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报道 > 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十周年 > 图片新闻 > 正文
做“从0到1”的学问 崛起原始创新高原
发布日期:2021-03-30 来源:新民晚报

  引言:十年前,国务院批复同意支持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支持张江“先行先试,改革创新”。张江示范区建设与发展从此拉开序幕。十年间,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张江示范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讲话精神,在政策突破、原始创新、产业培育、创新生态、辐射带动等方面紧扼“先发优势”,成为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强大主引擎,创新策源“核动力”。 


  从创新链到产业链,创新的锐度、产业的强度,都离不开从0到1的原始创新。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立十年来,紧跟国家战略、“先行先试,改革创新”,构建起大科学“国之重器”、新型研发机构、顶尖创新人才的基础研究“金三角”,让这里成为令世界科学界瞩目的基础研究胜地,自主创新高原。


  大科学时代的“下一站明星”


  大科学设施,是实现重大科学研究突破的“国之重器”。最新发布的《2020上海科技进步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底,上海已建成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4个,设施数量和投资金额均全国领先,大科学设施集群效应逐步凸显。而这些高浓度的科研“国器”,就集中落户在“大张江”。


图说:上海光源  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走在张江核心区的海科路上,短短几百米距离,却能领略到世界最先进光子科学中心的智慧之光。走进“上海光源”,看得清比万分之一的发丝直径还小的微观世界,拍一段纳米世界里的“小视频”;“光源”隔壁,活细胞结构与功能成像装置,将生物活体细胞的“呼吸”都可以拍成三维“全息电影”;信步向前,数个“世界之最”接踵而来,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正式建成并通过专家验收,成功研制世界首台10拍瓦超强超短激光系统,攻克国际最大口径钛宝石晶体等核心器件;国内首台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试验装置通过国家验收;上海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开展了改造工作......


图说:张江科学之门

  科技发展进入21世纪,基础科研驶入大科学时代,张江力争成为大科学时代的“下一站明星”。“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支撑重大科技突破为目标,依托在沪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张江科学城为主要承载区,张江持续布局建设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据上海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副主任侯劲介绍,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范围内,已建成和在建的大科学设施,覆盖了光子、生命科学、海洋、能源等科技前沿领域,预计2025年全部建成后,设施数量、投资额和建设进度均领先全国。


  特别是,硬X射线、软X射线、上海光源(一期、二期)、神光、超强超短激光、活细胞成像等项目将共同构成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大科学设施集群;蛋白质设施、肝癌科学中心、转化医学设施等设施高效运转,为“张江药谷”深耕原创,打下坚实基础;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开工建设,大科学成功“牵手”大工程项目......目前,各种设施服务用户遍布全球,为超过万篇SCI论文发表提供有力支撑,并在新冠疫情防控等重大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型研发机构“吸才育才”


  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朱光亚战略科技研究院、复旦张江国际创新中心......各种混搭味十足的机构名称,在张江是随意偶遇的平常街景。经常会有人不解其意,清华、复旦、交大等名校搬来张江了吗?高等研究院是浙大的还是上海的?


图说: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


图说:朱光亚战略科技研究院


  原来,围绕大科学装置之“大”,张江布局一批顶尖的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吸才与育才并举,造就了许多一流科学家大胆地将科研目光投向科学的更前沿,更深处。


  从跟跑到并跑,再到实现领跑者的跨越,十年间,张江布局建设国家实验室等高水平创新基地,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系统布局各类创新基地。目前,李政道研究所、复旦张江国际创新中心、上海交大张江科学园、国际人类表型组创新中心等一批创新机构和平台加速建设。上海科技大学建设初见成效,张江药物实验室、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量子科学研究中心等高水平专业实验室稳步推进。


  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院长周如鸿告诉记者,研究院是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和浙江大学于2020年6月合作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瞄准“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尖兵、聚集一流人才的平台、服务辐射区域发展的标杆、深化体制机制创新的典范”。“选择张江,是因为这里有高密度的大科学装置,高浓度的顶尖创新人才,高质量的产业发展环境。”


  展望未来,周如鸿充满信心,我们将围绕基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在张江打造集“计算+”全球人才引育高地、交叉学科研究范式创新引擎和长三角创新创业生态圈的重大科创平台,成为支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创新载体和重要标杆。


  顶尖科学家“朋友圈”


  世界科学界有张举世闻名的“老照片”。1927年第五届索维尔会议,爱因斯坦、玻尔、普朗克、居里夫人、薛定谔等一批影响世界走向的顶级科学家,前无古人地“同框”过;时隔近百年,上海张江渴望“后有来者”,延请全球顶级科学家风云际会,留下一张张足以影响世界科学发展的“创新剧照”。例如,位于张江科学城的李政道研究所实验楼,形如一个神秘“星球”,建成后这里预计会有600名科学家学习、工作、生活,其中至少有10名诺奖级科学家。


图说:李政道研究所


  作为李政道研究所首任所长,诺贝尔物理学奖维尔切克曾接受采访表示,近年物理学发展迅猛,更多创造性问题亟待解决,需要科学家共同努力。他上任后,积极组建集结了近20位国际顶尖物理和天文学家的国际咨询委员会。国际粒子物理学和宇宙学领域领军人物,原东京大学宇宙物理学与数学研究所教授、德国汉堡科学与人文科学院院士柳田勉等顶尖科学家陆续全职加盟。


  未来,李政道研究所张江实验楼的球型空间里,顶级科学家的“朋友圈”将彼此碰撞、跨界,层层扩容。(记者 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