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沪科提复〔2024〕74号
葛菁、吕长虹、钱孟清等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探索建设新型科研组织模式、提高创新效率的提案”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提案深入分析了当前科研组织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这些建议对于推动上海乃至全国的科研创新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针对提案中提到的内容,结合上海在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打造创新联合体等方面的具体做法和在支持前沿颠覆性创新、新范式赋能科研等方面的思考汇报如下。
一、实施“包干制”,持续完善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改革
提案提出将财政部门的角色从“财政管科研”转变为“财政服务科研”,这一转变对于营造尊重科研活动的良好氛围至关重要。上海正在积极探索这一改革,通过放管结合,完善科研管理服务机制,提高科研机构服务科研的意识,让科研人员能够更加专注于科研工作。提案建议实行科研经费“包干制”,给予科研团队更大的经费使用自主权。上海自2019年在国内率先启动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这一制度,科研人员认为在试点过程中,自身的权力大了,责任和压力也大了,能够更加自主地根据研究需求安排科研经费支出。目前市科委已将“包干制”试点范围从自然基金领域扩大到科技人才项目、“软科学”计划项目、“揭榜挂帅”项目等,项目单位只需填写项目任务书,不再编制项目预算。项目负责人在承诺经费全部用于与本项目研究工作相关支出基础上,自主决定经费使用。
同时,扩大预算编制自主权,精简合并预算科目,直接费用预算科目从9个以上精简为设备费、业务费、劳务费3个预算科目。提高间接费用比例,间接费用实行总额控制,由项目承担单位统筹安排使用,下放预算调剂权。设备费预算调剂权全部下放给项目承担单位,不再由项目管理部门审批其预算调增。除设备费外的其他费用调剂权全部由项目承担单位下放给项目负责人,由项目负责人根据科研活动实际需要自主安排等举措,大幅减轻了事务性工作,让科研人员充分享受政策改革的红利。
二、打造创新联合体,激发各类主体参与共建
上海支持领军企业牵头,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按照优势互补、分工明确、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共同组建开放式、紧密型协同创新合作组织如共性研发平台、技术创新联盟、创新联合体等,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先导产业和航空航天、信息通信、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集中资源进行竞争前共性技术的研发,以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提升为目标,以推动产业协同创新、产出重大科技成果、创制高价值专利和技术标准为任务,组织开展产学研协同攻关,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你们的建议,继续在财政资金如何更加有效的服务创新科技活动、科研组织如何更加符合科技研究的规律等方面持续开展优化。包括探索建立更为灵活的财政资金分配机制,紧跟前沿科技领域的动态评估,对科研项目的持续跟踪和灵活调整,以适应科技创新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确保财政资金能够及时投向最具潜力和最迫切需要的科研领域。我们还将进一步优化科研组织的管理结构,使之更加符合科技研究的内在规律,推动科研组织从传统的层级管理向扁平化、网络化的创新管理模式转变。
三、试点项目经理等制度,支持战略前沿技术创新
面向新时期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使命,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上海正通过项目经理制度试点,聚焦未来产业方向,主动研判发展态势,有效组织攻关,在多种技术路线和多种模式选择中找准正确赛道,前瞻布局、重点覆盖,推动全生命周期创新管理,这包括鼓励自由探索和多路径研究,减少对共识性项目的过度依赖,为创新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同时,引入社会资源,促进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将在一些重大项目中,支持作为主力军的青年科研人员“挑大梁”、“当主角”,试点在市级科技重大任务中设立技术副总师等。
四、新范式赋能科研,不断驱动科学技术迭代升级
随着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上海正在持续加强人工智能(AI)驱动的科学研究发展,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型企业等各类主体的优势,一是加强科学数据汇聚共享,统筹我市科学数据资源,建设上海市高质量科学数据集。二是科学模型融合创新,推动基于大语言模型的科学辅助模型、AI计算的科学加速模型、基于多模态科学数据的科学预测模型等AI4S科学模型研发。三是场景牵引强链延链,鼓励本市产业龙头企业、创新型企业,聚焦生物医药、新材料、能源、工业设计等领域,推动场景创新驱动技术迭代。通过新范式提升科研效率,促进科技创新网络化、平台化和社会化,形成更加开放和协作的科研环境。
上海正在加快变革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努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的贡献。
感谢你们对本市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2024年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