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沪科提复〔2024〕77号
卢正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提升科创载体国际化水平的提案”收悉。提案中关于完善国际化管理和服务、加强国际化人才引进与培养、营造更加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增进上海科创全球吸引力等建议,对推进本市科创载体高质量发展,提升国际科创承载能力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也是本市科创载体着力推进的重要内容。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引进国际化科创载体运营机构,完善国际化管理和服务”的建议
近年来,本市通过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一带一路”国际联合实验室、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计划等,积极强化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不断完善科创服务与管理的国际化能力,持续拓展全球“科技朋友圈”。在政府间合作层面,在与新加坡、巴西、越南等国家或地区签署合作备忘录中,均聚焦跨境孵化等创新创业工作,推进科创载体、科技企业间的双向合作。在专业组织及体系建设层面,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作为“亚洲企业孵化协会(AABI)”秘书处所在单位,积极促进亚太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科技孵化业务交流与合作,帮助科技企业实现高质量跨境发展。在市场化层面,漕河泾开发区、张江集团、紫竹高新区等,积极引入奇绩创坛、PNP、英特尔、微软等专业孵化机构和外资企业,以开设合资公司、提供免费场地等方式,开展国际化科创载体的建设与运营;浦东新区围绕大企业开放共享,推出开放创新中心计划(GOI),已累计授牌6批90家GOI,强生、西门子、罗氏等众多知名外企通过技术赋能、生态赋能等模式,持续赋能中小企业,已服务各类企业万余家。
下一步,一方面,我们将以高质量孵化器建设为契机,鼓励和支持高质量孵化器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或创新基地,强化与海外高校院所、龙头企业等的协同联动,加速海外知名孵化机构和前沿领域海外创新项目来沪落地;另一方面,将持续强化本市孵化器的国际化能力建设,依托“国际创业首站”“亚洲企业孵化协会”等资源,通过场地支持、购买服务和资源对接等,构建跨境孵化协同服务体系,促进人才、技术、项目、资金、企业等创新要素跨境双向流动。
二、关于“拓展联通世界科创渠道,加强国际化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建议
近年来,本市依托科创载体、各类平台等资源,持续强化人才引进与培养。一是加速海外网络和站点布局。XNODE、启迪之星、交大慧谷、同济孵化器等科创载体持续开展“引进来”“走出去”,已在北美、欧洲、亚太搭建海外合作渠道60多个,落地海外企业和创业人才500余家(人)。二是充分发挥人才举荐和各类平台载体作用。依托华侨华人平台、民间组织、对外交流协会等载体作用招才引智。以市场化、国际化的方式,持续举办“到上海去”中欧、中澳创新与职业发展论坛、英美名校工程科技人才职业见面会等海外引才品牌活动。组织开展“海聚英才”等创新创业峰会和大赛,通过“以赛引才”“以赛聚才”,发现、吸引并支持一批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三是优化创新人才走出去路径和手段。2023年赴瑞士、芬兰举办“到上海去·中欧创新与职业发展论坛”,开展人才洽谈活动,现场达到录用和合作意向的海外高层次人才近200人。举办海外名校STEM专业博士上海行、英美名校工程科技人才线上职业见面会,持续提升引智品牌海外影响力和知名度。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国际化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结合重大科技平台建设、项目实施,引进、集聚一批具有全球引领力和影响力的世界一流科技领军人才,优化完善“以才荐才、以才引才”的顶尖人才引进支持机制、方式,积极推进在沪科研单位引进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进一步强化跨境网络站点的布局和联动,开展IBI国际孵化人才培训班、跨境加速营、“出海”训练营等各类活动和培训,深化各类高校、研究机构的对接,持续吸引各类人才共聚上海,落地发展。
三、关于“加强科创政策创新支持,营造更加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的建议
围绕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的持续优化,本市不断强化各类科创政策供给,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和企业。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出台《加快引育高能级主体 构建充满活力的产业生态若干措施》,在市场环境、政务服务、人才政策、投资环境等方面给予体系化、集成化的支持。制定出台《上海市高质量孵化器培育实施方案》,全力建设一批高质量孵化载体,打造全球最优创新创业首选地之一。推动落实海外人才出入境、停居留等措施,实现出入境证件“全程网办”,率先探索海外人才永久居留的市场化认定标准和便利服务措施。同时,以“温度”留人,通过放宽职称申报、人才安居工程等便捷海外人才的本地服务,想方设法让人才真正扎根上海。二是优化科技服务质效。推出“科创惠企助企服务系列活动”让创新服务直达企业,针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技术合同认定等高频事项进行“智慧好办”改革,推动高企认定补证等事项上线“随申办”企业云。通过创新资金、小巨人工程、成果转化项目认定等惠企政策支持企业发展,实行高新技术企业审核权下放、奖励资金“免申即享”。加快建设“上海科技企业智慧服务平台”,形成企业创新发展动态更新机制,畅通服务企业通道。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创新并推动落实各类政策,特别是金融政策,加大对海外人才(团队)和创业企业团队的服务保障力度。进一步优化银行卡受理环境、完善现金使用服务,提升移动支付便利,切实满足外籍人士来华的支付服务需求。深化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便利主权基金、养老基金、捐赠基金等机构投资者通过QFLP试点投资实体企业。鼓励高质量孵化器联动未来产业基金设立早期硬科技投资种子基金,适度让渡政府投资产生的超额收益。进一步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更大力度激发市场活力。
四、关于“深化科创载体品牌塑造与传播,增进上海科创全球吸引力”的建议
加强科创载体的国际宣传,提升园区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是增进本市科创全球吸引力的重要渠道。近年来,本市通过依托“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大赛”“浦江创新论坛”“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等平台,持续深化科创载体的参与度和显示度,先后开设孵化载体大赛赛点70余个,开设孵化载体专题展区10余个,累计开展各类对接会、训练营、私董会100余场,吸引近1000家海内外硬科技创业项目参会、落户上海。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通过举办国际性创新活动、参与国际展览等方式,展示上海科创的创新实力和特色优势,提升链接全球的能力,吸引更多的国际创新资源融入上海科创发展。一方面,深化“WeStart全球创业投资大会”,搭建为项目“找”资本,为资本“找”项目的国际化创业投资服务平台,招募海内外企业(项目)来沪展示和对接;另一方面,打造“国际顶尖孵化器论坛”品牌,进一步加深全球创新孵化生态的紧密联结,通过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科技企业转型升级、产业创新以及科技创新的前沿趋势。
感谢您对上海科技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2024年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