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报道 > 上海科技史上的今天 > 最新报道 > 正文
4月24日 | 1970年的今天,全国人民听到了太空传来的《东方红》
发布日期:2021-04-25 来源:上海科技

今天是第六个“中国航天日”。回望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主研制并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由此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的序幕。


0424.gif


  在中国第一代航天人眼中,“东方红一号”是中国航天从筚路蓝缕到星辰大海的开端。

  

  “东方红一号”的研制工作最早启动于1958年。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中国想造卫星,只能自力更生。但那时我国科研条件十分有限,白手起家的道路举步维艰,加上受各方因素影响,研制工作一度中断。

  

  1965年10月,全国各科研院所的顶尖科学家齐聚北京,经过长达42天的激烈讨论,会议确定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基本方案: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看得见。

  

  “上得去”指火箭发射成功,并把卫星送入既定轨道;“抓得住”指地面观测站能够对卫星进行实时跟踪测量,并将测得的数据和信息及时反馈给指挥中心;“听得到”是指卫星能够在太空播放的《东方红》乐曲并被地面收音机接收;“看得见”指在地面上能用肉眼看到卫星。

  

  然而在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完成研制任务谈何容易。卫星上天需要大量计算,但当时自动计算器都属于比较先进的计算设备,更多是用半自动手摇计算机,有时任务急了,科研人员连算盘都会用上。就这样依靠人工,中国航天人一点一点把卫星数据算了出来。

  

  在“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发射过程中,科研人员攻克了火箭级间连接和分离技术、末级火箭观测裙设计、卫星天线释放和展开、仪器舱罩镀金、热真空模拟实验、红外地平仪研制试验等一系列技术和工艺难关,并在跟踪测轨技术、信号传送方式、热控制技术等方面超过了其他国家的首星任务。这一切都是中国航天人自力更生干出来的,没用一个外国的元器件。


1.jpg

图源:人民日报

  

  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东方红一号工程带动的技术、工艺早已更迭换代,工程亲历者们也已白发苍苍,但它留下的航天精神却不断传承,成为一代代航天人心中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