不无感叹,英国和我国都在进行腺病毒载体疫苗研发,若能合作进行,既可减少研发成本,又能提速研发进展,这对全球都是大大的好事。同时,会上也传来不少国际合作新进展,比如中国经验在输出伊朗后,帮助其快速降低了本国内的确诊病例。

就像病毒会给人体留下“抗体”,疫情也会给社会机体留下的“免疫应答”。科学家和医学家们相信,若能在此后进一步整合上海的科学资源和医学资源,这将对药物研发、医疗器械创新都有推动作用。“这是上海一直希望做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凯先表示。是时候打出医学和科学的组合拳了,这也算是病毒带给全社会的一种“免疫记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