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体系已经形成
发布日期:2021-09-29

222.png

  9月29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加快推进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有关情况。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清表示,至“十三五”末,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基本框架体系已经形成,核心指标基本实现预定目标,为“十四五”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迈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体目标上,到2025年,上海将努力成为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的重要策源地。

  

  他表示,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中度、显示度不断提升,国家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加快建设;重大原创科技成果竞相涌现,2020年上海科学家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科学》《细胞》发表论文占全国总数的32%;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加快落实,参与完成蛟龙、雪龙、天宫、北斗、天眼、墨子、大飞机等重大项目;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高地”建设加快推进,刻蚀机等重要科技产品和先进工艺取得重大突破,治疗阿尔兹海默病原创新药“九期一”、先进分子成像设备全景PET/CT等生物医药重大原创产品获批上市。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加快集聚。高层次人才吸引力持续提升,引进外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第一,连续8年蝉联“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至“十三五”末,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基本框架体系已经形成,核心指标基本实现预定目标,为“十四五”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迈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清表示,总体目标上,到2025年,上海将努力成为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的重要策源地。《规划》具体包含8项核心指标:比如,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市GDP的比例达到4.5%左右,其中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比例达到12%左右;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6万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0件左右等。

  

  目标导向上,“十四五”期间,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将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为主线,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导向,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力争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原创性突破,在若干战略必争领域和优势领域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坚持科技创新赋能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全面打造数字智慧城市、安全韧性城市、绿色低碳城市、健康活力城市,彰显城市创新文化。坚持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和视野打造国内外创新网络,充分发挥核心城市引领作用,加快形成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重要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