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第0682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4-11-06

沪科建复〔2024〕43号

  

虹口代表团:

  

  你们提出的“关于上海市持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国家战略任务,是党中央赋予上海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委员们关于建设成果转化相关数字化创新平台、加强金融对科技支持力度、强化人才工作统筹等建议,对上海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关于“通过数字化创新平台力破转移转化对接障碍”的建议,近年来,市科委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方式,建设面向全要素、全链条、全球化的InnoMatch全球技术供需对接平台建设,加速构建集成InnoMatch平台、全球技术转移大会,长三角国际创新挑战赛等的全球技术供需对接“立体”网络。一是支持平台不断提升“数智化”能力。自2022年平台8月发布以来,累计汇聚企业需求4395项、科技成果3295项,投递解决方案1982条,对接率超过60%,达成对接意向1408项,意向签约额超过52.39亿元。平台可针对创新需求技术画像,形成区域与产业交叉的人才模型、产业模型,基于自主研发智能供需匹配工具,通过智能算法全球匹配对接解决方案,响应速度达秒级。二是鼓励平台搭建全球技术供需对接“节点”。InnoMatch持续吸纳全球科技创新力量,汇聚并提升国际“浓度”,目前平台用户遍布十多个国家,吸引德国、芬兰、英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美国、智利、新加坡、韩国等国际资源入驻,发布项目近500项,如,平台成功帮助法国圣戈班集团匹配到荷兰柔性陶瓷材料技术和智利新型植物建筑材料技术,促成上海某生物医药企业与韩国公司达成合作。三是引导平台强化与大企业深度合作。平台吸引阿斯利康、宁德时代、威高集团、华润医商、科丝美诗等近60家大企业入驻并发布需求,通过与大企业共建医学、绿色低碳、纺织等产业创新中心,促进大中小企业之间业务协作、资源共享,加速创新链与产业链双向链接。四是引导平台市场化配置资源实现利益共享,InnoMatch吸收国内外平台的市场化成功经验,推动技术经理人协作模式,鼓励用户在平台协作完成业务订单,截至目前,平台技术经理人参与供需对接18569人次,302家服务机构参与其中,发放协作奖励超150万元,探索技术经理人协同履约和业务分成机制,实现了供给方、需求方、中介方和第四方平台之间的分工协作。

  

  关于“加强金融行业对产业科技支持力度”的建议,一是市级层面打造“股贷债保”全生命周期科创金融服务体系,本市聚焦企业融资痛点、堵点,强化“0-10”金融供给保障。不断发挥股权投资引导支持作用,营造政府领投、机构跟投的氛围。截至2023年末,上海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首次突破万亿元,贷款存量户数约3万户,余额和户数较年初增长均超50%。科技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增长93%,户数增长74%;“专精特新”企业贷款增长72%,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增长63%。二是搭建面向科技企业信贷产品体系,一方面,完善风险共担模式,通过“科技履约贷”“科创助力贷”“科技微贷通”等信贷产品,满足企业全生命周期融资需求,降低科技企业信贷门槛,同时配套保费补贴政策,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截至2023年末,科技履约贷当年授信约18.62亿元,科技微贷通授信约650万元;科创助力贷授信约10.72亿元。另一方面,推动增信类信贷产品,通过“高企贷”“沪科专贷”“沪科专贴”“小巨人信用贷”等产品,引导金融机构针对各类科技型企业特点,集合银行信贷、贴现等各类手段给予企业综合授信。截至2023年末,“高企贷”当年为9729家高企提供各类信贷支持3534.78亿元;小巨人信用贷授信约45亿元;“沪科专贷”“沪科专贴”已累计发放专项资金330.5亿元,惠及科创企业48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近九成,支持106户科创企业首次获得贷款。三是“拨投结合”实施重大项目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聚焦前沿早期风险度高、市场判断失灵、但有可能对未来产业和行业产生颠覆性影响、填补空白的技术项目,选聘项目经理团队,孵化成立核心团队绝对控股的项目公司,在项目公司早期给予科研经费支持;项目完成既定研发目标,若未获得市场融资,结题验收,宽容失败;待项目完成既定研发任务并启动融资时,前期支持资金按市场投资价格转化为公司股权。通过国创中心专业研判,利用财政资金给予前期投入支持,加速技术成熟,推动更多前沿性、颠覆性、原创性技术跨越“死亡之谷”,引导市场资本参与战略性新兴技术领域投资。截至目前,国创中心在长三角地区开展了40余个“拨投结合”项目,其中在上海实施的项目包括MEMS压电超声传感技术、激光晶体材料、高频高速覆铜板等23个,覆盖闵行、宝山、嘉定、金山等9个区。四是推动国有企业科创体系建设。我市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前沿技术方向布局,推动政策松绑、激励加码、风险分担,以机制突破推动创新使命驱动与市场驱动相统一,充分发挥上海国资国企创新主力军作用。根据《2023年市国资委系统企业创新发展报告》,2022年度企业科技经费支出超过851.34亿元,科技支出强度为2.47%,其中制造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达到499.34亿元,科技支出强度为4.92%。

  

  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统筹”的建议,一是集聚顶尖人才和团队,结合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大科学工程和设施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和科技重大专项,引进、集聚一批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领域,具有全球引领力和影响力的世界一流领军人才。二是实施科技人才项目支持,基于上海市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培育计划和项目,形成科技人才培养体系,覆盖科技人才成长主要阶段。包括面向32周岁以下青年科技人员的扬帆专项、面向35周岁以下青年科技人员的启明星项目、面向50周岁以下科技人员的上海市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计划(东方英才拔尖项目)、面向50周岁以下回国工作的海外留学人员的白玉兰人才计划浦江项目,以项目化方式资助入选者创新创业。截至2023年底,四类计划共资助了1万余人,总资助额26亿余元。三是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2023年市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本市进一步放权松绑 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对各类创新主体和人才“松绑”“解绑”。探索实施青年科技人才特殊晋升机制。打破论资排辈和“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用人模式,对于取得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重大成果、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等作出重要贡献的青年科技人才,探索实施特殊的晋升机制;加快吸引集聚全球顶尖人才来沪发展。支持大科学装置、新型研发机构、外资研发中心、科技领军企业等用人单位聘请高级技术职务的外国科技人才。四是优化科技人才服务体系。依托人才服务机构,建立高层次人才服务体系,着力强化引进后全方位服务,以“温度”留人。基于《上海市人才安居工程实施意见》及相关配套政策,积极落实本年度市级人才公寓实物配租工作。

  

  下阶段,我们一是放大供需对接效应推动产学研融合。完善InnoMatch等平台功能,提升科技成果与产业应用对接效能,鼓励领军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及产品导入产业链体系,促进产业链整体竞争力提升。二是优化完善科技金融体系。进一步强化部门协同,建立健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创新科技金融产品,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引导各类金融资源支撑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三是强化科技人才工作统筹。优化政策牵引,完善科技人才引、育、用、评,加速集聚高层次科技人才,提升我市科技创新人才体系整体效能。

  

  感谢你们对本市科技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2024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