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五公开 > 政府开放 > 正文
“中国上海”在线访谈 | 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全力推动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发布日期:2024-12-03

 

微信图片_20241203091227.jpg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指示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十周年,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和使命。11月28日,市科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屈炜做客“中国上海”门户网站在线访谈,介绍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有关情况,并就加强基础研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前沿技术创新与未来产业培育、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科技创新重点承载区建设、科创人才和创新生态培育等方面,做互动交流。

 

8e123359cc2af0a0fe18aaabe2ba483.jpg

 

  科创中心建设成效

 

  屈炜介绍,十年来,上海R&D经费占GDP比重从3.41%提高到4.34%,高新技术企业从5433家增加到2.4万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从14.7%提高到24.8%,科创中心建设实现了从“打基础”到“建框架”再到“强功能”的跨越式发展。党的二十大以来,市科委坚持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这一主线,大力推动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着力构建全过程创新、全链条加速机制。一批原创成果竞相涌现,一批国之重器投入运营。

 

  今年,全国科技大会、全市科技大会相继召开,对加快建设上海国际科创中心提出了新要求:一是要持续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主动应对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科研范式重大变革,推动科技成果源源不断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二是要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激发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活力;三是要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未来,市科委将全力抓好各项任务的落实落地,不断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努力成为世界科学策源地、未来产业引领地、高水平人才高地、开放创新核心枢纽和创新治理标杆,为我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加强基础研究

 

  上海始终把加强基础研究放在重要位置。屈炜表示,自2015年以来,上海基础研究投入年平均增长率为13.8%,2023年达到216.4亿元,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上升至10.6%,对照科创中心建设目标,这一比例还要稳步提升。下一步,市科委将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动员社会力量,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优化投入结构。同时,持续深入做好基础研究先行区建设工作,通过设立基础研究先行区运行管理机构、遴选资助顶尖科学家、加强体系化建设等举措,支持科学家专注开展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给予长周期稳定支持和长周期评价。

 

  战略科技力量建设

 

  屈炜介绍,上海积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围绕光子、生命、能源、海洋、人工智能等领域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已建、在建和规划建设的设施共20个,其中已建成11个,全部实现向企业开放。接下来,市科委将协同相关部门,进一步推动大设施向企业用户开放,对机时使用效率、企业用户比例等指标达到一定标准的设施进行奖励,鼓励企业用户通过“上海市科技创新券”降低成本。

 

  落实《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以目标定任务,以任务配资源,实行以任务为导向的财政经费预算管理机制,给予稳定支持,按照负面清单进行经费使用管理。已先后设立浦芯研究院、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科学智能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取得明显进展及成效。

 

  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支持在沪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的若干措施》,协同各相关部门,引导、激励在沪优势科研机构,积极参与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并推动长三角地区的相关主体共建全国重点实验室。此外,面向三大先导产业、前沿技术创新与未来产业培育,主动对标国际领先水平,加强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建设布局;改革上海市重点实验室的管理、评估与激励机制,推进重点领域的项目基地人才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我们出台《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上海市提升生物医药企业国际竞争力行动方案(2024-2027年)》等政策文件,聚焦产业痛点难点,回应企业迫切需求,为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此外,我们协同相关部门,通过持续优化程序、提高效率、改进服务,不断加快药品和医疗器械审评审批速度。2021年以来,上海累计获批国产1类创新药25个、创新医疗器械注册证33张;今年以来,外资生物医药企业的2款单抗注射液在全球多中心同步研发,在中国先于欧美等国家获批上市。下一步,市科委还将持续优化发展环境,着力构建系统完整的政策体系,加快提升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化水平,为打造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提供更高水平的科技供给。

 

  前沿技术创新与未来产业培育

 

  作为全市未来产业培育的主要推进部门,市科委重点聚焦脑机接口、6G、量子计算、AI药物、绿色燃料、可控核聚变、第四代半导体、新型储能、细胞和基因治疗、先进材料等战略前沿领域,动态扫描全球技术发展态势,建立细分领域战略咨询机制,强化科技布局的战略性、敏捷性,加强颠覆性技术多路径探索和比选寻优,分领域逐项加快启动未来产业专项培育。从培育做法上,坚持“前瞻布局、战略敏捷、需求牵引、全链贯通”原则,以发现和甄别具有颠覆性技术、标志性产品、市场潜在规模大、产业带动性强的未来产业为首要关键,以塑造未来产业全球竞争力为重点,建立健全未来产业“发现-甄别-培育”机制,实现“技术发现→产品孵化→产业放大”的全链条联动。在金融支持上,推动设立上海未来产业基金,作为市场化运作的功能性政府投资母基金,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旨在加大对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理念引导,与我市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功能对接,形成从早期科技成果孵化到产业整合的完整科技投资体系。

 

  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

 

  市科委联合相关部门启动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试点,率先开展全部所有权赋权试点、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等改革举措,出台相关制度指引,共有39家高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参与试点,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今年1-10月,本市科研事业单位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46亿元,同比增长27.9%;试点单位完成或正在推进的赋权成果178项,转化金额近11.46亿元,科研人员自主创业或合规整改的公司有60家。下阶段,市科委将深化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鼓励通过“赋予所有权+转让+约定收益”模式,实现职务科技成果全部所有权赋权;协同联动多部门,推动符合尽职免责条件的科技成果转化不纳入国有资产绩效和保值增值考核范围。

 

  科技创新重点承载区建设

 

  屈炜介绍,作为上海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的核心承载区,张江高新区已形成“一区22园”格局,覆盖全市16个行政区。2023年,张江高新区实现规上企业营收9.6万亿元,每平方公里营收达256亿元左右,在科技创新策源能力、高端产业引领力、优质企业群体集聚度以及辐射引领带动作用等方面持续提升,概括起来就是“5678”,即:以上海8%的土地面积,集聚了全市约5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60%以上的有效发明专利,70%以上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贡献了全市约80%的三大先导产业工业总产值。

 

  “大零号湾”是上海目前唯一一个以“科技创新策源”定位的功能区,核心区域约17平方公里,拥有2所985高校、多家科研院所、紫竹高新区和一批孵化机构。近年来,市科委和闵行区、相关市级单位合力推动“大零号湾”实现由“创新平台”向“创新生态系统”的转变。今年7月,市里出台《关于加快“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配套设立“大零号湾”专项发展资金,通过持续完善顶层设计、加大资源配置力度、探索先行先试改革等措施,推动“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不断提升,科技成果加速转化。

 

  加强科创人才和创新生态培育

 

  屈炜介绍,市科委采取多项具体举措,加强科创人才尤其是青年科创人才支持培养。包括:为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提供稳定科研支持,形成层次分明、各有侧重、较为完整的科技人才培养体系;搭建更多成长成才舞台,不断强化战略科技力量等的集聚效应,为青年科技人才创造更多成长空间和机会;创新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加快推动科技人才分类评价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对青年科技人才探索建立低频次、长周期评价机制,建立优秀青年人才举荐机制,进一步打通青年人的成才通道。

 

  在科技部指导支持下,上海与江苏、浙江、安徽科技部门通力合作,高水平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一是联合推动科技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构建跨区域“揭榜挂帅”机制,启动建设首批12家长三角创新联合体;正式签署《关于加强基础研究合作的框架协议》,启动建设长三角基础研究联合基金。二是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协同,推动国家实验室在基地共建、任务协同等方面形成合力;加快推进形成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区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网络,支持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打造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三是打造区域协同开放创新生态,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已集聚大型科学仪器超4.4万套、总价值超522亿元。通过举办第六届长三角国际创新挑战赛,汇聚企业创新需求1551项,意向签约金额35.59亿元。积极发挥G60科创走廊先行区示范引领作用。

 

  在国际科技合作方面,市科委已与1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政府间科技合作。支持上海科研单位深度参与“国际大洋发现计划”“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等国际大科学计划与工程。聚焦生物医药等先导产业和未来产业,大力引进国际科技组织来沪发展。参与制定实施《上海外资研发中心提升计划》,支持外资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鼓励开放协同创新。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共建39家“一带一路”国际联合实验室和20家“一带一路”技术转移中心。推动建设相关国际联盟与研究网络,支持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建设分支机构和海外创新服务平台。持续提升浦江创新论坛、全球技术转移大会、全球创业投资大会等的国际影响力。

 

  上海坚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通过举办科技节、建设科普基地、推出科普旅游线路等措施,加大优质科普资源供给,加强科普内容的聚合传播和媒体宣传报道力度,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比如,2024年上海科技节,我们邀请院士专家首次走上“元宇宙”科学红毯。整个科技节期间,全市开展2000余场专题活动,充分展示创新发展成效,线上线下近2200万人次参与。再比如,目前全市共建有305家各具特色的市级科普基地,覆盖16个区。我们还联动各区打造“一区一特”项目,结合区域特点打造特色科普品牌,推出10条不同主题的科普旅游线路。