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科技创新推进成效如何?来看通气会详细解读
问答实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周年新闻通气会
发布日期:2021-10-27  来源:上海科技

  在10月25日下午举行的新闻通气会上,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主任华源及市发改委、市科委、市交通委、浦东新区、临港新片区、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周年相关情况。来看问答实录↓


  ——热点问答——

  

  第一轮《三年行动计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Q

  

  新华社:刚刚提到三省一市联合编制的《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能否介绍一下第一轮《行动计划》的完成情况和新一轮《行动计划》的亮点?

  

  A

  

  阮青(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2018年初,长三角办刚成立,长三角三省一市联合编制实施了第一轮《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三年来,我们聚焦规划对接、战略协同、专题合作、市场统一、机制完善等持续发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呈现了各项工作全面提速,各项任务全面提质,各方主体全面参与的良好态势,各领域合作取得明显进展和务实成果。

  

  去年,长三角办组织力量对《三年行动计划》完成情况进行了评估。经评估,《三年行动计划》确定的320项任务中,263项已完成,55项连续性工作持续推进,2项因建设条件发生变化进行调整。总体来看,第一轮《三年行动计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计划执行情况和结果好于预期,为国家《规划纲要》编制和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比如,在信息化领域,三省一市共同推动5G技术在长三角实现先行布局、先试先用,2018年三省一市政府与国家三大运营商加铁塔公司签署了《5G先试先用推动长三角数字经济率先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三年来相关企业累计落地投资超过2000亿元。截至今年上半年,三省一市已建成5G基站超过22万个,长三角范围内5G在工业互联网、车联网、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重点领域创新应用示范项目近1000个。又如,在金融合作领域,上海期货交易所战略入股浙江国际油气交易中心,共建长三角期现一体化油气交易市场建设,“浙油中心报价专区”已在上期所上线,天然气交易板块成功设立。

  

  去年下半年,长三角办联合三省一市相关部门、地区和单位共同编制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去年5月在无锡召开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上三年计划审议通过后实施。新三年行动计划的文本框架分为正文和附件两部分:正文共分十二章,附件的工作任务清单按照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事项三大类共梳理了217项具体任务,其中,建设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促进长三角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发展等21项作为重点合作事项。

  

  总体来看,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有四个特点:

  

  一是充分体现落实“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去年8月20日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部署的“三大使命、七个任务、一个保障”,成为制定新三年行动计划的根本遵循,融入到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各项重点任务之中,项目化、清单式推进。同时,我们把国家规划纲要、“十四五”实施方案和各省市“十四五”规划中明确的、三年内具备实施条件的有关重点任务落实到新三年行动计划中,以责任制、项目化、清单式方式推进。

  

  二是充分体现各方诉求。三年行动计划充分反映三省一市各方合作诉求,充分吸收各方意见和建议。同时,先后两次征求三省一市意见,共收到反馈意见657条,绝大部分修改意见都得到了采纳。

  

  三是充分体现开放性、多主体参与的特点。我们积极对接各级政府、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充分吸纳各类企业和基层政府提出的未来拟布局的重要项目和跨区域合作事项,使新三年行动计划能够汇聚方方面面的共识和行动。

  

  四是明确责任单位分工。按照“谁有条件谁牵头、谁先创新谁来做、谁能做成谁负责”的原则,我们明确责任分工,落实责任主体,逐项予以落实。同时,推动重点合作事项纳入党委政府的目标管理系统和日常考核机制,压实各方工作责任,加强进展情况跟踪检查,确保各项措施取得实效。

  

  下一步,我们将把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推进与国家《规划纲要》、“十四五”实施方案的组织实施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携手苏浙皖三省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各项任务落实落地,凝心聚力共同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强化区域科技战略布局与优势协同,扎实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

  

  Q

  

  人民日报:上海正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科技创新推进成效如何?

  

  A

  

  陆敏(市科委副主任):近年来,三省一市科技部门着力强化区域科技战略布局与优势协同,扎实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2018年以来,长三角协同创新指数提高了22.4%,创新合作、资源共享、成果共用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

  

  一是共塑一体化科技创新制度框架。上海科创中心“十四五”规划设立专节,布局“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上海使命。科技部和四省市形成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工作专班4+1工作机制,围绕联合攻关、资源共享、国际合作、专家共享等方面,深化协同机制。

  

  二是协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共同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共创”,启动建设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动发起和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2020年长三角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长三角协同开展攻关的项目数和金额占比均超过80%。

  

  三是资源开放共享初具成效,建成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一期),平台集聚重大科学装置22个、大型科学仪器36959台(套)、国家级科研基地315家、科技人才20余万等,2019年开通至今,平台访问量达135万人次。

  

  四是成果转化频次更高,三年来,跨区域专利转移量增长超过一倍、论文合作数量提高了50%;2020年三省一市相互间技术合同输出1.4万余项,技术交易金额544亿元。深化四地技术市场要素资源共享,共建长三角技术市场一体化协同平台,共同促进长三角区域产学研合作和大中小企业协同。

  

  五是聚力打造先行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共谋科技创新与产业合作,G60脑智科创基地二期加快建设,九城市科创板上市企业超过全国1/5,一批重大创新项目落地。以长三角绿色生态一体化示范区为依托,探索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外国高层次人才互认等政策制度的先行先试。

  

  下阶段,将进一步发挥上海科技创新中心龙头带动作用,强化苏浙皖创新优势,深化制度政策联动、资源共享共用、产业链创新协同等,支撑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加快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建设进程,不断提升上海都市圈同城化、通勤化水平

  

  Q

  

  上海电视台:区域一体化发展,交通很重要。在建设完善长三角区域交通网络方面有哪些进展?下一步还将重点推进哪些项目?

  

  A

  

  李俊豪(市交通委总工程师):上海一直将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作为重中之重积极推进,以构建“五个方向、十二条干线”铁路网为目标,促进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不同层次轨道网络融合,加快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建设进程,不断提升上海都市圈同城化、通勤化水平。

  

  国铁方面。沪苏通铁路已于2020年7月1日建成通车,至此,上海形成了“三个方向、六条线路”的对外通道布局和包含三大主客站的铁路枢纽体系。沪通铁路二期(太仓至四团段)于2019年12月开工,建成后将填补上海东部地区干线铁路的空白,强化对长三角其它地区的集聚辐射功能。沪苏湖铁路于去年6月开工建设,是贯通长三角东西区域,联通上海、苏州、湖州等长三角城市的重要运输通道。另外,沪渝蓉铁路作为我国中长期铁路规划“八纵八横”中沿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沪乍杭铁路作为上海与杭州都市圈、宁波都市圈的快速连接,二者相关前期工作均在有序推进。

  

  城际(市域)铁路方面。机场联络线、嘉闵线均已开工建设,机场联络线的联通将有利于整合两大枢纽的对外交通资源,打通沿线轨道线路的脉络,加速市中心、张江科学城、迪士尼旅游度假区和两大综合交通枢纽的联系。嘉闵线则是虹桥枢纽辐射长三角地区的重要南北向连接线路。

  

  此外,结合一体化示范区国土空间规划,规划新增的沪苏嘉线(上海段即上海示范区线),将连接示范区两区一县与虹桥地区,实现示范区双核联动;金山至平湖铁路将作为金山铁路的延伸,服务上海与沿杭州湾北岸周边地区的联系;嘉闵线北延伸作为沪苏之间的首条跨省市域铁路,将重塑沪太两地的时空距离。这三项城际(市域)铁路项目均在加快开展前期方案研究。

  

  下一步将全力推进国家铁路大通道建设,共同探索区域轨道交通的网络规划体系、协调推进机制和创新运管模式等,积极开展利用运力富余的既有铁路兼顾都市圈轨交出行的相关研究,加快构建功能层次清晰、多模式一体化的轨道交通体系,共建长三角强劲活跃增长极。

  

  发挥龙头辐射作用,加快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

  

  Q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浦东新区、临港新片区、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都承担着创新发展的战略使命,如何结合各自优势,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A

  

  董依雯(浦东新区区委常委、副区长):浦东积极服务和落实国家战略,聚焦重点,联通内外,做强功能,努力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发挥龙头辐射作用,加快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

  

  一是聚焦制度创新,当好改革开放开路先锋。发起成立长三角自贸区联盟,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上探索创新,共同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努力提升国际影响力。2021年5月召开成立大会,发布十大制度创新案例。9月29日举办以“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为主题的长三角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论坛。

  

  二是聚焦科创策源,当好协同创新核心磁场。共建长三角国家创新中心,在张江注册成立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实体化推进工作。积极推动张江和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作,构建资源共享和共性技术创新平台。

  

  三是聚焦功能辐射,提升区域产业集群优势。不断完善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功能。基地联盟城市已拓展到35座,建设了17个分中心。首创上市发现培育功能和企业评价功能,建立了包含5000余家企业的长三角科创板上市企业储备库。下一步将依托上海证券交易所等资源,加强对长三角拟上市企业的培育引导。深入推进长三角知识产权保护与服务联盟建设。成立全国首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开通了专利快速审查绿色通道,发明专利授权时间从3年缩减为3个月,实用新型专利从8个月缩减为1个月。设立全国首家国际知识产权仲裁机构。依托这些资源,共同处理涉及长三角区域的企业知识产纠纷,并对企业海外维权进行辅导。

  

  四是聚焦公共服务供给,提升区域整体软实力。全国首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采购大会”,累计1945家展商参展,客流近26万人次,签订合同意向2.3亿元。充分发挥长三角智慧医疗发展联盟作用,联合长三角20多个城市及50多家医疗机构,联动名医、名院、名企,推进健康信息数据安全共享和智慧医疗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同时,与长三角相关城市签订协议,在养老、民政服务等方面开展合作。

  

  五是聚焦高效治理,当好现代城市治理示范样板。建立长三角“十一市一区”质量合作平台,推动检测、认证一体化。积极探索与“14市4区”开展市场监管一体化合作。在全市率先实现长三角“一网通办”受理专窗街镇全覆盖。

  

  武伟(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临港新片区是自贸试验区新片区,也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中的重点区域。自成立以来,临港新片区发挥两大国家战略叠加放大优势,着力提升临港新片区在对外开放与特殊经济功能塑造中的地位,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一是发挥开放引领的制度优势。对标国际竞争力强的自由贸易园区、自贸港和高水平经贸规则,围绕《总体方案》“6+2”制度创新任务,推动构建制度型开放体系框架。目前,《总体方案》分解出的78项任务90%已完成,各级累计出台政策190多项,形成典型创新案例60多个,洋山特殊综保区完成两期封关验收,系统集成改革创新成效逐步显现。目前正在研究的新片区条例、压力测试方案等,将深化要素流动型开放、推进制度型开放,提升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增强全球经济治理话语权,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更好服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

  

  二是发挥特殊经济功能优势。一方面,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民用航空、人工智能等前沿产业发展,加强与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推动中日(上海)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等共谋共建。成立两年来,临港新片区前沿产业招商引资规模达3500亿,工业总产值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幅超50%。另一方面,重点发展以跨境金融、新型国际贸易、现代航运等现代服务业,完善在全球贸易、金融、航运、创新网络中的枢纽功能,推动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等重大平台落地,发挥临港新片区对长三角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

  

  三是发挥现代化新城建设引领示范作用。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通过建设开放创新、智慧生态、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新城,为长三角城市群打造城市样板间。加快建设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两港大道快速路等一批长三角重大项目通车;超前布局教育、卫生、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宜居品质;探索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启动了12个城市数字化转型项目;落实“双碳”理念,推动了一批光伏、风电等绿色能源项目;以“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为抓手,提升城市治理效能。

  

  孔福安(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管委会副主任):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力打造高水平协同开放新高地,把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向纵深推进,按照中央部署和市委要求,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持续强化国际定位,彰显开放优势,提升枢纽功能,着力建设国际化中央商务区,构建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提高综合交通管理水平,提升服务长三角和联通国际能力,努力打造长三角强劲活跃增长极的战略承载地,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链接点。

  

  一是着力增强核心竞争力。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牢牢把握三大国家战略叠加赋能的重大机遇,强化对标“四大功能”,通过“十四五”规划开局起步,抓重大规划实施、重大政策落地、重大工程开工,全力打造民企总部集聚新高地、高端专业服务集聚地、进口商品集散地、全球数字贸易港、国际会展之都承载地,取得了积极成效。航空服务、高端医疗、生物医药、北斗导航等正在形成特色产业集群。《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中仅在商务区适用的16项政策,80%已经落地。近三年推进重大项目201个,完成投资额超过530亿元。前三季度,商务区税收同比增长37.97%。

  

  二是着力提升区域辐射力。商务区着眼于双向开放、双向联动,搭建联通国内国际市场的“彩虹桥”,推动区域要素链接、产能链接、市场链接、规则链接。推动商务区内的综合交通枢纽、国际贸易投资促进机构、高端专业服务机构更好地服务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推动虹桥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虹桥海外贸易中心、长三角区域城市展示中心、长三角电子商务中心、国际商务人才港、国际会展产业园等功能平台搭建企业交流与“出海”平台,更好地服务长三角产业集群和市场主体国际化发展。商务区功能性平台、特色园区达到48个。虹桥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在长三角等区域开设23家分中心。

  

  三是着力扩大虹桥品牌影响力。通过高水平服务保障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更好发挥办展效应和溢出效应,促进更多展品变商品,展商变投资商。高质量筹办“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与区域协同发展”分论坛,会聚国际组织负责人、诺奖级学者、智库专家等国内外重量级嘉宾,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献计献策,发出虹桥声音,贡献虹桥智慧,扩大虹桥品牌影响力。

  

  下一步,商务区将牢牢把握重大机遇,加快提升核心功能,着力破解瓶颈制约,积极凝聚各方力量,强商务、强会展、强交通、强统筹,学习借鉴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临港新片区等的经验做法,积极探索新型市内一体化发展模式,全面落实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